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栽培牡丹一直称为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 在把作丹皮用的栽培牡丹(凤丹)描述为新种P. ostii后,观赏的栽培牡丹仍然被统称为P. suffruticosa。 但在P. suffruticosa复合体内, P. rockii, P. jishanensis, P. qiui 和P. suffruticosa ssp. yinpingmudan 等野生类型相继被描述并得到承认。于是,有人提出了栽培牡丹多元发生的观点,同时也出现了P. suffruticosa “是牡丹组数  相似文献   

2.
野生紫斑牡丹和四川牡丹种子萌发特性及其致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牡丹种子一般较小,而且不同产地之间形状,大小差异较大。其萌发特性与栽培牡丹相比也有较大差异;萌发期长达半年以上,且萌发温度在10 ̄15℃为宜,超过20℃则明显不利于生根及上胚轴生长。四个不同分布地的四川牡丹种子萌发率较一致,均在60 ̄77%之间。三个不同产地的紫斑牡丹种子萌发率则相关甚远,分布于甘肃文县的萌发率达76%,而分布于陕西略阳和湖北神农架的萌发率则分别只有12%和4.4%,出苗率则更  相似文献   

3.
神农架野生紫斑牡丹引种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了在湖北西部神农架地区发现的国家三级珍稀保护野生花卉紫斑牡丹(P.suffruticosa var,Papaveracea(Andr)Kerner.),及其自然杂交后代粉红花紫斑牡丹。调查研究表明,紫斑牡丹原产我国西北地区,后逐渐沿秦岭、大巴山系向东延伸,因地区环境不同,生长适应性亦有所不同。文中较详尽地讨论了紫斑牡丹的不同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立地条件等,为进一步开展引种驯化、杂交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野生牡丹研究(三)芍药属牡丹组新分类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芍药属牡丹组新分类群,红斑牡丹Paeonia ridleyi Z.L.Daiet T.Hong sp.nov.;保康牡丹Paeonia baokangensis Z.L.Dai et T.Hong sp.nov.  相似文献   

5.
牡丹一新种——中原牡丹,及银屏牡丹的订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子证据和新增加的形态证据显示,银屏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ssp.yinpingmudan作为新亚种发表时所依据的两份标本实为两个实体,产自安徽巢湖的(潘开玉和谢中稳9701,模式)实为凤丹户P.ostii的成员,而产自河南嵩县的(洪德元等H97010)实为一个新分类群。本文把P.suffruticosa ssp.yinpingmudan处理为P.ostii的异名,并依据河南的标本描述了一个新种——中原牡丹P.cathayana D.Y Hong&K.Y.Pan。中原牡丹与风丹和矮牡丹P.jishanensis近缘,区别在于前者下部叶有ll-15片小叶,花白色:后者小叶背面有毛,裂片多,萼片顶端圆钝,花白色。  相似文献   

6.
芍药属牡丹组分类新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们近年发表一系列牡丹组分类文章以来, 国内外基本上赞同我们8个种的分类系统,但对一些问题仍有不同见解。本文进一步申述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 是一个独立的种而不是人工杂种, 以及银屏牡丹P. suffruticosa ssp. yinpingmudan是牡丹P. suffruticosa的野生类型而不是逸生的P. ostii的理由。上述论点也得到了分子树的支持。P. jishanensis T. Hong &; W. Z. Zhao是一个合法名称, 而P. spontanea (Rehder) T. Hong &; W. Z. Zhao则确实是一个多余名。太白山紫斑牡丹的学名应是P. rockii ssp. atava (Brühl) D. Y. Hong &; K. Y. Pan, 因此P. moutan Sims ssp. atava Brühl不应是可疑的分类群。本文还对Halda的6个组合和两个杂交种名作了处理。结果, 本文包括了5个新异名和一个新组合。  相似文献   

7.
栽培牡丹的种子萌发和贮藏特性(简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栽培牡丹种子萌发生根前约有2个月的后熟期,去除种皮及各种化学或物理处理对其打破休眠,提高萌发率无明显效果,其上胚轴休眠只有在种子胚根长足3cm时,用10mg/GA3处理1d或在5℃条件下处理1 ̄2周才可以打破,否则没有效果。  相似文献   

8.
紫斑牡丹丹皮的成分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布在秦巴山区的一种野生牡丹-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的丹皮中总糖、粗脂肪、粗蛋白、粗纤维、灰分及4种矿质元素(Cu、Fe、Zn、Mn)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丹皮中总糖、粗脂肪、粗蛋白、粗纤维、灰分的含量分别为27.2%、0.15%、6.1%、4.7%、3.34%;丹皮中Cu、Fe、Zn、Mn4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分别为11.75μg/g、52.30μg/g、22.83μg/g、5.58μg/g。  相似文献   

