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体形态的三维测量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文莲 《人类学学报》2000,19(4):324-331
人体测量学 (anthropometry)是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人体测量和观察方法 ,并通过人体整体测量与局部测量来探讨人体的特征、类型、变异和发展规律 (邵象清 ,1 985)。人体测量在医学、人类学、考古学研究中很重要。传统的人类学测量方法是用直脚规、弯脚规、三脚平行规、特殊量角器等专用仪器 ,量度人体或骨骼表面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或弧线长度 ,以及线、面间的角度。测量的准确度和速度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且获得的是一维数据。众所周知人体及人类骨骼为复杂的三维结构 ,一维的数据结果难以真正充分体现人体或骨骼的某些特征 ,为此…  相似文献   

2.
自1980年开始,在吴汝康、吴新智、席焕久的持续推动下,中国人体测量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四十年来,中国体质人类学工作者对中国各地民族的体质表型做了大量的活体测量工作。目前取得的成果为中国人体数据库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其中在头面部特征、体部特征、体质类型、体型、肥胖、体成分等研究方向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今后,中国人体测量学工作者须继续开展中国人的活体测量工作,利用体质大数据对活体测量学各个领域开展更加综合的研究,同时初步建成中国人体数据库,使中国人体质数据在医疗卫生、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体测量和生物力学委员会,于1982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工作会议。与会代表着重讨论了“人体尺寸测量术语”(草案),“关于开展全国人体尺寸测量的调查报告”,和“中小学校课桌椅标准”(草案)。代表们认为,随着四化建设的进行,新的现代化机械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必须符合人-机系统高效能的要求,因而必须以准确的人体尺寸的标准资料为依据。代表们一致认为,要尽快制订出“人体尺寸测量术语”,用3—5年时间在全国进行一次人体各部尺寸的测量,建立我国人体尺寸数据库,为制订我国成年人人体尺  相似文献   

4.
人体测量指标与掌指纹特征之间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继宗 《人类学学报》1991,10(3):231-237
本文对106名中国东北汉族女性进行了活体测量,并拓取了掌指纹。样本的年龄范围为18—34岁。所分析的人体测量指标共41项,掌指纹指标共59项。将人体测量指标与掌指纹指标同时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了100项实验指标间的相关分析,并做了相关显著性检验。在41项人体测量指标中,有35项指标与掌指纹特征有相关关系。其中与掌指纹特征同时相关的人体测量特征有18项,与指纹特征相关的人体测量指标有2项,与掌纹相关的人体测量指标有15项。与掌指纹特征同时相关的人体测量特征,与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大于与指纹相关的人体测量特征。与指纹相关的人体测量特征,与遗传因素的关系,要大于与掌纹相关的人体测量特征。  相似文献   

5.
牙齿人类学(Dental anthropology)是体质人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通过对人类牙齿特征及其变异性(即牙齿齿冠与齿根的形态学和测量学特征)进行研究来探讨人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此外,牙齿的生长发育、疾病、磨耗、使用模式、人工畸形和拔牙习俗等也是牙齿人类学家所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从牙齿的研究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在推断个体的性别和死亡年龄、复原古人类的行为习惯和食物结构、探索人类的起源和迁移路线等问题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国人颅骨径的测量已不少见,但多为依据骨骼人类学性别特征进行性别鉴定、或未经性别鉴定的材料,而对已知生前性别者的测量并不甚多,为了积累国人体质材料,并为人类学、解剖学及法医学等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我们按《人体骨骼测量方法》(吴汝康等,1965)和《人体测量手册》(邵象清,1985)等所列标准为主要依据,对青岛出土、已知性别(据墓碑记载)、多为汉族、较完整的312例(男154,女158)成人颅骨进行了十四项径的直线测量,对所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处理和性别差异检验。现将主要结果列于上页表。  相似文献   

7.
亚洲地区人类群体亲缘关系:活体测量数据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亚洲地区25个人群的活体测量资料以探讨亚洲地区各人类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这一地区的人类按活体特征的差异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包括中国、朝鲜、日本等东北亚的人类构成一个组群;东南亚的人类形成另一个组群。南亚地区的人类在分类上与东南亚的人类接近但仍呈现一些特殊性。日本列岛的人类具有两种体质特征类型。本岛居民与东北亚人类接近;而包括阿伊努、硫球群岛岛民及台湾土著在  相似文献   

