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整合子与细菌耐药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整合子是携带编码抗生素耐药基因盒的DNA片段,在细菌获得和传播耐药基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整合子和基因盒种类、结构以及在耐药基因获得和传播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整合子是由1个编码整合酶的intI基因、2个基因重组位点、启动子和耐药基因盒组成,根据整合酶的DNA碱基序列的不同分为4类,它能通过位点的基因重组机制使耐药基因移动,传递细菌耐药性,并与多重耐药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细菌的消毒剂耐药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菌的消毒剂耐药性指细菌与消毒剂多次接触后,使该类消毒剂的最小抑菌浓度或最小杀菌浓度升高的现象。细菌的消毒剂耐药性普遍存在,多种细菌可对一种消毒剂耐药,一种细菌可对多种消毒剂耐药。消毒剂选择件压力是耐药性产生的外在原因,产生的机制包括生化结构、遗传学途径和酶学途径。消毒剂耐药与抗生素耐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应加强研究,制定统一标准,加强监测,并制定合理应用消毒荆规范,以减少消毒剂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6.
史巧  王红宁  刘立 《微生物学通报》2008,35(10):1633-1637
细菌生物膜是一种包裹于细胞外多聚物基质中不可逆的黏附于非生物或生物表面的微生物细胞菌落.生物膜状态下的细菌相对其浮游状态具有显著增强的耐药性,对人及动物细菌性感染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然而尽管动物细菌耐药性被广泛报道,却很少涉及细菌生物膜与其之间的相关性,本文综述了细菌生物膜的耐药机制并探讨了细菌生物膜与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的关系,可作为研究细菌耐药性及控制动物产品安全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细菌获得性耐药性与人类大肠菌群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细菌获得性耐药性与人类大肠菌群河北省丰润县人民医院丰润064000孙瑞民李彤近几十年,由于细菌获得性耐药性的复杂化和广泛传播,导致院内感染和二重感染大量增加,过去已基本控制的结核菌、肺感染等再度成为治疗难题。各种细菌都有无止境的发展耐药性的能力,虽然...  相似文献   

8.
染色体介导的细菌耐药性与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鼠伤寒杆菌为例,扼要阐述了细菌染色体突变引起细菌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的机理,并以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等为例讨论了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与毒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的十年中,细菌对抗微生物药剂的耐药性有了显著增强。微生物已具有改变受体抗微生物药剂的能力,阻止药剂进到细菌细胞内的受体,具有破坏抗生素的酶以及阻抗代谢作用的途径。在肺炎链球菌、粪链球菌、金色葡萄球菌、奈瑟氏球菌、梭菌和铜绿色假单胞菌中发现了减少青霉素与青霉素键合蛋白。在肠细菌和铜绿色假单胞菌中发现了减少青霉素、头孢  相似文献   

10.
由于广谱抗菌药的滥用以及耐药基因在细菌之间的传递,耐药菌株逐年增多。如何消除细菌的耐药性,使其回复为敏感菌株,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将以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为基础,从合理选择抗生素、细菌耐药性质粒的消除、细菌的适合度代价、促进药物进入菌体、细菌药物排出泵的抑制以及抑制灭活酶的产生六个方面来阐述细菌耐药性消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肉鸭发酵床抗生素、重金属累积及细菌耐药性的演变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肉鸭发酵床使用过程中抗生素、各类金属元素累积特性,细菌抗生素耐受性演变特性。【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7月,江苏某肉鸭发酵床养殖场饲养肉鸭期间,选取刚制作完成发酵床的鸭舍,和饲养4批次、8批次肉鸭时的鸭舍,检测发酵床中抗生素、金属元素含量,及发酵床中细菌的抗生素耐受水平。【结果】肉鸭发酵床垫料内强力霉素残留量因每批次肉鸭饲料中的使用而显著上升,氧氟沙星未现在垫料内累积。发酵床垫料饲养至8批次肉鸭时,垫料内耐受16、100μg/m L强力霉素三种可培养细菌的平均菌落数与比例为最高,而耐受8、50μg/m L氧氟沙星的平均菌落数、菌落数比例未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发酵床使用过程中,垫料内As、Pb、Hg元素含量未显著增加,Cd元素检测量极低,Zn、Mn元素含量增加趋势明显,Cu、Cr元素累积速度缓慢。【结论】每批次使用强力霉素可在多批次肉鸭饲养后显著增加发酵床垫料中强力霉素含量,显著增强垫料中肠道菌群耐受强力霉素能力,Zn、Mn元素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整合子是广泛存在于细菌中的一种可移动基因元件,它可以捕获外来基因盒并使其在细菌体内得到表达,在细菌耐药性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过去研究认为,细菌耐药是在质粒及转座子~([1])等基因水平上广泛传播,近几年大量研究表明,细菌可通过位点特异性重组的方式将耐药基因盒捕获并整合到自身的染色体或者质粒DNA上,即细菌体内存在一种天然的基因克隆表达系统——整合子。细菌耐药的高频次出现已成为临床医疗工作中的瓶颈,整合子不仅在细菌耐药中起关键作用,而且在细菌适应性及基因进化中具有普遍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耐药菌和耐药基因已成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引发世界公共卫生问题。细菌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耐药菌在人医临床、畜禽养殖以及环境传播等多个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关于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耐药性研究相对较少。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世界公认的珍稀野生动物,其种群数量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威胁,尤其是肠道细菌性疾病。随着抗菌药物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普遍使用,由此带来的耐药性危害日益明显。本文总结了关于大熊猫源细菌耐药的国内外研究报道,对其耐药表型、耐药基因型、耐药机制及水平传播机制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大熊猫源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和防控提供依据,为临床科学用药提供理论参考,从而助力大熊猫迁地保护。  相似文献   