9.
紫斑牡丹及其一新亚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本文回顾了有关紫斑牡丹的调查和分类历史。它曾被混同于 P.suffruticosa,P.papaveracea 及P.suffruticosa var.papaveracea。它以叶2至3回羽状复叶,小叶17~33,花瓣白色,基部有大紫斑, 花丝黄色,花盘和柱头淡黄色区别于近缘种。种下分化为两个异域的亚种;秦岭北坡的紫斑牡丹小叶全 部或大部分分裂,是一个新亚种,P.rockii subsp.taibaishanica,而P.rockii subsp.linyanshanii T.Hong et G.L.ostii则是P.rockii subsp.rockii的多余名。  相似文献   

10.
野生紫斑牡丹和四川牡丹种子萌发特性及与其致濒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野生牡丹种子一般较小,而且不同产地之间形状、大小差异较大。其萌发特性与栽培牡丹相比也有较大差异:萌发期长达半年以上,且萌发温度在10~15℃为宜,超过20℃则明显不利于生根及上胚轴生长。四个不同分布地的四川牡丹种子萌发率较一致,均在60~77%之间。三个不同产地的紫斑牡丹种子萌发率则相差甚远,分布于甘肃文县的萌发率达76%,而分布于陕西略阳和湖北神农架的萌发率则分别只有12%和4.4%,出苗率则更低。本文认为紫斑牡丹的种子特性是其在自然界处于濒危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紫斑牡丹与牡丹种间杂交后代的DNA分子证据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据推测紫斑牡丹Paeoniarockii (S .G .HawetL .A .Lauener)T .HongetJ .J.Li是直接或间接参与中国牡丹品种群起源的野生种之一 ,杂交是栽培牡丹品种的重要培育途径。但尚未见到DNA分子方面相关证据的报道。本研究以紫斑牡丹作母本 (♀ ) ,分别以 3个牡丹品种‘海棠争润’ (P suffruticosa‘HaiTangZhengRong’)、‘胭脂红’(P suffruticosa‘YanZhiHong’)和‘盛丹炉’ (P suffruticosa‘ShengDanLu’)作父本(♂ ) ,进行人工杂交 ,获得了杂交后代。利用DNAISSR (Inter simplesequencerepeats,简单重复序列间隔区 )标记技术构建的亲子代DNA指纹图谱显示 ,在杂交后代中检测到了分别来自双亲的特征带 ,因而在DNA水平上证实了花瓣基部带紫斑的栽培牡丹品种杂交起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牡丹籽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毛茛科芍药属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种子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1)、12,13-dehydromicromeficacid(2)、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3)、山奈酚(kacmpferol,4)、木犀草素(luteolin,5)、芹菜素(apigenin,6)、柯伊利素(chrysoeriol,7)、反式葡根素(trans-ε-viniferin,8)、顺式葡根素(cis-β-viniferln,9)、反式白藜芦醇(trans-resveratrol,10)、β-谷甾醇(β—sitosterol,11)、豆甾醇(stigmasterol,12)和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13)。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的种子部位中得到。  相似文献   

13.
利用9条ISSR引物对四川牡丹(Paeonia decomposita)5个居群和圆裂四川牡丹(Paeonia decomposita subsp.rotundiloba)4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检测。结果表明:(1)四川牡丹在物种水平上的多态位百分率(PPB)为89.36%,Neis基因多样度(H)为0.291 4,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为0.441 3;圆裂四川牡丹在物种水平上的多态位百分率(PPB)为81.91%,Neis基因多样度(H)为0.285 7,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为0.428 5;圆裂四川牡丹的各项多样性参数略低于四川牡丹,而且居群水平上,四川牡丹与圆裂四川牡丹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2)四川牡丹和圆裂四川牡丹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355 5和0.379 1,2个物种居群内的遗传分化都大于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这2个物种居群间的基因流(Nm)非常有限,其中四川牡丹为0.906 5,圆裂四川牡丹为0.819 0。(3)经Mantel检测,四川牡丹居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776,P=0.01),而圆裂四川牡丹则不存在显著相关性(r=-0.344,P=0.402)。(4)UPGMA聚类结果显示,四川牡丹与圆裂四川牡丹在分子水平上出现了明显分化,二者为相互独立的物种。研究表明,四川牡丹受到的人为干扰和自然灾害是其濒危的重要原因,与四川牡丹相比,圆裂四川牡丹居群受到的破坏更为严重;建议及时就地保护四川牡丹和圆裂四川牡丹居群的所有个体,而在迁地保护时,因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应尽可能大量采样,达到最大限度保存其遗传多样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以牡丹品种‘洛阳红’(Paeonia suffruticosa‘Luo Yang Hong’)花瓣为材料,用CTAB法提取总RNA,根据已报道的CTR1(Constitutive Triple Response 1)蛋白的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扩增得到3条牡丹CTR1基因同源片段。利用其已知中间序列,通过3′快速扩增cDNA末端技术(3′RACE)及序列拼接,最终得到了这3个基因片段除5′末端外的全部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PsCTR1、PsCTR2和PsCTR3。分析结果表明,由PsCTR1、PsCTR2和PsCTR3基因翻译的氨基酸片段与拟南芥和番茄的CTR1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较高,分别为88%和85%;61%和61%以及70%和69%。  相似文献   

