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鱾新本尼登虫作为海洋鱼类的一种体外寄生虫, 是海水养殖中主要的流行病原。为了探究盐度对鱾新本尼登虫成虫和幼虫活力的影响, 以成虫和幼虫的累积死亡率为指标, 检测了成虫和幼虫在四种盐度(0、10、20和30 ppt)胁迫下的活力状况。在此基础上, 测试了五种中草药猪苓、羌活、淡竹叶、牡丹皮和紫草的酒精粗提物离体杀灭鱾新本尼登虫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 当水温维持在22℃时, 成虫和幼虫处于30 ppt的海水盐度下, 在实验分别开始的8小时和5小时内, 它们的累积死亡率均为0%, 可以维持较好的活力, 该结果可为鱾新本尼登虫的离体杀虫实验提供时间依据。另外, 离体杀虫实验结果表明, 浓度为16 mg·L–1和8 mg·L–1的羌活酒精粗提物分别在158.7 min和135.7 min之内可以杀灭100%的成虫和幼虫。淡竹叶、牡丹皮和紫草的酒精粗提物在浓度高于64 mg·L–1时才能杀灭所有的幼虫。猪苓提取物减少了成虫和幼虫的存活率。羌活提取物在浓度高于128 mg·L–1时可以完全抑制鱾新本尼登虫虫卵的孵化, 但是, 持续暴露在256 mg·L–1的猪苓、淡竹叶和紫草粗提物下十天, 虫卵的孵化率仍无显著变化。根据这些结果可以表明上述的几种植物粗提物可以作为水产养殖中控制鱾新本尼登虫感染的植物型药物的潜在来源。  相似文献   

2.
猪肾虫病是我国南方常见而重要的猪病之一,其幼虫侵入猪体,破坏肝脏,影响仔猪生长发育,母猪受侵后影响繁殖,造成猪体衰弱,严重时,引起死亡。 猪肾虫病在世界上,主要是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也仅限于南方各省,其发育过程不需要中间宿主,是土源性蠕虫病之一,其侵袭性幼虫可以经口通过消化道感染猪只,也可以通过皮肤接触侵袭猪体,在感染方式上是具有二种途径都可能的一种内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3.
1.猪肾虫从口吞食和皮肤接触均可感染,小猪皮肤接触和吞食感染相同,大猪皮肤较厚,幼虫不易侵入,其获得感染是以口吞食为主。 2.小猪从皮肤接触感染,经3—5天在皮下结缔组织行第三次蜕皮,38天移行至肝,150天虫体穿出肝表面向腹腔柔组织移行,157—185天在输尿管壁上形成包囊发育为成虫。从口吞食感染,经3—4天在胃壁大网膜和肠系膜等处停留,形成结节病变行第三次蜕皮,25天移行至肝,30天雌雄已明显分化,40日前后行弟四次蜕皮,118天离开肝向腹腔移行,156天后在输尿管壁形成包囊发育为成虫。皮下注射感染与皮肤接触感染相同。血管注射感染,幼虫到肺后多数不发育而死亡。 3.猪肾虫侵入宿主后,有嗜组织的习性,在组织中停留和移行,移行的方向不定,可向体前部移行,亦可向体后部移行。在淋巴结中常检得虫体,门静脉中虽有虫体栓塞,但未见在血管和淋巴管中移行。 4.猪肾虫在宿主体中发育的时间,除因虫体停留在组织结节中长短不定外,移行的速度与宿主大小有关系;宿主小,移行较速,成熟较快;宿主体大,移行时间较长,成熟较慢;因此致使过去学者报告猪肾虫成熟时间有4个月,5个月,6个月和9个月等不同结论。 5.从豚鼠皮肤接触感染,经3—5天幼虫皮下结缔组织,肠系膜和大网膜等柔组织形成结节病变,行第三次蜕皮,经5—8天移行至  相似文献   

4.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6):1177-1183
实验研究了离体条件下温度对坏鳃指环虫(Dactylogyrus vastator)产卵和孵化的影响,以及在20℃、在体条件下坏鳃指环虫的产卵和发育过程。在离体条件下,坏鳃指环虫的平均产卵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4、10、20、30和35℃时,其平均产卵量分别为0.25、5.9、9.1、9.2和13.4枚/虫;除4℃外,绝大多数虫卵是在离体后的前5h内产出;然而,在体条件下虫体的产卵是连续且稳定的,在20℃条件下平均产卵量为6.5枚/(虫d)。虫卵的孵化时间和孵化持续的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在10、20、30和35℃条件下,孵化时间和孵化持续时间分别为19d、3d、2d、36h和24d、5d、5d、3d,而最高的孵化率(65.5%)却出现在30℃。在20℃条件下,纤毛幼虫在感染7d后90%的虫体都已成熟,因此,在此温度条件下坏鳃指环虫由虫卵发育到成虫大约需要8-10d。为了有效控制指环虫病的暴发,在第一次用药1周后要进行第二次用药。    相似文献   

5.