14.
细菌耐药性应对策略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细菌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持续增长,但新上市抗生素数量却持续下降。抗生素耐药基因(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gene,ARG)和抗生素耐药菌感染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需要多方面联合采取措施来应对AMR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包括创新生物医药、改善抗生素使用和抗生素耐药监测系统、减少抗生素耐药基因产生速度、阻止健康护理相关感染和多重抗生素耐药菌传播与扩散、开发微生物学快速诊断方法与设备、减少临床和兽医抗生素滥用等。庆幸的是,AMR已受到各国政要、科学家和企业家等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相信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问世和管理新措施的不断出台,AMR问题一定会得到控制和缓解。  相似文献   

15.
孔媚  薛团梅 《蛇志》2008,20(1):60-63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滥用抗菌药物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约有8万人死于抗菌药物滥用;我国细菌耐药也已相当严重,耐药的大肠埃希菌、金黄色球菌、肺炎球菌的比例分别高达50%、60%和70%,更为严重的是,多药耐药病原体的出现使临床治疗中抗菌药物的选择出现困难.细菌耐药现象之所以日趋严重与滥用抗菌药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2004年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就联合发文,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加强抗菌药物监管,促进合理用药"宣传活动,同时规定从2004年7月1日起非OTC目录的抗菌药物在药店必须凭处方销售或购买.  相似文献   

16.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现象十分普遍,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的菌株不断出现,给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文中从我国动物源耐药性研究的主要问题、细菌耐药性形成和传播机制以及耐药性防控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耐药性的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第3代头孢菌素的应用与细菌耐药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迟明  李静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6,18(2):160-160,F0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药需求不断增长,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滥用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不仅造成细菌耐药性逐年增长,而且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尤其是第3代头孢菌素对多种内酰胺酶稳定,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强.近年来,伴随着头孢菌素(特别是第3代头孢菌素)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也迅速增长.现对第3代头孢菌素用药的现状,临床分离致病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及防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细菌第二类内含子与真核基因内含子的起源吴大庆,吴大鹏(山东大学微生物所,济南250100)(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北京100080)关键词第二类内含子,剪接体内含子,起源关于真核生物基因组内含子的起源有两种假说。Gilbert认为,RNA剪接系统在生命...  相似文献   

19.
抗生素在人类同疾病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它作用于微生物的某一代谢环节。抗菌药物的长期使用使得细菌耐药性不断出现,细菌某些基因突变是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本文还介绍了生物武器防御问题,重点效应在利用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成果上。  相似文献   

20.
李潇丽 《化石》2014,(1):39-43
正我们越来越关注环境变化对人类自身生活的影响,然而早期人类起源与演化是否和全球环境演变有某种关系呢?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人类的起源与演化固然有其内在的因素在起作用,但外部自然环境的变迁也对其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古人类学研究表明,人类演化具有阶段性,并且在某些时段具有类似于突变的特征。而古人类这种演化特点和新近纪以来古气候、古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