15.
甘肃紫斑牡丹品种与中原牡丹品种银带和Giemsa C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对甘肃紫斑牡丹品种和中原牡丹品种进行了核型,Aggkpht Giensa C带的研究。发现紫斑牡丹品种核型组成为2 =10=8m+2st;中原牡丹品种核型组成为2n=10=6m+2sm+2st。GiemsaC带带型显示,供试品种均能显示染色体端带,但天染色体端带的数目及分布位置上具品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牡丹开花相关基因PsAP1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磊  王雁  周琳  彭镇华 《西北植物学报》2011,31(9):1719-1725
APETALA1基因对花器官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能够调节花期.以牡丹品种赵粉(Paeoniasuffru-ticosaL.cv.Zhaofen)为试材,采用RT-PCR和RACE方法从花瓣中获得了1个牡丹APETALA1基因cDNA全长,命名为PsAP1,GenBank登录号为HM143943.其cDNA全长1103 bp,包含130 bp的5′非编码区、244 bp的3′非编码区和1个长度为729 bp编码242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sAP1与葡萄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达80%以上,属于MADS家族AP1/SQUA亚家族.相对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PsAP1在花瓣中的表达量最高,在雄蕊中表达量最低.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物理压榨法制备牡丹籽油的方法,且对制备出的牡丹籽油和市售牡丹籽调和油进行了α-亚麻酸(ALA)含量检测以及对两种牡丹籽油的抗氧化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牡丹籽油的α-亚麻酸含量为43.12%,牡丹籽调和油α-亚麻酸含量为29.99%;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牡丹籽油是调和油的1.29倍;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牡丹籽油是调和油的1.51倍;对Fe2+还原能力牡丹籽油是调和油的3.62倍;清除-OH自由基能力牡丹籽油是调和油的1.44倍。说明牡丹籽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臭牡丹全草化学成分的研究(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臭牡丹全草的乙醇提取物的脂溶性部分分离得到三个单一尬发,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证明,化全物1为新化合物臭牡丹甾醇(bungesterol),化合物Ⅱ为桢桐酯(clerodone),化合物Ⅲ为α-香树脂醇(α-amyrin),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9.
通过矮牡丹的树干解析,得出了以下结论:矮牡丹的地径的增长速度、株高的增长速度在植株生长3─9年时最快,以后逐渐变慢;株高生长的成熟龄为6─12年,在植株生长9年以后,几个标本的生长速度都明显降低;在材积的增长过程中,16年株龄的标本仍然没有达到成熟龄,连年生长曲线和平均生长曲线没有交点,表明矮牡丹的生长仍然处于旺盛阶段;立地条件对植株的生长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植株明显生长比较快,而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区域生长也差。  相似文献   

20.
矮牡丹与紫斑牡丹RAPD分析初报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用10个任意序列的寡核苷酸片段作为引物,将采自陕西、山西、甘肃等地矮牡丹与紫斑牡丹基因组DNA,在毛细管气浴式PCR热循环仪上随机扩增。在对所有引物扩增条件严格标准化的条件下,这些引物可产生清楚的、可重复的与扩增产物相应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区带。这10个有效扩增的引物在矮牡丹平均每一个体中扩增出71条带,其中多态的带16条(22.5%),在紫斑牡丹平均每一个体中扩增出76条带,其中多态的带2l条(27.6%)。对每两个个体,每条多态带进行成对比较,累加后求分子标记差异的平均值。在矮牡丹3个居群间的平均差异是7.9,在紫斑牡丹4个居群间的平均差异是8.7,在矮牡丹与紫斑牡丹2个种间的平均差异是10.3。显然,若用来扩增的植物个体数目和引物数目增加,将会得到更满意的结果。初步结果表明濒危植物矮牡丹与紫斑牡丹种内低水平的DNA多态性。RAPD技术用于检测野生牡丹居群内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是有用的与可行的;用于研究种间的进化和亲缘关系也有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