在重庆地区所作有关李拭库蠓生活史的研究,观察在实验条件结合自然情况下进行。设计了虫尸培养法,在虫尸培养内幼期处于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可以确切地观察卵的孵化、幼虫蜕皮、化蛹和羽化等现象,解决了库蠓变态发育的规律。 李拭库蠓的主要动物宿主是牛和家猪,雌虫吸取血液后糖类对卵巢的发育并不是必需的。9—11.5℃时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仍能缓慢地进行。雌虫在20—28℃时一般在吸血后第3—4日间产卵,产卵数为40—213。 幼期发育的时间随温度和食物而改变。虫尸培养,在27±1℃时自卵至成虫为28—44天(卵期3天:第一龄幼虫6—8天:第二龄幼虫5—10天;第三龄幼虫6—9天:第四龄幼虫5一11天;蛹期3天)。当6.8—22℃时,共需101—212天(卵期3—8天;第一龄幼虫9—31天;第二龄幼虫27—35天;第三龄幼虫34—48天:第四龄幼虫25—80天:蛹期3—10天)。夏季室温条件下泥土培养基内自卵至成虫为22—32天。  相似文献   

6.
实验研究了离体条件下温度对坏鳃指环虫(Dactylogyrus vastator)产卵和孵化的影响,以及在20℃、在体条件下坏鳃指环虫的产卵和发育过程。在离体条件下,坏鳃指环虫的平均产卵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4、10、20、30和35℃时,其平均产卵量分别为0.25、5.9、9.1、9.2和13.4枚/虫;除4℃外,绝大多数虫卵是在离体后的前5h内产出;然而,在体条件下虫体的产卵是连续且稳定的,在20℃条件下平均产卵量为6.5枚/(虫·d)。虫卵的孵化时间和孵化持续的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在10、20、30和35℃条件下,孵化时间和孵化持续时间分别为19d、3d、2d、36h和24d、5d、5d、3d,而最高的孵化率(65.5%)却出现在30℃。在20℃条件下,纤毛幼虫在感染7d后90%的虫体都已成熟,因此,在此温度条件下坏鳃指环虫由虫卵发育到成虫大约需要8—10d。为了有效控制指环虫病的暴发,在第一次用药1周后要进行第二次用药。  相似文献   

7.
