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岱 《华东昆虫学报》2001,10(2):113-116
建莲 Nelumbo nucifera cv.是我国栽培子莲的优良品种 ,因其主产于福建省建宁县而得名。建莲花、叶可观赏 ,藕可食用或加工藕粉 ,子实称莲子 ,是滋补佳品和食品加工的重要原料。建莲是当地重要的水生经济作物 ,种植广泛。在生产上 ,常见建莲植株受害虫为害严重 ,导致植株枯萎 ,叶片缺刻 ,子粒腐烂 ,对莲子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为弄清建莲虫害种类及发生为害情况 ,于 1 998- 2 0 0 0年在建宁县各乡镇主要产莲区 ,对建莲虫害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建莲虫害共 1 5种 ,其中为害叶片害虫 8种 ,为害花和子实的害虫 5种 ,蛀杆害虫 1种 ,地下害虫 …  相似文献   

2.
通过2008—2009年的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鉴定,明确了丹东地区越橘园虫害的发生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据调查,丹东地区越橘园害虫共有5目、13科、22种。为害越橘的主要是鞘翅目和鳞翅目害虫,主要为害越橘的根、叶、花、果实,严重影响越橘的生长发育以及果实的质量。同时提出了防治越橘园虫害的建议,指出害虫的防治应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化学防治,以减少环境污染、满足越橘园有机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国兰兰艺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兰是兰科兰属中的部分地生兰。传统的国兰有五大类:春兰、墨兰、建兰、寒兰和蕙兰:我国兰花的栽培历史久远,何时开始很难考证,在宋朝就有关于兰花欣赏与栽培的专著问世:国兰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文化:它具有植物的各种特性?它的生命活动,性状表现均受基因决定:基因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自然界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发生变异,从而导致性状的改变。在兰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许多多性状变异.有些变异经过人们的评品推敲,栽培固定.成为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兰艺,包括叶艺(也叫线艺)与花艺、兰艺内容十分丰富,只论述了其中一些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作物虫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蕾  霍治国  王丽  姜玉英 《生态学杂志》2012,31(6):1499-1507
基于1961—2010年全国农区527个气象站点气象资料、全国病虫害资料以及农作物种植面积等资料,对全国虫害发生面积与气象因子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气象要素变化对虫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背景下,年平均温度、平均降水强度分别以0.27℃.10a-1、0.24mm.(d.10a)-1的速度增长,年日照时数以47.40h.10a-1的速度减小;年降水量增长速率为0.14mm.10a-1,但波动较大;虫害发生面积率距平与平均温度、平均降水强度距平呈显著正相关,平均温度、平均降水强度分别每增加1℃、1mm.d-1,虫害发生面积率增加0.648、0.713,虫害发生面积将增加0.96、1.06亿hm2次;虫害发生面积率距平与年日照时数距平呈显著负相关,其每降低100h,虫害发生面积率增加0.40,虫害发生面积将增加0.59亿hm2次;总体上,虫害发生面积率距平与年降水量距平的关系不明显。虫害发生面积率距平与年平均小雨量、微雨量雨日数、小雨量雨日数距平呈显著负相关,3个因子分别每减少1mm、1d、1d,虫害发生面积率增加0.014、0.066、0.052,发生面积将增加0.02、0.10、0.08亿hm2次。  相似文献   

5.
国兰肌动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兰科植物(Orchidaceae)蝴蝶兰(Phdaenopsis)的肌动蛋白基因(Actin)序列设计跨内含子引物,分别以cDNA第一链和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RT-PCR和PCR方法从墨兰(Cymbidium sinense)、春兰(C.goeringii)中分离出Actin基因的同源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墨...  相似文献   

