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萍水象(Bagous sp.)又名萍象(虫甲) 、红萍虫、红虫,属鞘翅目象虫科,是浙南温州地区春萍繁殖阶段和早稻养萍期间为害绿萍的主要害虫。萍水象的成虫、幼虫均能为害绿萍,被害萍体初呈发绿色,后变黑紫色,无光泽,个体破碎,生长停滞,直至霉烂致死。据调查,萍水象尚能为害槐叶萍。虫害严重的萍田,一平方尺萍苗内成虫、幼虫多达千头左右,在二、三天内就能导致全田萍苗毁灭。因此,及时防治萍水象,是早稻养萍成败的关键之一。现将萍水象的初步观察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经过连续5年的实验,研究了北方稻区稻萍结合系统的不同结构对细绿萍产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萍种用量的增加,水田中萍的产量也明显增加;尽管宽窄行交替的水稻栽培结构也有利于萍产量的增加,但这样的结构可导致水稻减产3~7%.在北方单季稻地区建议采用30cm等行距的水稻栽培方式和325kg·hm-2(湿重)的萍接种量建立的稻萍结合系统.  相似文献   

3.
经过连续5年的实验,研究了北方稻区稻萍结合系统的不同结构对细绿萍产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萍种用量的增加,水田中萍的产量也明显增加;尽管宽窄行交替的水稻栽培结构也有利于萍产量的增加,但这样的结构可导致水稻减产3~7%.在北方单季稻地区建议采用30cm等行距的水稻栽培方式和325kg·hm-2(湿重)的萍接种量建立的稻萍结合系统.  相似文献   

4.
<正> 伊尼诺多足摇蚊Polypedilum illnoense Hau-ber属双翅目摇蚊科,其幼虫俗称萍丝虫(图)。近年来,跃为绿萍的主要害虫。 据调查,萍田内摇蚊科的幼虫有多种,但严重为害的仅是伊尼诺多足摇蚊一种。为了探明其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措施,我所从1977年冬季开始对该虫进行了研究,现将三年来的结果简介如下。 一、生活史 1,越冬情况 该虫主要以老熟幼虫在萍体上越冬,部分以3、4龄幼虫越冬。在越冬期间,一有温暖天气就会取食发育。春分前后开始活动,清明前后化蛹,不久陆续羽化。  相似文献   

5.
对稻萍结合系统细绿萍共生固N量研究表明,萍的固N力在整个生长季不同时期有所变化.最高固N率出现在6月初,萍固N量随其接种量和水稻行距增加而增加.50~10cm宽窄行交替的水稻行距和1500kg·hm-2的萍接种量的稻萍结合系统的总固N量为107.1kg·hm-2,而30cm等行距的325kg·hm-2的萍接种量的稻-萍结合系统的总固N量仅为36.0kg·hm-2  相似文献   

6.
通过细绿萍(Azolla filiculoides)×小叶萍(A.m icrophylla)、细绿萍×墨西哥萍(A.m exicana)种间,以及细绿萍×印度萍(A.im bricata)亚属间正反交杂种F1 代叶色变化,揭示杂种一代白化性状是母本细绿萍细胞质遗传的变异。电镜观察发现,白化苗质体结构异常,且淡绿苗组织细胞中含有正常叶绿体和异常质体。推测二者均可能和质体基因变异有关。不同杂交类型苗的白化程度和白化机率存在明显差异,且随着核基因变化呈现规律的变化。据此推测,白化性状也与核基因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Zhang J  Zeng L  Huang J  Chen KW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8):2126-2132
应用地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水稻与白瓜、番茄及玉米等邻作生境内稻纵卷叶螟幼虫和食虫沟瘤蛛的空间格局与变异.结果表明:整个水稻生长过程中稻纵卷叶螟幼虫和食虫沟瘤蛛的空间分布基本为聚集分布,且两者的空间相关变程范围分别为1.91~182.57m和3.70~9.70m;种群密度的等值线图表明,两者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吻合程度高,说明食虫沟瘤蛛对稻纵卷叶螟幼虫有较强的追随效应和控制作用;不同邻作模式下以白瓜邻作水稻田的控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三十烷醇(C_(30)H_(36)OH)是一种新的植物激素,是美国密执安州园艺学家里斯(S.K.Ries)在1975年发现的。我们的试验指出:用三十烷醇喷施稻田的细绿萍(Azolla filicu loides)、大绿萍(Azolla japonica)及绿萍(Azolla imbricata)茎、叶上可使萍体繁殖速度  相似文献   

9.
三种蜘蛛两种害虫共存系统水稻损失率数学模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进才 《昆虫知识》1991,28(2):65-67,73
本文应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三种蜘蛛(拟水狼蛛、食虫瘤胸蛛、粽管巢蛛)两种害虫(稻纵卷叶螟幼虫、褐稻虱若虫)共存系统水稻损失率的数学模型。初步的结果分析表明共存系统中天敌通过捕食害虫能明显地减轻水稻损失;在供试的密度范围内,褐稻虱自身密度每增加1倍,水稻损失率大约增加6%左右;稻纵卷叶螟幼虫密度的增加对水稻损失有加重趋势,但损失率的增量较小。  相似文献   

