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录组测序发现Tβ10在鹿茸中高表达,为了研究Tβ10与鹿茸生长发育间的关系,构建Tβ10真核表达载体。使用Trizol法提取梅花鹿鹿茸总RNA,PCR技术特异性扩增梅花鹿Tβ10基因,利用酶切位点将目的片段插入真核表达载体VR1012构建表达质粒,通过Fugene~?6将质粒瞬时转染到293T细胞中,使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克隆得到的梅花鹿Tβ10基因长度为129bp,编码42个氨基酸,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VR1012-Tβ10-HA,转染后使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到梅花鹿Tβ10在293T细胞中表达,免疫荧光方法证明梅花鹿Tβ10主要定位在细胞浆中。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的病因主要在于细胞控制动态平衡能力的缺失,以及这些细胞所构成的组织或器官功能的失调。为了更好地研究和治疗2型糖尿病,人们借助不同动物模型去了解不同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在动物模型的选择上,小鼠因为其基因和表型能很好地模拟2型糖尿病而被广泛使用。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种类繁多,包括:自发突变性模型、热量过量性模型、外科和化学诱导性模型、常用转基因小鼠模型、专门用于研究环境对基因影响性的模型、CRISPR-Cas9构建模型以及特定的糖尿病肾病模型。本文就2型糖尿病现有的小鼠动物模型及其构建的方式给予简要综述,以期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了解并更好地选择2型糖尿病小鼠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属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该类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且目前尚无一疗效突破性药物,已经 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A茁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通过多种途径介导神经损伤,其中与细胞表面 的结合位点结合而引发的病理损害成为当今的前沿认识。一方面,它们可以使A茁聚集,造成细胞膜的直接损伤;另一方面,它们 可以以受体的形式,参与细胞内的信号传导;另外,还可以激活细胞内吞作用,通过溶酶体途径造成细胞损伤。关于与A茁结合的 细胞表面结合位点,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备受瞩目。它是一种多功能受体,属于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家族成员, 在神经元、小 胶质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上都有表达,A茁是它的配体之一。研究已证实,它与A茁相互作用,通过激活细胞内不同的信号通路, 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对它的不断深入研究,有望在防治退行性疾病方面产生新的治疗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皮肤类器官作为一种新型的类器官模型,不仅能高度模拟皮肤组织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更好地在不同体外环境下还原较真实的皮肤生态,还可以应用于皮肤发育研究、皮肤疾病病理研究及药物筛选等领域。在干细胞研究中,皮肤类器官模型可以在特殊的生境下对具有特定功能的皮肤细胞及其附属物进行重建和改造,以弥补现有体外皮肤模型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不足。基于此,皮肤类器官将会在皮肤再生、组织修复、药物筛选及医学美容等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详述了皮肤类器官构建中所参与的细胞来源及近年来的应用,并对未来皮肤类器官的发展与优化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鹿茸是唯一可周期性再生的哺乳动物器官,由软骨、骨、血管、神经及皮肤组织构成。鹿茸再生过程是基于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且生长速度极快而不发生癌变。其不仅可作为一种肢体再生的生物医学模型,而且也作为一种研究骨组织生长发育的模型。现代组学技术快速发展,已普遍应用于生物学的各种领域。利用组学技术,在转录和蛋白质水平上,有力地推动了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鹿茸生物学的进程。本综述拟对组学技术在鹿茸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进一步展望,为鹿茸生物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鹿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能够周期性再生的哺乳动物器官,它的生长速度极快却没有发生癌变。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是生命活动的功能执行者,鹿茸相关蛋白的研究是揭开鹿茸再生秘密的重要途径。综述了鹿茸再生相关蛋白的筛选、血管生成相关蛋白、软骨形成相关蛋白、神经再生相关蛋白以及其他与鹿茸再生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从蛋白质水平上揭示鹿茸再生过程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是最先被报道的哺乳动物半乳糖凝集素,存在于多种组织和细胞内,参与细胞的粘附、增殖、凋亡和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并且与免疫系统的调节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鹿茸是哺乳动物中罕见的能够周期性的脱落和再生的附属器官,作为研究哺乳动物器官再生的新模型受到关注。鹿茸再生是一个基于干细胞的过程,定位于角柄骨膜的干细胞是鹿茸再生的基础,Galectin-1在角柄骨膜细胞(pedicle periosteum cell, PPC)中高度表达,提示其在鹿茸再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尚没有商用的鹿Galectin-1蛋白及其抗体,为进一步研究Galectin-1在鹿茸再生中的生物学功能,需要制备相应的蛋白和抗体,本实验将梅花鹿Galectin-1基因与pET28a连接,并将重组质粒pET28a-Galectin-1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诱导表达。用Ni-NTA Agarose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免疫兔子制备多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Western blot 检测抗体特异性、细胞免疫荧光检测Galectin-1在角柄骨膜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本实验成功诱导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Galectin-1在BL21(DE3)中表达,通过Ni纯化获得融合蛋白。ELISA结果显示,抗体效价达到1:64000,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该抗体特异性良好,细胞免疫荧光显示Galectin-1在PPC全细胞中表达。本实验获得了纯化的鹿Galectin-1蛋白和特异性较好的多克隆抗体,为揭示Galectin-1在鹿茸再生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8.