1.对从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白鼠体内取出的发育未成熟的幼虫、性刚成熟的成虫、充分成熟的成虫以及从豚鼠体内取出的成虫或经离体培养后的虫休内脂类物质的分布世行了研究,并对成虫体内的脂酶和非特异性酯酶作了初步观察。 2.发育1周和2周的日本血吸虫幼虫其体内未能查见脂类物质,发育3周性刚成熟的成虫含有少量脂类颗粒,而在发育5周后充分成熟的虫体内则沉着大量的脂类物质,主要分布于雄虫实质组织和雌虫的卵黄腺及虫卵的卵黄细胞内。 3.成虫在葡萄糖-台氏液中离体培养3天后其体内含有大量脂类,并在若干原先未能查见脂类的肠管上皮细胞和肠腔内呈现脂类阳性颗粒。但在无糖台氏液中“饥饿”20小时后,未见虫体内形态上可见的脂类阳性反应有何显著减弱。 4.根据所用显示脂类反应的特异性,可以辨认出在雄虫实质组织内是中性脂肪而在雌虫的卵黄细胞中主要为磷脂和少量中性脂肪。 5.应用Tween法或α-萘酚醋酸酯法未能发现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有脂酶或非特异性酯酶的存在。 6.对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所沉着的脂类物质的来源和生理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1.猪后圆线虫在蚯蚓体中的发育时间长短,随温度高低不同。自感染发育成为感染期幼虫,在月平均室温10.6和13.8下不能发育;在14—21℃(平均室温17.5℃)下需1个月;在24—30℃仅需8天。 2.幼虫在蚯蚓体中的第一期幼虫需时较长,第二期幼虫时间甚短,经常检得第一次蜕皮的外鞘尚未脱去,又进入第二次蜕皮,形成感染期幼虫。 3.通过闽侯、晋江、闽北三专区19个养猪场的调查,有14种蚯蚓充为猪后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其主要的是湖北环毛蚓,这种蚯蚓生活在猪场中,感染率和感染度均甚高,为传播猪后圆线虫的主要种类。 4.幼虫在蚯蚓体中寄生的部位,随各种类不同,参环毛蚓主要寄生在胃壁中,湖北环毛蚓则寄生在胃壁和肠管前段肠壁中,暗灰异唇蚓主要在食道壁,少数在胃壁中。 5.第一期幼虫在外界潮湿的环境中可生存半年,感染期幼虫在水中可生存2—4个月。在环毛蚓体中可生存一年半以上。 6.幼虫侵入猪体后,于1—5天内在盲肠壁,大肠前段肠壁和肠淋巴结中行第三、四次蜕皮,然后穿过肠壁经淋巴系统移行到肺。雌虫发育较快,于第4天便移行到肺、雄虫经6天才在肺中检得。经23天发育成熟排出虫卵。从耳静脉注射入幼虫发育与口吞食感染相同。 7.猪后圆线虫在小白鼠、猕猴、山羊、幼狗和豚鼠体中,仅能短时间的发育生存,不能发育为成熟成  相似文献   

9.
猪肾虫病是我国南方危害猪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国内外至今还未见到驱除猪肾虫成虫的有效药物。成虫之所以难驱除,我们认为,可能与其所存在的局部组织结构不利于血液中有效的药物成分到达,致使虫体不受药物的作用有关。肾虫幼虫在猪体内移行的途径虽然复杂,但幼虫期必须在肝脏停留发育一段时间,而肝脏血液循环旺盛,这就启发我们从杀灭肝脏期幼虫方面探讨有效的治疗措施。国外有人认为,四氯化  相似文献   

10.
在温度为19±0.5℃、22±0.5℃、25±0.5℃、28±0.5℃、31±0.5℃和34±0.5℃及光照周期为18L6D条件下,分别研究了温度对鸭跖草负泥虫LemadiversaBaly.各虫态发育、幼虫取食量及变温对其成虫繁殖力的影响,建立了发育速度、发育历期的理论模型,同时得出温度与幼虫取食量无明显相关关系及31±0.5℃转至25±0.5℃(幼虫)和19±0.5℃转至25±0.5℃(成虫)两种变温条件能显著提高其室内成虫繁殖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明确短时高温对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各虫态及其后虫态生长发育与繁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27℃饲养的绿豆象为对照,在30、33、36、39、42和45℃条件下分别对绿豆象卵、幼虫、蛹和成虫进行3 h的短时高温处理。【结果】短时高温对绿豆象卵的孵化率、幼虫的化蛹率和蛹的羽化率均有显著影响,但对卵和幼虫的后续发育影响不显著;幼虫耐高温的能力最强,经短时高温处理后化蛹率均在90%以上;蛹经45℃短时高温处理后虽表现出较高的羽化率,但羽化后成虫的寿命和产卵量均显著降低。卵期、幼虫期和成虫期绿豆象对短时高温的耐受性均有性别差异,其中,卵期和蛹期雄虫耐热性强于雌虫,成虫期雌虫强于雄虫。短时高温处理对绿豆象成虫的繁殖能力影响显著,经45℃处理后成虫的产卵量为32.30粒/头,显著低于对照。【结论】39℃以上的短时高温对绿豆象处理虫态及雌雄性别比有明显的影响,对其后虫态发育的影响仅见高温处理蛹后导致成虫繁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2.
