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鉴定1株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海洋真菌LWG-42菌株,分离鉴定其抗氧化活性化合物。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菌株LWG-42进行鉴定;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测定抗氧化活性,通过溶剂萃取和柱层析分离LWG-42菌株产生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通过化合物的波谱特征鉴定其结构。菌株LWG-42被鉴定为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aurasperone A和aurasperone B,aurasperone A、B清除DPPH自由基的EC50值分别为0.18和0.11 mg/m L。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开发这两个化合物在药品、化妆品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南海深海沉积物中分离得到一株放线菌SCSIO ZJ28,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Streptomyces albiflaviniger SCSIO ZJ28.对该菌株采用M-AM2ab培养基进行发酵,以溶剂萃取获得发酵提取物,通过卤虫致死活性、抑菌活性和HPLC-UV追踪,利用正相、反相硅胶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得到化合物1.经ESI-MS,1H及13C NMR,2D NMR和X-RD单晶衍射分析鉴定为大环内酯类化合物elaiophylin(1).  相似文献   

3.
内生拮抗放线菌FRo2的鉴定及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鉴定从东乡野生稻根部分离得到的对多种农作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活性的内生放线菌株FRo2,并对其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方法】根据FRo2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壁组分和16S rRNA基因序列对其进行鉴定。采用管碟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菌株的抗菌活性,活性追踪法结合正相硅胶柱层析及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等技术对抑菌组分进行分离,并通过NMR对抑菌活性物质进行解析。【结果】菌株FRo2属于链霉菌属,与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极为相似。该菌株发酵液对小麦赤霉菌、立枯丝核菌等7种主要农作物致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从菌株FRo2发酵液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化合物AW2,结构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结论】研究阐明了内生放线菌FRo2抑菌活性物质,也为该菌今后的农业生防应用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海南热带植物园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一株具有较强杀线虫活性的放线菌菌株DA09202,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rDNA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为金色链霉菌。菌株DA09202发酵液采用溶媒萃取、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过滤和制备薄层板层析,从中分离得到杀线虫活性化合物A23-1和A46-2。化合物A23-1经光谱和波谱分析(UV、1H-NMR、13C-NMR、DEPT、1H-1HCOSY、HMBC、HSQC)以及文献对照,鉴定为4′,7-二羟基异黄酮,化合物A46-2的结构正在鉴定中。  相似文献   

