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白细胞介素-2的修饰王京杭(山东大学应用生化研究所,250100China)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是一种具有多种免疫调节功能的淋巴因子,由133个aa,产生于抗原或植物凝集素激活的T细胞,能激活淋巴细胞杀灭肿瘤等异己细胞,恢复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1]。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介素-2的结构与功能刘新垣,徐获,蒋春雷,王志勇,郑仲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白细胞介素-2(IL-2)由激活的T细胞产生,是作用于淋巴细胞和免疫效应细胞的重要免疫因子,能提高免疫系统中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如提高它们杀伤癌细胞、病毒或细菌感染细胞的能力。IL-2分泌水平的高低与多种疾病有密切关系。随着人基因工程IL-2(rIL-2)的问世,IL-2的生物学与应用研究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白细胞介素13研究进展陈志荣,陈雪花,杨吉成(苏州医学院基因工程研究室,苏州215007)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3白细胞介素13(IL-13)是在1993年Key-stone细胞因子专题会上新命名的一种细胞因主要由TH2细胞分泌,故目前一般认为它属于机体...  相似文献   

4.
黄芪多糖和白细胞介素2对LAK细胞毒活性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扶正中药黄芪的有效成分黄芪多糖(APS)和不同来源的白细胞介素2的伍用,探讨其对LAK细胞毒性的调节作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LDH)测定LAK细胞毒性的实验结果表明:APS自身具有增强LAK细胞毒性的作用,有效剂量范围为1μg/ml ̄100μg/ml;LAK细胞发挥细胞毒活性伍用一定剂量的白细胞介素2;APS(10μg/ml)和IL-2(500μ/ml)对LAK细胞毒性具有非常显著的协同增强作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介素18(IL-18)是新近发现的细胞因子,其独特的少TATA型启动子、特殊的mRNA结构及其前体蛋白需IL-1β转化酶(ICE)加工成熟的特点,便得IL-18基因可广泛表达于多种类型的细胞,IL-18IL-18受体结合组成受体复合物,受体复合物信号通过IRAK-TRAF6途径激活NF-кB,及通过酪氨酸蛋白激酶(PTK)的LCK-MAPK信号途径诱导TH1细胞产生IFN-γ、IL-2等细胞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介素-12(IL-2)是一种异源二聚体细胞因子。IL-12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分化,诱导IFN-γ等细胞因子的生成,与IL-12雷同作用增强NK细胞、LAK细胞及CTL细胞活性发挥抗病毒作用。本文介绍IL-12的分子生物学,生物学活性及抗病毒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白细胞介素12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细胞介素12(IL-12)是由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产生的糖蛋白类细胞因子,由40kD和35kD两个亚基组成。IL-12能促进Thl细胞的分化与增殖,控制细胞介导免疫;促进T淋巴细胞、NK细胞的发育与增殖,并刺激这些细胞产生IFN-γ;增强NK细胞和细胞毒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以及IL-2诱导LAK细胞的活力。IL-12在培育新疫苗、防治利什曼病和AIDS等免疫系统疾病及肿瘤的免疫治疗中,有着广阔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提取DNA,用DNA免疫小鼠,观察免疫功能的变化,探讨双歧杆菌DNA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并作对比研究。方法 肌肉注射提取的双歧杆菌DNA、大肠杆菌DNA,颈椎处死后,检测脾细胞的免疫功能,同时提取IEL细胞与DNA共孵育,检测它对IEL细胞的激活情况及细胞因子产生情况,以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白细胞介素2(IL-2)产生能力为指标,测定小鼠上述各项指标变化。结果 双歧杆菌DNA、大肠杆菌DNA肌肉注射后,小鼠以上两项指标与相应对照组相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双歧杆菌DNA提高小鼠NK活性与IL-2水平程度大于大肠杆菌DNA的作用(P〈0.01)。结论 双歧杆菌DNA可快速激活NK活性,提高体内IL-2水平。其效能优于大肠杆菌DNA。  相似文献   

9.
用凝胶阻滞分析的方法,发现鼠T淋巴细胞系CTLL-2在白细胞介素-2(IL-2)刺激下可活化一个结合因子,它与γ-干扰素活了列(GAS)专一性结合,命名这个DNA结合因子为白细胞介素-2活化核因子(IL-2-NAF),IL-2-NAF的活化非常迅速,不需要新的蛋白质合成,并且它的活化程度随着IL-2刺激细胞的时间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进一是步研究表明,IL-2-NAF的活化过程是通过酪氨酸激酶的  相似文献   

10.
Dai Y  Chen WF 《生理科学进展》1997,28(3):246-248
白细胞介素12(IL-12)是启动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一个关键的细胞因子,它具有独特的异源双链结构。IL-12受体(IL-12R)主要分布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上。IL-12R分高亲和力、中等亲和力和低亲和力三种,目前已克隆出了IL-12的低亲和力亲体。IL-12p40亚基决定IL-12与IL-12R的结合,p35亚基决定IL-12的信号传导。IL-12的信号传导涉及了JAK-STAT途径中TYK2、JA  相似文献   

