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引言近年来已经熟知,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衍生物在物质代谢中以多种最重要的酶系统的辅酶形式,完成着重要的功能。由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所构成的核酸,或者更确切些说,细胞浆和细胞核的特殊的核蛋白参加着细胞蛋白质的合成;正由于核酸决定着所合成的蛋白质的质的特征,因而它在生物体的遗传特征的再现,以及其适应变异性方面,均起着首要作用。结构上与正常细胞者不相同的核蛋白(滤过性病毒,恶性肿瘤的病毒样因子,噬菌体)在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的细胞中繁殖起来,就使得蛋白质代谢失常、“寄  相似文献   

2.
在嗜盐细菌盐适应中,四氢嘧啶(1,4,5,6-四氢-2-甲基-4-嘧啶羧酸)和羟基四氢嘧啶(1,4,5,6-四氢-2-甲基-5-羟基-4-嘧啶羧酸)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氢嘧啶的生物合成以L-天冬氨酸-β-半醛(ASA)为底物,依次由2,4.二氨基丁酸转氨酶(EctB),2,4--氨基丁酸乙酰基转移酶(EctA)和四...  相似文献   

3.
四氢嘧啶(ectoine)作为一种氨基酸的衍生物,是嗜盐微生物胞内重要的天然次级代谢物,具有保护细胞和稳定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可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备佐剂、器官移植与保存、皮肤创伤修复与新型化妆品研发等生物医学领域。由于四氢嘧啶的医用价值和商业市场需求,文中从野生菌株的筛选与诱变育种、构建基因工程菌株与系统代谢整合工程菌株、四氢嘧啶的优化发酵与生产工艺以及抽提纯化工艺等方面,系统论述了四氢嘧啶高效积聚和过量化生产研究策略,并展望多组学、计算生物学及“细胞工厂”等技术在后续四氢嘧啶高效生产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四氢嘧啶类物质是目前发现的在细菌界分布最广泛的相容性溶质,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渗透压调节剂而且也对遭受热变性、干燥、冷冻等不良环境胁迫的嗜盐菌和非嗜盐菌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该文简述四氢嘧啶类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途径及生物学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农业和生物医学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乳链菌肽(NISIN)生物合成的遗传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还连栋  陈秀珠   《微生物学通报》1993,20(5):301-307
  相似文献   

6.
所有细胞的RNA都是按照DNA模板的指令,由RNA聚合酶催化合成的。RNA的生物合成(转录)过程的有些地方与DNA复制相似,如底物是核苷三磷酸,合成方向是5′→3′。但,RNA聚合酶不需要引物,也不具备有校正作用的核酸外切酶活力。DNA模板在RNA合成中是全保留的,而在DNA复制中则是半保留的。原核生物的转录原核生物转录的源料主要是从大肠杆菌取得的。大肠杆菌的所有RNA都是由同一种RNA聚合酶催化合成的。这种酶的分子量为460KDa,全酶的亚基组成为α_2ββ′σ,核心酶为α_2ββ′。σ亚基只在转录的启动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与嘧啶反应产物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与嘧啶反应产物的量子化学研究班福强,戴柏青(哈尔滨师范大学,150080)关键词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嘧啶;UHF从头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简称超氧自由基,)是一种重要的活性氧,与其他活性氧[如羟自由基(·OH)和过氧化氢(H2O2)等]一...  相似文献   