焦懿  赵苹 《昆虫学报》2002,45(4):482-486
中华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sinicus Jiang是白蜡虫成虫产卵期的主要天敌。该蜂成虫喜在自然光下活动,取食和交配都在寄主树上进行。中华花翅跳小蜂每雌平均怀卵量34.39粒,产卵前期2~3天。产卵量、产卵率和产卵天数与温度密切相关,27℃时产卵量和产卵率最高。30℃时产卵天数最少。21~27℃卵孵化率达80%以上。幼虫共5龄。每头跳小蜂幼虫平均取食蜡虫卵数分别为:1龄14.6粒,2龄29.8粒,3龄69.4粒,4龄126.9粒。5龄幼虫不取食。全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84℃和574.32日·度。补充营养能显著延长成虫寿命和产卵天数,提高雌虫产卵量。中华花翅跳小蜂成虫在田间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发生在4月上中旬和5月中下旬。每粒虫囊内跳小蜂幼虫数与白蜡虫健卵百分率呈负指数关系,拟合方程为:Y=96.0829Exp(-0.1872x)。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黑广肩步甲Calosoma maximociczi Morawitz各虫态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在山东地区,该虫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冬.成虫在5月中旬至10月上旬发生,6月初开始产卵,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4.66℃,有效积温41.7日度,在25℃下卵期平均为3.69±0.25d;幼虫共3龄,历期分别为3d~5d、4d~5d;平均气温28℃下,预蛹期约为8d~14d,蛹期为10d~15d.成、幼虫以多种鳞翅目幼虫为食.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桔小实蝇种群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人工饲养,研究了温度对外来入侵无锡地区的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7℃~33℃桔小实蝇各虫态发育速率逐渐增加;通过直线回归模型与直接最优法,得出桔小实蝇从卵期到成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9 ℃,卵、幼虫和蛹发育所需温度分别为10.5 ℃、9.6 ℃和10.3 ℃;卵期发育到成虫期的有效积温为381.0 d·℃,卵期、幼虫期和蛹期分别为24.1、178.6和176.7 d·℃。此外,温度影响桔小实蝇各虫态的存活率;25 ℃下卵期的存活率最高,而17 ℃下蛹期的存活率最低。温度对桔小实蝇雌雄性比也有一定影响,以25 ℃下雌虫比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椰心叶甲的耐寒力测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肖广江  曾玲  李庆  陆永跃 《昆虫知识》2006,43(4):527-530
测定椰心叶甲Brontispalongissima(Gestro)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各虫态中过冷却点值以卵和蛹最低,分别为-9.8℃和-9.0℃,成虫较高,雌、雄成虫分别为-5.9℃和-5.5℃;幼虫的过冷却点最高,平均为-4.5℃。结冰点由高到低依次为2龄幼虫、5龄幼虫、4龄幼虫、1龄幼虫、3龄幼虫、雄成虫、雌成虫、蛹和卵,分别为-0.3,-0.8,-1.1,-1.3,-1.3,-2.4,-2.7,-5.4和-5.5℃。综合分析认为,蛹、卵的耐寒能力最强。根据广东地区常年平均气温分析了在自然条件下该虫各虫态越冬情况,但由于生物学特性的限制,越冬虫态主要是成虫、蛹。  相似文献   

16.
