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刺激大壁虎中脑诱发相反方向脊柱侧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探索大壁虎Gekko gecko中脑运动调控功能,通过对头部固定的大壁虎(n=10)中脑脑区采用不锈钢微电极施加电刺激,发现对中脑不同深度脑区的电刺激能诱发出脊柱侧弯、四肢动等运动反应.在实验过程中,一些刺激针道在中脑围脑室灰质诱发出脊柱同侧弯曲反应,而在中脑腹侧被盖诱发出脊柱对侧弯曲反应.通过对刺激脑区的组织学检验,确定了大壁虎中脑内控制相反方向脊柱侧弯运动核团分布的大致区域.  相似文献   

2.
多疣壁虎的体温调节及运动能力热依赖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胡凌君  杜卫国 《动物学报》2007,53(2):227-232
本文测定了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的野外活动体温、喜好体温以及运动能力热依赖性,探讨夜行性蜥蜴的体温调节及其对动物功能表达的作用。在自然条件下,多疣壁虎的活动体温存在明显的月份间差异,但无性别和年龄间的差异。在实验室条件下,怀卵雌体(29.8℃)和幼体(29.9℃)的喜好体温显著高于非怀卵雌体(28.5℃)和雄体(28.2℃)。体温能显著影响多疣壁虎的运动能力,在15℃-34℃范围内,其平均跑速随体温上升而加快,超过34℃后则随体温升高而减慢。多疣壁虎的平均跑速及其热敏感性无显著的年龄组间差异。在夜间活动期,雄体、非怀卵雌体和幼体的体温调节有效度低,而怀卵雌体的体温调节有效度则较高。结果显示怀卵雌体的体温调节较非怀卵雌体和雄体更精确  相似文献   

3.
对浙江地区3个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种群的个体大小、繁殖生活史特征进行了测定。在24 ℃、28 ℃和31 ℃条件下,孵化多疣壁虎卵,并测定其孵化期和幼体特征。结果表明:多疣壁虎成体存在显著种群间变异和两性差异,即衢州和温州个体大于杭州个体,雌体大于雄体;卵平均质量和窝卵重无显著种群间差异,但杭州壁虎的相对窝卵重显著大于衢州和温州个体;孵化温度能显著影响孵化期及幼体的尾长和头宽,但不影响幼体体长、体质量及运动能力;孵化温度效应不存在种群间差异。本研究揭示了疣壁虎个体大小、繁殖输出以及卵孵化特征的微地理变异。  相似文献   

4.
知识果味派     
正机敏小智者:周维嫶(杭州)砸来的问题:壁虎会发出声音吗?壁虎其实很爱叫,不过有些声音我们能听见,有些听不见。地中海壁虎会在打斗时发出嘎吱声,也会在遇见异性时发出咔嗒声;中美洲与南美洲的双尾壁虎会发出宣示地盘主权的咔嗒声;而体形最大(体长可达36厘米)的壁虎——多趾虎则会发出一种轰鸣声,因此赢得了"树上恶魔"的外号。另外,雄性的大守宫会发出又响亮又持久的求偶鸣声。  相似文献   

5.
三种壁虎染色体核仁组织者的银染色观察与蹼壁虎的核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骨髓细胞为材料, 采用常规制片法和一步银染色技术,首次报道了无蹼壁虎、铅山壁虎和多疣壁虑的NORs,并用α-巯基乙醇短期培养无蹼壁虎的骨髓细胞,分析其核型。结果表明,3种壁虎都仅显示一对NORs,也未见有融合现象。其中无蹼壁虎的NORs位于第18对染色体的次缢痕区,而铅山壁虎和多疣壁虎分别位于第19对和第14对上。另外,我们从C带分析中发现,铅山壁虎和多疣壁虎的NORs位点均为结构异染色质区。经α-巯基乙醇培养的无蹼壁虎的染色体明显“拉长”。具次缢痕的染色体可从以往报道的第 19 对调整为第18对,其次缢痕区也比直接制作的标本大而清晰。  相似文献   

6.
徐大德  计翔  陆洪良  林植华 《生态学报》2009,29(4):1745-1755
设计4项实验研究4种内外因素(环境温度、摄食、断尾和怀卵状态)导致的肇庆原尾蜥虎运动表现种群内变异.环境温度通过影响体温而影响原尾蜥虎运动表现.两性成体疾跑速均具有在低体温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高体温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降低的一般模式.在任何体温下成年雌体的疾跑速均略大于雄体,但两者平均值在统计上无显著差异.体温对原尾蜥虎最大持续运动距离的影响存在两性间差异.成年雌体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在低体温范围(从17 ℃到27 ℃)内随体温升高而增加,而在相对较高的体温范围(从27 ℃到37 ℃)内无显著变化,成年雄体在实验体温范围(从17 ℃到37 ℃)内无显著变化;在任何体温下成年雌体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均显著大于雄性.性别与体温相互作用对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有显著影响.两性个体的平均疾跑速和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呈显著的正相关.当去除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差异的影响后发现,疾跑速两性差异统计上仍不显著.摄食、尾自切和雌体怀卵在两个实验温度下(27 ℃和31 ℃)均减小壁虎疾跑速;而仅尾自切减小壁虎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摄食和雌体怀卵对其无影响.以上3种因子分别与体温、性别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生理限制和尾自切是原尾蜥虎运动能力变异的重要来源.一些内外因素能近因性诱导蜥蜴功能表现发生一定程度的种群内变异.  相似文献   