类器官弥补了传统研究中细胞简单模型与动物复杂模型的不足,为生命体关键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实验基础,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并在疾病机理研究、药物筛选、再生医学、生物材料评价等方面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对近10年类器官研究进行了综述,阐述出类器官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重点综述了类器官的主要研究领域,并解析类器官研究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为类器官在生物医药、再生医学和疾病精准治疗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相比于2D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类器官更能够重现来源器官的关键结构和功能特征,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运用.类器官芯片结合了类器官培养腔、微流控等多种功能单元,不仅可以根据研究者对靶器官的认知来设计仿生结构,模拟人体靶器官的复杂性;而且能控制并检测类器官所处微环境的变化,具有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特点.对类器官芯片的...  相似文献   

10.
俞东红  曹华  王心睿 《生物工程学报》2021,37(11):3961-3974
随着人类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需建立新的模型系统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虽然传统的研究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但难以准确反映组织、器官在机体中的生理现象。类器官 (Organoid) 是来源于干细胞或器官祖细胞的三维细胞聚集体,可分化和自组织形成具有人体相应器官的部分特定功能和结构。由于类器官具有人源性,可模拟器官发育和形成,在体外长期扩增中具有基因组稳定性,并能够形成活体生物库进行高通量筛选等优势,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体外模型。目前,利用类器官模型结合新兴的基因编辑、器官芯片、单细胞RNA测序技术等,能够突破传统模型的瓶颈,在器官水平上为疾病模型的建立、药物研发、精准医疗以及再生医学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文中就类器官分类及特性、研究应用、与其他技术结合应用及展望这4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欧越  周佩佩  王娟  刘翔  刘莉 《生物工程学报》2021,37(11):3945-3960
胸腺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受损后容易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多年来,研究人员主要通过T细胞体外单层培养系统探索T细胞的发育过程,揭示胸腺损伤和再生的机制。但单层培养系统既不能重现胸腺独特的三维上皮性网状结构,也无法充分提供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T细胞所需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胸腺类器官技术利用具有干细胞潜能的细胞,在体外通过三维培养模拟胸腺的解剖结构和胸腺上皮细胞介导的信号通路,与体内胸腺微环境十分接近。在研究T细胞分化和发育、胸腺相关疾病、重建机体免疫功能以及细胞治疗等方面,胸腺类器官呈现出巨大潜力。文中系统介绍了胸腺类器官的培养方法,比较了培养所用支架的优缺点;同时探讨了胸腺类器官在疾病建模、肿瘤靶向治疗、再生医学和器官移植等领域的应用,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根据人体和小鼠免疫细胞昼夜节律实验结果,提出皮质类激素对淋巴结和脾脏中T细胞再循环产生不同作用的假设,建立了皮质类激素作用下的T细胞在不同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脏)与血液之间再循环过程的数学模型,讨论了皮质类激素作用的强度、有关参量的取值范围和模型对参数的依赖性. 模型能够解释参与再循环的T细胞在淋巴结、脾脏与血液中的稳定振荡行为,得到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免疫系统生物节律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
肝脏疾病易感性差异大且个体间的肝脏细胞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开发体外能够长期存活并具有代谢功能的人体类肝组织细胞模型,对治疗终末期肝病、开展肝脏致病机理研究及药物筛选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十年中,体外三维类器官模型发展迅猛,为疾病模拟、精准化治疗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显示出巨大潜力。肝脏类器官具有患者的基因表达与突变特征,在体外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肝脏细胞功能,已被应用于疾病模拟及药物有效性研究,并具有进行原位或异位移植发挥治疗作用的应用潜能。就干细胞、肝脏原代细胞等不同来源的肝脏类器官的发展及近年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以期为肝脏类器官在疾病建模、药物发现和器官移植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正>调节性T细胞,特别是foxp3+CD4+的Treg亚群,是免疫反应的关键调节因子,既可以调节其他T细胞的功能,也可以调节B细胞以及一些固有免疫系统成分的功能。近几年的研究发现,Treg还参与调节一些非免疫的过程。最典型的例子是内脏脂肪组织中的Treg可以调节一些代谢指标,而且这部分Treg与淋巴器官中的Treg在分布、转录谱和T细胞受体谱方面均有不同。本文的作者在骨骼肌组织中发现了一类特殊的Treg亚群,并参与调控肌肉的修复。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2013年  相似文献   

