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报道甘薯烦夜蛾的生物学和防治方法。结果表明.在福建莆田沿海地区一年发生5代,步数6代,冬季无明显越冬现象。日均温26.8℃,相对湿度61%,卵期31天,幼虫期15.2天,蛹期14.2天,成虫产卵前期1.8天,全代历期34.3天。7-9月为幼虫大发生季节,危害早甘薯。幼虫共6龄,成虫单雌产卵量平均111粒。此虫天敌资源较为丰富,烦夜蛾多角体病毒NPV很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作者曾报道了一种可较理想饲养甜菜夜蛾幼虫的人工饲料配方 ,但利用该饲料连续饲养甜菜夜蛾 7代后 ,卵孵化率则从第 1代的 89.1 %下降为 6 5 .5 % ,且保持该孵化水平至第 1 1代 ,1 2代后 ,卵孵化率进一步下降。为解决以上问题 ,本实验室对配方作了进一步研究。研究表明 ,在饲料中再添加 5种可促进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的微量物质 ,即可有效阻止甜菜夜蛾因连续继代而出现卵孵化率迅速下降的问题。经实验 ,利用改进后的人工饲料连续饲养甜菜夜蛾9代 ,卵孵化率仍达 80 %以上 ,比原配方相应代数的孵化率提高 1 5 %左右 ,而且其它各测定指标如 :幼虫…  相似文献   

3.
通过组建斜纹夜蛾第4代和第8代自然种群生命表,运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析了生物因子对斜纹夜蛾种群的自然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低龄(1~3龄)幼虫的捕食性天敌是影响斜纹夜蛾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因子。对第4代和第8代种群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13.904和12.946.如果没有捕食性天敌的作用,下代种群数量将分别增长到当代的15.1206和74.678倍。病原微生物是影响第4代斜纹夜蛾种群数量的另一重要因子,其排除作用控制指数为2.4726.  相似文献   

4.
梦尼夜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 1999年 ,在新疆库尔勒市对梦尼夜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进行了调查研究。梦尼夜蛾 1年发生 1代 ,以蛹在土壤 2 0~ 10 0 mm深处越冬。3月上旬始见成虫 ,发蛾高峰在 3月底 4月初 ,产卵部位集中 ,孵化整齐。幼虫共 6龄 ,平均历期为 2 9.6天 ,以幼虫食叶危害 ,危害盛期为 4月中旬至 5月上旬。本文还提出了该虫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烟草和香芋上斜纹夜蛾的自然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作用因子生命表方法,组建烟草和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自然种群生命表,分析作用因子对斜纹夜蛾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2005和2006年烟草和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种群的增长倍数均以香芋高于烟草。无论烟草还是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均以“捕食及其它”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最大。如排除所有天敌等作用因子的作用,2005年烟草上第2、3代斜纹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将分别增长31.2029和50.0371倍,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将分别增长29.3492和41.2873倍;2006年烟草上第2、3代斜纹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将分别增长33.1421和75.4167倍,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将分别增长31.5357和70.5355倍。说明天敌等自然作用因子对斜纹夜蛾种群数量有较为明显的控制作用,而烟草上的自然作用因子的作用要强于香芋上的自然作用因子。  相似文献   

6.
斜纹夜蛾天敌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通过组建斜纹夜蛾第4代和第8代自然种群生命表,运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析了生物因子对斜纹夜蛾种群的自然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低龄(1~3龄)幼虫的捕食性天敌是影响斜纹夜蛾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因子.对第4代和第8代种群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13.904和12.946.如果没有捕食性天敌的作用,下代种群数量将分别增长到当代的15.1206和74.678倍.病原微生物是影响第4代斜纹夜蛾种群数量的另一重要因子,其排除作用控制指数为2.4726.  相似文献   

