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尽管目前化疗效果显著,但仍有部分儿童和成人B-ALL患者疗效较差、预后不佳.研究表明,ALL细胞表面免疫共刺激分子CD80(B7.1)表达降低或不表达,导致白血病细胞不能有效地被细胞毒T细胞(CTL)识别杀伤.然而,几乎所有的B-ALL细胞均表达CD19表面抗原.因此,本研究利用前期构建的CD19单链抗体(scFv)/CD80融合基因及表达的融合蛋白,通过融合蛋白中抗CD19scFv,将CD80结合到B-ALL白血病细胞表面,靶向激活CTL细胞,起到杀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在体外共培养实验中,该融合蛋白结合B-ALL细胞系Nalm-6细胞后,可诱导淋巴细胞增殖,分泌细胞因子并产生较显著的特异性细胞毒作用.以Nalm-6细胞在免疫缺陷小鼠(Mus musculus)中建立白血病动物模型,CD19scFv/CD80融合蛋白联合输注淋巴细胞可显著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本研究表明,该融合蛋白可使逃避免疫监视的B-ALL细胞有效地转化成抗原提呈细胞,进而激活特异性免疫反应,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Ikaros是一种重要的造血细胞分化与发育调控因子,其基因结构、蛋白质活性的改变与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致癌基因c-KIT与白血病的发生有直接联系,但Ikaros与c-KIT之间的调控关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报道,在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细胞中,Ikaros可靶向调控c-KIT基因的转录与蛋白质表达。通过在人B-ALL细胞系Nalm6中分别高表达和shRNA干扰Ikaros后,qRT-PCR与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Ikaros可直接抑制c-KIT基因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Ikaros及其突变体对c-KIT基因的直接靶向作用。结果显示,野生型Ikaros可明显抑制c-KIT的表达,而突变体则不能。进一步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romatin-immunoprecipitation,Ch IP),检测Ikaros对c-KIT上游启动子序列的结合活力。结果显示,Ikaros蛋白在c-KIT的上游调控区约-500 bp处有明显的结合。Ikaros通过靶向cKIT上游启动子,抑制c-KIT表达,抑制B-ALL细胞的增殖,为临床治疗白血病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Ikaros是一种重要的造血细胞分化与发育调控因子,其基因结构、蛋白质活性的改变与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致癌基因c-KIT与白血病的发生有直接联系,但Ikaros与c-KIT之间的调控关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报道,在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ALL)细胞中,Ikaros可靶向调控c KIT基因的转录与蛋白质表达。通过在人B ALL细胞系Nalm6中分别高表达和shRNA干扰Ikaros后,qRT-PCR与 Western 印迹结果显示,Ikaros可直接抑制c-KIT基因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Ikaros及其突变体对c-KIT基因的直接靶向作用。结果显示,野生型Ikaros可明显抑制c-KIT的表达,而突变体则不能。进一步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检测Ikaros对c-KIT上游启动子序列的结合活力。结果显示,Ikaros蛋白在c KIT的上游调控区约-500 bp处有明显的结合。Ikaros通过靶向c-KIT上游启动子,抑制c-KIT表达,抑制B-ALL细胞的增殖,为临床治疗白血病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贺婧  童平珍  罗招阳  曹建国 《生物磁学》2009,(15):2960-2964
急性前髓细胞性白血病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血液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其特点是异常早幼粒细胞无限增殖伴分化受阻,是白血病中最危重的一种类型。95%以上的APL患者具有(t15;17)染色体异常,形成PML/RAR融合基因,几乎存在于所有的APL细胞中,成为APL细胞的一个特异性标志,是APL发病重要分子基础。自从全反式维甲酸(ATRA)成功用于临床诱导APL分化以来,对诱导分化剂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对APL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发病机制、诱导分化机制、分化后细胞表型变化等方面对APL细胞诱导分化实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microRNA(miRNA)是一种小分子非编码RNA,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miRNA与多种癌症的关系已经得到证实,并且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已鉴定了miRNA在多种癌症中的表达谱,并报道了与白血病类型以及细胞遗传学相关的miRNA表达标签.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部分miRNA在白血病等癌症中起着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而且某些miRNA跟诊断和预后有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发现和鉴定新的miRNA分子也为我们对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白血病相关miRNA的研究进展,并呈现了白血病中跟分化、增殖和凋亡有关的miRNA介导的调控网络,以期为深入了解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携带复杂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Ph)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鉴别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对1例成人B细胞ALL(B-ALL)患者骨髓细胞做细胞遗传学检查;核型异常细胞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进行验证。结果首次发现该B-ALL患者异常细胞系携带等臂双着丝粒Ph,并呈现克隆演化趋势;干系克隆细胞携带典型的Ph,旁系克隆细胞的Ph发生多种演化;FISH检测显示BCR/ABL1融合基因的拷贝数逐步增加。结论成人B-ALL中Ph经复制重排形成等臂衍生Ph非常罕见;这些重排使BCR/ABL1拷贝数增加,可能是导致白血病细胞快速增殖及耐药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化疗过程中首次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免疫表型的变化规律及特点,为临床诊断及后续微小残留病的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393例B-ALL患儿的免疫分型结果及诱导化疗第15天首次MRD数据。