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雌性大熊猫发情期与妊娠期尿液性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两头雌性大熊猫发情期尿中雌二醇与孕酮含量及妊娠期尿中孕酮含量的变化。发情期开始,雌二醇量逐渐升高,在发情高潮期达高峰值。孕酮量则在发情高潮期下降,在发情后期上升。在发情高潮期雌二醇出现高峰的当日和次日配种,获致妊娠产仔。妊娠期尿中孕酮含量的变化特点是:在妊娠早期与晚期升高,晚期最高,妊娠中期停滞在低水平上波动,分娩前孕酮值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2.
大熊猫雌性个体发情期生殖内分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首次报道了用黄体生成素的生物测定法测定大熊猫发情期黄体生成素的生物活性与雌二醇、孕酮的关系。雌性大熊猫在发情高潮后两天,尿中黄体生成素的生物活性与雌二醇同时出现峰值,并与雄性变配。随后尿中孕酮浓度迅速增长,其浓度远远大于发情前期的水平。生殖内分泌的变化证实:雌性大熊猫在发情期中有成熟的卵子排出。  相似文献   

3.
李复东  彭世媛 《兽类学报》1993,13(3):166-171
本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3头雌性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发情期尿中17β-雌二醇与孕酮水平的变化。大熊猫的发情行为与尿中17β-雌二醇浓度的变化密切相关。发情期中,随着孕酮水平下降的同时雌二醇水平却迅速上升并达峰值(28.2—65.5毫微克/毫克肌酐),然后再下降到基础水平。性活动最强烈的日期发生在17β-雌二醇最高峰值的当天或峰后一天。在雌二醇峰后,尿中孕酮水平逐步升高,发情后期的孕酮平均值显著高于发情前期(P<0.01)。本实验中,3头大熊猫均妊娠,说明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的适宜时间可根据雌性大熊猫尿中17β-雌二醇的监测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4.
作者用放射免疫法和生物测定法对4只大熊猫发情期血清和尿液中的促黄体素、孕酮和17β-雌二醇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只大熊猫在发情高峰期均出现雌二醇和促黄体素高峰;LH峰值出现在E_2峰值之后。根据雌兽在发情期血清和尿液中这二种激素含量的变化可为选择人工授精的最佳时间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Lei W  Yang ZM 《生理科学进展》2010,41(6):417-422
胚胎着床是活性胚胎与接受态子宫相互对话,并建立紧密联系的过程。在雌激素和孕酮的协同调控下,一些粘附分子、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呈时空特异性表达,许多信号通路间相互协作对于胚胎着床至关重要。近年来发现,miRNA等非编码RNA也参与胚胎着床的分子调控网络。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胚胎着床分子调控网络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在大鼠胚泡着床过程中孕酮及其受体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了早期妊娠大鼠(D_1—D_7)血清和子宫组织中孕酮和孕酮受体含量;对着床点和未着床子宫组织中的孕酮和受体含量作了比较;分析了血清和子宫组织中孕酮与雌二醇-17β含量的比值。初步结果表明:(1)血清孕酮含量在 D_4明显升高,达到44.13±5.69ng/ml,但子宫组织中的孕酮含量一般随妊娠时间逐渐升高;(2)胞质受体在 D_1最高(45304±1008分子/细胞),在 D_6最低(1121±149分子/细胞),而核受体含量在 D_6比 D_5和 D_7显著升高;(3)孕酮与雌二醇-17β的比值无论在血清和子宫组织中都是在 D_5和 D_7为最高;(4)在 D_6着床点子宫组织孕酮含量明显高于非着床部位,在 D_7两者无异;(5)在 D_6着床点中核受体含量要比未着床点部位高4倍;在 D_7着床点中胞质受体含量明显高于 D_6,也明显高于 D_7中非着床部位子宫胞质受体量。上述资料表明,(1)在 D_5(大鼠胚泡着床时间)子宫贮留更多的孕酮,这可能有利于子宫处于一种“静态”环境,以利于胚泡着床;(2)在 D_6着床点孕酮核受体含量增加,这可能是由于着床的胚泡局部分泌一种或一些因子,发动或加强激素受体复合体由细胞质向细胞核的转入,(3)在 D_7子宫组织中,孕酮水平明显上升,这说明胚泡至少在 D_7已能合成孕酮。  相似文献   

7.
