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先蒿属的花粉形态和其与分类系统的关系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马先蒿属花冠形态的多样性与传粉式样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先蒿属(Pediculais)是有花植物中花冠形态多样化最为集中的属。该属主要的传粉者是熊蜂属(Bormbus)昆虫;在北美,熊蜂和蜂鸟是马先蒿植物一些种类有效的传粉者;也发现壁蜂(Osmia)为其传粉。不同的传粉机制要求某一特定的取食式样储藏和释放花粉。本文讨论了花冠类型的进化趋势与传粉式样和花粉形态的关系。传粉者的选择压力是决定花冠多样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花冠类型与传粉者和传粉行为紧密相关。马先蒿植物和传粉者的相互依赖与其花冠类型、功能和物候互相适应,但花冠类型与花粉形态两者之间似乎没有明显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北美、日本和喜马拉雅不同地理分布马先蒿种类的比较研究表明,具有相同花冠类型的种类有着相同的传粉方式,花冠形态与传粉式样存在紧密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蒿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黄土高原32种蒿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蒿属植物花粉形态具有高度一致性,支持传统的属级分类。根据花粉外壁纹饰,可将其分为5种类型。Ⅰ型:小刺密集,刺基部膨大,覆盖层有细小颗粒。Ⅱ型:小刺密集,刺基具显著膨大,几乎密集相连。Ⅲ型:小刺密集,刺基明显膨大状,覆盖层光滑。Ⅳ型:稀疏小刺,覆盖层光滑;轮廓线较光滑或微刺状。Ⅴ型:稀疏微刺,覆盖层有小颗粒;轮廓线较光滑,萌发沟细长,孔扁长。蒿属植物不同种花粉的大小、形状、萌发孔类型、外壁纹饰及边缘形态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对蒿属植物种间鉴定分类及古植物孢粉鉴别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先蒿属的一个新系统(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中国蒿属植物比较形态和解剖学研究 Ⅱ花粉形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国产菊科蒿属2亚属7组58种代表物的花粉形态,结合有关资料以及菊科12族,30属代表植物花粉作比较,分析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蒿属的花粉特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花粉呈球形或近球形,极面观的三形圆形,赤道面观为圆形或椭圆形。  相似文献   

6.
马先蒿属的一个新系统(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角蒿属(紫葳科)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角蒿属(Incarvillea Juss.)14个种(4变种,2居群)的花粉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角蒿属花粉形态较为相似,为单粒花粉,花粉粒扁球形至近球形,外壁表面同时具有近刺状和穴状两种纹饰。大小在28~51μm之间,萌发孔为多沟型,6~10沟,沟长度不等,沿赤道分布,一些种类中沟多少弯曲使萌发孔成螺旋状,沟末端在极面上多少连接形成合沟。角蒿属内种间花粉形态上的相似性说明了角蒿属应为一单系类群,而对于角蒿属下单元划分及种间的系统有着有限的意义,波罗花亚属花粉明显大于其它两个属,花粉形态特征也显示了它与角蒿亚属关系较近。同时,研究结果不支持将角蒿属放在硬骨凌霄族(Tecomeae)。  相似文献   

8.
马先蒿属的一个新系统(二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李属、杏属、樱桃属和桃属的花粉形态,观察结果表明:核果类果树的花粉均为近扁球形,等极,辐射对称,极面观为三角形或钝三角形,赤面观均为椭圆形,花粉粒大小在各属间差异明显。核果类果树花粉属N3P4C5类型,3条孔沟沿极轴方向在赤道面上等间距环状分布,内孔位于沟的中央,完全独立于外壁,孔盖覆不规则的拟网状或脑纹状纹饰。供试核果类果树花粉的表面纹饰由平行条纹或不规则条脊及散落于条脊间的穿孔组成,各属间条脊的排列方式、宽窄、脊洼深浅及穿孔有无等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花粉大小、表面纹饰及覆盖层穿孔等的一般演化规律,推测核果类果树由低到高的演化顺序为李属→杏属→樱桃属→桃属,并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对属间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核果类系统关系的研究提供孢粉证据。  相似文献   