8.
人类骨组织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继宗 《人类学学报》2008,27(4):325-330
为解决杀人毁尸案中骨骼残片的法医鉴定问题,对人类不同部位的骨骼进行组织学研究,为比较骨骼残片是否为人类骨骼提供科学基础。本研究提取的人类骨骼有颅骨、四肢长骨。将提取的骨片制成骨组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通过对人类不同部位骨骼的组织学特征研究,描述了人类骨组织的板层结构、骨单位及骨小管的形态。本研究结果在法医学、人类学及考古学等领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体组成学:历史、现况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 ZM 《生理科学进展》2000,31(2):185-192
目录一、人体组成学的早期研究  (一 )尸体研究  (二 )活体测定方法  (三 )体内外因素对人体组成的影响二、人体组成学研究的现况  (一 )对人体组成规律的探索  (二 )对影响人体组成的体内外因素的探讨  (三 )人体组成的活体测定方法三、人体组成学研究的未来发展人体组成学 (humanbodycompositionstudies)是人体生物学的分支之一 ,它主要研究人体内诸多组成成分之间的数量规律 ,体内外各种因素对组分间数量关系的影响 ,以及活体测定人体组分的方法[1] 。人体生物学包含了许多分支 ,如生物化学、细胞学、…  相似文献   

10.
健康风险评估是健康管理的基础工具、前提条件和关键技术.主观健康测量是健康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已逐渐发展成为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行为医学、全科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是健康风险评估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总结了主观健康测量的优缺点,系统回顾了主观健康测量的两类定量化估计方法:计分方法和心理测量学方法,总结了主观健康测量的偏倚及控制方法.随着人类对健康和健康维度的认识已逐步深入,主观健康测量因其诸多优点,并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且定量化估计方法已趋于成熟,目前在国外已被广泛用于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测量领域.我国亟需将主观健康测量理念和定量化估计方法引入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测量领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人类牙齿尺寸演化特点及东亚直立人的系统地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刘武  杨茂有 《人类学学报》1999,18(3):176-192
对中国境内不同时代人类牙齿测量数据的发析显示,中国古人类牙齿尺寸的总体演化趋势与世界其它地区人类一致,呈缩小变化,其中一个表现特点是中国直立人与早期智人在牙齿尺寸上不差别不大,但作者根据对中国古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生存年代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中国直立人在化石形态,生存年代等方面均与智人有明显的不同,取消直立人,将其并入智人意见的证据还是不够充分的,目前仍宜将直立人与智人作为人属内两个不同的种来看待,  相似文献   

12.
骨骼肌是人体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主要贮存、代谢库,其正常功能和代谢过程受到多种病理因素的影响。骨骼肌萎缩发生于骨骼肌稳态严重失衡状态下,对患者生活和社会医疗造成了沉重负担。近年来,由于世界肥胖人群数量激增,肥胖诱导的骨骼肌萎缩正日益成为公共卫生的严峻挑战之一。肥胖诱导的骨骼肌萎缩过程涉及多种信号分子或通路的改变,如泛素蛋白酶系统、自噬溶酶体系统、胰岛素/IGF1-PI3K-Akt、肌肉生长抑制素、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信号分子或通路在肥胖状态下被激活或抑制后,可共同影响蛋白质合成/分解平衡进而造成骨骼肌萎缩。基于上述信号分子或通路,系统总结并讨论了肥胖诱导的骨骼肌萎缩机制,以期为寻找缓解/治疗肥胖诱导的肌萎缩靶点和进一步开发利用天然植物化学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法军 《人类学学报》2020,39(4):599-615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华南地区史前时期人类在行为活动上的历时性变化,希望在此基础上认识该地区史前人类文化行为模式和生业方式变迁问题。应用骨骼生物力学方法,对顶蛳山遗址、鲤鱼墩遗址、冲塘遗址、江边遗址及何村遗址古人类肢骨的相关骨骼生物力学特征进行了比较,并在更广泛的时空范围内和生业方式下进行了更多人群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史前时期在距今8000-4000年的时期内,不同考古学文化人群在活动方式上较为相似。虽然多数华南史前时期人群之间在骨骼的抗压和抗拉伸力以及抗扭转力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他们都表现出较高的活动性,均未显示出低水平行为活动的现象。这些人群在诸多骨骼生物力学特征上与已知的狩猎—采集型人群的最为相似,与农业定居型人群的差异显著。本文认为上述华南史前时期人群在行为活动上更接近狩猎-采集型。  相似文献   