10.
云南主要蔗龟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应昆  马应忠 《昆虫知识》1994,31(3):156-156
蔗龟是云南甘蔗上的1种主要地下害虫。经1987~1991年系统研究,大等鳃金龟、暗褐鳃角金龟、突背蔗金龟是云南危害甘蔗的优势种。前两种主要以幼虫为害根部,造成减产,严重的无收;第三种主要以成虫咬食蔗苗基部,造成枯心死亡。3种均1年发生1代。成虫有趋光性,初孵幼虫喜食已腐烂的有机质。在沙壤土、粘土较重土壤虫口较多;宿根年限越长受害愈重。蔗稻轮作;7~8月雨季用水淹灌蔗地;结合松、培土每亩施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4~5kg,防治效果达90%左右。  相似文献   

11.
张英健 《昆虫学报》1965,(6):613-616
水稻食根水叶甲(Donacia provosti Fair.)的为害和发生规律研究虽较早,但对幼虫形态方面的研究资料则不多见。国内为害作物的食根水叶甲类,除该种外,尚有大食根水叶甲(D.simplex Fabr.)及Haemonia sp.等数种,在形态上有加以区别的必要。有的地区甚至将食根水叶甲幼虫和稻象虫幼虫混淆,故须加以较详细记述,以便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12.
荧光物示踪检测主要稻虫对水稻危害程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采用荧光物质示踪技术对稻纵卷叶螟幼虫、黑尾叶蝉、白背飞虱、褐飞虱等主要稻虫在水稻的秧茵、分蘖、壮苞3个不同生育期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施荧光示踪物质6种质量浓度15,10,5,1,0.5,0.1mg/L中,所测稻虫荧光物含量(μg)/鲜质量(g)在15,0.5,0.1mg/L下有显著较高的数值,与水稻荧光和吸收曲线相符,4种稻虫在水稻3个生育期的荧光示踪摄食量比较发现,稻给卷叶螟幼虫与黑尾叶蝉荧光示踪摄食量分蘖期显著高于秧苗期;壮苞期的褐飞虱显著高于分蘖期的白背飞虱。在水稻秧苗期,稻纵卷叶螟幼虫蒌光示踪摄食量显著高于黑尾叶蝉;分蘖期稻纵卷叶螟幼虫与白背飞虱,黑尾叶蝉与白背飞虱荧光示踪摄食量均有显著差异,而稻纵卷叶螟幼虫与黑尾叶蝉的摄食量差异不显著,其大小顺序依次为稻纵卷叶螟幼虫,黑尾叶蝉,白背飞虱。  相似文献   

13.
自然条件下生长的绿萍固氮活性的变化及其固氮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直接测量绿萍在自然生长状况下的固氮活性的方法,能维持绿萍原有的生态条件和生长状况,反映实际的固氮活性。绿萍的固氮活性时刻受环境条件影响而变化,随自然光强同步地变动。适宜光强和温度因萍种及季节不同有异。从固氮活性计算固氮量要作连续的测定。测定的反应时间以10分钟为宜,a值是3,K值为函数,应预测K值表以查对计算。一般在每天6、10、14、18时各测量一次,并以w=4(b+c)+8(a+b)/3×28×10~(-3),计算得实际固氮量。  相似文献   

14.
水稻食根叶甲Donacia Provosti Fairm.,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尤以丘陵山区为害更重。解放以来,对此虫的研究已获得了一些成果,对水稻保产上起了一定作用。在防治上,以往着重对幼虫的防治,因幼虫在土层内,防治效果差,且耗药量大,存在着一定缺点。因此,笔者对此虫的生活习性及药剂防治成虫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于后。 一、生活史及习性 (一)世代 水稻食根叶甲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土层内越冬,越多幼虫4—5月开始为害杂草,水稻移植后转到稻根上为害。越冬幼虫为害盛期在6月中、下旬,化蛹高峰期7月中旬,成虫羽化盛期在7月上旬—8月上  相似文献   