7.
以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 b) 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中国广西12个地区,以及越南和老挝大壁虎(Gekko gecko) 进行序列测定,获得Cyt b基因424 bp的序列片段,共有7个单倍型。以白脊壁虎和沙虎为外群,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了大壁虎不同地理种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其结果显示中国广西4个不同单倍型黑大壁虎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0%—1.20%,越南红大壁虎与老挝红大壁虎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50%,广西宁明红大壁虎与越南红大壁虎和老挝红大壁虎之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1.70%和2.20%。广西黑大壁虎种群与红大壁虎种群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8.60%—9.50%,达到了亚种或种分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鸟类具有迁移的习性,海洋龟类亦能返回原繁殖地进行繁殖。但蜥蜴类中的壁虎是否具有回归的行为,尚未见有报道。作者在徐州进行无蹼壁虎(Gekko swinhonis)冬眠期的生态观察中,每年都能在同一个废防空洞内见到近百只越冬壁虎,为了解无蹼壁虎是否具有回归原越冬地的行为,1988年至1989年间对此进行了观察。材料与方法1988年11月5日在徐州近郊泰山(海拔300米)上的一个废防空洞内,捕回25只无蹼壁虎,将其中的18只(具尾的成体)用切指(趾)加环志(材料为薄铝片)的方法进行标志。标志前逐一编号并测定体重,于同年11月7日放回洞中过冬。为了解…  相似文献   

9.
大壁虎与无蹼壁虎脚底刚毛结构与其黏附性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细胞组织学技术比较大壁虎(Gekko. gecko)和无蹼壁虎(Gekko. swinhonis)脚底刚毛的形态构筑, 并观测了其与黏附性能的关系. 扫描结果显示: 壁虎脚底的刚毛排列整齐而密集、方向规则, 尖端弯曲而分支. 其中, 大壁虎脚底刚毛排列呈束状, 头端分支间距较小(小于0.2~0.3 μm), 均弯向脚心, 角度规范(约10°), 末梢呈花托状膨大; 无蹼壁虎脚底刚毛两级分支明显, 分支间距较大(第一级分支大于0.5 μm, 第二级分支大于1 μm), 末梢呈卷须状, 多角度弯曲. 组织学检测发现, 大壁虎和无蹼壁虎的刚毛均为实体, 内容物丰满, 毛底部有大量上皮细胞、脂肪细胞、色素细胞和肌肉组织, 没有腺细胞. 功能性实验证实, 壁虎脚底毛形态构筑的规范性与其黏附性能正相关, 改变脚底刚毛的形态构筑可显著降低其黏附性能. 同时, 测试结果表明2种壁虎脚底毛的切向黏附力均大于其法向黏附力, 相对体重而言, 无蹼壁虎具有更强的黏附性能, 特别是其法向黏附性能更优于大壁虎. 壁虎刚毛的形态构筑和组织学特点为制备仿壁虎刚毛群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壁虎是对蜥蜴亚目壁虎科所有蜥蜴的通称,其作为中药材使用具有悠久的历史。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壁虎药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综 述了壁虎在抗肿瘤、调节机体免疫力和促进再生等方面的活性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旨在为壁虎药用价值的深入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壁虎鳃节肌的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采用云南省元江县19只大壁虎的鳃节肌作了系统解剖,大壁虎的鳃节肌具有强大的下颌收肌而缺少一般陆生脊椎动物所具有的颈括约肌。  相似文献   

