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遮光条件下不同种源土沉香幼苗的光合特性与生长速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个来源于广东茂名的土沉香[ Aquilaria sinensis (Lour.) Spreng.]种源(大白、小白和大黄)和1个来源于云南的土沉香种源的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遮光条件下[相对光强100%(对照,自然光强)、50%、25%和5%]4个种源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的光响应和CO2响应曲线、光合和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 Chla/b)值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4个种源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RGR).结果表明:4个种源的Pn均随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且对照组各种源的Pn值均明显高于各处理组;4个种源的Pn值均随胞间CO2浓度的升高或相对光强的增大逐渐提高.随相对光强的降低,4个种源的最大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最大电子传递速率、最大羧化速率和磷酸丙糖利用速率均下降或显著下降(P<0.05),而表观量子效率则略有升高.在相对光强100% ~ 25%条件下,随相对光强降低,4个种源的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Chla/b值显著减小;大白和小白种源的RGR逐渐增大,大黄种源的RGR差异不显著,而云南种源的RGR显著减小.而在相对光强5%条件下,大黄和云南种源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Chla/b值显著增大,RGR显著减小;大白和小白种源幼苗全部死亡.由种源间的比较可见:4个种源的各项光合参数以及叶绿素含量、相对生长速率均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云南种源的各项指标总体上均最低.综合来看,土沉香为半阳生植物,对不同的光环境表现出相对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红曲米和红腐乳中红曲菌种的分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省红腐乳及红曲米中红曲菌的资源、多样性进行了调查,收集、分离和纯化得到20株红曲菌的纯培养。根据李钟庆等人的红曲菌属分类检索表,通过菌落形态和显微特征进行观察常规袁型鉴定,初步确定为以下七个种:红色红曲菌(FA01、FA11);橙色红曲菌(FA02、FA05、FA06、FA15、FA16、FA17)、紫色红曲菌(FA03、FA09、FA13、FA19、FA20)、丛毛红曲菌(FA04)、发白红曲菌(FA07、FA18)、旱生红曲菌(R如8、FA10、FA12)和血红红曲菌(FA14)。运用FTIR分析图谱构建了20株红曲菌株的系统发育图,探讨耵IR分析运用于红曲菌资源或其它真菌的多样性、亲缘关系和分类鉴定中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FTIR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区分不同的红曲菌种,可以作为红曲菌菌种和疑难菌株鉴别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对嗜热真菌的资源调查中,分离到嗜热真菌20株。方法:通过形态学比较研究并结合分子分析方法。结果:鉴定出嗜热真菌4种,即杜邦青霉Penicillium dupontii、疏绵状嗜热丝孢菌Thermomyceslanuginosus、嗜热子囊菌Thermoascus aurantiacus、嗜热革节孢Scytalidium thermophilum。此外,还分离到耐热真菌1种,鉴定为不规则头梗霉Cephaliophora irregularis,为中国新记录种。结论:这些研究结果新增了嗜热真菌在中国的分布记载,丰富了我国西南地区嗜热真菌的菌种资源库,另外对分离获得的嗜热真菌进行木聚糖酶活性测试,发现嗜热子囊菌为高产木聚糖酶活力的菌株。 相似文献
4.
四种亚高山针叶林树种的表型可塑性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针叶林群落演替后期种岷江冷杉、演替中后期种粗枝云杉和青榨槭、及先锋树种红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光强下生长的4种树苗生长、生物量分配、叶片形态和光合特性,探讨植物幼苗的形态和生理特征的表型可塑性与光适应的关系。结果表明:(1)弱光环境中生长的4种植物的基茎、相对生长速率、叶片厚度、根重比、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较低,而比叶面积、地上/地下生物量、茎长/茎重、叶重比和茎重比较高。(2)大部分光环境下岷江冷杉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低于粗枝云杉,青榨槭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略低于红桦。(3)高光强下生长的粗枝云杉和红桦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分别大于岷江冷杉和青榨槭,但在低光强下则与之相反。(4)粗枝云杉和红桦幼苗的11种可塑性指数平均值则分别大于岷江冷杉和青榨槭。岷江冷杉适应弱光环境的能力略强于粗枝云杉和红桦,但适应强光的能力较差。生理适应的可塑性指数大于形态适应的可塑性指数,表明前者在4种植物幼苗光适应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支持树种的生理生态特性决定了其演替状况和生境选择的假说。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银杏叶提取物的指纹图谱提供参考依据,分别对不同分离纯化方法制备的银杏叶提取物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热分析(TG-DTG)测定,并对相关的谱图进行了特征分析.通过对各谱图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制备工艺的银杏叶提取物的FTIR和TG-DTG谱图的都有其各自的物质特征,FTIR和TG-DTG给出的是样品的整体信息,提供的信息能很好地反映银杏叶提取物的整体性,比单一指标成分的测定所提供的信息要更多、更有特征. 相似文献
6.
夜间低温对2种热带雨林树种幼苗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夜间低温(5℃±1℃,12h,连续3个晚上)对生长于3种光照条件下(100%、25%和8%光照)的热带雨林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Pometiatomentosa)和中层树种滇南风吹楠(Horsfieldiatetratepala)幼苗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处理使生长于全光下的绒毛番龙眼幼苗的Fv/Fm(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急剧降低,中午发生了强烈的光抑制,但随着低温胁迫的解除Fv/Fm能很快恢复,表明没有发生不可逆的光氧化损伤。低温使生长于全光和25%光照条件下2个树种幼苗的NPQ(非光化学猝灭,热耗散)受到抑制,但没有引起2个树种幼苗Fo(初始荧光)的升高,不会导致幼苗PSII反应中心的失活。2种热带雨林植物对低温的抗性可能与这些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历史渊源有关。 相似文献
7.