6.
大豆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是一种含有丰富蛋白质的豆科作物,又叫黄豆、青豆、黑豆,大豆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可以做我们平时使用孙吴豆油,还可以做各种豆制品。豆饼还可以作为家畜的饲料,大豆原产于我国,分布广,适应性强,全国各地均可种植,但在我国北方种植的面积较多,大豆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品种的不同可长到30—90cm不等,大豆属于植物界,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豆目,蝶形花科,大豆属,大豆种。大豆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大豆不耐涝,有机质丰富的土壤适于生长,从苗期就有病虫的危害,所以做好大豆的病虫害防治是增产增收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作物对虫害补偿作用本质的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盛承发 《生态学报》1989,9(3):207-212
本文探讨了作物的补偿作用的本质、证据、产生层次和所需条件及其在农业害虫控制中的意义。生物在适应环境的长期过程中,积累了适应性的历史经验或环境信息,概括为遗传信息,构成了该物种的特征特性及其需要的理想生态位。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断波动,现实生态位总是不断偏离理想生态位。环境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共同作用影响生物体内的物理及化学反应,改变生物的生理、行为、形态以至遗传信息。遗传再现了生物物种过去适应环境的成功经验,变异则可视为生物个体本身的环境对策。其中成功的对策即补偿作用减小了理想生态位与现实生态位之差,或曰减少了环境波动的不利影响。生命系统由此方式积累信息量,增加有序性,降低熵值。在农作物与害虫中,己经查明补偿反应产生于繁殖器官、营养器官和生理生化水平。在害虫控制中,确定作物对虫害的补偿反应类型、补偿力的大小及其变幅,并利用和加强补偿作用,将使害虫控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广东中山市芳香植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山市共有芳香植物39科64属90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5属6种,双子叶植物31科52属74种,单子叶植物5科7属10种。主要集中于木兰科、樟科、桃金娘科、芸香科、菊科、马鞭草科和姜科等,本文详细介绍了樟树、山苍子、黄栀子、山姜和鱼腥草等重要的芳香植物,并结合其特点及加工方法就合理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兰的栽培虽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迄今为止我国对国兰的利用仍处于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原始阶段,这是造成我国国兰野生资源丧失的根本原因。对国兰野生资源的原始利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新品种的培育直接依赖从野生植株中筛选。例如在"兰花热"人潮的初期和中期,即20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中期,一些商家不惜成  相似文献   

10.
植物对虫害的超越补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超越补偿作用的本质及其生物学机制,并探讨了超越补偿在生理生态学及栽培学方面的意义,为超越补偿理论在农作物栽培和农、林害虫防治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进一步提高农、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不同蔬菜害虫对色彩的趋性差异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试验表明,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striolataF.、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和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Blanchard对不同颜色的趋向性存在差异,黄曲条跳甲对黄色和白色的趋性强,桃蚜和美洲斑潜蝇对黄色最敏感,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成虫对绿色的敏感性明显强于其他色彩。在生产上,可利用害虫对颜色的趋性进行害虫预测预报或害虫控制。  相似文献   

12.
傅淑  刘昭霞  陈金芝  孙庚晓  孙翠英  杨广 《昆虫学报》2019,62(12):1448-1468
摘要: 应用植物介导的昆虫RNAi进行害虫防治近10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作用机理包括两个阶段,首先是害虫靶标基因dsRNA在植物体内的表达、运输和贮存,然后是害虫取食该植物后,dsRNA特异性抑制害虫体内靶标基因的表达。目前,植物介导的昆虫RNAi主要针对鳞翅目、鞘翅目和同翅目害虫,可以引起害虫生长发育的异常,导致死亡/繁殖力下降,甚至影响到其子代的生长。影响植物介导昆虫RNAi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害虫靶标基因的选择、dsRNA靶定位点及长度、植物表达dsRNA载体的结构和转基因植物的遗传转化方式等。植物介导昆虫RNAi防治害虫的策略也面临着潜在的安全性问题,如转基因植物安全性和RNAi潜在脱靶性等。随着植物介导昆虫RNAi技术的成熟,该方法有望成为害虫防治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DNA测序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昆虫基因组学的研究与日俱增,提高了人们对种群遗传学和进化生态学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了对重要农业害虫的适应性和致害机理的研究,为安全、有效、可持续地开展害虫综合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近两年来,全球发布的昆虫基因组数量每年可达30个。在遗传学、生态学和进化论等生命科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基因组学的研究为揭示害虫遗传变异的内在机制、生态适应性策略和种群变动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资源,同时催生了一系列害虫治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为了进一步促进和加强基因组时代的害虫治理研究,拓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本文就昆虫基因组的研究,昆虫与植物协同进化模式及其互作机理,昆虫免疫和抗药性分子机制,以及害虫防治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了解基因组时代害虫治理的研究进展及前景提供参考,对进一步改进害虫生态控制的策略和措施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花蕙兰生产中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介绍大花蕙兰生产中常见病害(疫病、软腐病、根腐病、炭疽病、叶枯病、毒素病等)和虫害(介壳虫类、粉虱、螨虫类、蚜虫、蟑螂等)的为害特征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频振式杀虫灯在茶树害虫测报、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昌琪  蓝建军  徐火忠 《昆虫知识》2005,42(3):324-325,283
应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进行了茶树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该灯对茶园中的茶细蛾Caloptiliatheivora(walsingham)、茶毛虫EuproctispseudoconspersaStrand、斜纹夜蛾Prodenialitura(Fabricius)等茶树主要害虫有明显的诱集作用;同时,根据害虫成虫诱集时间、数量与面上生育期观察,其动态变化基本一致,可以用于幼虫的发生期、发生量预报,在面上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对3种的防治试验中取得明显的效果。认为该灯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无污染的茶树害虫预测预报和防治工具。  相似文献   

