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扫描电镜研究牙齿釉质的制样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釉质是动物体内最硬的组织,它被覆于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牙齿冠面,由于它的硬度很高,大大提高了牙齿对食物的粉碎和咀嚼机能.多年来,人们利用各种仪器和方法对釉质的组织学结构和化学成分作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为探讨釉质的发育,进化以及治疗牙齿疾病等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扫描电镜用于牙齿微观结构的研究,扩展了人们对釉质结构的了解,越来越多的古生物学家和口腔医学专家认为釉质在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扫描电镜由于其制样方法比较简单,放大倍数高、立体感强,可以直接观察样品表面结构等优点而更适合脊椎动物化石材料的研究工作.在国外,研究现生和化石脊椎动物牙齿微观结  相似文献   

2.
脊椎动物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历史上一次质的飞跃.由于所有的脊椎动物在其胚胎发育中都呈现连续的解剖学特征,因此过去很多学者都根据现存脊椎动物的形态特征和在其发育过程中的解剖学特征假想原始脊椎动物,并推导其进化过程和起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通过对脊椎动物和与之亲缘关系接近的物种之间进行基因家族、染色体结构分析,可以对脊椎动物进化提供很多线索和证据.更多的研究表明,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很可能发生过整体基因组的复制, 基因和/或基因组的复制可能是引起脊椎动物形体结构复杂性增加的根本原因.因此,基因和基因组的复制正在成为生物进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但这两种复制方式中哪一种是产生动物形体结构和功能复杂性增加最重要的原因尚有争论.  相似文献   

3.
海龟是一种古老而十分有趣的动物,它的龟壳由连在一起的骨头组成,骨盆和胸都包含在内,这在脊椎动物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一结构特征最早出现在2.2亿年前的三叠纪,当时恐龙正在地球上称霸,所以海龟也被称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样品割断法已成为扫描电镜样品制备的新技术之一.早在1968年Kachler已利用冰冻蚀刻复型技术,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了细胞内部结构.1970年Arenberg等对样品制备方法作了进一步改良,使扫描电镜也能观察细胞内部结构.1972年日本田中敬一设计了一种冷冻割断装置,观察组织块割断面上暴露出的各种管腔内面,以及割断面上细胞内的微细结构.目前冷冻割断技术已发展成树脂割断法、有机溶剂割断法、水溶性包埋剂割断法等多  相似文献   

5.
<正> 继罗美尔的第三版《古脊椎动物学》(1966)之后,又一本古脊椎动物学教科书问世了.这本长达698页的巨著,内容十分浩瀚.书中收集了近20年来古脊椎动物研究中几乎全部新的重要资料,因而能相当全面地反映出目前这一学科的新进展和新趋势.和罗美尔的《古脊椎动物学》一样,该书具有坚实的动物解剖学基础,并着重讨论了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然而由于古生物新资料的大量涌现以及研究内容的深入和改革,无论在分类方法、进化理论和系统发育的探讨等方面都出现了质的飞跃.因此新的教科书与罗美尔的版本必然具有显著的差别.该书并不局限于骨骼结构,而是加上了各门类  相似文献   

6.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类褛网蛛的螯肢与纺器、筛器的微细结构。  相似文献   

7.
<正> 十多年前,在动物考古学成为人类学中一门公认的分支学科以前,几乎所有考古动物群的分析都是由古脊椎动物学家来承担的。在那个时候,这种情况是必然的,因为古脊椎动物学家最便于做这种分析并且他们具有鉴定骨头碎片所必要的知识。他们也能得到从事这项费力的工作所必要的骨骼对比标本和图书资料。这些专家们的工作成果,难得超出一个由骨骼碎片所代表的那些动物的基本分类学名单。他们很少或不解释当遗址是一个活跃的居民点时,这些动物对居民有什么意义。这倒不是因为古脊椎动物学家没有从事这方面分析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对“现代”动物缺少兴趣以及缺乏从考古学角度来解释这种意义的适当训练。那时候,大多数考古学家显然不知道,从动物群的分析可以得知当时情况的这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前寒武纪古藻类化石的研究方法目前尚在探索中。研究这些化石的微细结构并用来划分地层是否具有实际意义,这是许多学者所关心的问题。笔者对国内几个地区的古藻类化石作了试探性的研究。在切片观察中,发现部分化石保留有比较清楚的微细结构。这些结构大部分与苏联沃罗格金描述过的种、属类似,并各有其特点。本文将这些具有微细结构的古藻类化石进行了描述,并作一初步报导。本文描述的标本产于安徽淮南、宿县夹沟一带、江苏徐州、甘肃榆中、辽宁金州及北京平谷等地,其中除淮南的标本是朱兆玲等同志采集,榆中的标本是甘肃省区测队提供外,余者都是笔者所采。化石采集的层位大多可靠,除上限有下寒武统底部的三叶虫外,统、组的划分界线一般都是目前地质界公认的。这些材料包括两个新属,七个新种。兹列其属、种名称及产地、层位如次:  相似文献   