结果:(1)在393例白血病中,B-ALL相关特征性免疫表型的出现频率为:CD19+/CD10+/34+64.4%;CD19+/CD10+/34部分表达,15.5%;CD19+/CD34+/CD20+,58.5%;CD19+/CD10+/CD13+,13.2%;CD19+/CD10+/CD33+,5.9%;CD19+/CD10+/CD117+,0.7%;CD19+/CD10+/CD123+,50.1%;CD19+/CD10-/34±,5.9%;CD19+/CD10-/CD20-,2.5%;CD34bright,12.2%;(2)共有285例首次MRD检测结果呈阳性,有181例(63.5%)MRD检测结果至少有1个抗原荧光强度发生改变,其中出现一个抗原强度变化的为83例(29.1%),2个抗原荧光强度变化的为57例(20.0%),3个抗原荧光强度变化为31例(10.9%),4个及4个以上抗原荧光强度变化为10例(3.5%)。抗原荧光强度变化频率最高的依次为CD45、CD34、CD20;(3)共有7例患儿复发,复发时行免疫分型检测,其中4例与初发时有抗原荧光强度变化。结论:(1)儿童B-ALL远高于其他白血病类型,且具有独特的相关特征性免疫表型。初发B-ALL免疫分型结果不仅可完善白血病MICM分型,更是化疗后MRD监测的线索及客观依据;(2)在儿童B-ALL化疗过程中,免疫表型极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在后续的微小残留病灶检测过程中应注意对变化抗原的判断和追踪。  相似文献   

8.
急性前髓细胞性白血病(APL)是急性髓细胞样白血病(AML)的一个亚型,它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为95%的患者有15号染色体前髓细胞性白血病基因(PML)与17号染色体视黄酸受体(RARα)基因的融合易位表达.维甲酸(ATRA)单药治疗能使APL患者达90%的缓解率,化疗药物与ATRA的联合应用更能降低患者复发率,改善生存;三氧化二砷(ATO)能使复发患者缓解率达到90%.这篇文章主要综述APL的发病分子机制和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9.
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 是一类长度大于200 nt且不具备蛋白编码能力或仅编码微肽的RNA分子。LncRNA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与多种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复发及转移密切相关。文章结合最新研究报道,对lncRNA在白血病发生过程中异常表达的功能、调控机制和潜在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综述。概括了lncRNA可以通过表观遗传修饰、核糖体RNA转录、竞争性结合miRNA,以及参与糖代谢途径、活化肿瘤相关信号通路等多种方式调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化疗中产生的多药耐药性。这些机制研究为深入了解白血病的发病机理、发现新的预后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标,为解决临床上治疗白血病所面临的患者耐药性的产生和治疗后复发等难题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CC趋化因子配体8(CC chemokine ligand 8, CCL8)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可调控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炎症等相关的信号通路,在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过敏性哮喘等多种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与CCL8相关的JAK-STAT信号通路、p38 MAPK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和STAT3信号通路通过影响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化、白细胞介素水平以及活性氧的产生等方面参与过敏性疾病发病的机制,期望针对CCL8及相关通路的研究为过敏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成骨分化特异性转录因子Cbfa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Cbfa1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的阐明,人们对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有了初步了解,基因调皮除、基因突变等方法证实Cbfa1作为成骨分化的特异性转录因子,对成骨细胞分化、骨的发育和形成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T细胞是一种终末分化的循环淋巴细胞,其目前常被用于细胞免疫疗法。在目前的细胞免疫疗法中,患者的T细胞在体外活化、扩增或基因工程改造后被回输到患者体内。虽然这种策略已被证明对黑色素瘤、淋巴细胞白血病和B细胞淋巴瘤等癌症有效,但是体外扩增的大部分T细胞是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生存能力有限,难以长期维持抗肿瘤作用。因此,低分化的T细胞是提高细胞免疫疗法的关键。目前,高分化的T细胞通过细胞重编程可以直接被诱导为低分化的T细胞和非T谱系的免疫细胞。同时,诱导的免疫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和抗肿瘤等能力,有助于开发新的和更有效的细胞免疫疗法。该文首先介绍了T细胞发育和分化过程,重点综述了T细胞直接被诱导为不同免疫细胞的研究进展,进一步阐述了诱导的免疫细胞功能,为促进细胞免疫治疗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肿瘤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in tumor LRP1B)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病例组采集36例临床初诊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常规方法提取细胞总RNA后逆转录为cDNA,LRP1B特异性引物PCR扩增cDNA第一链,并将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采集10例感染性骨髓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LRP1B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有表达,36例样本中16例有PCR扩增产物,产物经纯化测序后未发现有外显子的缺失及重复等改变.在10例正常对照中8例有扩增产物.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LRP1B基因表达率及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值<0.05).结论:LRP1B作为一个候选的肿瘤抑制基因,在多种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尚无报道.本实验证实了该基因在血液系统中有表达,但是在白血病中未发现该基因常见的外显子缺失及重复等情况发生.但证实在白血病中该基因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提示该基因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相关.为深入研究该基因在白血病中所发挥的作用奠定了基础.从而为肿瘤的基因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部分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4.
