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3种鲳属鱼不同组织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种野生鲳属鱼银鲳(Pampus argenteus)、灰鲳(Pampus cinereus)和中国鲳(Pampus sinensis)样本于2010年3—4月采集于浙江东海海域,用GC/MS法分别对其肝脏和肌肉的总脂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同时比较了野生和养殖银鲳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3种鲳鱼肝脏总脂平均值(19.95%)显著高于肌肉总脂平均值(11.69%)(P<0.05),灰鲳肝脏和肌肉中的总脂含量显著高于银鲳和中国鲳(P中国鲳>灰鲳;肝脏的脂肪酸种类组成较丰富,MUFA含量中国鲳>银鲳>灰鲳(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灰鲳>银鲳>中国鲳(P<0.05);肌肉中MUFA含量银鲳>灰鲳>中国鲳(P<0.05),PUFA含量3种鲳鱼无显著差异(P>0.05)。EPA+DHA含量在3种鲳鱼肌肉中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中国鲳肝脏未检测到EPA,在灰鲳肝脏和中国鲳肝脏和肌肉中未检测到DHA,而在银鲳肝脏和肌肉组织中EPA和DHA均有分布,DHA含量分别达到13.99%和15.95%;野生银鲳的油酸、EPA和DHA含量显著高于养殖银鲳,PUFA含量是养殖银鲳的1.53倍。由实验结果及与其它经济鱼类相比可知,3种鲳属鱼主要是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在2种组织中平均占53.89%,EPA+DHA含量平均占PUFA的82.54%,这3种鲳鱼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并且银鲳更胜一筹,同时野生银鲳品质优于养殖银鲳,但不失为一种优良的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2.
银鲳分类鉴别及新模标本指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鲳为我国重要海洋渔业资源之一,被认为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以及印度-西太平洋海域.1788年,Euphrasen 基于在中国广东虎门采集的1尾标本首次对银鲳进行描述,后来被世界众多学者报道.由于Euphrasen当初描述银鲳时缺乏重要的形态鉴别特征,加之其模式标本存放地点至今不详,因此导致银鲳的分类鉴定和命名出现许多错误和混乱,有必要对其澄清.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作者在银鲳模式标本产地广东虎门和珠海共采到19尾鲳属鱼类标本,经鉴定与Euphrasen在1788年对银鲳的描述及附图十分吻合.因此,本文对银鲳进行重新描述,并指定其中1尾标本为新模标本.  相似文献   

3.
双鳍鲳科鱼类在我国只记载有印度双鳍鲳Psenesindicus(Day)一种,分布于东海与南海。1963年4月29日与5月2日,我们先后在舟山群岛沈家门附近黄沙湾和葫芦岛的张网渔获物中采得了二尾稀见的鱼类。经鉴定为lcticus pellucidus(Lutken),中名拟作玉鲳。是我国双鳍鲳科的新纪录。与印度双鳍鲳的主  相似文献   

4.
东海深海鱼类两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1981年间,我所调查船“东方”号先后在东中国海270和670米左右的深海区,采获若干种鱼类标本。经分析研究,确认其中有2新种,分别定名为长棘须鳂Polymixia longispina和拟鳞首方头鲳Cubiceps squamicepoides,前者隶属于金眼鲷目须鳂亚目须鳂科,后者隶属于鲈形目鲳亚目双鳍鲳科。所有模式标本均存于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现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燕尾蕨属(Cheiropleuria C.Presl)植物的标本和文献,对过去国内标本馆及文献中有关燕尾蕨属植物的报道进行了订正,确认中国产燕尾蕨属植物2种,即广泛分布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全缘燕尾蕨(C.integrifolia)和仅产海南的燕尾蕨(C.bicuspis)。  相似文献   