5.
从东乡野生稻中分离到一株生产较强抑菌活性代谢产物的内生放线菌菌株Streptomyces sp. PRh5,利用活性追踪法结合正相硅胶、凝胶柱层析等色谱技术从PRh5菌株发酵液中分离到4种抑菌活性化合物,经~1H NMR、~(13)C NMR和MS等波谱分析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尼日利亚菌素(2)、13-Docosenamide(3)、诺卡胺素(4)。这表明菌株PRh5具有开发为新型抑菌生物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南海珊瑚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 SCSIO 40435次级代谢产物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筛选。【方法】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珊瑚共附生真菌。采用单菌多代谢产物方法(one strain many compounds,OSMAC)对分离菌株进行化学多样性筛选,并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对真菌发酵产物进行抑菌活性分析。通过ITS测序鉴定活性菌株SCSIO 40435的分类地位,运用多种色谱手段从其粗提物中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并利用各种波谱手段(HRESIMS、1D和2D NMR、单晶X-ray衍射法等)确定化合物的结构。最后,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单体化合物的抑菌活性进行评估。【结果】从南海珊瑚样品中分离得到19株共附生真菌,结合化学多样性和抑菌活性分析,筛选出1株产物丰富且具有多种抑菌活性的菌株SCSIO40435。利用ITS测序分析将其鉴定为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进一步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4个对三联苯类化合物:dicandidusin A(1)、candidusin A(2)、terphenyllin(3)和4″-deoxyterphenylli...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南海珊瑚样品来源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rssa1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采用正相硅胶柱、ODS反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从该菌株的大米固体培养基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NMR、MS等波谱数据,将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四霉素A(1)、四霉素B(2)、kanglemycin M(3)、tryptophandehydrobutyrine diketopiperazine(4)、3-吲哚乙酰胺(5)、N-乙酰基色氨酸(6)、苯乙酸(7)、N-乙酰基酪胺(8)、苯甲酰胺(9)、苯乙酰胺(10)。抗菌活性筛选显示,化合物4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生长具有弱抑制活性。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3对巨噬细胞RAW 264.7具有细胞毒活性。环化核苷酸磷酸二酯酶PDE4水解抑制活性筛选未发现化合物在测试浓度下具有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南海红树林底泥中分离的一株放线菌(No.H74-18)的发酵菌丝体采用95%乙醇提取,并对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研究,通过硅胶开放柱色谱分离得到了一个结晶样品。通过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从此结晶样品中分离纯化出3个化合物,经NMR、MS等光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抗霉素A1(1)、抗霉素A2a(2)、抗霉素A3(3),这些化合物都是抗霉素类化合物。采用LC-MS联用技术分析了此结晶样品中存在的抗霉素类的可能组份。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本文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制备薄层层析、反相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 NMR 13C NMR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从甘草分离到的化合物作小鼠肺腺癌LA795细胞株抗肿瘤活性筛选.从甘草中分离鉴定了甘草西定(1)、β-谷甾醇(2)、桦木酸甲酯(3)、6,8-异戊烯基金雀异黄素(4)、Glisoflavanone(5)五个化合物.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对小鼠肺腺癌LA795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大孔树脂柱及硅胶柱层析对南海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SCSIO 1667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从SCSIO 1667菌株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两个indolocarbazole生物碱类化合物,经质谱,1D、2D NMR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为星形孢菌素(staurosporine,1)和K-252d(2)。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南海北部3563 m深的沉积物中分离获得放线菌SCSIO ZY0206,经16S分子生物学鉴定为Streptomyces griseorbens.其发酵产物具有抗菌活性,进而以抗菌活性为指导,采用硅胶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代谢产物进行追踪分离,得到4个多酚蒽酮类化合物,经HR-ESI-MS、ESI-MS、1H及13C NMR和HMBC谱鉴定为resistoflavine(1)、resistomycin(2)、1-hydroxy-l-norresistomycin (3)和tetracenomycin D (4).  相似文献   

12.
探讨分离、纯化和鉴定链霉菌BAF-0711发酵液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的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柱层析、硅胶柱层析等方法对该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进行化学结构的鉴定;利用MTT法来检测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从该菌株发酵液中分离到化合物BAF-0711-A。经波谱方法鉴定与文献中报道的bafilomycin A1同质。以拉帕替尼为对照,BAF-0711-A对乳腺癌细胞MB-45-3d有较强的增殖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0.217μmol/L。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用多种柱层析和重结晶的方法分离纯化波棱瓜子乙酸乙酯部位,研究藏药波棱瓜子Herpetospermumcaudigerum(Wall.)种子中的化学成分。同时结合理化性质、TLC、1H NMR和MS等分析测试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藏药波棱瓜子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了7个酚性成分,分别为Herpetol(1)、Herpetolide A(2)、(9R)-9-hydroxylariciresinol(3)、Evofolin-B(4)、Kaempferol 3,7-O-α-L-dirhamnoside(5)、Herpetin(6)、Herpetrione(7)。其中,化合物3、4、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选用白色念珠菌、耻垢分歧杆菌、新型隐球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对以上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抗菌活性测试,化合物6、7对白色念珠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MIC分别为10. 5、9. 2μm。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除草活性真菌NBERC_49006中的活性物质基础,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通过对菌株大量发酵,采用乙酸乙酯提取,凝胶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得到7个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LC-MS及NMR鉴定为trichothecin(1)、8-deoxy-trichothecin(2)、engleromycenolic acid a(3)、engleromycenolic acid b(4)、rosololactone(5)、rosenonolactone(6)、2α-hydroxy-cis-communic acid(7)。其中,化合物3、4和7首次从该菌种中得到,而且化合物7是首次从微生物中得到。除草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和2对拟南芥具有较强的除草活性,LC_(50)值分别为9.30和28.98μg/mL。该研究可为真菌源除草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采用硅胶柱层析、HPLC、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等分离方法对球毛壳菌CIB-160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纯化,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NMR、HR-MS和旋光数据分析以及文献比对,其结构鉴定为chaetoglobosins A(1)、C(2)、E(3)、F(5)、Fex(6)、W(7),penochalasin F(4),5-(methyl-2-butenyl)-indole-2,3-dione(8)、chaetoviridin A(9)和cochliodone A(10)。8和10为首次从野生型球毛壳菌代谢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体外免疫活性检测显示1~6对小鼠脾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0.21、2.8、2.3、2.2、1.7、2.7μM。同时1~6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对静息小鼠脾细胞存活率IC50值分别0.82、7.5、2.3、6.1、4.6、6.7μM。  相似文献   

