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粘虫是禾谷类重要害虫之一。在自然条件下,粘虫能被病毒所感染,导致流行病(Raun,1961;Tanada,1961,1962)。目前,已证实在行军虫(Pseudaletia unipuncta Haworth)中有核型多角体病(Chapman et al,1915;Steinhaus,1951)、质型多角体病(Tanada etal.,1960)、颗粒体病及非包涵体病毒病(Wasser,1952)的存在。Tanada的工作表明:不  相似文献   

2.
从枣尺蠖(Sucra jujuba Chu)幼虫虫尸中分离到一种核型多核体病毒。其多角体平面图象多为四、五边形,直径约0.8—2.0微米,多数1.5微米。多角体在0.05MNa_2co_3+0.05MNacl 溶液中降解,能游离释放出杆状有毒粒子,病毒粒子两端圆滑,其大小约285—300×48—55毫微米。室内和野外在自然温度条件下试验结果表明,该株病毒对枣尺蠖幼虫有很高的致病力,室内感染3龄幼虫,其 LC_(50)为4×10~(4·6)多角体/毫升。但对槐尺蠖、木橑尺蠖、桑尺蠖、银纹夜蛾、家蚕和柞蚕不致病。  相似文献   

3.
银纹夜蛾(Plusia agnata Staudinger)幼虫是大豆主要食叶害虫。在泰安地区,历年约占大豆害虫总发生量的70%以上;除大豆外,还为害甘蓝、白菜、棉麻等作物。 1979年6月,发现室内饲养的银纹夜蛾幼虫有倒挂死亡的虫体,经鉴定是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现将其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Leucaniaseparatanuclearpolyhedrosisvirus,LsNPV)两个EcoRV片段的共1201bp序列,发现了一个714bp的开放阅读框(ORF),根据其与多种NPV多角体蛋白基因(ocu)同源性的比较和5'端典型的14bp保守序列,说明此ORF即为LsNPV的ocu基因。根据核苷酸序列预测的多角体蛋白有246个氨基酸,其中酸性和碱性氨基酸数相等,疏水氨基酸含量很高,氨基酸组成中以谷氨酸(Glu)含量最高,谷氨酰胺和半胱氨酸含量最低。编码区碱基同源性与MbNPV最高,为97.0%;氨基酸同源性与MbNPV最高,为97.5%。密码子偏爱选用以第三个碱基为嘧啶的密码子。二级结构分析表明,α-螺旋(H)和β-折叠(S)相等,β-转角含量是H和S含量之和。  相似文献   

5.
王家旺  齐义鹏 《病毒学报》1998,14(2):172-177
测定了粘虫核型我角体病毒两个EcoRV片段共1201bp序更,发现一个714bp的开放阅读框(ORF),根据其与NPV多角体收白基因同源性的比较和5端典型的14bp保守序列。说明此ORF即为LsNPV的ocu基因。根据核苷邓列预测的多角体蛋白有246个氨基酸,其中酸性和碱性氨基酸数相符,疏水氨基酸含理很高,氨基酸组成中以谷氨酸含量最高,谷氨酰胺和半胱氨酸含量最低。编码区碱基同源性与MbNPV最高,  相似文献   

6.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ydrosis virus,BmNPV)病是蚕业界上最常见、危害比较严重的病害;遗传学研究和抗性分析表明,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由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协同控制。在蚕病防治方面,除了加强消毒以外,选育抗病毒新品种无疑是更加经济有效的办法。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覆盖深度达8.5倍家蚕基因组图谱完成和40个家蚕品种和野生种重测序的完成,为家蚕的抗核型多角体病毒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本文综述了BmNPV基因组研究、家蚕基因组研究以及家蚕抗性品种培育方面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8.
电镜观察粘虫(Leucania separala)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不同株系内蒙株(简称N株)和阜阳株(简称F株)的多角体、病毒粒子及核衣壳在形态大小方面都没有很大差别,DNA分子大小也相近。但在SDS-PAGE多肽图谱及DNA酶切图谱上则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经SDS-PAGE所得病毒粒子多肽图谱N株有17条多肽,F株有19条多肽。两株病毒DNA经BamHI酶切N株获得7条带,F株则有8条带,说明DNA酶切位点不尽相同。据此,生化分析能更快速、准确地进行株系分类。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苹掌舟蛾(Phalera flarescens Bramer et Grey)的病毒病症状和组织病变的观察;NPV的形态特征及感染力测定等方面作了初步试验,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秦启联  刘强  徐健  李瑄  苗麟  丁翠 《中国病毒学》2003,18(3):251-253
观察比较了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Pseudelatia separata NPV,PsNPV)、粘虫颗粒体病毒(Pseudelatia separataGV,PsGV)感染粘虫,以及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粘虫后,粘虫(Pseudelatia separata)前胸腺的形态特征和前胸腺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不同感染组粘虫前胸腺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病变,PsNPV感染组在感染晚期与前胸腺相连的气管严重病变,出现大量白色颗粒状物累积,被伊红染成紫黑色,腺体细胞被挤压变形;PsGV感染组的前胸腺腺体变小,单个细胞也小,细胞界限不十分明显;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组的腺体细胞小,能被伊红染色的细胞极少.同时,前胸腺细胞的超微结构也有不同程度的病变.  相似文献   