10.
郁文彬  蔡杰  王红    陈建群 《植物学报》2008,25(4):392-400
结合已有的研究报道和作者近年来的工作, 对马先蒿属(Pedicularis)植物的花冠多样化成因与繁殖适应特性进行了总结和探讨。通过对该属4种进化花冠型的花器官发生和分化的研究发现, 花部各器官在发生和发育初期基本一致, 后期上唇形态的分化是导致成熟花形态结构产生较大差异的重要阶段。孢粉学研究认为, 花冠类型与花粉萌发孔类型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萌发沟的演化可能与繁殖适应有一定的关系。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 多样化的花冠类型在不同的谱系内经过若干次的独立进化而表现出了高度的平行演化(p ara l lel ism )。传粉生物学研究证实, 该属植物花冠多样化与其主要传粉者熊蜂属(Bombus)昆虫的传粉行为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具有相同(似)花冠类型的马先蒿可能被同种或不同种的熊蜂以相同的方式访问, 但在花粉落置位置上存在显著差异, 这可能有助于同域分布重叠的物种间在生殖上的机械隔离, 而花冠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的物种形成。  相似文献   

11.
马先蒿属6个种的核型与进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析和报道了马先蒿属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部6个特有种的核型,并根据核型及其有关参数,分析和比较了该6种马先蒿核型的不对称性和相对进化程度。6个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都是2n=16。核型分别为:绵穗马先蒿P.pilostachya Maxim.,核型公式K(2n)=16=4m+12sm,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2L+6M2+6M1+2S,核型不对称系数As·K=65.29%,属于2A型;青海马先蒿P.prze  相似文献   

12.
马先蒿属植物花冠分化与繁殖适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已有的研究报道和作者近年来的工作,对马先蒿属(Pedicularis)植物的花冠多样化成因与繁殖适应特性进行了总结和探讨。通过对该属4种进化花冠型的花器官发生和分化的研究发现,花部各器官在发生和发育初期基本一致,后期上唇形态的分化是导致成熟花形态结构产生较大差异的重要阶段。孢粉学研究认为,花冠类型与花粉萌发孔类型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萌发沟的演化可能与繁殖适应有一定的关系。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多样化的花冠类型在不同的谱系内经过若干次的独立进化而表现出了高度的平行演化(parallelism)。传粉生物学研究证实,该属植物花冠多样化与其主要传粉者熊蜂属(Bombus)昆虫的传粉行为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具有相同(似)花冠类型的马先蒿可能被同种或不同种的熊蜂以相同的方式访问,但在花粉落置位置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有助于同域分布重叠的物种间在生殖上的机械隔离,而花冠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的物种形成。  相似文献   

13.
四种马先蒿属植物的菌根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绍田  管开云 《云南植物研究》2001,23(3):331-334,T001
通过4种马先蒿属植物,三色马先蒿三色变种(PedicularistricolorHand.-Mazz.var.tricolor),管花马先蒿管花变种(P.siphonanthaDonvar.siphonantha),全缘叶马先蒿全缘亚种(P.integrifoliaHk.f.subsp.integerrimaTsoong)和二歧马先蒿(P.ditrotomaBonati)根的解剖,在这四种马先蒿属植物根内均发现有真菌菌丝侵入,真菌菌丝向外伸入土壤,向内侵入皮层细胞内形成囊泡.从根表面分离到的真菌厚垣孢子,经鉴定均为漏斗球囊霉(GlomusmosseaeNicol.&Gerd.).其中,三色马先蒿和二歧马先蒿栽培实验表明,真菌起到了改善寄主植物营养状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藏蒿属与绢蒿属的新分类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15.
西藏的马先蒿属植物及其来源与演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西藏地区马先蒿植物的分类、演化、地理分布和来源进行了初步探 讨。 1.本属植物种类在西藏非常丰富,有108种,为全国总种数的33%。其中 特有种35个,占总种数的35.9%。这一特点在藏东南地区表现尤为明显,这里 拥有全西藏82.7%。的种类和88%。的特有种。 2.从花、叶征状与演化关系来看,在藏东南地区具有从原始的互生叶无齿类 型和对生叶有齿类型到有喙、有管的进化花冠类型,而且在演化上是非常活跃的。 3.这里出现几乎各种形态类型的花粉,尤以独特类型的三沟、原始的三合沟 占绝对优势。而且具进化类型的二合沟花粉的种几乎全是有喙、长管花的类型, 二者之间的进化趋势和相关性十分明显。 综合上述特征,可以认为藏东南地区是本属植物的演化中心。 4.根据毗邻地区的区系地理研究,认为西藏的马先蒿属植物主要来源于东 部的川西、滇西北高原边缘山地,至于与其它地区如不丹、尼泊尔,和我国新疆、 青海、甘肃的关系是不密切的,共同种类多系广布种。 我国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周围为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 所环绕,幅员辽阔,地势高亢,是世界上最高最大,而且在地质史上最年轻的高原的主体。 高原及其边缘山地这一独特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对于这个地区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系统发 育有极其深刻地影响,在这些研究领域内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文试图就编写西藏植物 志1]过程中,接触到的马先蒿属植物来源与演化问题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6.
绿绒蒿属分类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绒蒿属(Meconopsis Vig.)是罂粟科中较大的一属,全属共有49种,除1种产西欧外,其余均分布于东亚的中国喜马拉雅地区。我国产38种。 绿绒蒿是著名的观赏植物,以其花大、色泽艳丽、姿态优美而著称,是高山植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花卉之一,常与另一些高山植物共同组成绚丽多彩的高山植被,早为国内外学者所引种栽培。有些种类入药。  相似文献   

