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卯斌 《蛇志》2010,22(2):147-148
我国特有种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的驯养研究广大学者和专业户做了大量突出的工作。但对野外生态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近30年来.作者结合“尖吻蝮人工驯养”进行研究,在皖南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等周边地区作了数百次实地考查,并走访当地居民和有经验的捕蛇者,对尖吻蝮的野外生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为人工驯养繁殖尖吻蝮奠定坚实的基础。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白逢彦 《微生物学报》2023,63(5):1748-1770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被广泛应用于酒类酿造和食品发酵等行业,其被人类利用的历史已有近万年。酿酒酵母也是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等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近年来研究者对其自然和驯养种群进行了全球范围的生态学、群体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更新了对其生态分布、遗传多样性、自然进化和驯养史以及进化动力等方面的认知。发现酿酒酵母在原始森林等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并可能偏好阔叶树树干、腐木和周围土壤等生境。中国酿酒酵母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世界其他地区,该物种最古老的谱系也仅发现于中国,说明中国可能是该物种的起源地。生态适应是塑造该物种群体结构的主要力量,导致其野生和驯养群体之间的明显分化。驯养群体又分化为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两大类群,每个类群内又形成不同的驯养谱系。该物种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远高于其驯养群体,而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形成主要由中性突变引起。中国野生和驯养群体在麦芽糖利用能力、基因组杂合性、子囊孢子形成率和孢子活力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表明这2个群体采取不同的生活策略来适应其不同的生活环境。驯养群体通过群体或谱系特异性基因拷贝数...  相似文献   

3.
皖南白鹇的地理分布及生态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是鸡类中的珍禽之一,属国家第三类保护动物。由于它羽色鲜艳,姿态优雅,动物园也常饲养供观赏。近年来由于猎捕过甚,数量已日愈减少,今后应控制猎捕,并进行人工驯养与繁殖。 据文献记载,在国内,白鹇分布于南方各省,未曾见到安徽有记载。我们于1976年3月—1978年10月,进行我省野生珍贵动物资源  相似文献   

4.
我国蛇类资源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耀忠 《蛇志》2010,22(4):343-344,348
蛇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极其宝贵的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蛇类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发展生态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蛇类资源保护管理存在着宣传缺乏、执法力度不够、法制不健全、管理艰难、开展驯养繁殖的科技攻关的合力欠缺等主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宣传,加大打击力度,完善法律法规,积极开展驯养繁殖的科技攻关,不断提高蛇类资源保护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作为濒危麝类动物(Moschus spp.)迁地保育及麝香生产的重要方式,我国的麝类驯养开始于1958年,林麝(M.berezovskii)是最主要的驯养麝种,陕西是我国林麝驯养的重点省份。对陕西2001—2012年的麝类驯养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林麝驯养在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其麝场多分布在野生林麝的核心分布区,即秦巴山区的安康、汉中和宝鸡地区,存栏林麝种群达4725头,其种群增长近似指数式增长,种群增长率高达25.06%。此外,全省的麝场数近10年增加较快,年均增长率高达27.92%,但麝场驯养规模却呈下降趋势,2005、2010年全省的麝场平均存栏种群分别为20.53和19.45头。驯养林麝的易发疾病有10类53种,消化道疾病、寄生虫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为易发疾病。陕西林麝驯养中存在偏雄性死亡,在疾病致死病例中的雄麝(54.28%)显著高于雌麝(45.72%)(P0.05)。此外,因病死亡比例在各年龄组的分布不均匀,成体比例(35.99%)显著高于亚成体(31.86%)(P0.01)和幼体(32.15%)(P0.05),而后二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为实现陕西林麝的迁地保育和麝香的可持续供给,需大力提高驯养林麝种群的增长率,并加强其疾病防控。  相似文献   