7.
甜菜夜蛾在太仓菜田的发生与危害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江苏太仓甜菜夜蛾田间种群的调查、性诱、灯诱及系统解剖资料表明 ,甜菜夜蛾在太仓 1年可发生 7代 ,第 7代是不完全代 ;9月末 1 0月初大批出现的甜菜夜蛾成虫可能是即将迁出的种群 ;田间卵峰日通常比蛾峰日落后 5~ 6d ;寄主选择性调查表明 ,甜菜夜蛾喜欢在十字花科植物上产卵和取食。  相似文献   

8.
甜菜夜蛾为害芦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甜菜夜蛾 Laphygma exigua(Hubner)是一种杂食性害虫。笔者自1987年以来在江西对芦笋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发现甜菜夜蛾是芦笋最主要的害虫。该虫在临川县芦笋田约发生5代。第1代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虫量少,为害轻。第2代在6月下旬  相似文献   

9.
小波分析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Moschler),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俄罗斯和欧洲等地。我国于2005年7月在河北省夏玉米田首次发现。近年来,该虫发生范围不断扩大,为害程度日益加重。2011年二点委夜蛾在我国夏玉米产区严重暴发,虫情涉及6省47市302个区(县),面积近220万hm2。山东省2007年首次在德州市发现该虫为害玉米,2011年全省17个地市普遍为害严重。为更准确地确定该虫的发生代次、每代各虫态发生历期、发生盛期、发生高峰日等信息,适时准确监控发生时期,本文采用symlets小波函数变换滤除高频信息,对山东省多地点二点委夜蛾成虫诱虫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二点委夜蛾在山东省一年发生4代,越冬代、1代、2代、3代,始见蛾日在3月底—4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在3月底至4月上中旬,1代发生期在4月上旬至6月中下旬,2代发生期在6月中旬至8月上中旬,3代发生期在8月上旬至9月中下旬,越冬代幼虫发生期在9月中旬至10月中下旬,10月下旬左右老熟幼虫做茧越冬。另外,通过调查和室内观察还发现高温环境不利于二点委夜蛾幼虫生长发育,7—8月份高温期,成虫致畸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明确玉米新发害虫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的迁飞行为,为该虫的区域性监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7月在华北南部的新乡市原阳县,利用旋转极化垂直昆虫雷达和高空诱虫灯观测了2代二点委夜蛾成虫在空中的迁飞行为,利用轨迹分析软件HYSPLIT分析该虫的迁飞范围。【结果】2代二点委夜蛾成虫在日落后(19:00左右)开始起飞,2 h后达到最大值,二点委夜蛾成虫最大高峰时间主要出现在前半夜,次日凌晨虫量逐渐降低,至7:00左右迁飞活动停止,整个迁移活动持续12 h。二点委夜蛾成虫在空中成层分布,其最髙飞行高度低于1 200 m,但虫量最大处位于600-700 m。第2代二点委夜蛾成虫每晚的平均最长飞行时间为7.972 h,平均位移速度为9.12 m/s,每晚平均最远距离大约为261.74 km。结合风场和轨迹模拟分析表明,7月份二点委夜蛾以北迁为主,河南中部的漯河及许昌等地区是雷达观测点二点委夜蛾峰值时的直接虫源区,其余来自邻近区域。【结论】本研究明确了华北南部地区2016年2代二点委夜蛾在空中的迁飞参数及迁飞范围。  相似文献   

