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触的药理     
早在1886年His和Forel即提出神经系统包括许多神经细胞的概念。1891年Wal-deyer首先提出“神经原学说”,认为神经系统的活动单位为神经原。Cajal 确定了神经原间的联系为接触,而非延续。1897年Sherrington给神经原间的功能联系命名为突触(synapse),并证明它在整合神经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由于对突触电生理学的深入研究,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有关突触传递的电学说和化学学说之间的争论。目前突触传递的化学学说已被普遍接受。通过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还积累了大量有关神经原和突触亚微结构的形态学资料。这些资料完全证实了神经原学说的正确性,也为突触传递的化学学说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2.
认知是神经中枢的高级智能活动,其神经生理特性是中枢神经之高度可塑性,涵盖神经网络、神经再生及突触连接等层次的可塑性调节变化。因突触可塑性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之中心枢纽,亦为神经可塑性之主要部位。故本文主要从与突触可塑性相关的LTP、突触素、相关神经递质及临床相关疾病等方面阐述突触可塑性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脊髓背角细胞神经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生理学技术与其它新技术广泛结合,对背角的电生理学分层、背角神经元的类型、微细结构、神经化学以及微回路有了新的了解。背索突触后神经元、背角双投射神经元、突触前树突、局部轴突侧支、递质共存以及非突触传递等在脊髓背角的发现,在某种意义上,对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并有可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过去,一般认为高等脊椎动物脑内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是由叫做神经介质(递质;传递物质)的一些化学物质传递的,不存在电信号传递。但是,最近用电子显微镜进行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哺乳类脑内的神经细胞有能够传递电信号的结构。随后,加拿大特朗特大学的马库瓦卡博士等成功地用电生理学方法证明神经细胞之间确实有电信号的传递。  相似文献   

5.
于建荣 《生命科学》2000,12(6):282-286
2000年10月9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同授予瑞典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国保罗.格林加德及埃里克.坎德尔,以表彰他们在"神经系统信号传导"方面的重大发现.人的大脑有上千亿个神经细胞,它们通过异常复杂的神经网络彼此联系.信息从一个神经细胞通过不同的化学递质传向另一个神经细胞,这种信号传导发生在神经细胞间特殊接触点突触上,一个神经细胞有几千个突触与其他的神经细胞相联系.三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在神经细胞间信号传导这一研究领域--慢突触传递上作出了开创性的发现.他们的发现对于理解大脑的正常工作原理,以及信号传导紊乱如何引发神经或精神疾病至关重要.借助于这三位科学家的发现导致了新药研究的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6.
脑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是人得以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的中枢。脑又是机能最复杂、活力最旺盛的器官,成人的脑有140个神经元,每一个神经元又与1万多个神经细胞相联系,形成一个神经细胞网络。神经细胞的直径虽然很小,只有10万分之一厘米,但神经脉冲的传递速度却快得惊人,最快达每秒1万厘米左右,脑更是智力发育的物质条件,人脑聪明与否,取决于脑的结构和脑的功能,而且,脑的结构和功能必须同时健壮,才能形成聪明的头脑。脑的结构由脑细胞组成,脑细胞由细胞体与神经纤维组成,神经纤维使脑细胞之间各种信号的传递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以神经和肌细胞膜为代表的兴奋膜(excitable membran(?))的特性和由此而产生的生物电现象,是体内最基本的生理过程之一,在近代生理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1902年Bernstein提出膜学说,是上世纪中、后期对两栖类神经和肌肉电活动进行长期研究的总结,它从细胞表面膜的水平说明生物电现象,为理解生物电的产生机理开创了正确的途径。但以  相似文献   