17.
云南马先蒿属植物的生物地理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先蒿属(Pedicularis)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属之一,在云南植物区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钟补求系统,该属植物在云南有151种分属于13个群72个系。马先蒿属在云南的地理分布体现了下列特点:(1)种类十分丰富,占整个属总种数的25%,占中国的42.6%。(2)包括了该属全部花冠类型,即无齿、有齿的原始类型各为24种、短管具喙的中间过渡类型87种,较进化的长管类型16种。(3)马先蒿属植物分布在云南的11个地理分布区域中,但该属植物在康藏高原区最为丰富,有108个种在本区有分布,占云南种数的71.5%;横断山植物区和东喜马拉雅植物区是本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性中心。(4)特有现象十分明显,其中8个系、52个种为云南特有,横断山和东喜马拉雅的特有种量为丰富,也是本属的特有中心。(5)民先蒿植物与邻近的四川(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在区系上联系密切,与缅甸和不丹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马先蒿属花冠无喙类的花器官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花冠无喙类密穗马先蒿(Pedicularis densispica)和大王马先蒿(P.rex)的花器官电镜扫描发现,两种不同花冠型(无齿和具齿)的马先蒿花部器官发生和发育初期十分相似,表现为明显的单轴对称。2个萼片原基首先发生于花顶的近轴侧位,然后沿花顶边缘向远轴端发育形成--马蹄形结构。密穗马先蒿在近轴中部又出现1枚萼片原基,随后马蹄形结构分化出4枚萼片,并与近轴中部的原基愈合后构成5齿萼片;而大王马先蒿的2齿萼片直接由马蹄形结构发育而成。5枚独立的花瓣原基随后发生,但发育相对滞后;除近轴中部位置1枚空缺外,4枚雄蕊原基与花瓣原基位置呈交互发生;2个心皮原基同时在拱形花顶的近轴和远轴端发生,剩余的花顶形成中间的隔膜,并与2个心皮形成中轴胎座。对马先蒿与金鱼草(Antirrhinum majus)和毛地黄(Digitalis purpurea)花器官发生和发育初期的特征进行了比较,讨论了马先蒿属花冠对称性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先蒿属(Pedicularis)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属之一,在云南植物区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钟补求系统,该属植物在云南有151种分属于13个群72个系.马先蒿属在云南的地理分布体现了下列特点:(1)种类十分丰富,占整个属总种数的25%,占中国的42.6%.(2)包括了该属全部花冠类型,即无齿、有齿的原始类型各为24种、短管具喙的中间过渡类型87种,较进化的长管类型16种.(3)马先蒿属植物分布在云南的11个地理分布区域中,但该属植物在康藏高原区最为丰富,有108个种在本区有分布,占云南种数的71.5%;横断山植物区和东喜马拉雅植物区是本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4)特有现象十分明显,其中8个系、52个种为云南特有,横断山和东喜马拉雅的特有种最为丰富,也是本属的特有中心.(5)云南马先蒿植物与邻近的四川(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在区系上联系密切,与缅甸和不丹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青藏高原7种马先蒿属植物根进行了解剖和比较研究,发现:(1)根内部皮层多挤压变形,其内的空腔边缘多呈撕裂状,通气组织普遍发达;(2)根的维管柱机械组织发达;(3)作者首次发现,在马先蒿属2种植物根的维管柱内射线部位,也有边缘呈撕裂状的较大的空腔通气组织。根据解剖特征,对7种马先蒿植物的分类进化关系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