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筛查技术的提高,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检出大大提高,并且在抵抗性高血压中的检出也比普通人群中高出很多,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发病率从不到1%增加到5%-15%。研究发现,在高危险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症状的患者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检出高于低危险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症状组。由此我们了解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其病理生理的联系,以及都可以导致继发性高血压和严重的心、脑并发症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其超生理的醛固酮或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患者中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引起的醛固酮的增高都可以导致高血压及高血压的心脏,肾脏等靶器官的损害。然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费城染色体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s)是一组以成熟髓系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血液肿瘤。MPN在遗传、临床表型和肿瘤细胞代谢等多个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其克隆演化过程受到造血干细胞突变、骨髓炎症环境和免疫功能失调等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该文拟从异质性和克隆演化的角度综述MPN发生发展及其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JAK2V617F点突变与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MPD)的临床相关性,为MPD的基因学诊断及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检测JAK2V617F点突变。结果:102例的MPD患者中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9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2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37例、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患者16例和分类不明的骨髓增殖性疾病(uMPD)患者19例,JAK2V617F突变阳性率依次为11%、71.4%、51.4%、75.0%、78.9%。结论:JAK2V617F点突变有助于不同类型MPD的诊断,在MPD疾病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低血钾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血钾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患者醛固酮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原醛患者,这些患者均接受血、尿醛固酮测定及立卧位速尿激发试验,并进行手术治疗.观察原醛患者血钾与醛固酮分泌的关系.结果:原醛患者低血钾时出现醛固酮正常的比例(8/16,50%)较正常血钾组高(2/13,15.4%),P〈0.05.结论:低血钾可以抑制原醛患者尤其是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醛固酮水平.  相似文献   

5.
JAK信号通路通过配体和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结合而诱导受体二聚化及磷酸化,激活JAK.活化的JAK-STAT信号通路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血管新生、侵袭和转移.在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JAK2、MPL及CALR基因突变均可组成性激活JAK2-STAT5信号通路.因此JAK-STAT通路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茶多酚对大鼠慢性缺氧损伤保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鼠在高原环境模拟舱内间断缺氧及注射CoCl2溶液以建立红细胞增多症模型,实验分4组:平原组、慢性缺氧组、高剂量TP+慢性缺氧组、低剂量TP+慢性缺氧组,研究茶多酚对慢性缺氧诱导的大鼠红细胞增多症及心肌缺氧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茶多酚能够显著抑制缺氧大鼠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的增加,降低骨髓增生程度,减小缺氧大鼠心室重量指数,增加缺氧大鼠Hermannnwillson指数,同时经茶多酚处萼的缺氧大鼠心肌损伤程度较单纯缺氧组轻.提示,茶多酚对大鼠红细胞增多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同时茶多酚还能减轻慢性缺氧对大鼠的心肌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7.
不同培养基对湖泊氨氧化细菌MPN计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珊莲  周易勇 《微生物学通报》2008,35(10):1668-1673
本文研究了培养时间、培养基类型、硫酸铵浓度对湖泊沉积物与水中氨氧化细菌(AOB)MPN计数的影响.结果表明,MPN值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且趋于稳定.对不同样品而言,培养40 d后,MSF培养基均给出稳定的MPN值.在3种不同类型的培养基(XZ-AOB、MSF、SW)中,MSF产生的MPN值最大.此外,培养基中的硫酸铵浓度对MPN计数亦有重要影响,与沉积物AOB相比,湖水AOB对硫酸铵浓度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8.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 PSC)技术在疾病研究和临床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JAK2V617F是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患者携带的一种重要突变。该研究采用非整合型质粒重编程携带JAK2V617F突变的PV患者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诱导生成携带JAK2V617F突变的i PSC。结果表明,通过这种途径形成的i PSC系可稳定传代,多能性基因表达水平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 cells)类似,可稳定地在体内分化形成三胚层结构并携带不同负荷的JAK2V617F突变。这为研究JAK2V617F在PV中的发病机制、药物筛选开发及基因靶向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疑难全血细胞减少症的免疫学指标改变,探讨其病因构成及预后.并研究骨髓Coombs试验在疑难全血细胞减少症病因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6例疑难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的免疫指标,T细胞亚群,骨髓Coombs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免疫指标的变化,给予部分患者试验性用药,出院后随访一年.