鲢、鳙锚头鳋的生物学及其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鲢、鳙锚头鳋的生物学、病后获得免疫以及药物治疗进行了探讨。通过试验与观察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成虫产卵、虫卵孵化的最适水温是20-25℃。2)当水温15-20℃时,幼虫发育约需14-16天;26-31℃时,约需7天。3)在鱼种培育阶段的7月中旬至9月中旬,当水温25-37℃时,成虫的平均寿命为20天。4)成虫可分“童虫”、“壮虫”和“老虫”三种形态。5)感染一定数量锚头鳋的鲢、鳙鱼种,在虫脱、病愈后可以获得明显的免疫力。6)0.3-0.5ppm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能有效地控制较大水体里的鲢、鳙锚头鳋病。7)锚头鳋的寿命和鱼种病后获得免疫与防治此病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韦昌华  陆永跃  曾玲 《昆虫知识》2011,48(6):1738-1743
在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研究了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Bezzi)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除雌虫产卵前期表现出26℃最短、随着温度升高或者降低均延长的规律外,卵、幼虫和蛹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升高总体呈现变短的趋势。该虫卵、幼虫、蛹、雌虫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5.25、9.24、10.35、20.14℃和21.24、91.06、180.85、135.66日·度,建立了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鲢、鳙锚头鳋的生物学、病后获得免疫以及药物治疗进行了探讨。通过试验与观察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成虫产卵、虫卵孵化的最适水温是20-25℃。2)当水温15-20℃时,幼虫发育约需14-16天;26-31℃时,约需7天。3)在鱼种培育阶段的7月中旬至9月中旬,当水温25-37℃时,成虫的平均寿命为20天。4)成虫可分“童虫”、“壮虫”和“老虫”三种形态。5)感染一定数量锚头鳋的鲢、鳙鱼种,在虫脱、病愈后可以获得明显的免疫力。6)0.3-0.5 ppm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能有效地控制较大水体里的鲢、鳙锚头鳋病。7)锚头鳋的寿命和鱼种病后获得免疫与防治此病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杨群芳  王慧  李庆  王海建  蒋春先 《昆虫学报》2010,53(12):1382-1389
为了明确温度对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本研究分别采用真菌Acremonium kilienseAmbrosiella hartigii在培养皿中饲养雌成虫和幼虫, 以及半人工饲料在试管中培养雌成虫的方法, 系统地研究了该食菌小蠹在16~31℃范围内6个恒温条件下的发育和16~28℃范围内5个恒温条件下的繁殖力和性比。结果表明: 从16~28℃, 光滑足距小蠹未成熟期各虫态和卵至成虫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 16℃时蠹虫的发育历期为28℃时的3~4倍, 31℃时除蛹外发育历期又有延长。各温度下均以幼虫的发育历期为最长, 占卵至成虫羽化整个发育历期的50%以上。幼虫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6.44℃。发育起点温度在11.0℃(蛹)至12.7℃(卵至成虫)之间。卵期有效积温最小(61.5日·度), 幼虫期最大(189.7日·度), 卵至成虫需要12.7℃以上约305日·度的积温才能完成发育。卵至成虫的存活率在16~25℃范围内从53.3%增大至68.3%, 28~31℃范围内又从35.0%降至3.3%。31℃时幼虫几乎不能化蛹。在半人工饲料中, 22~25℃范围内每雌平均后代数为114.3~121.5头, 以25℃时为最大, 约为16℃时的3倍、19℃和28℃时的2倍。雌雄性比以16℃时为最小(9.6∶1), 25℃时最大(23.3∶1), 其余温度下均为19.0∶1以上。结果说明, 温度直接影响光滑足距小蠹的发育, 主要通过影响虫道真菌生长和产孢而影响光滑足距小蠹的繁殖。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人工饲养的东亚飞蝗虫砂作为白星花金龟Potosia brevitarsis Lewis幼虫饲料、成虫产卵基质进行人为条件下的生物学研究。测定了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各虫态发育历期、不同食物下成虫单雌产卵量、不同酵化周期条件下东亚飞蝗虫砂2龄、3龄幼虫的转化力;分析了幼虫虫体和虫砂的主要营养成分;实施了虫砂盆栽小白菜试验。结果显示,白星花金龟适宜的繁育温度为22~28℃,25℃全世代发育历期为126.62(±1.05)d;以11种水果为食料,成虫单雌产卵量顺序为:芒果>菠萝>葡萄>苹果>桃>梨>西瓜>甜瓜>李子>杏>西红柿,最高207粒,最低68粒;东亚飞蝗虫砂酵化周期与取食龄期的最佳对应组合分别为2龄30 d和3龄25 d,折合每转化100 g可增长2龄虫体3.04 g、产生虫砂81.90 g或3龄虫体4.37 g、虫砂74.48 g;3龄幼虫含蛋白质(53.8%)、脂肪(6.6%)、18种氨基酸(44.68%),是昆虫源高蛋白原料;虫砂含有机质(18.72%)和氮磷钾(5.95%)。盆栽小白菜试验表明,1 cm^2施用0.13 g,效果最佳。水果残余物作为白星花金龟成虫食物,东亚飞蝗虫砂作为成虫产卵基质和幼虫繁育饲料,保持适宜温光条件,可以实现白星花金龟周年繁育。白星花金龟虫体和虫砂在生态循环农业、医药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