大熊猫乳汁中富含游离精氨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8只圈养大熊猫20个乳样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显示:大熊猫初乳和常乳中均含有丰富的游离精氨酸,并且是含量最高的游离氨基酸;泌乳2-10d的大熊猫初乳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约为82mg/100ml,其中游离精氨酸平均含量达61mg/100ml,常乳中游离精氨酸含量约为54mg/100ml,均明显高于人、牛和藏绵羊乳;游离精氨酸在大熊猫干乳期乳腺分泌物中含量显著下降。推测乳中高水平的游离精氨酸在大熊猫幼仔生长发育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动物学报52(2):309-315,2006]。  相似文献   

8.
圈养大熊猫乳中氨基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认识大熊猫乳中氨基酸的组成特点,将大熊猫乳经6 mol/L盐酸水解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不同泌乳阶段的20个乳样的氨基酸组成.结果显示,大熊猫初乳中含量最高的氨基酸是谷氨酸,约为5.2 g/L;常乳和干乳期乳腺分泌物中含量最高的是脯氨酸;总氨基酸含量在泌乳2~10 d内变化不明显,平均值约为34 g/L;干乳期乳中氨基酸含量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9.
圈养雄性大熊猫尿中睾酮激素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登虎  郭伟 《四川动物》2004,23(2):132-133
本文对圈养的两只雄性大熊猫尿中睾酮激素进行了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该老龄大熊猫“菲菲”与壮年大熊猫“川川”在同一时期内尿中睾酮激素含量基本处于相同水平,两者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老龄雄性大熊猫“菲菲”仍具有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10.
吴登虎  郭伟 《四川动物》2004,23(2):132-133
本文对圈养的两只雄性大熊猫尿中睾酮激素进行了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该老龄大熊猫"菲菲"与壮年大熊猫"川川"在同一时期内尿中睾酮激素含量基本处于相同水平,两者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老龄雄性大熊猫"菲菲"仍具有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上海动物园多年来一直采用观察雌性大熊猫外阴变化和活动表现来确定其发情盛期。Bonney(1982)用放射免疫测定发情期间大熊猫尿中雌激素变化。本文作者于1980—1982年在大熊猫发情期间观察其外部行为表现,结合放对,测试尿中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含量,简称NAG,以掌握自然交配或人工输精的准确时间,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 大熊猫1头,雌性,产于四川省平武县王朗自然保护区;1974年进园,日常单独饲养;1976年春季初情,性成熟为5岁。  相似文献   

12.
由于环境条件与自身生理状况的变化,动物往往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形成特定条件下的活动节律模式。大熊猫有效配种后即进入妊娠期,但亦有假孕现象出现,而其激素变化与妊娠个体无异,因此,分析2种妊娠类型个体在妊娠期行为的异同,有助于其饲养管理措施的实施。2013年3—8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6只受配大熊猫进行行为和活动节律研究。结果表明:休息是大熊猫妊娠期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其次是摄食和运动,而妊娠行为则较少,主要表现为假妊娠个体与妊娠个体在反应期的求适和妊娠行为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通过对妊娠期大熊猫行为的研究,将为其饲养与管理提供行为学方面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黄河  张志和  侯蓉 《动物学杂志》2012,47(6):156-163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数量少,传统取样法难以实施,样品的缺乏给大熊猫研究带来很大困难。而采集大熊猫粪样对大熊猫自身无损伤,粪样易获得和保存。本文总结了应用粪样进行的大熊猫食性与消化吸收、种群与个体识别、类固醇激素、寄生虫与病原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大熊猫粪样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郭伟  朱本仁 《四川动物》1993,12(4):36-37
大熊猫的妊娠测定对其繁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Hodges等(1984)曾报道大熊猫妊娠期甾体激素的变化,Masui等(1985)连续5年测定大熊猫尿中的雌激素和孕二醇。由于非妊娠熊猫也出现近似妊娠的激素分解产物的峰值变化,因此,诊断不可靠。刘维新等(1990)报道T淋巴细胞E玫瑰花环结合率试验,在排卵后4天左右就能较准确地测出大熊猫受孕情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16次大熊猫精子体外获能和精子穿透试验,建立起一套大熊猫精子体外获能的有效方法,特别是促获能物质的筛选,将为今后开展大熊猫胚胎移植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中大鼠妊娠第三天(D_3)出现血浆孕酮含量和子宫细胞胞核中孕酮受体含量显著同步升高和胞质中孕酮受体含量明显下降的现象,为D_5胚泡着床准备了必要的条件。D_6时血浆孕酮,胞质和胞核中孕酮受体以及子宫重量均升高,标志胚泡着床后的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17.