9.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一种神经元只能释放一种神经递质。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证明,脊椎动物脑内的某些神经元除含有一种经典的神经递质外,尚含有某种脑肠肽。例如,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内发现有生长抑素;在5-羟色胺能神经元中发现有P物质;在人和鼠脑的某些神经元中胆囊收缩素和多巴胺共存等。这表明脊椎动物的某些神经元可以释放一种以上的神经递质。  相似文献   

10.
关于脊椎动物眼睛晶状体纤维细胞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但涉及到其细胞表面结构的有关工作还不多。至于不同部位细胞的结构,特别是晶状体核纤维细胞的构形,报道也不完全一致。本文主要介绍用常规扫描电镜以及冰冻断裂扫描电镜技术,研究家兔晶状体纤维细胞的三维结构。Hansson(1970);Sakuragawa和Kuwabara(1975);Nelson和Rafferty(1976)均以小自鼠为材料。Farnsworth(1974)以及Sakuragawa(1975)分别用大白鼠为研究对象。他们先后开展了晶状体的扫描电镜研究,并对该课题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Dickson和Crock(1972;1975)将冰冻断裂扫描电镜技术引入对猴晶状体  相似文献   

11.
为了及时掌握脊椎动物在中国的新增情况, 本文汇总了2021年发表的脊椎动物新物种及新记录种的基本信息。结果表明, 2021年中国新增脊椎动物95种, 包括新种80种, 新记录15种。其中鱼类新种15种、两栖类新种28种、爬行类新种31种和新记录10种、鸟类新种1种和新记录3种、哺乳类新种5种和新记录2种。在新增物种中, 冷血脊椎动物占绝大多数(占总数的88%), 提示这些类群可能仍是以后探索的重点; 两栖类新增物种集中于无尾目、爬行类集中于有鳞目, 分别为27种和40种, 各占其新增物种总数的96%和98%; 新增哺乳类动物全部为小型兽类。本次新增物种的分布涉及30个省区, 其中云南33种、四川11种、广西10种、西藏和广东均为7种、台湾6种, 累计约占新增物种总数的70.5%; 其余省区新增物种在5种或以下。有84个物种(占总数的88%)发表时应用了分子系统学研究, 提示这一技术手段是分类工作的重要支撑。在新发现的95个物种中, 绝大部分物种为中国学者发表; 除3种鸟类新记录种外, 其余的新种和新记录均正式发表于英文期刊, 其中在中国出版的3种期刊发表了21个新种和2个新记录种。本文工作可为中国脊椎动物的分类和保护等相关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2.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里的生物遗体或遗迹。骨化石,俗称“龙骨”,就是古脊椎动物的遗骸。完整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比较稀少的,通常找到的骨化石都只是一些零散的骨头或牙齿。有时候,即使只是一小块化石,对于帮助解决产化石地层的地质时代,对于了解古地理、古气候条件和生物进化的历史,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下面用几个实际例子来说明一块骨化石在地层或生物史上的意义。渤海海底的披毛犀牙齿  相似文献   

13.
仿生学——模拟生物的功能、结构和信息过程,创造新的仪器和工艺,已成为现代发展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天气突变之前,许多生物往往有各种异常的反应,研究和模拟此种生物物理过程,有可能制作某种新的探测仪器。据报道,有人模仿水母(一种海生动物)对次声波反应灵敏而能预测风暴的原理,已制成一种风暴探测器。  相似文献   