黄花蒿是一种治疗痢疾的特效中药,植物体中含有丰富的精油,但其应用和生产中常有种类混杂现象,严重影响了黄花蒿为原料的药材质量。为实现黄花蒿药材快速鉴定与评价,该研究利用FTIR技术和GCMS分别对黄花蒿及其近缘种叶片原药材及挥发油成分进行了检测和鉴定。结果表明:挥发油以黄花蒿含量最高(1.86%),其次是南牡蒿、茵陈蒿、青蒿、牡蒿和艾蒿。FTIR分析结果表明,黄花蒿及其近缘种一维图谱相似,酰胺类、芳香类以及萜类化合物种类较多且含量丰富;二阶导数图谱中,黄花蒿青蒿素成分振动吸收明显增强,可以明显将黄花蒿与其混淆中区分开。GC-MS分析显示,黄花蒿与其近缘种的挥发油成分中共检测出17个共有峰,28种化学成分,均含有较高樟脑、á-杜松烯、Crocetane、植烷、2,4-二叔丁基苯酚,但不同种间成分含量差异很大,植烷在黄花蒿中含量明显高于其它近缘种,龙脑成分只能在黄花蒿叶片中检测出,然而á-雪松烯在青蒿、南牡蒿、茵陈蒿均较高,而在黄花蒿,艾蒿,牡蒿中含量均较低。最后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了黄花蒿与其近缘种挥发油成分差异性,6种材料明显聚为2类。其中,黄花蒿与牡蒿、艾蒿聚为一类,青蒿与茵陈蒿和南牡蒿聚为一类。该研究结果为黄花蒿药材的真伪鉴别及其药材质量评价提供了快速而有效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8.
都柏林念珠菌的鉴定及与白念珠菌3种表型鉴别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临床分离的念珠菌中进一步鉴定都柏林念珠菌,并评价3种表型鉴别白念珠菌和都柏林念珠菌的方法.方法 对17株临床分离并初步鉴定的白念珠菌和1株ATCC白念珠菌标准株,采用PHR1同源序列PCR法检测,鉴定出其中的都柏林念珠菌;分别采用45℃生长试验、YEPD(1%酵母浸膏,2%蛋白胨,2%葡萄糖)液基39℃芽管生成试验、Staib琼脂(鸟食琼脂)厚壁孢子形成试验对两种菌的表型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17株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菌中有3株鉴定为都柏林念珠菌;45℃时,两种菌在改良沙堡弱琼脂上均无明显生长,YEPD液基中仅有1株白念珠菌生长良好;YEPD液基39℃培养2种菌均无芽管生成;Staib琼脂培养72h,3株都柏林念珠菌中有2株可形成厚壁孢子,而白念珠菌则无,与PHR1同源序列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PHR1同源序列检测是鉴别都柏林念珠菌与白念珠菌的可靠方法,Staib琼脂厚壁孢子形成试验有助于鉴别两菌,45℃生长试验和YEPD液基39℃芽管生成试验则不能有效鉴别两菌. 相似文献
9.
以八角金盘、夹竹桃、阔叶十大功劳、樟叶槭4种常绿植物为试材,测定人工模拟低温条件下离体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合自然越冬过程中叶片叶绿素指数(SPAD)、叶表面特征及解剖组织结构的变化,综合评价这4种常绿树种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 在人工低温胁迫过程中,4种常绿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在-20 ℃出现高峰值,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相对电导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八角金盘、夹竹桃、阔叶十大功劳和樟叶槭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8.0、-13.4、-19.4和-14.8 ℃.自然越冬期间,4种植物叶片SPAD值变化幅度较大,显示出植物叶片中叶绿素相对含量变化对低温的适应性;同时,叶片厚度、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紧密度均有增加,并先后出现质壁分离,叶肉细胞中淀粉粒、草酸钙簇晶含量呈增高的趋势.夹竹桃叶片特有的气孔窝和窝内密被的非腺毛,阔叶十大功劳叶中的厚壁组织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抗寒性.叶片表面蜡质层破损、表皮毛断裂、栅栏组织形变、胞间空隙增大等现象的出现表明植物遭到了一定程度的低温伤害. 相似文献
10.
贻贝是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双壳贝类。贻贝抗菌肽具有极强的分子多样性,也是当前抗菌肽研究的重要对象。防御素是贻贝抗菌肽的重要成员, 从厚壳贻贝中鉴定到2种新型防御素, 但其分子特性和免疫机制尚不清楚。为此, 对厚壳贻贝体内新发现的2种防御素开展研究。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种新型防御素均具有节肢动物防御素结构特征,因而被命名为arthropod like defensin (ALD)。利用荧光定量PCR研究了2种防御素在贻贝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量差异。进一步分析了2种防御素在3种不同微生物诱导下的表达量时间曲线。利用固相化学合成技术对2种防御素的成熟肽区进行合成并开展了功能验证。研究结果表明, 2种ALD 主要表达部位在外套膜和消化腺, 且ALD-1具有雄性特异表达特征。此外, ALD-1和ALD-2在贻贝幼虫阶段均未表达; 在不同微生物刺激下, 2种ALD表现出不同的免疫反应模式, 显示出2种防御素具有不同的免疫调节机制。化学合成的2种ALD均具有抑菌活性, 其对不同微生物的抑制率在20%~80%之间。上述研究为深入了解贻贝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以及贻贝抗菌肽的免疫功能和后续的分子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