11.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新发害虫, 2011年曾在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全面暴发, 对夏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种群动态, 探讨北京北部二点委夜蛾种群是否为迁入虫源, 2012年, 在华北地区的河北省栾城县、 北京市区和北京延庆县等地, 利用高空探照灯诱虫器、 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等对二点委夜蛾成虫进行了监测, 并结合气象资料, 对北京延庆的虫源性质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二点委夜蛾老熟幼虫作茧后可在北京延庆越冬。2012年, 北京延庆诱集二点委夜蛾累计33 951头, 可划分为3个世代。第1代成虫的诱集数量不符合正态分布, 且在姊妹灯下的数量差异符合迁飞种类的特点。在当地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 北京延庆监测点第1代成虫日均诱虫数量高于条件相对适宜的河北栾城。在北京延庆, 第1代成虫的逐日诱集数量与空中风向密切相关。雷达监测还表明二点委夜蛾可能是雷达回波的目标。综合以上证据表明, 北京延庆第1代成虫包含从周边迁飞而来的个体, 二点委夜蛾可能是一种兼性迁飞昆虫。本研究可为二点委夜蛾成虫能否远距离迁飞提供例证, 对今后提高其预测预报和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竹叶涓夜蛾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竹叶涓夜蛾Rivulabiatomea的寄主范围、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天敌。该虫在浙江余姚地区每年发生 5代 ,以幼虫越冬。收集并鉴定了寄生性天敌 2 3种。采取预测预报、营林措施、天敌保护和化学治疗等综合防治技术 ,能有效地抑制该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王欢欢  吕圣兰  赵瑞  梁沛  张帅  高希武  张雷  谷少华 《昆虫学报》2021,64(12):1427-1432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常用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为我国草地贪夜蛾的抗药性系统性监测提供依据.[方法]从玉米田采集草地贪夜蛾在室内不接触任何杀虫剂连续饲养5~7代,采用浸叶法和点滴法测定了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以及采用饲料药膜法测定了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对6大类共7种常用杀...  相似文献   

14.
甘蓝夜蛾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蓝夜蛾是我国北方和西藏高原农区的重要农业害虫,主要为害豆类作物和十字花科蔬菜。在日喀则每年发生1代,以蛹越冬。本文记述了甘蓝夜蛾在日喀则地区的年生活史和各虫期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5.
棉铃虫齿唇姬蜂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湖南长沙地区棉铃虫齿唇姬蜂的生物学特性及田间消长规律,棉铃虫齿唇姬蜂在湖南长沙地区年发生约10代,以7个世代发生在棉田,田间出现3个寄生高峰,分别在5月上旬-6月下旬,8月中旬-9月上旬及9月中旬-10月中旬,寄生率平均在25,1-63,1%,从卵发育到成虫的平均历期变化范围在32℃下13天至11.6℃下75.5天,棉铃虫齿唇姬蜂能寄主棉铃虫,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但偏爱寄主棉铃虫。该蜂能寄生棉铃虫1-3龄幼虫,很少寄生4-6龄幼虫,喜寄生2-3龄幼虫,每雌可寄生斜夜蛾2龄幼虫5-23头。本建立了发育速率及成蜂寿命与温度关系的回归模型,探讨了越冬问题,比较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铃虫齿唇姬蜂生物学特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银纹夜蛾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志华  吕锡麟 《昆虫知识》1990,27(5):287-289
银纹夜蛾在我区发生5~6代。在27℃下,卵期2.8天、幼虫12.3天,预蛹0.8天,蛹6.6天。成虫补充营养时其寿命14天左右,无补充营养时则羽化后2~3天就死亡且不能产卵。每雌平均产卵311.9粒,最多756粒,低于20℃成虫多不产卵。据剪叶模拟试验,随剪叶量的增加而产量损失加重,剪叶愈早损失愈大,尤以开花和结荚二个阶段损失大。  相似文献   