16.
首次对药用植物北桑寄生叶片中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从中筛选出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菌株,鉴定此菌株并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初步分离。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内生真菌,对其进行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筛选;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种属;运用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次级代谢产物,波谱学鉴定其结构。从北桑寄生叶片中分离纯化得到29株内生真菌,检测得到一株具有较高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的菌株,鉴定为Alternaria alternata,从该菌次级代谢产物中首次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alternariol-5-O-methyl ether(1)、alternariol(2)、cis,cis-9,12-octadecadienoic acid(3)。化合物1和2具有较弱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1和3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四霉素(Tetramycin)和四烯菌素(Tetrin)是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四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链霉菌CB02959是一株雷纳霉素(Leinamycin)类化合物的潜在产生菌株,利用antiSMASH分析其基因组发现该菌株含有一个纳他霉素(Natamycin)类四烯大环内酯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目的】对Streptomyces sp. CB02959中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确定其是否可以产生四烯大环内酯化合物,对其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并进行初步的发酵优化以提高产量。【方法】基于生物信息学预测和高分辨质谱数据,推测CB02959中多烯化合物的结构;在不同发酵培养基中培养CB02959,确定适合大规模发酵的培养基;敲除tetrA基因以确定目标基因簇和四烯大环内酯化合物产生的相关性;分离和鉴定CB02959产生的主要代谢物的结构;通过改变培养基中葡萄糖、麦芽提取物和胰蛋白胨的含量,提高四烯大环内酯化合物的产量。【结果】通过对CB02959中纳他霉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分析及16S rRNA基因序列的进化树分析,推测CB02959可能是一株新的四霉素和四烯菌素产生菌;在YEME发酵培养基中对CB02959进行大规模发酵,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鉴定为四霉素A (1)、四霉素B (2)、四烯菌素A (3)、四烯菌素B (4);最后通过培养基的初步优化,将化合物1–4的产量分别提高至208.1、100.0、1 315.6、109.9 mg/L。【结论】通过基因组挖掘策略发现了一株新的四霉素和四烯菌素产生菌链霉菌CB02959,并通过培养基优化提升了其四烯大环内酯化合物的产量,此发现为这类抗真菌天然产物的后续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来源于深圳大亚湾近海水域软珊瑚中分离得到的白腐真菌Hypocrea lixii SCSIO 41520的次级代谢产物及抗菌活性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H NMR、~(13)C 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共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4-(5,7-dimethoxy-4-oxo-4H-chromen-2-yl)heptanoic acid methyl ester(1)、5-methoxy eugenin(2)、rugulosin(3)、大黄素(4)、3-(5,7-dimethoxy-4-oxo-4H-chromen-2-yl) propanoic acid(5)、comazaphilone C(6)、kasanosin C(7)、comazaphilone E(8),其中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纸片扩散法抗菌实验结果显示,该真菌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粗提物及各分离组分均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单体化合物中,化合物3在25μg/disc的浓度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6、15、9 mm。  相似文献   

19.
深海放线菌08A4的鉴定及其抗真菌活性产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南海深海分离得到1株放线菌08A4,其发酵产物具有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分离纯化得到3个化合物,通过1H-NMR初步鉴定为抗霉素类物质。结合形态学鉴定方法与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鉴定该菌株为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  相似文献   

20.
从红沙公园的红树林泥土中分离得到一株生产较强抑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放线菌Strepomyces costaricanus SCSIO ZS0073,采用滤纸片法进行抑菌活性追踪,并利用硅胶、凝胶柱层析和HPLC等分离手段对其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3个化合物,通过NMR、MS等波谱数据分析并参阅文献将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放线菌素D、放线菌素X_(Oβ)和制霉色基素(fungichromin)。其中放线菌素D在发酵条件未优化的情况下产量就达到300 mg/L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