6.
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通名野鸡,在我国分布很广是有名的野味。其雄雉的彩色尾羽和皮张,可作装饰品,活鸟可作观展,出口价值也很高,是我国主要的狩猎禽之一。 利用驯养的雉鸡作媒鸟进行诱捕,是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猎雉方法。诱捕雉鸡其关键是媒鸟的驯养。而驯养一只优良的媒鸟少则2—3年,多则3—4年并要求很高的驯养技术。过去猎人驯养媒鸟方法是密而不宣的。乡间往往养有不少雉鸡,但并非都是媒鸟。现就有关雉鸡媒鸟驯养的主要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大树蛙与斑腿树蛙的繁殖与驯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2000年,在广州动物园生态蛙蟾馆观察与研究了笼养条件下大树蛙和斑腿树蛙的繁殖行为和驯养过程,比较了两种树蛙繁殖生态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灰喜鹊的人工饲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灰喜鹊(Cyanopica cyana pallescens)在森林内是消灭害虫的能手,而且是松树林内主要害虫的天敌。一对灰喜鹊可以控制100亩松林有虫不成灾,因而我国山东、安徽、江西等省都在驯养灰喜鹊防治森林害虫,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东北黑龙江省高寒地区驯养灰喜鹊还未见到成功报道。我国1984年以来对驯养灰喜鹊的人工饲料进行了研究,提高了雏鸟的成活率,加速了驯养灰喜鹊的效果,现总结于下。  相似文献   

9.
汪玉如  汪志如  涂翔宇  吕霞 《蛇志》2011,23(3):248-250
为贯彻“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我省蛇类资源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产业化经营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发布了《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关于加快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地方性政策和法规,进一步加强了对野生蛇类的管理力度,极大地促进了我省蛇类驯养繁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七彩山鸡是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 Linnaeus)被引种驯养后的商品名.它具有较高的观赏和食用价值.七彩山鸡养殖的发展,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野生动物保护方针,充分发挥野生动物资源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很有前途的养殖业[1].本实验用七彩山鸡与家鸡的卵进行孵化对比,在发育生物学和比较生物学方面为七彩山鸡繁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七彩山鸡是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 Linnaeus)被引种驯养后的商品名.它具有较高的观赏和食用价值.七彩山鸡养殖的发展,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野生动物保护方针,充分发挥野生动物资源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很有前途的养殖业[1].本实验用七彩山鸡与家鸡的卵进行孵化对比,在发育生物学和比较生物学方面为七彩山鸡繁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鸡年说鸡     
孙悦华 《化石》2005,(1):2-5
20 0 5年是乙酉鸡年 ,在十二生肖中 ,鸡是唯一的鸟类 ,而鸡能够成为十二生肖中的一员 ,不能不说与中国长期饲养家鸡的历史以及丰富的野生雉鸡类资源有关。家鸡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 ,在分类上属于鸟纲鸡形目。古文记载 ,距今 30 0 0多年前我国就有驯养的家鸡了。近年来 ,在河北武安县磁山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类似家鸡的骨骼 ,这个发现表明 ,我国驯养家鸡的历史很可能可以追溯到 70 0 0多年前。家鸡的祖先一般认为是一种称为红原鸡的野生鸡类 ,它在体形、羽色、习性及鸣声等方面都与家鸡最为相似。世界上的野生鸡类共有 2 81…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简阳一带,有驯养猛禽猎捕野兔的习惯。每年到9月(农历)前后,去成都、灌县等地购买猛禽,或是前往灌县等山区边缘地带网捕猛禽,进行驯养。大约经过10多天或近一月左右的时间,即能驯养成听人使唤、捕兔敏捷的猎鹰了。捕猛禽之前,须准备一套简单的驯养工具。计有长约20厘米(双折回套在猎鹰脚上仅有10厘米左右)、直径3毫米的丝质套绳两根,套猛禽腿用(跗踮部上)和拴牵用;一根长约1丈左右、直径5毫米的一端分义  相似文献   

