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驼鹿的圣地     
汗马蕴育着我国独特的寒温带森林湿地动物群。在众多的物种中,以大型有蹄类动物为代表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独特性令人惊叹!有蹄类是动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现存最大群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已经成为保护遗传学和分子生态学重要的遗传标记.鹿科动物是很多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也包含很多重要的经济物种和濒危物种.因此,鹿科动物的MHC研究可为种群遗传结构、进化、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生存力评估、疾病风险评估、抗病力的定向选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从MHC的基因组结构、多态性,与抗病、抗寄生虫的关系,与鹿角生长的关系等方面,综述了20年来鹿科动物MHC的研究成果,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刘辉  姜广顺  李惠 《生态学报》2015,35(9):3076-3086
科学的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的探索一直是困扰北方有蹄类动物种群资源有效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目前,北方野生有蹄类调查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样线法、样带法、大样方法和非损伤性CMR法4种。然而,不同的调查方法基于的统计学假设和生态学原理不同,调查结果往往会出现很大差异,迫切需要对北方冬季有蹄类动物的这4 种调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以驼鹿种群数量调查为例,采用样线法、样带法、大样方法和非损伤性CMR调查法,于2012年3月和2012年12月对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约120 km2的区域驼鹿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和评估。 结果显示,以上4 种方法得到的驼鹿种群数量分别为:样线法168(109-227) 只,样带法237(165-309) 只,大样方法37(23-50) 只,非损伤性CMR法55(43-68) 只,表明样线法和样带法的调查结果远大于大样方法和非损伤性CMR法,并探讨了不同调查方法应用的科学性、限制性和适用性,为北方冬季有蹄类动物种群资源调查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野生动植物种群和生物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模式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而目前对于大型兽类的垂直分布模式却了解较少。本研究以秦岭南坡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有蹄类动物为对象,使用相机陷阱调查技术(camera-trapping),系统的调查了研究区域内大中型兽类的分布情况。我们将研究区域按300 m垂直间隔划分为5个海拔段,分别计算各海拔段内目标物种的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RAI)和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研究有蹄类动物群落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特征。2008年3~12月,共调查123个有效位点,在4 307个有效相机工作日中共记录到7种森林有蹄类动物。其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为秦岭南坡有蹄类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平均RAI = 110.66),种群数量最多;其次是野猪(RAI = 28.25)和斑羚(RAI = 25.10);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则是群落中种群数量最少的物种(RAI = 1.33)。在本研究所涉及的海拔梯度内,各物种种群数量的垂直分布模式为:羚牛和林麝为单峰型,种群数量在中间海拔段存在一个峰值,两侧递减;斑羚(Naemorhedus goral)为单调递增型(R2 = 0.84),种群数量大体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增加;小麂(Muntiacus reevesi)(R2 = 0.94)和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R2 = 0.79)为单调递减型,种群数量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减少;野猪(Sus scrofa)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为复合型,分布模式较为复杂。整个有蹄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表现为中峰模式,在1 700~2 300 m的中等海拔段最高,符合中域效应假说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鹿科动物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分析与系统进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测定鹿科麂亚科中的小麂、赤麂和黑麂的线粒体全基因组,从而定位它们的控制区,并从GenBank获得鹿科另外3个亚科9种动物的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利用MEGA软件计算了各物种控制区序列的碱基组成、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度,通过比较序列同源性,以羊线粒体控制区序列为外群,构建NJ分子系统树,探讨了鹿科4个亚科12种动物的系统进化关系。序列分析表明,鹿科12种动物控制区序列的碱基长度在909~1049bp之间,A T含量约占62.06%,其中363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约占34%)。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1)以线粒体控制区构建的鹿科12种动物分子系统树基本与NCBI分类一致;(2)美洲鹿亚科驼鹿属驼鹿在鹿科这12种动物中处于最为原始的地位;(3)小麂比赤麂和黑麂更为原始;(4)獐亚科獐属的獐与美洲鹿亚科狍鹿属的狍鹿和美洲狍鹿聚为一支。  相似文献   