11.
大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运凯 《昆虫学报》1981,(4):372-378
1977年从湖南省网岭茶园内罹病大尺蠼幼虫中分离获得大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近圆形、菱形、三角形或六方形,大小约1.2—3.6微米。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为杆状(49—63毫微米×251—282毫微米)。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A亚组(Subgroup A)。 对4—5龄大尺蠖室内口服的致死中浓度(LC40):4天为10-4.497(787个多角体),9天为10-5.0(243个多角体),11天为10-6.321(7个多角体)。不同感染方法感染3—4龄幼虫7其致病力不同。大田防治杀虫效果达98%,并有后效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1962年7月开始, 在室内用家蝇先后筛选了数十种昆虫不育性药剂, 其中以烃化剂中的Thio-TEPA效果为最好。用0.1%浓度的Thio-TEPA加入糖浆内饲喂粘虫成虫(Pseudaletia separata)可以引起不育。处理雌虫与正常雄虫交配, 可得到完全不育的效果。处理雄虫与正常雌虫交配, 也可以降低孵化率达13.9%。这一结果, 对目前研究粘虫迁飞作大量释放试验时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
魏鸿钧 《昆虫学报》1959,(4):325-335
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a(Walker)是粮食作物的毁灭性害虫,也是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所规定要消灭的八大害虫之一。粘虫在大发生时为害面积很广,虫体发育迅速,食量很大,过去多采用人工器械捕打办法,但不能澈底解决问题,尤其在作物密植的情况下,捕打也发生了困难,常因捕打时将作物践踏而引起损失,因此要求在发生时应用化学防治方法,以达到迅速消灭为害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15.
粘虫 Pseudaletia separata (Walk.)血细胞的类型辨识和病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相差显微镜,并辅以涂片染色、化学反应方法,将粘虫各虫态虫龄的血细胞分为8个类型。他们是:原血胞、浆血胞、粒血胞、珠血胞、类绛血胞、囊血胞、梭血胞及脂血胞。并统计出各类血细胞在粘虫一生中的数量变化。本文认为足血胞与粒血胞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伸延部分含有细胞质。符合这一标准的足血胞在此次工作中看到的不多,因此对粘虫足血胞的存在问题暂作保留。 苏芸金杆菌处理后,粘虫血细胞产生了明显的病态变化,随着病症的进展,非正常血胞自2%上升为30%,50%,83%左右。直到死亡,血淋巴内未发现杆菌出现。  相似文献   

16.
17.
柏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及应用后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柏毛虫(DendrolimussuffuscusLajonquiere)幼虫尸中分离到一株核型多角体病毒,其多角体平面图像为三、四边形和近圆形,直径1.2-2.5μm,病毒粒子杆状,大小约75×520nm。室内试验表明此株病毒对三龄寄主幼虫的LC50为5188个多角体/ml。野外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好于化学农药甲基1605和辛硫磷等,并有持久的后效作用。该病毒对经济昆虫家蚕、柞蚕和天敌昆虫七星瓢虫无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病的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核多角体病毒(VHA-273),对寄主的主要病变,发生于三种敏感性组织,即脂肪体、表皮层、气管基质。这些组织可能同时被感染。中肠未被破坏,肌肉、马氏管、神经节等,不受损害。在敏感性组织中,多角体发展迅速,自感染后出现胞核膨大,多角体复制培殖,互组织被破坏,为时仅5-6天,细胞病变均较明显而典型。第七天可达死亡高峰,病虫死亡后即全部液化解体。电镜观察表明:病毒粒子进入敏感性组织后,在细胞核内复制增殖,形成病毒束,并逐步由蛋白质包埋,形成多角体,其大小自1.25-5.0徵米。多角体为不甚规则的圆形,也有典型的多角形等,表面不太平平滑。病毒粒子为棒状,两边平行,两端钝圆,多个成束(极少数单个的),似乎是随机而无规律地排列。在一个多角体的切面中,最多可见到20个以上的病毒束,而每束的粒子则未超过10个。这种核多角体病毒属于“多粒包埋病毒”(MEV)型。  相似文献   

19.
林氏按蚊Anopheles(A.)lindesayi是Giles于1899年7月从喜马拉雅山旁遮普(Punjab),海拔6000呎以上地方采的,1900年他首次报道。之后1918、1924、1929、1931年从各国不同地区先后又发表了5个变种,至50年代,根据学者们的意见及世界蚊虫目录的记载(Knight & Stone,1977),将变种又改为亚种即:1)林氏按蚊日本亚种Anopheles(A.)lindesayi japonicus Yamada 1918(日本);2)林氏按蚊卜来考亚种Anopheles(A.)  相似文献   

20.
粉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TnNPV)p35基因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细胞凋亡(Apoptosis)或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celdeath,PCD),最早被定义为一种有秩序、受控制并按某种预定程序发展的生理性自然死亡过程〔1〕。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的因素很多,而病毒感染是常见的导致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之一。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