17.
焦条丽夜蛾Aconti graellsi F.是襄阳专区近五年来新发展的一种棉花中后期的食叶大害虫。为了摸清该虫的发生规律,1962年我们在襄北地区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现将部分结果初步整理报导如下。 一、发生规律 1.发生与为害 据1962午观察,焦条丽夜蛾在襄北地区一年可发生四代。第一代幼虫盛期在5月下旬及6月下旬;第二代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第三代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第四代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第一、四两代主要为害商麻;第二、三两代主要为害棉花;尤以第三代数量最多,为害甚巨。 2.消长规律初步分析 (1)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焦条丽夜蛾卵量消长与温度、湿度和雨量有着一定关系,尤以雨量关系较为密切。由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朝天椒(品种:BLTY2)叶片饲喂的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生长发育受到抑制的关键原因,本研究以人工饲料及牛角椒(品种:FXBX)叶片饲喂的斜纹夜蛾幼虫为对照,通过比较3种食料饲喂后斜纹夜蛾幼虫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BLTY 2辣椒叶片饲喂所致的斜纹夜蛾幼虫生长发育异常的原因。结果表明,朝天椒辣椒叶片饲喂的斜纹夜蛾幼虫生长发育速率滞后于牛角椒辣椒叶片及人工饲料饲喂的斜纹夜蛾幼虫,且每头幼虫的发育时长均显著延长(P<0.05)。饲喂后第1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和第7天,饲喂BLTY 2辣椒叶片的斜纹夜蛾幼虫体内保幼激素(JH)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种食料饲喂的斜纹夜蛾幼虫(P<0.05)。饲喂后第3天、第4天、第5天和第7天,饲喂BLTY 2辣椒叶片的斜纹夜蛾幼虫体内蜕皮激素(Ecd)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种食料饲喂的斜纹夜蛾幼虫(P<0.05)。3种食料饲喂后斜纹夜蛾幼虫体内的几丁质酶(CHT)活性变化差异较大,而2种辣椒叶片饲喂后斜纹夜蛾幼虫体内的组织蛋白酶(CTS)活性变化趋势相似,且不同于人工饲料饲喂的斜纹夜蛾幼虫体内的CTS活性变化趋势。由此可见,BLTY 2辣椒主要干扰斜纹夜蛾幼虫体内JH与Ecd的含量抑制其生长发育。本研究结果可为筛选具有抗虫活性的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近年农业新发害虫,为探讨作物分布和种植布局与其田间发生的关系,本文初步研究了作物种植比例、种植模式对二点委夜蛾田间发生规律的影响。【方法】在济宁市等二点委夜蛾发生典型地区,调查统计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种植分布情况,完成作物种植比例影响试验;在济宁市和肥城市不同作物田进行诱蛾试验,研究分析不同作物种植方式与二点委夜蛾发生关系。【结果】试验结果显示,单植玉米比例与玉米田2代幼虫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单植大豆比例与越冬代蛾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玉米毗邻花生、大豆田诱蛾量显著高于小麦-玉米种植田。【结论】以上试验说明,越冬代成虫羽化后向各种作物田迁移,没有特别喜好。1代以后的成虫则更喜欢玉米周围有花生、大豆种植的田块,越冬代幼虫可能更喜欢在花生、大豆田越冬。  相似文献   

20.
寄主卵龄和接触时间对夜蛾黑卵蜂寄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莹  韩勇  方祝红  许再福 《昆虫知识》2012,49(6):1490-1495
在温度(26±1)℃、RH70%±5%、光暗比L:D=12:12的条件下,研究了在接触时间为6、12、24、36h情况下,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对卵龄为0、6、12、24、36h的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第1天和第2天所产卵的寄生率、子代羽化率和性比。结果表明,夜蛾黑卵蜂寄生第1天卵龄为6h的寄主卵24h后,寄生率、子代羽化率和性比显著高于其他条件,分别为56.97%、89.11%和87.63%;寄生第2天相同条件的卵,寄生率、子代羽化率和性比也显著高于其他条件,分别为54.47%、95.37%和88.72%;寄生第1天和第2天的卵,其寄生率和子代性比差异不显著,但寄生第2天卵的子代羽化率显著高于寄生第1天卵的子代羽化率。因此,在室内以甜菜夜蛾为寄主繁育夜蛾黑卵蜂,最好以甜菜夜蛾第2天卵龄为6h的卵为寄主,接触时间以24h最适。该结果对夜蛾黑卵蜂应用于田间防治甜菜夜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