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Yang Q  Su QP  Wen DZ 《生理科学进展》2006,37(3):259-262
由于肿瘤化疗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使系统性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该病严重地威胁着住院患者的生命。在白色念珠菌感染过程中,特异性抗体、Th细胞和一些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存在着复杂的调节机制。先天性免疫应答和获得性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对开发出有效的抗真菌疫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在病毒感染应答中产生大量的Ⅰ型干扰素.pDCs通过特异性表达TLR7和TLR9识别病毒核酸,成为专职的Ⅰ型干扰素产生细胞.pDCs产生的Ⅰ型干扰素可以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同时使pDCs成为连接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由Toll样受体识别自身核酸导致的pDCs的异常活化,以及由此持续产生Ⅰ型干扰素的现象普遍发生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在病毒感染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pDCs可以作为调控免疫系统的重要靶点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昆虫免疫致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昆虫缺少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且完全依赖天然免疫系统(innate immune defense system)来应对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昆虫等无脊椎动物早期的病原菌感染经历能够增强后期遭遇病原感染时的免疫力,这种现象称为免疫致敏(immune priming)。类似于脊椎动物的获得性免疫,一些昆虫在致敏后可以展现出极大程度的特异性和记忆性,致敏保护效应甚至可以达到种或菌株水平的特异性,并且可以跨代传递。昆虫在体内缺乏获得性免疫分子元件的基础上,仍然可以实现免疫的记忆性和特异性,说明昆虫的天然免疫系统存在独特的机制来调控该过程。本文综述了昆虫免疫致敏和跨代传递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昆虫免疫致敏发生的特定条件及影响因素,并对昆虫免疫致敏和跨代传递的潜在调控机理进行了阐述。此外,免疫致敏本身可能是耗能的过程,本文也从致敏可塑的角度探讨了致敏反应的适应性代价。最后,对昆虫免疫致敏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后出现真假非特异性显色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后有关非特异性显色的界定问题 ,我们认为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真性非特异性染色 ,可 ,由多种原因所致 ,如抗体的共同决定簇和静电相吸所造成的显色 ;有内源性活性酶所造成的染色 ,有不限定的抗体所造成的染色等等。二是假性非特异性染色 ,可由同源抗原的扩散引起 ,这类染色往往与所检测的抗原相一致 ,主次难分 ,最容易被误判为非特异性染色 ;另一种是较大的组织固定不及时 ,导致组织的自溶 ,相关的抗原也随之扩散 ,结果与前种基本相同。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后对于结果的判断和评估 ,在目前来说 ,没有一定的标准 ,只能靠经…  相似文献   

5.
人和高等动物所以能在有大量感染危险的世界中生存,首先是由于机体具有抗感染的自然防御机制。这一机制与机体受遗传控制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反应密切有关。它是机体阻止微生物的侵入,消灭侵入的微生物,中和和清除微生物在体内所产生的毒性物质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总和。它不仅是所谓先天性免疫的原因,而且是所谓获得性免疫的基础。下面主要谈谈人体抗感染的自然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6.
小鼠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后,会引发一系列的肠道和全身性的疾病,这是一种类似于人感染伤寒沙门氏菌的疾病。在感染的早期,天然免疫系统能迅速对入侵的细菌做出反应,吞噬细胞的活化以及炎症因子的产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增殖,而在感染的后期,对于有效地控制和消灭细菌,获得性免疫是必要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感染能诱导特异性CD4+和CD8+T细胞的增殖,从而引发强烈的免疫应答,在此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B细胞。特异性T细胞以及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能有效地抵御细菌的侵染。总而言之在天然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协调作用下,实现了对宿主的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7.
采用白色葡萄球菌ATCC26104、流感嗜血杆菌ATCC58528、卡它布郎汉姆氏菌ATCC29108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ATCC32212为气管炎疫苗滴鼻剂的生产菌株。选择适宜的吸收促进剂和凝胶剂,将传统的气管炎疫苗针剂改制成气管炎溶菌菌苗凝胶滴鼻剂。通过动物模型实验,观察凝胶滴鼻剂和针剂对小白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气管炎疫苗凝胶滴鼻剂对小白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与针剂相比,对小白鼠的非特色性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随着免疫学的进展,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一般认为某些肾炎、血管炎、关节炎、肝炎、雷诺氏病等皆由免疫复合物引起,并认为对血清、组织及体液中免疫复合物的测定,将为这些疾病的诊断、判断疗效及予后,提供新的依据。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分二大类:抗原非特异方法及抗原特异方法。我们将高桥熏报告中所用胶固索检测非特异性免疫  相似文献   

9.
Toll样受体家族是新近发现的天然免疫受体,它们不仅泛特异性地识别病原微生物的结构成分,而且也为获得性免疫中免疫细胞的活化提供共刺激信号,因此在抗感染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重点介绍Toll样受体与病原微生物结构成分的相应关系,信号转导途径及其他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豆腐柴根提取物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不同剂量豆腐柴(Premna Microphylla Turcz)根提取物分别灌胃给药,通过小鼠刚果红吞噬试验,初步研究了豆腐柴根提取物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豆腐柴根提取物具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中以C组的效果最为显著。该研究为合理开发利用豆腐柴这一野生药物资源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棘皮动物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棘皮动物属原始后口动物、无脊椎动物的最高等类群,它处于由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开始分支进化的阶段.研究棘皮动物的免疫功能和作用机理,对从比较免疫学角度探讨动物免疫系统进化过程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棘皮动物的免疫学研究进展作一个较全面的综述,并理清未来的研究热点和方向.棘皮动物与其他无脊椎动物一样具有先天性免疫系统,但未发现脊椎动物所具有的获得性免疫.其免疫应答是由参与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体腔细胞和多种体液免疫因子共同介导的.比较免疫学分析表明,棘皮动物存在脊椎动物补体系统的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但未发现经典途径和明确的终端途径.棘皮动物先天性免疫系统存在数量庞大的基因家族.今后应加强对未知免疫相关基因、蛋白质、信号传导途径及效应分子的研究,回答免疫系统的起源、功能和进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哺乳类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效应细胞,因其非特异的细胞毒杀伤作用而得名,NK细胞可介导先天性免疫应答和获得性免疫应答。与哺乳动物类似的是,在鱼类中也发现与NK细胞功能相似的细胞毒细胞,称为NK样(NK-like)细胞。NK样细胞也具有细胞毒作用,是鱼类抗病毒、细菌、寄生虫感  相似文献   