大熊猫乳汁蛋白组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测定了2只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乳汁中蛋白含量,乳糖含量,乳蛋白组成,并与成都麻羊(Capra hircus)初乳和中国荷斯坦牛(Bos taurus)乳进行了比较,大熊猫乳蛋白含量平均为41.52g/L,与中国荷斯坦牛乳接近;乳糖平均含量为15.41g/L,极显著低于牛乳和成都麻羊初乳,乳蛋白SDS-PAGE分析表明,大熊猫乳中酪蛋白(CN)含量明显低于羊乳和牛乳;乳中存在3条蛋白含量的区带,而在成都麻羊和中国荷斯坦牛乳电泳图谱的相应位置未见明显的区带,乳中上皮粘蛋白MUC1仅存在1条分子量约为196kDa的区带,未发现多态现象。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主要采食竹子,因此主食竹对大熊猫生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秦岭的佛坪地区的大熊猫主要取食巴山木竹以及秦岭箭竹。本文研究了海拔对这两种竹林的结构与营养含量的影响以及海拔与大熊猫季节性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1)海拔对竹林基径、株高有显著影响(p0.05);整齐度、均匀度、基径和株高分布的偏度值和峰度值均随海拔变化而变化。(2)海拔对主食竹营养含量的显著影响随季节而变化(春季粗蛋白和总糖p=0.02;夏季粗纤维p=0.01;秋季粗蛋白p=0.04、粗纤维p=0.04和总糖p0.01)。每个竹种在叶、枝、杆三个部位间的营养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海拔对竹林结构及营养的显著影响决定了大熊猫对主食竹的取食策略,夏季在高海拔活动,其余季节在低海拔活动。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理解海拔、主食竹结构、营养以及大熊猫迁移活动之间的关系有重要作用,为圈养大熊猫的饲料配比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野外大熊猫的保护和规范保护区内部的人类活动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9.
黄金周游客干扰对圈养大熊猫应激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非损伤性手段,监测了"五一"黄金周期间北京动物园一雌一雄两只圈养大熊猫粪样中的皮质醇水平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客流量的明显上升,雌雄个体粪样中的皮质醇水平均出现了明显的升高.其中雄性大熊猫粪样中皮质醇含量的变化与前一日的客流量存在显著性相关,而雌性个体粪样中的皮质醇水平则与前一日客流量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胚胎着床是处于活化状态的胚泡与处于接受态的子宫相互作用,最后导致胚胎滋养层与子宫内膜建立紧密联系的过程。已证实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在哺乳动物胚胎着床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LIF通过其受体及信号传递亚单位gp130发挥其生物学功能。LIF对胚胎发育到胚泡阶段及以后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小鼠中,LIF及其受体和gp130在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表达量最高,因此LIF可能在小鼠胚胎着床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人中,LIF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与人胚胎着床的时间一致,提示LIF可能与人的胚胎着床紧密相关。此外,LIF在猪、羊、水貂、兔和臭鼬等动物胚泡着床前和着床期的子宫中也都有表达,并在着床期出现峰值。因此,LIF也可能在这些动物的胚胎发育和着床过程中有重要作用。LIF受体基因敲除小鼠表现为胎盘发育不全,这说明LIF对小鼠胎盘形成和胎盘的功能维持起重要作用。 小鼠子宫中LIF的表达可能受雌激素而上调。美洲长尾猴(绒)及兔子宫中LIF的表达则呈孕酮依赖性。然而孕酮可抑制人着床期子宫内膜腺上皮和蜕膜组织内LIF的表达。在不同种类的动物中,LIF在子宫中的表达有不同的调节机制。 胚泡在LIF基因敲除的雌鼠子宫内不能着床的原因并不是由于胚泡发育异常,而是由于雌鼠不能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