另以2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再障对照组,以22例健康成人为健康对照组,比较骨髓Coombs试验阳性率的差异,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6位患者,18例诊断明确:5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6例为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3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骨髓纤维化,1例肝癌,2例与妊娠相关的全血细胞减少;18例诊断不明确:8例患者于试验性升血治疗后血象好转,2例好转不明显,8例失访.骨髓Coombs试验阳性率在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比较:疑难全血细胞减少症组(16.7%)高于再障对照组(X2=4.621,P<0.05),也高于正常对照组(x2□4.0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对疑难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进行试验性激素治疗及长期随访,有利于疾病的最终诊断.2免疫指标的检查及动态监测对明确疑难全血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十分重要.3骨髓Coombs试验对明确疑难全血细胞减少症病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目的建立一种操作简单、准确、快速的沙门菌定量方法,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从河南省肉鸡专项监测点在不同环节采集60份生鸡肉,分别利用常规MPN法和改良MSRV-MPN法进行沙门菌的定量检测.结果 两种方法的检测限均为0.3 MPN/g,常规MPN法计数结果有9份样品高于改良MSRV-MPN法,改良MSRV-MPN法计数结果有37份样品高于常规MPN法,有14份样品二者计数结果相等,经统计学分析(SPSS 10.1),Z=-4.01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良MSRV-MPN法计数结果高于常规法.结论 改良MSRV-MPN法优于常规MPN法,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孙致连  何俊莹  程筱玲  谭晓霞  吴伟华 《遗传》2022,(11):1072-1078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 PA)又简称原醛症,是指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醛固酮(aldosterone,ALD),导致水钠潴留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受抑制,从而引起高血压、低血钾的一类疾病。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Ⅱ型(familial hyperaldosteronism type Ⅱ, FH-Ⅱ)是PA的少见病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本文收集1例自2014年起病以来反复高血压、低血钾的病例,该患者诊断结果一直未明确。2021年通过基因检测证实该患者存在CLCN2及WFS1基因突变,其母亲为杂合携带,父亲为野生型。结合内分泌功能试验结果及影像学资料,考虑患者为FH-Ⅱ,同时合并WFS1基因突变。通过总结分析该病例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对于临床难以明确病因的PA建议可行基因测序。该病例也为后续遗传学研究提供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Cramp基因敲除在衰老过程中对小鼠造血干细胞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3月龄及12月龄Cramp基因敲除小鼠及同窝野生型小鼠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比例及不同发育阶段B淋巴细胞的比例。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12月龄Cramp基因敲除小鼠的骨髓长期造血干细胞增多,多潜能造血祖细胞减少;前体B淋巴细胞和未成熟B淋巴细胞减少,成熟B淋巴细胞增多。结论在衰老过程中,Cramp基因敲除对骨髓造血干细胞及B淋巴细胞发育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肥大细胞增生症(mastocytosis)是由多种临床表现组成的一组疾病谱,其特征表现以肥大细胞在一个或多个器官异常浸润和积聚为主,常累及皮肤、消化道、骨髓、肝脾以及淋巴结,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潮红、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改变。针对存在以下情况需考虑本病:不明原因的溃疡或吸收不良;影像学检查发现骨骼扫描异常、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异常;速发型过敏反应;或原因不明的低血压;一旦确定为肥大细胞增生症引起,应对疾病活动性、亚型和预后进行评估,并进行适当治疗;肥大细胞增多症根据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和预后分为7种不同类型,皮肤性及惰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预后较好,肥大细胞肉瘤预后最差。本文对肥大细胞增生症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腹腔镜肾上腺全切术与部分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效果。方法:对152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别采用肾上腺全切术(A组82例)和肾上腺部分切除术(B组70例)进行治疗,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一月内血压恢复者比例。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和低血钾在组间情况无统计差异,具备可比性(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一月内血压恢复比例高于B组(P〈0.05),而失血量和住院时间无组间差异(P〉0.05)。结论:在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手术中,肾上腺全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式探讨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分段检测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诊断价值。本研究选取127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作为PA组,12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EH组。所有患者标化处理后抽取卧位静脉血,测定血浆醛固酮(PAC)和肾素活性(PRA),并计算ARR数值。以10为区间进行ARR分组,观察不同ARR数值对PA的诊断价值。研究结果显示PA组的PAC和ARR水平与EH组相比较显著升高(p0.05),PRA水平与EH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随着ARR切入点的增加,ARR诊断PA的敏感度逐渐降低,特异性逐渐升高,在0、10、20、30、40切入点时约登指数逐渐增加,直至40切入点时,约登指数具有最大值(68.51%),在50、60、70、80、90、100切入点时,约登指数逐渐降低。本研究结果证明了ARR是筛查PA的重要手段,采用分段ARR作为切入点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国内简讯     
我国科学家以单细胞测序技术突破癌症研究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在肿瘤研究上获得突破性进展,研发了一种解析单细胞基因组的新方法,应用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肾透明细胞癌的肿瘤内部遗传特征研究,解决了之前在用组织样本测序时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17.