6.
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东海银鲳食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东海银鲳(Pampus argenteus)及其可能摄食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以期探讨东海银鲳可能的食物来源.结果表明:东海区银鲳平均碳(813C)和氮(δ15N)稳定同位素比值分别为-18.22‰、8.16‰,其可能摄食饵料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17.33‰~-21.58‰,差值为4.25‰,δ15N值变化范围为3.89‰~7.96‰,差值为4.07‰;东海银鲳可能的食物来源主要为箭虫、虾类、水母类、头足类、仔稚鱼和浮游动物等,其中箭虫为主要可能的食物来源,其贡献率为24%~78%,平均贡献率为57%;银鲳可能摄食的其他饵料中,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虾类、水母类、头足类、仔稚鱼、>1000 μm浮游动物、500~1000 μm浮游动物和100~500 μm浮游动物,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1.8%、8.4%、7.1%、5.0%、4.9%、3.2%和2.6%.由以上结果可知,银鲳是一种广食性鱼类,其饵料种类较多,碳和氮的来源均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7.
北部湾雷州近海春、夏季鱼类群落结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5年4月、7月和8月在北部湾雷州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刺网和底拖网调查,对该海域春、夏季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银鲳(Stromateoides argenteus)是当地绝对的优势种,其它鱼类优势种随区域和季节有着较大的差异.分别计算了北部湾雷州近海春、夏季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的种类丰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聚类分析表明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异质性,但空间异质性不如时间异质性明显.此外,不同群落中的鱼类呈现出不同的生态型特征.同时部分结果表明,在不同网具的调查下,有的结果会出现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7 年12 月和2008 年5 月在大亚湾海域进行的2 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 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方法分析了大亚湾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 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2 个群落, 分别为咸淡水湾内鱼类群落(群落Ⅰ, 以稜鳀类、前鳞骨鲻和斑鰶等鱼类为代表)和海水广布湾口鱼类群落(群落Ⅱ, 代表种有带鱼、刺鲳、黄吻稜鳀、竹荚鱼和二长棘鲷等)。ANOSIM 检验表明, 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春季: R=0.803, p<0.001; 秋季: R=0.855, p<0.001)。用典范对应分析探讨鱼类群落与主要环境因子(水深、底层温度、底层盐度、pH 和溶解氧等)之间的相关性。对不同季节鱼类群落格局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鱼类群落组成的变化与水深、盐度和温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基于2020年9月、2020年11月、2021年1月、2021年4月连续4个季度的大陈岛礁海域21个底拖网站位的鱼类样本,对局地尺度下大陈岛礁海域鱼类群落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季度共采集鱼类99种,隶属15目48科81属,其中鲈形目占比最大(50.51%);优势鱼类中,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为全年优势种,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是除夏季外其他季节的优势种,镰鲳(Pampus echinogaster)是夏秋季的优势种,而大头银姑鱼(Pennahia macrocephal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灰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等仅在单一季节成为优势种;聚类和排序分析显示,大陈岛礁海域的夏、秋和冬3季鱼类群落可明显分为岛礁近河口群落和开阔海域群落2种类型,而春季鱼类群落则可分为岛礁群落和非岛礁群落2类,且群落种类组成在各季节不同区域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表明,深度、表层温度...  相似文献   

10.
黄海鱼类组成、区系特征及历史变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标本馆馆藏标本、采集记录及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黄海鱼类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和历史变迁.结果表明:黄海海域共出现鱼类113科321种.从适温类型来看,暖温性种类最多,有139种;暖水性种类次之-107种;冷温性种类70种;冷水性种类5种.从栖所类型来看,绝大多数为大陆架浅水底层鱼类,有193种,大陆架岩礁性、大陆架浅水中上层、大陆架浅水中底层、大陆架大洋洞游性中上层和大洋深水底层鱼类分别为41、34、29、15和9种.纵观历史文献资料,发现黄海鱼类群落结构和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以鳀鱼占绝对优势,传统经济鱼类如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太平洋鲱(Clupea pallasii)、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鲐(Scomber japonicu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镰鲳(ampus echinogaster)、鲆鲽类等在渔获物中所占的比例降低,昔日占优势的大型经济鱼类,逐渐被小黄鱼幼鱼、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方氏云鳚(Pholis fangi)、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等经济价值较低的种类所取代,鱼类物种多样性和资源量呈下降趋势.因此,加强黄海渔业资源管理和多样性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七星列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鱼类群落现状, 于2014年秋季(11月)和2015年春季(5月)进行底拖网调查。利用生态位测度、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和等级聚类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功能群组成及生态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鱼类可划分为浮游生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食性、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和杂食性6个功能群。浮游生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和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功能群是秋季优势功能群, 浮游生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和杂食性是春季优势功能群。秋季, 主要鱼类生态位宽度值变化范围为0.28-3.84, 其中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六指马鲅(Polydactylus sexfilis)、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尖头黄鳍牙鱼或(Chrysochir aureus)和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的生态位宽度值较高; 春季生态位宽度值变化范围为0.36-3.16, 其中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刺鲳(Psenopsis anomala)、龙头鱼和镰鲳(Pampus echinogaster)的生态位宽度值较高。秋季, 主要鱼类生态位重叠值在0-0.94之间波动; 春季, 主要鱼类生态位重叠值在0-0.92之间波动。以丰度数据平方根为基础, 利用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和等级聚类分析, 主要鱼类秋季可以分为4组, 而春季可以分为3组。上述结果表明, 保护区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较好。  相似文献   