6.
中蒙俄走廊地带拥有许多原始、重要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许多濒危、代表性动物物种,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事关该地区的生态安全.中蒙俄走廊沿线是大型兽类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有蹄类动物和大型食肉动物对该区域的生态健康具有指示意义,需要加强监测与保护.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一个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 具有丰富的生境类型和生物种类, 是生物多样性与全球环境变化领域的热点研究区域。青藏高原发育着独特的动物区系, 尤其是有蹄类动物, 如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野牦牛(Bos mutus)、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普氏原羚(P. przewalskii)、白唇鹿(Przewalskium albirostris)等青藏高原特有动物。在本文中, 我们探讨了如下问题: 青藏高原有多少种有蹄类动物?有多少种特有有蹄类动物?其分布格局如何?生存状况如何?保护现状如何?我们首先确定了青藏高原动物地理区的地理边界。发现青藏高原有28种有蹄类, 其中10种是青藏高原特有种。青藏高原有蹄类种数占中国有蹄类的42%, 单位面积上的有蹄类物种密度比中国现生有蹄类物种平均密度高62%。特有种比例高达36%。然而, 青藏高原有蹄类物种分布不均匀, 其丰富度呈东部高西部低格局, 而高原特有有蹄类则分布于高原腹地。青藏高原有蹄类动物生存受威胁比例高, 其中71%为受威胁物种, 54%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或附录II。野外调查发现大额牛(Bos frontalis)已经野外灭绝, 目前仅在高黎贡山有人工养殖的群体。青藏高原有蹄类物种红色名录指数从1998-2015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将加剧这一趋势。青藏高原有蹄类受威胁局面仍在继续, 物种生存状况持续恶化。虽然经过40年的自然保护区建设, 但一些青藏高原有蹄类的重要种群与栖息地并没有被自然保护区和新建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所覆盖。因此, 在开发青藏高原、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 应尽量保存高原野生动物种群与生境, 实现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驼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驼鹿是鹿科中最大的动物。分布于我国大、小兴安岭及阿尔泰山。中国有3个亚种。它们的栖息地,可以划分为7种植被类型。草食性动物。食物种类在250种以上。食物中以树的枝条为主。一般在2.5岁左右开始繁殖。怀孕期225 ̄237天。产1 ̄2仔。此外,还介绍了驼鹿的行为、分类、分布和资源等。  相似文献   

9.
曾岩  李春旺 《生物多样性》2004,12(6):645-645
普氏原羚(Gazelle przewalskii)是我国特有物种,目前其分布地仅局限于青海省青海湖环湖部分区域,种群数量仅300多只,是日前世界上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1988年,普氏原羚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极危(CR)级动物。  相似文献   

10.
巴恒星  胡鹏飞  李春义 《遗传》2021,(4):308-322
鹿科动物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在极北地区、热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都有分布.中国占世界鹿科动物40%以上,是鹿科动物进化的主战场.鹿科动物除了具有反刍动物常见的独特表型特征外,更是进化出周期性再生新器官——鹿茸角.鹿科动物是研究生态学、行为学和进化生物学非常有价值的动物模型,特别是在研究哺乳动物器官再生方面具有...  相似文献   

11.
食肉动物是生态系统中关键的功能类群,探究顶级捕食者和次级捕食者的种间作用和共存机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生态系统变化和物种种群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是目前全球大型兽类种群衰退背景下的重要议题.在动物物种生态位的诸多维度中,空间与时间生态位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维度,了解同域分布物种之间在时、空生态位上的相互关系是探究物种共存机...  相似文献   

12.
HPLC测定驼鹿和狍雪尿肌酐及嘌呤衍生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刍动物尿液中嘌呤衍生物的含量可以间接反映其营养状态.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是测定反刍动物尿液中嘌呤衍生物含量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本文通过优化的液相色谱条件(依利特-C18(200 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0.01 mol/L KH2PO4、20%乙腈 80%0.01 mol/L KH2PO4;流速1.0 ml/min;柱温20℃;检测波长220 nm,254 nm),测定出野生驼鹿和狍雪尿中肌酐及嘌呤衍生物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尿囊素、肌酐、尿酸、次黄嘌呤、黄嘌呤在0.0010~0.2000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标准品回收率均在96%~105%范围内;2006和2007年冬季在黑龙江省胜山和沾河两个林场所采集的所有驼鹿以及近三分之一的狍雪尿样本中,未检测到尿囊素的存在,所有未检测到尿囊素的驼鹿和狍雪尿样本中,黄嘌呤和次黄嘌呤之和占嘌呤衍生物总量的20.7%~55.2%,而所有可检测到尿囊素的尿液样品中,黄嘌呤和次黄嘌呤之和占嘌呤衍生物总量的15.2%~36.1%,尿囊素占嘌呤衍生物总量的40.6%~85.6%,表明所有驼鹿和部分狍个体越冬时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营养限制,且驼鹿和狍的营养代谢存在着种间差异.因此,这种非损伤性的测定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评估冬季鹿类动物营养状况,对其营养状况进行动态监测,揭示出不同物种之间营养动态的差异性,并为野生有蹄类种群和生境的有效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佛坪自然保护区6种有蹄动物的活动痕迹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动物监测在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以确保可持续利用上占有关键地位.然而,我国对大型哺乳动物的长期监测基本尚未纳入常规.佛坪自然保护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环境展开了长期监测.以该保护区2000~2006年监测数据为基础,探讨了该地有蹄类动物(除扭角羚外)的资源动态及在生境因子利用上的差异.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内有蹄类动物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并不均衡,以三官庙区域的痕迹密度最高而以龙潭区域为最低.监测期间有蹄类动物资源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物种两两之间在海拔、坡度等生境因子的利用上大多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微生境利用模式.最后就监测对象的确定以及监测方法的选择进行了探讨,该保护区所采用的监测方法较为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14.
鹿科动物是我国动物资源中经济价值较大的一类经济动物。在陕西省境内,野生的有林麝(Moschus berezouskii)、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鹿包)(Capreolus capreolus);驯养的除梅花鹿和马鹿外,林麝驯养已初见成效。但鹿科动物的寄生虫和寄生虫病,却广泛危害其种群发展及开发利用。养獐(林麝)场和养鹿场的寄生蠕虫,程度不同地  相似文献   