13.
鱼类补体系统成分及补体特异性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补体系统由30多种可溶性蛋白和膜蛋白组成,在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补体存在三条激活途径即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和替代途径,并共用一条终末(或溶解)途径(图1)。经典途径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补体激活途径,由结合在细胞表面的抗体激活,其作用具特异性且同时需要Ca2+和Mg2+参与。替代途径不依赖于抗体,可直接由C3或微生物表面的特定结构激活,只需要Mg2+。1995年后才明确了通过MBL识别的凝集素途径,此途径也不依赖于抗体且仅需要Ca2+。  相似文献   

14.
兔小囊肽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腹腔注射地塞米松(DEX)建立小鼠免疫低下模型,探讨兔小囊肽(RSRP)对正常小鼠和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采用碳廓清实验、MTT法和流式细胞分析等方法检测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脾脏T、B淋巴细胞的增殖以及T细胞亚群.实验结果表明RSRP可以显著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的脾脏指数(p<0.01);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的碳廓清指数k和吞噬指数a(p<0.01);RSRP还明显拮抗DEX对脾脏T、B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提高CD4 、CD8 细胞数量,使CD4 、CD8 细胞比值上升(p<0.01);RSRP对正常小鼠的各项免疫指标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以看出,RSRP可以明显改善免疫低下小鼠的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免疫-PCR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梅毒螺旋体重组蛋白为抗原,应用免疫-PCR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并同常规ELISA法进行比较,探讨免疫-PCR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可行性。结果免疫-PCR法敏感性是常规ELISA法的104倍,阳性检出率高于ELISA法;对照血清标本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为阴性。表明免疫-PCR方法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对梅毒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甲壳动物免疫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脊椎动物缺乏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不产生免疫球蛋白,但是它们有先天性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有效清除入侵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等异物,保持体内外平衡。甲壳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个类群,近40年来,国外广泛地开展甲壳动物免疫的研究,而国内有关报道则较少。    相似文献   

17.
禽流感特异性转移因子的制备及其免疫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制备禽流感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并探讨其对禽流感灭活疫苗的免疫增效作用。方法用禽流感病毒H5N1血清亚型灭活疫苗免疫鸡,用国标血凝抑制方法检测病毒特异性血凝抑制抗体效价。当抗体效价达到高峰时,翅静脉采取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并制备细胞单层、传代后获得禽流感病毒H5N1血清亚型特异性转移因子。用所获得的特异性转移因子进行疫苗免疫增效试验。结果采用本法可获得禽流感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免疫增效试验表明,在进行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免疫的同时使用禽流感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可在一定幅度内提高禽流感病毒抗体水平并能延长抗体维持时间。不同给药途径比较试验表明,口服途径给药的疫苗增效作用优于注射途径给药。结论通过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可以制备禽流感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禽流感病毒H5N1血清亚型特异性转移因子对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且口服途径给药的疫苗免疫增效作用优于注射途径给药。  相似文献   

18.
用“如何防控甲流”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先引导学生猜测特异性免疫的大致过程,然后引导学生从“免疫系统如何消灭入侵的甲流病毒”这一典型事实出发,经过归纳和概括形成特异性免疫的新概念,然后运用新概念解决其他实际问题,最终将新概念纳入自己的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9.
RNA干扰(RNAi)靶向基因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其依赖序列特异性的基因表达调节为生物学发展带来重大突破.然而在应用RNAi时所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反应阻碍了RNAi进一步的临床应用,这其中主要包括脱靶基因抑制和内在免疫副反应等.主要从非特异性反应的产生机制、脱靶效应的预测和RNAi非特异性的控制3个方面对近几年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探讨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抗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 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手段, 在转录组水平分析了溶藻弧菌感染24h后大黄鱼头肾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共获得1903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 其中641个上调表达基因, 1262个下调表达基因。通过Gene Ontology(GO)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发现, 一些先天性免疫相关基因, 包括补体(C1qbp、C1QL2和C7)、热休克蛋白(hspd1、hspa4、hspa5和hspa9)、抗菌肽(Hepcidin-1)、C型凝集素受体(Clec4e和MR1)、己糖激酶(hex1)、精氨酸酶(Arg-II)和线粒体翻译延伸因子(TUFM)等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 而许多与获得性免疫相关基因, 包括T、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FcR5和CCL17)、T细胞调控(TCRα、TCRβ、CD3ε、CD3γδ、CD3ζ、ZAP-70和ITK)及免疫球蛋白参与抗原识别(Ighv 5A、Ighv 914和Ighv XIG14)等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结果表明, 在感染早期, 大黄鱼先天性免疫在抵御溶藻弧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此时获得性免疫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