研究利用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趋化因子CXCL12过表达对由整合素介导αv/β3的干细胞黏附和增殖过程的影响.采用重组DNA技术使得骨髓基质干细胞过表达趋化因子CXCL12,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XCL12过表达后骨髓基质干细胞整合素αv/β3表达量的变化.在体外通过黏附实验观察趋化因子CXCL12过表达对整合素介导的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黏附过程的影响,并在心肌梗死大鼠模型中通过检测报告基因观测CXCL12对移植后整合素介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基因重组后骨髓基质干细胞过表达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趋化因子CXC12,趋化因子CXCL12过表达使骨髓基质干细胞整合素αv/β3表达明显增多,并促进了整合素介导的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黏附.CXCL12还使细胞移植后位于梗死区的细胞数量增多.且这一作用也与整合素αv/β3有关.CXCL12过表达通过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整合素αv/β3表达提高了移植干细胞黏附和增殖能力,有利于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后在心肌梗死区域的生长和分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诊治的62例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20 mg螺内酯口服,一天3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4 mg培哚普利口服,一天1次。所有患者均治疗3个月,观察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心功能、血钾、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4.2%(23/31),较观察组[93.5%(29/31)]显著降低(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LVE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LVEF(左室射血分数)、血清钾浓度、6分钟步行距离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LVEDD、LVES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LVEF、血清钾浓度、6分钟步行距离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31),观察组为12.9%(4/3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并有效降低血压,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相关意义。方法招募西藏那曲地区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含量高于210 g/L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12人,对照组(170 g/LHB210 g/L)42人,采集粪便、血液等样本。从中选取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9人,对照组16人粪便样本提取DNA,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结果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红细胞比容显著高于对照组。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肠道菌群整体结构改变不明显,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粪便菌群出现厚壁菌门中梭状芽胞杆菌BB60属、纺锤链杆菌属、厌氧棒杆菌属、霍氏真杆菌,变形菌门中假单胞菌属,拟杆菌门中副拟杆菌属丰度的显著增高。这些菌属改变经KEGG预测分析显示与代谢紊乱相关。斯皮尔曼分析显示多种菌群改变与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红细胞比容正相关。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肠道菌群出现紊乱,菌群变化与代谢紊乱和红细胞增多相关。  相似文献   

20.
《生命科学研究》2014,(5):418-422
采用流式细胞术双标法检测拟诊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A组)、非免疫相关性恶性血液病患者(B组)及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结合的自身抗体,同时检测B组、确诊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C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B淋巴细胞及CD5+B淋巴细胞比率;A组中16例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阳性,阳性率88.88%;B组1例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阳性,阳性率9.09%。C组外周血B淋巴细胞、CD5+B淋巴细胞比率显著高于B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5),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B淋巴细胞、CD5+B淋巴细胞显著高于B组(P均<0.05);IRP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自身抗体表达显著增高,B淋巴细胞总数及CD5+B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增高可能是IRP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及B淋巴细胞数可以为IRP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优于骨髓Coomb’s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