15.
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后,人们需要了解该区域关键有蹄类物种如藏野驴(Equus kiang)、藏原羚(Procaprapicticaudata)和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等物种的分布和数量,以便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我们于2014~2017年夏季在三江源53.8×10~4km~2的范围内进行了样线调查,考察行程总计14597.8 km,记录到藏野驴3711头,藏原羚1187只,藏羚羊423只.为了准确估计有蹄类的数量,我们用随机森林模型量化了物种分布与22个环境变量的关系,预测了三大有蹄类在整个区域的分布和数量,并通过样线调查的数据进行校正,得到藏野驴、藏原羚和藏羚羊在三江源研究区域的总数分别为44240头、13162只和2390只.四年来三大有蹄类数量稳定.我们应用距离抽样的探测函数、随机森林模型中环境变量对物种数量的解释程度以及调查结果和模型结果的匹配程度进行不确定性分析,计算了动物估计数量的置信区间.我们建立了新的动物数量估计方法,适合于动物分布与环境变量关系密切并有样线调查结果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动物个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个性"是指不同时空条件下动物种群个体间行为的稳定差异。大量的理论和实验性研究表明,个性差异在动物界普遍存在,其是种群多度和分布、物种共存及群落构建的重要驱动因子。介绍了动物个性的概念、分类及衡量指标,将前人测量个性类型的方法加以总结;随后介绍了动物个性的生态学意义,尤其是个性对动物生活史策略、种群分布与多度、群落结构和动态、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以及疾病与信息传播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在人类活动增加等全球变化背景下,动物个性如何调控动物个体行为、种群和群落动态对这些环境变化的响应。阐述了动物个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红树林植被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光程  余丹  叶勇  陈彬 《生态学报》2013,33(2):327-336
大型底栖动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红树林与其周边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比较,以及生境变化对动物群落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红树林植被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关系.从物种数量上看,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构成了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部分.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环境因素包括海水盐度、潮位和土壤特性等,但在小范围区域,林内动物的分布更多地与红树林植被特性和潮位有关.因此,由于红树林植被破坏或者恢复引起的生境变化,将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常见物种种群的变化,尤其对底上动物影响明显;随着人工恢复红树林的发育,林内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相应增加,优势种也发生变化.相比位于相同潮位的无植被滩涂,红树林可促进潮间带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有蹄类动物营养状况的测定方法及其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营养状况对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至关重要,是有蹄类动物种群管理的前提条件之一。文章综述了有蹄类动物营养状况的几种主要测定方法,简要介绍了这些方法的理论前提、基本模型、适用范围,并评价了它们的优缺点及如何提高其准确性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大型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估算的理想条件是使用数学模型以及严格的实验设计来选择样本。可是,野外条件状况往往违背数学模型假设前提,不可能随机地选择样本。于是,计算的结果不但不可靠,而且很可能没有意义。就野生动物管理来说,不需要获得一个准确的种群数量,只需一个长期的数量趋势,就足以指导相关管理工作。在中国大型哺乳动物长期监测还没有纳入常规。本文报道了位于青海省野牛沟和甘肃省阿克塞县两个野生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的长期趋势监测项目。我们这些年里一直用相同的方法持续监测,并明确了监测数值结果包含有不确定性。尽管存在不确定性,仍可以发现监测地点野生有蹄类动物种群变化趋势,这些结果可以帮助野生动物管理者据此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管理计划。  相似文献   

20.
海南坡鹿 (Cervus eldi hainanu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坡鹿(Cervus eldi),别名泽鹿,是生活在亚洲热带的鹿科动物,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和中国海南岛.海南岛特有的海南坡鹿(C.e.hainanus)是坡鹿的一个亚种, 历史上曾在岛内广泛分布.海南坡鹿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被列入濒危级保护动物,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它的野生种群目前仅见于海南岛东方市的大田地区( 东经108°47′~108°49′,北纬19°05′~19°17′).保护海南坡鹿,对于保护全球生物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