15.
稻纵卷叶螟根虫瘟霉的分离鉴定及其流行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春生  洪波 《菌物学报》2012,31(3):322-330
在广东省发现一种新的侵染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昆虫病原真菌,经鉴定该病原真菌为根虫瘟霉Zoophthora radicans,这是中国首次报道该菌侵染稻纵卷叶螟。在室内进行的温度和光周期对该菌生长的影响实验表明,该菌在15-25℃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光周期对菌落生长影响不显著。根虫瘟霉主要侵染稻纵卷叶螟3-5龄幼虫,对3-5龄幼虫的侵染率分别为2.71%、24.32%和72.97%。在10-11月,根虫瘟霉可持续引发稻纵卷叶螟幼虫高强度流行病,侵染率高达95%。该菌以休眠孢子越冬,成为次年稻纵卷叶螟幼虫流行病的初侵染源。因此,根虫瘟霉是稻纵卷叶螟幼虫一种有效的自然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16.
大水体生态工程技术及绿萍的养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水体生态工程技术是综合协调水面、水下、水中、空间的生态与生产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实行立体结构、优化组合的“萍-鸡-鱼”三业物质生产、循环利用的整体配套技术。生产应用表明,在水面上,采用生产绿萍的“浮盘”工艺,及筛选出适于饲用的良种,并提供新的栽培技术,绿萍产量高达495—547t·ha~(-1)·年~(-1);在水下2.5m深处,开展网箱养吃食性鱼,可提高饲料效价,增加鱼产量37.5—117.6%;在水中,放养滤食性鱼,利用网箱的鱼粪排出为饵料,水中鱼类增产4.29倍;在网箱上空间,设计出禽舍养鸡的工艺,用绿萍饲鸡,可增产2.5—7.5%和节省精料10—20%;再用鸡粪养绿萍和鱼等。形成节地、节粮、节肥、节能、节工的开发大水体生产的新型产业。  相似文献   

17.
一、越冬习性考查 1.越冬场所调查:台湾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Dudgeon)幼虫越冬场所主要是在稻根内,几年来的田间调查资料指出:以中稻田稻根内密度较大;晚稻田稻根内密度较小。此外,中、晚稻稻草内也有幼虫越冬,但密度很小,约占0.06%株。作者曾先后在百色专区的百色、田东、靖西、睦边、东兰、田林等县实地解剖观察高粱稈、玉米稈、小米稈、甘蔗宿根等均尚来发现有越冬幼虫。 2.虫口密度与稻田的关系:1)与稻田耕作制度有关。中稻田台湾稻螟越冬幼虫最多,每苗平均有效越冬幼虫4,745头,占4种稻螟总数的37.5%,二化螟次之,占30.39%,大螟较少,占25.2%,三化螟最少,占6.88%。晚稻田台湾稻螟越冬幼虫较少,每亩平均有效越冬幼虫540头,占4种稻螟总数的14.06%,二化螟也少,占13.14%,大螟最少,占  相似文献   

18.
稻显纹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稻纵卷叶螟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水稻纵卷叶螟是我国大部分水稻种植区中的一类重要害虫,主要包括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稻显纹纵卷叶螟C.exigua。由于稻显纹纵卷叶螟的研究报道很少,加上形态特征和危害习性相似,稻纵卷叶螟和稻显纹纵卷叶螟常被混淆鉴定。本研究旨在明确快速准确地鉴定稻纵卷叶螟和稻显纹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方法】描述了稻显纹纵卷叶螟幼虫、蛹和成虫,以及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解剖了稻显纹纵卷叶螟雌雄成虫的生殖系统,比较了稻显纹纵卷叶螟和稻纵卷叶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差异。【结果】稻显纹纵卷叶螟幼虫淡黄色,前胸、中后胸和腹部分别有骨片2,12和5个,分成1,3和2排;蛹末端有指状突起,其上着生8根毛;成虫前翅淡黄色,条带褐色,前缘横带宽,外缘纵带呈C形,内线和外线平行,中线达翅后缘;雄性睾丸金黄色,射精管和附腺长,贮精囊和输精管短,抱器瓣骨化弱,表面密被长毛,阳茎囊有两根骨刺;雌性卵巢短,侧、中输卵管长度相似,交配囊长。幼虫胸部的骨片颜色和中后胸骨片的排列方式,成虫翅颜色、条带的形状和长度及内线和外线的排列,抱器瓣的骨化程度和结构以及阳茎囊上的骨化物等可分别作为稻纵卷叶螟和稻显纹纵卷叶螟幼虫和成虫准确鉴别的依据。【结论】本研究结果保证了稻纵卷叶螟和稻显纹纵卷叶螟的准确鉴定,为稻纵卷叶螟的精准测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田间试验和网室内系统测定的基础上,对稻萍鱼螺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食物链行为进行了数学模拟.用插值法解析了稻萍群落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用差方方程Q_(t 1)=Q_te~-J_t表达了群落中的萍鱼食物链关系.所得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运行后,得出了优化的群落食物链结构并成功地应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20.
<正> 水稻的卷叶性食叶害虫是多个属、种的复合体,包括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稻显纹纵卷叶螟Susumia exigua及刷须野螟属Marasmia spp.,它们分布于东南亚及澳洲等地。其成虫形态及幼虫为害习性彼此甚为相似,颇易混淆,如在斐济,1961年以前,一直将显纹纵卷叶螟错当成刷须野螟;印度还有一种卷食稻叶的麦蛾Brachmia arotrae,也易与之混淆。六十年代以来,日本;越南、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地都有稻纵卷叶螟数量上升和大发生的报道,如在日本,1967、1969、1971、1973、1974、1975、1980年都大发生,从而取代了该国过去稻显纹纵卷叶螟的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