11.
张朝  李玉龙 《生理学报》1996,48(1):53-58
本文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观察了ET-1对家兔窦房结起搏细胞电生理活动的影响。所得结果如下:(1)在以ET-1作表面灌流时,起搏细胞的4相自动去极化的速度(VDD)显著减慢,且呈浓度依赖性,结果导致起搏细胞的自发放电频率(RPF)降低。(2)由ET-1引起的VDD和RPF下降,可由事先投用ET_A^受体选择性阻断剂BQ-123(20,100μg/L)所阻断。这一结果有力提示,ET-1对起搏细胞的电生理效应是由ET_A受体亚型介导的。(3)事先投用K_(ATP)通道阻断剂格列苯脲(10μmol/L),可完全消除ET-1对起搏细胞的负性频率作用。根据上述结果,似可认为,ET-1与ET_A受体的结合可激活K_(ATP)通道,致使K ̄+电流增加和起搏细胞的VDD减慢。  相似文献   

12.
白细胞介素10及其受体黄仕和,秦椿华(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武汉430060)(同济医科大学工业毒理研究室,武汉430030)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受体1989年,Fiorentino等人发现活化的小鼠T细胞(TH2)能分泌一种抑制TH1T细胞克...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创伤小鼠淋巴细胞膜流动性及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SOD体内应用(10000U/kgd,伤后0-3d)可明显降低创伤小鼠血清、脾脏、胸腺、肠系膜淋巴结组织及T细胞中丙二醛(MDA)含量,提高淋巴细胞膜及T细胞质膜、线粒体膜、微粒体膜的流动性,对创伤后T细胞转化活性降低、白细胞介素2(IL-2)生成减少、IL-2受体(IL-2R)表达受抑、IL-2介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IL-2MLPR)降低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作用。表明SOD可保护创伤后淋巴细胞免受氧自由基的损害,并提高淋巴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白细胞介素2调节CC亚族趋化因子基因表达几项研究已表明,CC亚族趋化因子(CC-CK)可吸引T细胞,其中主要是CD45RO+、具有记忆表型的T细胞。为了进一步弄清CC-CK的趋化作用及CC-CK受体(CC-CKR)的表达调节,Loetscher等将血...  相似文献   

15.
张朝  孙光启 《生理学报》1996,48(3):235-242
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研究了ATP-敏感性钾(K_(ATP))通道和内皮素(endothelin,ET)在缺氧所致窦房结起搏细胞负性频率中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缺氧引起窦房结起搏细胞的RPF降低和APD缩短,这一效应随时间延长而加重。(2)K_(ATP)通道开放剂cromakalim浓度依赖性地对窦房结起搏细胞有负性频率作用,且明显缩短APD_(50)。该通道的阻断剂格列苯脲能部分阻断缺氧对起搏细胞的上述效应,表明缺氧效应中有K_(ATP)通道的参与。(3)ET-1可显著加重缺氧所致的RPF降低,使起搏细胞停跳时间前移;而以ET_A受体阻断剂BQ-123预处理窦房结标本后,则能有效地缓解缺氧对起搏细胞的效应,提示内源性ET-1的释放在缺氧效应中的作用。上述结果表明,缺氧所致起搏细胞的负性频率作用和APD缩短,与K_(ATP)通道的激活和内源性ET-1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6.
1,25—二羟维生素D3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25(OH)2D3是维生素D3的形式,其生物效应是由1,25(OH)2D3受体(VDR)介导的。单核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等免疫系统细胞均有VDR的表达,1,25(OH)2D3对免疫系统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于:在分子水平上抑制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NF-γ)及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细胞因子的表达;细胞水平上调节免疫系统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免疫功能;在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7.
利用HSV—TK基因治疗肝癌的离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DNA重组技术,将HSV-TK基因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载体(XM-6/TK)。经PA317细胞包装后,转染人肝癌细胞HepG2。结果显示,XM-6/TK转染HepG2细胞与野生型相比,其生长特点和细胞形态未有改变。给予抗病毒药物-环氧鸟苷(Ganciclovir,GCV)后,转染细胞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细胞数量明显降低。细胞学检查证实,GCV处理后,转染细胞的死亡率显著增加。本结果提示,应用HSV-TK基因治疗肝癌可能为一种治疗肿瘤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Rat-2(TK)细胞上,对浣熊痘病毒TK基因作为病毒筛选 标记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浣熊痘病毒虽然具有TK基因的序列和功能,但对5-溴脱氧尿嘧啶(5-BUdR)药物的选择压力并不敏感。即使采用HAT培养基挑选的单斑病毒对3-BUdR也具有抵抗力。  相似文献   

19.
马东初  孙英慧 《生理学报》1997,49(2):215-220
本文采用血浆凝块、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和液体培养体系结合流式细胞仪巨核细胞DNA双荧光分析,观察了4 ̄5个月胎肝和成人骨髓CFU-MK在体外的增殖和分化特点。结果表明,无论以基因重组白细胞介素3或再障狗血清(Meg-CSA)作为刺激因子,胎肝CFU-MK集落均较大(大于50个细胞/集落),而成人骨髓CFU-MK集落均较小(小于50个细胞/集落)。在以rIL3(2ng/ml)为刺激因子时,胎肝巨核细胞祖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柯萨基B3病毒(CoxsackievirusB3)对正常人PBMC白细胞介素一2受体(mIL一2R)表达的影响,结果实验组为89.83±7.03%,对照组为52.5±6.13%,表明CoxsackievirusB3能作用于PBMC,使其mIL一2R表达明显减少(P<0.01),由此影响IL-2发挥正常的生物学功能,如促使T细胞增殖,NK细胞活化等,本文认为mIL-2表达减少可能是CoxsackievirusB组病毒所致心肌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