8.
猫脊髓背角双投射神经元的外周传入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刺激猫颈髓背索和背外侧索可双重地逆向激动同侧腰骶髓背角神经元。该神经元对非伤害性和伤害性皮肤刺激发生反应;对电刺激其感受野的反应具有单突触性、低阈值和传导快等特征;该神经元的突触前和突触后纤维的传导速度相似,但不具正变关系。结果表明,SCT-DCPS神经元具有低阈机械感受型和广动力范围型两种生理学模型;从A_β传人接受输入并与之构成单突触联系;其突触前纤维直径与突触后纤维直径之间不具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9.
昆虫视动行为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研究感觉生理学,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对其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的解剖学、组织学方法;研究感觉器官和神经细胞电活动电生理方法;以及通过诱发行为实验对生物系统的功能原理进行定量分析的行为研究方法。运用第一种方法,可以了解执行信息加工的神经网络结构,以便知道哪些加工有可能在网络中被执行。通过电生理方法,可以追踪信息流,特别是在神经系统中,那些结构与功能是按一维或者二维各向同性的子系统,也就是说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只依赖于它们之间的距离而与它们的位置无关。但这个方法对于那些  相似文献   

10.
神经电生理学实验是研究神经系统活动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 ,昆虫神经电生理学的研究在国内外起步较晚 ,且多限于部分大型昆虫 ,如 :蜚蠊、家蚕等[1~ 4 ] ,除果蝇外 ,有关其它蝇类特别是蝇幼虫的神经电生理研究国内外报道很少。为此 ,我们以常见的三种蝇幼虫为材料 ,观察并记录其在体脑神经节的自发放电活动 ,初步探讨蝇类幼虫神经细胞的放电特性 ,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并为比较神经电生理学提供有价值的资料。1 材料和方法1 1 实验昆虫实验材料为酱亚麻蝇Parasarcophagadux,家蝇Muscadomestica和…  相似文献   

11.
大脑中的神经细胞主要依赖神经突触进行细胞间信息传递。神经递质从突触前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的相应受体结合,引起受体通道的打开再将化学信号转换为突触后电信号。到目前为止,对SNARE复合体介导的钙离子触发的神经递质释放分子机制已经有了深入理解,囊泡融合的基本模型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但仍有问题没有解决。该文对近年来与神经递质释放分子机制相关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递质释放过程中重要分子的深入解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杰  陈阳美 《生命的化学》2006,26(4):346-348
突触后致密物是化学性突触后膜内侧的特化结构,为神经信息传递的重要结构基础,参与突触后信号转导的调节和整合,在学习、记忆和突触可塑性等生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癫痫发作伴有突触后致密物成分的改变,可能参与了癫痫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经Sephadex G-50,sp-Sephadex C-25二步柱层析法,从山东马氏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ch)粗毒中分离出四种对美洲(虫非)蠊有强直麻痹反应的毒性蛋白组份。其中二个组分在SDS聚丙烯酰胺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上均呈现单一区带,命名为BmK IT-Ⅰ,BmK IT-Ⅱ其pI分别为8.2和8.4,分子量分别为8400和7560。同时还分析了二个组份的氨基酸组成。经DABITC/PITC双偶合法测定了BmKIT-Ⅰ和BmK IT-Ⅱ的N端部份氨基酸排列顺序,它们分别为H_2NVal.Arg.Asp.Ala……H_2NVal.Arg.Asp.Gly……。 电生理学研究表明,纯化的BmK IT-I(1×10~(-5)g/ml)对(虫非)蠊腹Ⅵ神经节的突触传递有阻断作用,阻断后用生理溶液洗,则突触传递可恢复。从同一蝎毒粗毒中分离纯化的哺乳动物类神经毒素BmKⅢ在浓度高出100倍(1×10~(-3)g/ml)时也可以阻断(虫非)蠊腹Ⅵ神经节的突触传递,但用生理溶液冲洗没有观察到恢复。  相似文献   

14.
神经振荡交叉节律耦合(cross-frequency coupling,CFC)指不同神经元集群振荡节律之间的交叉调制作用,反映了大脑在不同时空尺度的局部场电位、脑电等神经电生理活动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机制,是认知神经功能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简要介绍了CFC基本现象与类型,并综述了在动物与人类认知功能研究的典型应用,归纳了现存的主要问题并展望其未来研究动向,以期为促进相关研究与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吴坤君,男,1938年4月生,江苏省扬中市人。196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同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生理学研究生。1968年分配到江西省农科所,随即下放到农村劳动,其后曾在中共江西省新余县委宣传部、江西省  相似文献   