15.
T细胞是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重要组分之一,它们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或是直接杀伤靶细胞等发挥免疫学功能。未致敏T细胞在参与免疫应答时,会由初始T细胞活化为效应T细胞,之后则发生凋亡或转化为记忆T细胞。研究表明,T细胞的能量代谢方式与其活化与分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分化阶段与不同亚群的T细胞在行使其免疫功能时具有不同的代谢特点,并由相关的信号通路调控。本文就T细胞发育、活化、分化、发挥免疫功能等阶段的代谢调节机制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T细胞代谢调节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类器官是将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或组织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培养分化成为能够模拟原生器官结构和功能的三维结构.类器官在各种疾病模型研究及药物筛选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通过体外诱导胰腺组织或多能干细胞分化形成具有胰岛细胞功能的胰岛类器官研究成为热点,为胰岛相关疾病模型、药物研究以及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针对...  相似文献   

17.
茸角是鹿科动物特有的器官,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鹿茸生长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代谢过程,其重量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本研究对饲养条件基本一致的5个梅花鹿(Cervus nippon)群体进行调查,获得高产和低产梅花鹿个体共100只,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这些个体与鹿茸重量相关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共得到94个与鹿茸重量可能相关的遗传变异,其中有2个变异位点分别定位于OAS2ALYREF/THOC4基因的外显子区,且ALYREF/THOC4基因在鹿茸中表达量很高。功能富集分析发现,这些遗传变异与鹿茸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可作为潜在的鹿茸重量相关遗传变异。本研究首次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直接筛选与鹿茸重量相关的遗传变异,并分析关联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对揭示鹿茸生长发育和鹿茸重量差异形成的遗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前期研究发现石见穿多糖(polysaccharides from Salvia chinensis Benth.,PSSC)能有效抑制H22肝癌细胞在昆明小鼠体内的生长。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PSSC对H22荷瘤小鼠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影响。通过在昆明小鼠右腋皮下注射H22肝癌细胞构建荷瘤小鼠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酶联免疫法等实验方法评价PSSC对CD4+T细胞、CD8+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抗肿瘤免疫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PSSC可以有效增加小鼠的脾脏/胸腺指数并促进Con A/LPS刺激的脾细胞增殖。同时,PSSC剂量依赖性地增加了荷瘤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脾脏及淋巴结中CD8+T细胞比例并提高CD8+T细胞与NK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组分含量。注射PSSC后,CD4+T细胞分泌免疫促进因子IFN-γ和IL-2的量增加,而分泌免疫抑制因子IL-4和IL-10的量减少。这一系列实验研究结果表明PSSC具有显著的抗肿瘤免疫增强活性。  相似文献   

19.
园艺植物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综述了园艺植物的器官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组织及细胞超微结构研究,逆境下不同器官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综述了园艺植物的器官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组织及细胞超微结构研究,逆境下不同器官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