14.
浙西早寒武世梅树村期棒状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记述了浙江省西部江山县新塘坞地区灯影组(梅树村期)中新发现的矿化骨骼化石——浙江棒(新属)Zhejiangorhabdion gen.nov.。该化石的形态与以往化石类群均不相同,为个体微小的棒状,表面具较复杂的纹饰,不同个体间的纹饰都有一定变化,推测是动物体内不同部位的骨棒所具有的特征,代表了一个新的化石类群。新属的发现丰富了梅树村期动物群的内容,对了解具骨骼动物群体在这一时期的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振标 《人类学学报》1993,12(4):319-326
本文记述了作者从河南淅川下王岗新石器时代、湖北长阳深潭湾青铜时代、山西朔州汉代及大同市郊北魏时代等遗址收集的骨折骨骼标本的特征。同时还收集一些已发表的有关古代人类骨骼骨折的资料用于对比,为了解我国古代居民的骨折特征和类型,探索古代人类的行为、环境适应性及疾病历史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临床微生态学及其理论基础   总被引:46,自引:8,他引:38  
人体内细菌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已分离鉴定的细菌就达数百种,此外还有各种不同的亚种和菌株,同时还受到同样复杂、繁多的体内、体外因素的影响,因而人体微生态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也可以说复杂性是人体菌群或人体微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特征。那么,复杂的人体菌群在分布、演变及相互作用等等诸方面究竟遵循什么样的规律?菌群的复杂性后面是否隐藏有一定的“秩序”?菌群演变与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有什么联系?如何进行诊断、处理,使菌群向有利于人体的方向演变?这些问题临床上每天都可碰到,常常令临床医师们十分困惑,难于入手…  相似文献   

17.
高瑶  王华  郎剑锋 《人类学学报》2023,42(2):238-247
小高遗址是山东地区近年来发现的一处全新世早期遗址,出土有大量的獐骨骼。本文主要从年龄结构、季节性特征及骨骼单元分布频率等角度对獐的骨骼进行研究。年龄结构的研究结果显示,人类的狩猎对象以7-24个月的青年和中年的个体为主;且越到晚期,未成年个体所占比例越高,这表明大多数獐是在接近或达到最大体重后成为人类的狩猎对象,且人类狩猎活动对獐的种群结构造成了一定影响。季节性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对獐的狩猎活动多发生在食物资源比较短缺的冬季及春季。骨骼单元分布频率和骨骼破裂程度研究表明,小高遗址可能还存在对骨髓的充分开发与利用。结合獐的生物学特征,我们认为,小高先民对獐的利用模式符合全新世早期动物资源广谱性和强化利用的特征,也表明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崔娅铭 《人类学学报》2016,35(1):89-100
中面部的形态是个人识别的重要依据,并且长期以来都在各人种的形态对比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中面部骨骼形态复杂,骨骼表面不规则,很难用传统的方法来进行测量和比较。本文采用基于三维表面半标志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研究东亚现代人中面部的形态及其变异范围,并与其他各大地理位置中的现代人群的中面部形态进行对比,为人类演化和对比不同人群的形态研究建立基础数据。本研究结果显示中面部形态能够大致区分各个现代人群,其中东亚现代人与除美洲印第安人以外的所有现代人的中面部形状之间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东亚现代人与澳大利亚和非洲的现代人中面部形状之间的差别最明显,而与欧洲和东南亚现代人的分布范围有部分重叠。东亚现代人群中面部的平均形状却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沿着正中矢状面的结构回缩,而两侧的结构向前方和两侧突出。而其他现代人群的中面部平均形状则呈现出相反的特征,即沿着正中矢状面的结构为突出,而两侧的结构回缩的特征。这些特点在东亚发现的化石人类标本中也有很高的发生率,这表明这些中面部特征在东亚人类进化的序列是连续的,并无受到干扰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
国人尺骨的人类学资料已有报道,赵一清曾对上海、南京地区的尺骨作了较全面的测量。以后,边冠鹤、冯国灿也作了观测。为积累国人尺骨人类学资料本文对山东地区国人尺骨进行了测量。 本文所用材料是山东地区的已知性别、年龄的成套干燥骨骼,选用无明显病态、无严重破损的成套成年男性尺骨100副共200侧,依据吴汝康、吴新智编著的《人体骨骼测量方法》规定的项目和标准,使用国产人体骨骼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并计算了长厚指数(体最  相似文献   

20.
黄超  张双权 《人类学学报》2021,40(3):513-525
烧骨作为考古遗址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特征遗物,对研究古人类用火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过往研究表明,骨骼在加热过程中,其内部晶体会根据加热程度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变化。骨骼在加热前的状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人类对骨骼进行热处理的动机与目的。为了了解骨骼在焚烧前的初始状态是否会对其内部晶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利用56件现生羊骨进行了烧骨实验。实验设置了带肉骨、剔肉骨和干骨三种不同初始状态的骨骼,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焚烧温度和时间参数。焚烧完成后,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所有样品进行了分析并观察其衍射图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骨骼有机质含量的多少,骨骼内部元素的不同,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会对骨骼内晶体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最后探讨了这种差异在考古研究中运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