12.
无蹼壁虎繁殖生态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壁虎科 (Gekkonidae)动物以恒定窝卵数作为其主要生殖策略 ,多疣壁虎 (Gekkojaponicus)以较高产卵频率和较大雌体 (卵大一些 )在种群中的比例 (计翔等 ,1991a)作为其又一生殖策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无蹼壁虎 (G .swinhonis)的繁殖生态生物学做进一步研究。1 研究方法1 1 野外观察时间及地点1993~ 1997年 ,在江苏省云龙山上的旧碉堡内 ,观察记录壁虎产卵、孵化等情况。1 2 饲 养1995、 1996、 1998和 1999年 ,参照计翔等 (1991b)方法 ,用木箱和纸箱饲养壁虎。每箱内饲养 1对成体壁虎 ,以…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地区的壁虎科动物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知我国西部地区有走爬型壁虎科动物9种,分隶于3个不同属:漠虎属:裸趾虎属和沙虎属。这是一些具有原始而脚趾不膨大成吸 状的穴居壁虎类。它们分布在新疆、西藏、宁夏、内蒙古和甘肃等省(自治区)。本文对我国走爬型壁虎类的鉴别特征、模式标本产地和分布作了简述,并列出了它们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4.
以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中国广西12个地区,以及越南和老挝大壁虎(Gekko gecko)进行序列测定,获得Cytb基因424bp的序列片段,共有7个单倍型。以白脊壁虎和沙虎为外群,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了大壁虎不同地理种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其结果显示中国广西4个不同单倍型黑大壁虎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0%—1.20%,越南红大壁虎与老挝红大壁虎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50%,广西宁明红大壁虎与越南红大壁虎和老挝红大壁虎之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1.70%和2.20%。广西黑大壁虎种群与红大壁虎种群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8.60%—9.50%,达到了亚种或种分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无蹼壁虎入蛰时和出蛰时几项生理常数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斌  孙建梅 《四川动物》1997,16(4):189-190
本文揭示了无蹼壁虎(Gekkoswinhonis)入蛰时和出蛰时,雌性、雄性之体长、嗣体重、脂肪体重及生殖腺重与体重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肥满度和躯体肥满度两个指标适用于无蹼壁虎这类爬行动物;肝系数、脂肪体系数及生殖腺系数也适用于无蹼壁虎这类爬行动物。冬眠期间雄性与雌性在躯体物质及脂肪体的消耗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无蹼壁虎对环境温度的选择及体温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蹼壁虎 (GekkoswinhonisCuenther)是我国华北地区最常见的一种壁虎科动物 ,它既可药用 ,又能捕食多种有害昆虫 ,十分有益人类。人们对其形态、生态和行为等方面研究较多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 (姜雅风 ,1985 ;邹寿昌 ,1992 ;梁刚 ,1999)。它作为一种外温动物 ,其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等都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但有关无蹼壁虎甚至壁虎科动物的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对环境温度的选择 ,得温和失温的速度以及对极端环境温度的耐受性等方面未见研究报道。为此笔者于 1999年 10~ 11月在实验温度条件下 ,对有…  相似文献   

17.
动物体表的刚毛形态各异,功能多样,不仅参与感觉器官的构成,还是重要的运动器官。刚毛在运动中的功能因结构不同而异。丈章主要介绍了蟑螂(Periplaneta americana)尾须的结构和仿生应用、强疏水性刚毛使得水黾(Gerris remigis)和捕鱼蛛(Dolomedes trition)在水面行走的机制、跳蛛(Evarcha arcuata)和壁虎(Gecko japoricus,Gekko gecko)脚底刚毛的粘附机制和仿生学研究,以及蜣螂(Copris ochus,Motschulsky)刚毛的减黏脱附功能及其仿生学应用。  相似文献   

18.
动物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是动物对不同环境条件下长期适应的结果。大壁虎是我国名贵动物药材, 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具有分布范围广、分布地区不连续以及分布区内环境条件变化剧烈等特点。通过对广西、云南和越南的大壁虎进行深入调查, 采集大量样品分析后发现, 大壁虎随着分布区环境条件的不同, 其色斑特征和疣粒存在明显的差异: 分布在石山环境, 其体表光泽度较好, 斑点较小, 颜色较素净, 疣粒均为钝圆凸起; 而分布在土山(或橡胶林)环境,其体表光泽度较差或无光泽, 斑点较大, 颜色鲜艳醒目, 疣粒为锥状凸起或者钝圆凸起和锥状凸起两种。钝圆凸起的疣粒为白色, 而锥状凸起为桔黄色。这些结果表明可能是当地环境因子选择作用对大壁虎的色斑和疣粒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刊1991年第2期刊登了曹道平同志的“壁虎孵卵”一文。文中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是事实还是观察错误,值得讨论。现就有关问题谈一点看法。 1.关于壁虎的种名根据地理分布,文中所指的壁虎应是无蹼壁虎(Gekko swinhonis)无疑。 2.关于卵的大小文中指出壁虎的卵似黄豆大小,不符合事实。根据资料和我们的测量,无蹼壁虎的卵均比黄豆大,如1989年10月5日我们测量过9枚卵,其长径平均为13.49(11.86—14.12)毫米;短径平均为9.65(9.2—10.14)毫米。  相似文献   

20.
大壁虎可控黏附机制的研究,对仿生爬壁机器人性能提升设计具有很重要的启示。然而现有对于大壁虎黏附系统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刚毛及以下层级。本文通过冰冻切片技术并通过显微表征等手段获取了大壁虎脚趾各个层级结构的形态,并从生物结构驱动的角度探究皮瓣层级对于大壁虎可控黏附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