14.
采用网上检索和手工查阅的办法统计了中国近35年来脊椎动物新(亚)种发现的情况.结果表明:35年来共发现了811个脊椎动物新(亚)种,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新(亚)种数量最多,越低等的类群发现的新(亚)种数量越多,其中鱼纲的动物占了一半以上,在高等脊椎动物中发现的主要是一些亚种,新(亚)种的模式标本产地多在比较偏远的地方.最后,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了及时掌握中国脊椎动物新增物种情况, 本文系统检索和整理了2020年发表的分类学文献, 汇总结果表明: 2020年中国脊椎动物共新增109种, 其中新物种100种, 国家级新记录种9种。包括鱼类新种24种、两栖类新种41种和新记录4种、爬行类新种30种和新记录4种、鸟类新种1种、哺乳类新种4种和新记录1种。上述新增物种中有92种描述报道时应用了分子遗传学证据, 占新增物种数量的84.4%。在新增脊椎动物物种中, 两栖类集中于无尾目、爬行类全部属于有鳞目, 分别有43种和34种, 其累计占比超新增物种总数的70%。在云南、西藏、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发现新物种数量较多, 均有10种及以上, 累计占比超新增物种总数的60%。绝大部分物种为中国学者发表, 绝大多数论文发表于英文期刊。总结数据提示今后需持续加强我国低等脊椎动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 重视运用分子系统学技术进行物种识别。  相似文献   

16.
水环境压力对鱼体比重和鱼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环境压力对鱼体比重和鱼鳔的影响廖晓东(湖南省郴州教育学院423000)鱼类是高度适应水生的脊椎动物。能精巧地调节身体比重,让身体在水中处于一种悬浮失重状态,减少能耗,运动灵活自如,是鱼类对水中游泳生活的一种重要的适应。在鱼类躯体的组织结构中,肌肉、...  相似文献   

17.
痕量胺是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中的一类内源性活性化合物,它们在亚细胞定位和化学结构等方面类似于常见的生物胺。痕量胺相关受体(trace amine-associated receptor, TAAR)是脊椎动物中进化保守的一类G蛋白偶联受体,其中TAAR1参与多巴胺、5-羟色胺等单胺能递质传递的调节,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药物成瘾等精神疾病潜在的治疗新靶点。此外,TAAR1在外周组织中也有显著表达。研究提示痕量胺能系统的稳态失调会导致外周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还会诱发中枢免疫炎症反应。由于TAAR1在免疫反应的产生或调节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TAAR1调节剂有望成为一种治疗免疫相关疾病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18.
有鳞目动物显微皮纹学研究样品制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鳞目动物具有复杂的蜕皮循环,表皮层还具有复杂的组织学层次,然而只有最外面的角皮层有稳定的微细结构.在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过程中,常因不能区别蜕皮循环阶段造成混淆组织层次而影响研究成果的准确性.本文介绍的整体切割样品制备技术可以估计蜕皮循环阶段而无需依赖组织学技术,还介绍了一种简单的光学显微镜下皮纹学装片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等植物体内4-氨基丁酸的代谢及生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氨基丁酸(4-AB,γ-氨基丁酸或GABA)是一种独特的非蛋白质氨基酸,存在于细菌、低等和高等植物、脊椎动物和一些非脊椎动物。1949年,Steward首先在马铃薯块茎中发现了天然的4-氨基丁酸,50年代初,人们发现4-AB以相当量存在于哺乳动物大脑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4-AB在脊椎动物大脑中的代谢和生理作用等各个方面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对高等植物体内的4-AB则知之甚少。近几年来,高等植物体内4-AB的研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本文在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国科学院2000年度优秀期刊评比中,本刊荣获二等奖。 《古脊椎动物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57年,是亚洲惟一的古脊椎动物学有关问题研究的专门性学术期刊。几十年来在推广科研成果、开展学术讨论和经验交流、反映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新成就和新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我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走向世界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刊几十年以来,本学报伴随了我国几代古脊椎动物学家的成长。在同行们的共同努力和关注下,我们在学术水平和刊物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