16.
17.
胡涌  朱琼  葛永伦 《昆虫知识》2003,40(4):369-371
介绍了贵阳烟贮主要害虫烟草粉螟EphesiaelutellaH櫣bner、烟草甲虫LasiodermaserricorneFabricius的发生危害与防治 ,并对其影响发生的因素进行了初析。  相似文献   

18.
间作番茄对花椰菜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咛  杨广  尤民生 《昆虫学报》2015,58(4):391-399
【目的】已有研究表明花椰菜 Brassica oleracea var. botrytis田合理间作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对菜田主要害虫具有抑制作用。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明提高花椰菜田生态系统保益控害服务功能的番茄最佳间作比例。【方法】2014年2-5月,试验在福建省闽清县省级标准农田示范区(26°10′41″N, 118°48′10″E)内进行,按番茄株数占花椰菜田总植株数中的比例设置4个梯度小区,分别为0%, 10%, 30%和50%,小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目测法对花椰菜菜田节肢动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间作番茄显著降低了花椰菜田中菜蚜 Lipaphis erysimi 的个体数量,且控制效果随番茄间作比例的上升而增强(50%>30%>10%)。间作30%和50%番茄显著降低了黄曲条跳甲 Phyllotreta striolata 的个体数量,但2种间作比例的效果差异不显著。间作番茄不影响菜青虫 Pieris rapae 和蜘蛛的个体数量。3种间作比例都提高了菜蛾绒茧蜂 Cotesia plutellae 的个体数量和蜂/蛾比,但三者差异不显著。【结论】在花椰菜田中间作30%的番茄,对害虫控制最有利。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广德县迁飞性水稻害虫发生的特点与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据调查 ,2 0 0 2~ 2 0 0 3年安徽省广德县的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初见期、迁入主峰日较历年平均值显著提前 ,仍以第 2代为主害代次外 ,大发生年第 1代往往即可达到防治指标 ,第 3代仍居留为害。褐飞虱首次出现第 4代危害单季稻记录。 3种迁飞性害虫在单季稻上居留时间延长 ,危害代次增多。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时空分布差异增大 ,多种影响因子则有利于害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A member of the potato proteinase inhibitor II (PPI II) gene family that encodes for a chymotrypsin iso-inhibitor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tobacco (Nicotiana tabacum) using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DNA transfer. Analysis of the primary transgenic plants (designated R0) confirmed that the introduced gene is being expressed and the inhibitor accumulates as an intact and fully functional protein. For insect feeding trials, progeny from the self-fertilization of R0 plants (designated R1) were used. Leaf tissue, either from transgenic or from control (non-transgenic) plants, was fed to larvae ofChrysodeixis eriosoma (Lepidoptera: Noctuidae, green looper),Spodoptera litura (F.) (Lepidoptera: Noctuidae) andThysanoplusia orichalcea (F.) (Lepidoptera: Noctuidae) and insect weight gain (increase in fresh weight) measured. Consistently,C. eriosoma larvae fed leaf tissue from transgenic plants expressing thePPI II gene grew slower than insects fed leaf tissue from non-transgenic plants or transgenic plants with no detectablePPI II protein accumulation. However, larvae of bothS. litura andT. orichalcea consistently demonstrated similar or faster growth when fed leaf tissue from transgenic plants compared with those fed non-transgenic plants. In agreement with the feeding trials, the chymotrypsin iso-inhibitor extracted from transgenic tobacco effectively retarded chymotrypsin-like activity measured inC. eriosoma digestive tract extracts, but not in extracts fromS. litura. We conclude, therefore, that for certain insects the use of chymotrypsin inhibitors should now be evaluated a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provide field resistance against insect pests in transgenic plants, but further, that a single proteinase inhibitor gene may not be universally effective against a range of insect pes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observations is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the inclusion of chymotrypsin inhibitors in the composite of insect pest resistance factors that have been proposed for introduction into crop pl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