12.
黄海中南部不同断面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2006年9月和12月、2007年3月和5月对黄海中南部不同断面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黄海中南部不同断面的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单位时间的渔获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中共捕获鱼类109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45种,占40.18%),其次是鲉形目(12种,占10.71%)、鲱形目(10种,占8.93%)和鲽形目(10种,占8.93%),主要由暖温种和暖水种组成,并且暖水种和暖温种在各断面渔获量中所占的比例随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各断面主要鱼种除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银鲳Pampus argenteus等种类外,以小型中上层鱼类(鳀Engraulis japonicus、黄鲫Setipinna taty等)和底层经济价值较低的鱼类(黄鮟鱇Lophius litulon、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i等)为主,各断面优势种渔获量均占其总渔获量的50%以上,主要鱼种渔获量均占其总渔获量85%以上。渔获物的营养级主要分布在4.2—4.5、3.0—3.3和3.6—3.9,各营养级渔获量随时间和断面的不同有所变化。鱼类长度谱主要集中在3—24 cm,由南向北长度谱逐渐增大。各断面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差异不大,与底层温度和深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1980—2007年大亚湾鱼类物种多样性、区系特征和数量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2004—2005年大亚湾海域底拖网鱼类调查数据,并结合1980—2007年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多样性、优势种和数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4—2005年,大亚湾海域共记录鱼类107种,分属13目50科,以中下层鱼类的种类最多,为48种,其次是中上层和底层种类,分别为37种和21种.大亚湾鱼类区系具热带和亚热带特性,以暖水性种类占绝对优势,为97种,暖温性种类为10种.多样性指数以夏季最高(3.82),其次是冬季(3.37)和秋季(3.00),春季最低(2.40).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季节变化情况与多样性指数相似.1980—2007年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鱼类种类数减少,优势种更替明显.鱼类种类数由1980年的157种减少至1990年的110种,2004—2005年继续减少至107种;鱼类优势种由1980年以带鱼和银鲳等优质鱼为主,更替为以小型和低值的小沙丁鱼、小公鱼和二长棘鲷幼鱼为主.用包含年际变化趋势和季节性周期变化的回归模型模拟1980—2007大亚湾鱼类资源密度的变化,鱼类资源密度在1980—1999年和1990—2007年两个时期均呈下降趋势,但1990—2007年间下降幅度比1980—1999年间大;1980—1999年鱼类资源密度的季节波动幅度较平缓(振幅为0.099),而1990—2007年的季节波动较大(振幅为0.420),说明1990—2007年阶段大亚湾鱼类数量的季节变化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银鲳4野生群体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个野生银鲳(Pampus argenteus)群体样本于2008年5月分别采集于河北黄骅、江苏连云港、浙江舟山、广东惠来4地沿海海域,分别对其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浙江舟山与河北黄骅银鲳群体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群体银鲳肌肉间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肌肉粗脂肪含量在4群体银鲳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总量以江苏连云港群体肌肉中含量最高,分别占干重的65.14%和27.32%,浙江舟山群体(64.31%和26.42%)其次,河北黄骅群体(60.32%和25.47%)最低,4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江苏连云港及浙江舟山群体银鲳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均高于另外2群体.4群体银鲳肌肉间饱和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江苏连云港及浙江舟山群体银鲳肌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要高于另外2群体.综合比较,江苏连云港及浙江舟山群体银鲳肌肉的营养价值要优于河北黄骅和广东惠来群体.从银鲳4野生群体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就氨基酸含量来说,浙江舟山与江苏连云港群体差异最小,与广东惠来群体差异最大;就脂肪酸差异来讲,浙江舟山与河北黄骅群体相似性较高,与广东惠来之间的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燕尾藓属(Bryhnia Kaurin)被处理为狭义青藓属(Brachythecium Schimp.s.str.)的异名,燕尾藓属已不复存在。笔者对原分布于中国的5种燕尾藓属植物进行了相应的分类学修订,结果如下:短尖燕尾藓(B.hultenii E.B.Bartram)、燕尾藓[B.novae-angliae(Sull.Lesq.)Grout]和毛尖燕尾藓(B.trichomitria DixonThér.)被移入狭义青藓属并处理为短尖青藓[Brachythecium hultenii(E.B.Bartram)Min LiY.F.Wang]、燕尾青藓[B.novae-angliae(Sull.Lesq.)A.Jaeger]和东亚青藓[B.trichomitrium(DixonThér.)Huttunen,Ignatov,Min LiY.F.Wang];短枝燕尾藓(B.brachycladula Cardot)被移入鼠尾藓属(Myuroclada Besch.),并处理为羽枝鼠尾藓[M.longiramea(Müll.Hal.)Min Li,Y.F.Wang,IgnatovHuttunen]的异名;密枝燕尾藓[B.serricuspis(Müll Hal.)Y.F.WangR.L.Hu]移入拟异叶藓属(Pseudokindbergia Min Li,Y.F.Wang,IgnatovB.C.Tan),并处理为拟异叶藓[P.dumosa(Mitt.)Min Li,Y.F.Wang,IgnatovB.C.Tan]的异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沿海所产鱼类不下1,500种,十之八九都是有经济价值的。现在公认经济价值最大的有四类,即黄花鱼类、鳓鱼类、带鱼类和鲐鲅鱼类。今择重要的种类,分述于后。(1)小黄鱼 Pseudosciaena polyactisBlkr.黄花鱼是一类鱼的总名,这类鱼在中国沿海约有20余种。原产在远海,每到春天黄花  相似文献   