16.
江苏和浙江省一带所产的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毒,按前文所描述方法,分离出二个主要神经毒组分。经生理学鉴定其中一个具有选择性地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传递过程的作用。用等电聚焦板电泳从该组分制备出经聚丙烯酰胺圆盘电泳鉴定为一均一条纹的突触前毒素,定名为蝮蛇神经毒素(agkistrodotoxin),蝮蛇神经毒素对小白鼠(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每公斤体重55微克,在90℃下保温20分钟毒性不变,用中性连续或碱性不连续SDS 圆盘电泳测定的分子量为13,400,不含亚基,用等电聚焦圆盘电泳测得等电点为6.9,在12℃对34%饱和硫酸铵(pH7.0)透析可得长方形晶体。关于蝮蛇神经毒素的其他生理特性,以及蝮蛇毒中其他神经毒素的纯化和鉴定将在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17.
蝮蛇突触前毒素的结晶及其物化性质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和浙江省一带所产的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毒,按前文所描述方法,分离出二个主要神经毒组分。经生理学鉴定其中一个具有选择性地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传递过程的作用。用等电聚焦板电泳从该组分制备出经聚丙烯酰胺圆盘电泳鉴定为一均一条纹的突触前毒素,定名为蝮蛇神经毒素(agkistrodotoxin),蝮蛇神经毒素对小白鼠(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每公斤体重55微克,在90℃下保温20分钟毒性不变,用中性连续或碱性不连续SDS圆盘电泳测定的分子量为13,400,不含亚基,用等电聚焦圆盘电泳测得等电点为6.9,在12℃对34%饱和硫酸铵(pH7.0)透析可得长方形晶体。关于蝮蛇神经毒素的其他生理特性,以及蝮蛇毒中其他神经毒素的纯化和鉴定将在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18.
书刊评介     
《昆虫生理学》由南京农业大学王荫长教授主编的《昆虫生理学》于 2 0 0 4年 7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参与编写的作者还有浙江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以及台湾自然博物馆的专家。内容主要包括昆虫的体壁与蜕皮、消化与营养、脂肪体与物质代谢、呼吸与能量代谢、循环与防卫、排泄与水分平衡调节、神经生理、感觉与通讯、肌肉与运动、内分泌与生长发育、信息化合物、生殖生理等 1 2章 ,分别叙述了昆虫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结构与生理机能 ,以及激素和神经的调控机制。全书重点是阐述昆虫生理学的基本原理 ,并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9.
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了灭多威对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wana腹六神经节(A6节)突触传递的影响。用灭多威溶液浸泡A6节,电刺激尾须神经粗支,用甘露醇间隙法记录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突触后动作电位。给予弱刺激只记录到EPSP时,灭多威作用初期EPSP幅度增加、时程延长,能诱发突触后动作电位,随后EPSP逐渐减小至消失,冲洗可恢复,突触前反应保持不变。增加电刺激强度记录到突触后动作电位时,灭多威可阻断A6节的突触传递,阻断时间是浓度依赖性的,阻断是可逆的,但冲洗30 min仍保留一定的后作用。对美洲大蠊雄性成虫腹腔注射灭多威测定致死中量(LD50)为(3.56±0.01) μg/g体重。根据灭多威的作用机理对其阻断A6节突触传递的特点以及对虫体的毒杀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研究动物的行为反应是神经生理学的基础,采用神经系统较为简单的低等动物(如两栖类动物等)来研究视觉形成与背景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探讨一些与视觉反应有关的神经生理基础就成为入手之处.简单描述了研究蟾蜍视觉形成与背景关系的实验方法,通过使用示波器记录了蟾蜍视觉中枢(视顶盖)与所视目标之间的电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