8.
超氧自由基与嘧啶碱基及其核苷反应的ESR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自旋捕集技术和ESR方法,以MNP为捕集剂,研究了紫外线辐照核黄素产生超氧自由基等活性氧与嘧啶碱基及其核苷的反应,确定了尿嘧啶,胞嘧啶和胸腺嘧啶及其核苷所产生的自旋加合物自由基的类别,讨论了自由基的形成机制,揭示了超氧自由基与嘧啶碱基及其核苷的反应是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羟基自由基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三、生物合成的机制及反应的专一性 1、假设的中间体虽然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的环系形成机制还没有最后确定,但排除过几个假设机制,用~3H-标记的缬氨酸证明LLD-ACV中的D-缬氨酸残基,由L-缬氨酸转变而成,LLD-ACV环合成异青霉素N时,没有游离的含α,β-脱氢缬氨酸的中间体。同样,环合成β-内酰胺环时也不包含α,β-脱氢半胱氨酸残基。于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生物合成时,除了含上述脱氢缬氨酸及脱氢半胱氨酸残基外,还提出过几个游离中间体,曾经假定LLD-ACV的缬氨酸残基氧化成D-β-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辣椒素类物质的结构、性质,生物合成途径以及相关中间产物、竞争底物、关键酶和参与辣椒素降解代谢过程中的过氧化物酶研究进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培养了(E160A)TCS和(E160D)TCS的单晶。在MARResearch面探测器系统上分别收集了0.193nm和0.20nm分辨率的X射线衍射数据。数据处理用MARSCALE程序系统完成。用同晶差值Fourier法解析了突变体的晶体结构,结构修正利用X-PLOR程序。修正结果,晶体学R因子分别为0.175,0.179,键长和键角的RMS偏差分别为0.0011nm和2.457°,0.0013nm和2.675°。在这两个突变体的结构中均未见到Glu189侧链方向的改变。通过对(E160A)TCS和(E160D)TCS的结构比较,说明(E160D)TCS活性低于(E160A)TCS的原因:这可能是由于在(E160D)TCS中Tyr111和Tyr70的侧链都具有较大的运动性,使它们与腺嘌呤碱基的芳香堆垛作用减弱,从而导致活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12.
对采自海南三亚的中华小尖柳珊瑚Muricella flexuos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及重结晶等手段对化合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光谱分析并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得到11个嘌呤、嘧啶类化合物:咖啡碱(1),1,7-二甲基次黄嘌呤(2),1-甲基次黄嘌呤(3),7,9-二甲基-6-氮甲基嘌呤-8-酮(4),7-甲基腺嘌呤(5),1,7-二甲基嘌呤-6,8-二酮(6),尿嘧啶(7),胸腺嘧啶(8)2,’-脱氧尿嘧啶核苷(9)2,’-脱氧胸腺嘧啶核苷(10),3-乙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11)。其中化合物2~61,1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和11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3.
以芳香氰基化合物为起始原料,经胺解、乙酰化、催化氢化、关环等步骤得到新型二氢嘧啶类化合物14个,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元素分析确证,并利用HepG2.2.15细胞进行了体外抗HBV活性评价.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HBVDNA复制作用,其中化合物5c和5n抑制HBVDNA复制的半数有效浓度分别为0.87μmol/L和0.67μmol/L.初步探讨了活性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同时运用分子排阻色谱法考察了活性化合物与病毒衣壳蛋白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16.
生物合成材料聚β-羟基丁酸(PHB)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聚β-羟基丁酸(PHB)是原核微生物在碳、氮营养失衡的情况下,作为碳源和能源贮存在生物体内的一类热塑性聚酯.它作为微生物合成的可降解材料,除了具有与化学合成高分子相似的性质外,还具有一般化学合成高分子没有的性质,如光学活性好、透氧性低、抗紫外线辐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组织相容性、压电性和抗凝血性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的许多公司和科研机构纷纷开展可降解塑料的研发工作.着重介绍了PHB的理化性质、检测方法、生物合成、降解以及基因改良菌种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其应用、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类化石的主要发现和理论探索(1922-2009)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简要回顾和总结近90年来中国古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与脉络,重在梳理中国人类化石的发现、解剖特征、年代测定,以及建立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所提出的主要理论学说,收尾于中国现代人类起源之论争.对中国古人类化石的形态学特征的比较研究导致为中国的人类进化提出新的假说-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说.这个假说同样获得古文化和古环境丰富信息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努布拉鼠兔(Ochotona nubrica)的分类地位迄今未能得到合理解决,曾被列为草原鼠兔(O.pusilla)、灰鼠兔(O.roylei)或藏鼠兔(O.thibetana)的同物异名。作者根据原始文献、地模标本及邻近地模产地的标本与有关的鼠兔种类进行对比研究,证实了努布拉鼠兔既不同于藏鼠兔,也不同于灰鼠兔,而是一个有效物种。  相似文献   

19.
去头处理致使亚洲玉米螟性外激素的含量显著地下降到很低的水平。注射雄性或雌性玉米螟头部提取物或合成PBAN(激活外激素生物合成神经肽)可使外激素的含量得以恢复。因此可知玉米螟外激素的产生系受一种类PBAN因子控制。玉米螟性外激素生物合成路线由棕榈酸的生物合成开始,然后经14位脱饱和化,碳链缩短,还原和乙酰化形成外激素顺和反12—十四碳烯乙酸酯。为了阐明受PBAN控制的生物合成步骤,研究了不同的标记前体掺入外激素及其中间体的情况。根据结果推论,PBAN主要通过调节由乙酸酯到棕榈酸的生物合成步骤来控制外激素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同源基因比对,在罗伯茨绿僵菌中找到了单拷贝的嘧啶前体合成酶基因MAA_02402,命名为MrThi12。该基因MrThi12全长1 234bp,cDNA序列全长1 029bp,编码342个氨基酸。构建同源重组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进行基因敲除。突变菌株在维生素B1缺乏的培养基上,生长很慢,菌丝形态异常,多分叉,完全不能产生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但是一旦有外源维生素B1时,生长状态能完全恢复,对家蚕的致死能力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