17.
洋浦位于海南省儋州市西部,洋浦海域是北部湾良好的近岸产卵场。本研究根据2014年6月和12月对该海域的渔业底拖网与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其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洋浦海域鱼类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两个航次共捕获68种鱼类,隶属于10目37科49属,主要由暖水种和暖温种组成,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39种),其次为鲽形目(9种)、鲉形目(6种);渔获物以底层和近底层鱼类为主,占鱼类总种数的93.7%;鱼类群落呈现出小型化、低龄化和季节间种类更替明显的特征,6月和12月共有鱼种11种,种类相似性仅为21.8%;6月的优势种为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cens)、印度舌鳎(Cynoglossus arel)和四线天竺鲷(Apogon quadrifasciatus),12月优势种包括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少鳞舌鳎(Cynoglossus oligolepis)、黄鲫(Setipinna taty)和四线天竺鲷(Apogon quadrifasciatus);6月鱼类平均生物量密度为137.66 kg·km-2,平均丰度密度为11.38×103ind·km-2;12月鱼类平均生物量密度为84.67 kg·km-2,平均丰度密度为3.21×103ind·km-2;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该水域鱼类群落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异质性;生物-环境分析(BIOENV)表明,两个月份该海域鱼类群落组成的变化与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的相关性较好,不同月份水深对鱼类群落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鲤科鱼类新纪录--爪哇四须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1年 7月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罗梭江 (澜沧江的支流 )中采集到 2尾鱼类标本 ,经鉴定为中国鲤科鱼类四须属Barbodes的一个新纪录———爪哇四须Barbodesgonionotus。该新纪录与本属其他种的显著区别为其臀鳍分枝鳍条有 6~ 7根 ,而其他种有 5根。  相似文献   

19.
根据已有的基础资料, 采用IUCN评估等级和标准, 对中国目前已鉴定的1,443种内陆鱼类受威胁现状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 1,443种内陆鱼类中, 灭绝3种、区域灭绝1种、极危65种、濒危101种、易危129种、近危101种、无危454种和数据缺乏589种。同已有的IUCN评估结果相比, 本次被评估的物种数目多, 受威胁物种大幅度增加, 其数目达295种, 占已知中国内陆鱼类总数的20.44%, 低于全球平均值(29%)。属于灭绝等级的鱼类是大鳞白鱼(Anabarilius macrolepis)、异龙鲤(Cyprinus yilongensis)和茶卡高原鳅(Triplophysa cakaensis); 属于区域灭绝等级的鱼类是长颌北鲑(Stenodus nelma)。鲤科是受威胁物种数最多的科, 其中裂腹鱼亚科和鲤亚科的种类受威胁程度最高。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受威胁物种最多, 是受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中国内陆鱼类受威胁的主要因素为河流筑坝、生境退化或丧失、酷渔滥捕和引进外来种。列入数据缺乏等级的鱼类较多, 占中国内陆鱼类的40.82%, 表明对中国内陆鱼类物种多样性了解不充分, 需要加强野外调查以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燕尾蕨属(Cheiropleuria C.Presl)植物的标本和文献,对过去国内标本馆及文献中有关燕尾蕨属植物的报道进行了订正,确认中国产燕尾蕨属植物2种,即广泛分布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全缘燕尾蕨(C.integrifolia)和仅产海南的燕尾蕨(C.bicusp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