miR-143是内源性非编码的RNA,在细胞的分化、发育、增殖、脂肪代谢及疾病产生等许多生物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miR-143与脂类代谢密切相关,主要通过与靶基因的相互作用,影响脂肪的分化,甘油三酯的合成等。针对miR-143合成、预测的靶基因以及靶基因的调控机制方面进行综述,阐述miR-143在脂肪代谢中的作用,以便为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生物磁学》2014,(26):I0001-I0001
近日,墨尔本研究人员已经证明通过“哄骗”癌细胞回到正常发展状态。一种类型的白血病可以成功被“逆转”。这一研究发现是使用B-前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完成的,B-ALL是最常见的儿童癌症类型。Walter和ElizaHall研究所研究人员发现。关掉PAX5基因后,在B—ALL模型中可引发癌症,然而恢复它的功能可以”治愈”疾病。该研究发表在杂志Genes&Development上。  相似文献   

16.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是一组在发病机制和临床行为方面差异较大的疾病.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APL),PML-RARα是APL的关键驱动(driver)突变,具有显性负的调控作用,影响髓系分化、凋亡和DNA复制和修复,其特殊结构使其成为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的靶标.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在AML中发现了一些新的基因突变,其中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突变是与表观遗传学相关的、与AML较差预后有关的基因事件.在1185例AML的基因分析中,研究发现与表观遗传学相关的第Ⅲ类突变与老年、高WBC及较差的临床预后有关.AML的发病是多步骤的,涉及不同通路上不同分子事件的相互作用,目前认为影响转录因子和信号传导通路的分子事件相互作用是AML完全发病的重要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白血病干细胞的分子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c stem cell,LSC)的发现使得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阐释白血病的发病、复发、耐药等机制,为白血病的治疗开拓了新的研究途径和治疗方向.LSC与正常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特的生物学性质.LSC具有某些特殊的细胞表面标志;有其自身的细胞周期特点.本文主要介绍LSC的分子调控机制,同时简单回顾LSC的起源和特征,靶向治疗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白血病干细胞被认为是白血病发生、发展及治疗后复发的根源,具有其特异的性状特征,以及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等能力.近年来以白血病干细胞作为治疗靶点已成为白血病治疗的一种新策略,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白血病干细胞表面分子、细胞内信号通路及与微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三方面展开.对白血病干细胞的进一步认识将有助于提供新的更为有效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9.
间充质干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群来源于发育早期中胚层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具有分化为脂肪细胞、肝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神经细胞等多种细胞的能力.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它可以通过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抗原呈递细胞分化成熟及功能发挥、抑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形成、增加调节性T细胞比例等多种途径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从而成为移植领域、各种退行性和衰竭性疑难病症的替代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经过几十年的医学发展,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手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复发率依然维持在一个高的水平;而面对复发这种局面,治疗的方案主要包括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这两种治疗方式,主要是调控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但是治疗效果有限.DLI总的缓解率仅是15%~42%;两年总生存期是15%~20%,而且伴有DLI相关的毒副作用,如移植物抗宿主病.因此,发展新的靶向治疗策略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白血病迫在眉睫.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的T细胞治疗白血病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被基因修饰过的T细胞具备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能力,而且可以突破传统治疗的限制.本文通过对当前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的T细胞治疗的理解,讨论其相关的有效性及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