14.
珍贵的药用动物梅花鹿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据文献记载,过去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地区都有野生。但在四川尚未见有野生梅花鹿的报道。 1961年在若尔盖县捕获两头梅花鹿幼雌,运至马尔康獐鹿场(现为养獐场)驯养,1964年又在该县捕获  相似文献   

15.
马建章 《蛇志》2010,22(4):424-424
劳伯勋教授主编的《中国养蛇学》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在2003年“非典”之后,国家林业局公布了54种养殖动物名录,蛇类未包含在内.也就是说,不允许进行蛇类的商业性利用,理由是“目前市场上利用的蛇类多来源于野外捕捉,养殖不过三代,驯养繁殖技术不成熟,不能进入市场”。  相似文献   

16.
广西驯养蛇类腐皮病病因调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膜清广西驯养蛇类腐皮病的发生原因。方法 连续二年对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养蛇场蛇类腐皮病发生、流行病学及其病原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结果 5种驯养蛇腐皮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为17.82%和9.65%,主要发生于夏季;主要病原为变形杆菌属、普鲁威登斯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的细菌以及绦虫;生物环境的改变等应激因素是本病发生的重要诱导因素。结论 蛇类腐皮病是驯养 类夏季的一个主要问题,它不是单一病因引起的一种疾病, 是多个病因导致的一个临床病征。  相似文献   

17.
吸血蠓类生殖行为和习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金华 《昆虫知识》1994,31(3):187-189,192
双翅目长角亚国蠓科(Ceratopogonidae)小型昆虫中刺吸人畜血液的库蠓Culicoides、蠛蠓Lasioheea和细蠓Leptoconops3属统称为吸血蠓类,因其传播病毒、细菌、线虫、原虫和丝虫等多种病原体而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为研究其媒介效能、生态和防治,迫待建立实验室驯养的媒介种群,吸血和交配则是实验室驯养吸血蠓的关键,建立生殖营养节律各个时期的指标又是生态学调查和模型设计的基础。鉴于此,国内外学者早已重视吸血蠓类重要种群生殖营养节律的研究,阐明了许多问题,并建立了某些研究方法,为媒介效能、生态和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  相似文献   

18.
大鲵的人工驯养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鉴毅 《生物学通报》2000,35(10):35-35
中国大鲵 (Andriasdavidianus)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 (Cryptobranchidae)、大鲵属 (Andrias) ,俗称娃娃鱼 ,英文名Giantsalamander,是中国内陆淡水中一种珍贵动物 ,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 ,最大个体体长近 2m ,体重约 50kg ,人工驯养寿命可达 60余年 ,自然界有活 1 0 0多年的记载。1 大鲵的形态特征及分布中国大鲵的外部形态早在 2 2 0 0年前就有记载 ,《山海经·北山经》云 :“泱泱之水 ,其中多人鱼 ,其状如鱼帝鱼 ,四足 ,其音如婴儿”。大鲵体大扁平 ,头部宽阔 ,躯…  相似文献   

19.
我省余江县医药公司从1975年开始建场饲养银环蛇,起初由野外捕捉种蛇放蛇场进行驯养。蛇场由小到大,从28条(2♂、26♀)种蛇开始,自繁发展,到1980年止已有种蛇一千余条。经繁殖几代小蛇,我们对银环蛇的生态习性做了观察,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黑叶猴常见疾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叶猴(Presbytis francoisi pousargues)又叫乌猿,是我国珍贵动物之一。产于广西左江附近的石山地区。室内驯养的历史虽比较悠久,但由于对它的生态规律和生活习性缺乏了解。过去只采取一般的饲养方法,成活率很低,驯养不易成功,新捕回来后死亡率往往达90%左右,有时甚至全部死亡。我们经过多年观察发现叶猴死亡主要因一些肠道疾病所造成,特别是急性胃肠卡他,急性胃扩张和胃肠炎等。而引起这些疾病的原因,是由于它的适应性和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