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陆漂移”学说在古生物学上的证据很多,其中已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水龙兽的例子,早已被人们所熟悉,然而,许多人对角齿鱼可能还不大了解。早在1941年,在我国四川威远红层中发现了一块奇特的化石。它那棕黑色的表面闪烁着珐琅质光泽,为数不多的几行齿稜排列成扇形,基部互相愈合在一起。原来这是角齿鱼类的齿板化石。这种牙齿,不生长在口的边缘,而着生于口腔内上腭的内翼骨和下颌的夹板骨上,上下各一对,十分坚硬。经过研究,这块化石被命名为“杨氏角齿鱼”。这个名称是为了赠献予首先发现和研究我国肺鱼类化石的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从此,这类化石在亚洲的记录除了印度地区之外,又增加了新产地。以后,在我国  相似文献   

2.
徐光辉 《化石》2021,(2):74-75
2021年4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PeerJ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团队在贵州盘州发现2.44亿年前一种大型的肉食性基干新鳍鱼类,命名为盘州暴鱼.它体长26厘米,代表了疣齿鱼科最古老的化石新证据,也是暴鱼属在贵州的首次发现.盘州暴鱼的发现和研究揭示了过去不为人知的疣齿鱼科生态适应多样性,更新了人...  相似文献   

3.
1953年夏,重庆大学地质系乐森璕教授在四川江油县观雾寺附近铺路石板上发现了盾皮鱼类(Placodermi),化石。此类鱼化石在我国仅发现有棘鱼目(Acanthodii)及胴甲目(Antiarchi),而且材料比较破碎。关于节甲目(Arthrodira)的化石,这在我国还是初次发现。节甲类鱼化石发现在欧洲的约达46属;在北美的约达35属,包括的种很多,在亚洲方面如西伯利亚等地也有—些发现。此类鱼化石今在我国泥盆纪地层中发现,对于泥盆纪地层的区域对比,该类鱼的地理分布及系统演化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藻类化石Nuia siberica在我国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南京大学地质系苏南碳酸盐岩专题队,测制了南京附近仑山、汤山、幕府山的奥陶系剖面。在下奥陶统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藻类Nuia siberica,这种化石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承蒙南京大学生物系朱浩然教授,地质系俞剑华,张永辂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穆西南同志的热情指导和帮助,徐富林同志清绘图件,于此表示感谢。 Nuia siberica是一种在奥陶系分布很广的微体化石。苏联学者赛依切夫和巴克洛夫斯卡娅早在1950年首次发现这类化石,鉴定为分类位置不明的粗枝藻科“Dasycladaceae incertae sedis”,1954年马斯洛夫和戈尔特同时分别描述了采自西伯利亚  相似文献   

5.
滇西早泥盆世大瓣鱼科(Macropetalichthyidae)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正> 泥盆纪的大瓣鱼化石目前除在南美和非洲尚未发现外,在全球其他各洲分布甚为广泛.它的分布时代可由早泥盆世延续到晚泥盆世.据统计目前发现的该科化石已达12个属.我国目前发现的大瓣鱼科化石共有5个属种,分布于华南的下、中泥盆统,主要发现于下泥盆统.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的这块鱼化石,是地质部一个野外队采自四川重庆附近的,化石保存在灰绿色钙质细砂岩中。经著者观察应属半椎鱼科(Semionotidae)的化石,代表鳞齿鱼属(Lepidotus)的一新种。鳞齿鱼是侏罗纪时分布很广的鱼类,虽在四川等地早被野外地质工作者发现,但至今还缺少对这类鱼的记述。重庆发现的这块鱼化石虽然保存不太完好,但对今后系统地研  相似文献   

7.
贵州睦化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剖面的鱼类微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贵州睦化泥盆系—石炭系界线上、下两个层位中所发现的7个属种的软骨鱼类、棘鱼类的牙齿和鳞片等微化石,建立了代化瓣齿鲨 (Petalodus daihuaensis, sp. nov.) 和贵州棘鱼 (Acanthodes guizhouensis, sp. nov.) 两个新种.通过研究,划分出两个鱼类微化石组合: 1.上泥盆统顶部(法门阶)以 Phoebotus politus 为代表的鲨类化石组合; 2.下石炭统底部(杜内阶早期)贵州棘鱼化石组合.睦化剖面根据牙形石的研究,泥盆系—石炭系的界线在 Siphonodelle praesuleata 化石带和 S. sulcata 化石带之间.本文记述的鲨类化石组合发现在睦化剖面代化组的最顶部 (GM1120, 1211), 相当于 Siphonodelle praesulcata 化石带;贵州棘鱼发现于格董关层 (GM1124), 在界线之上.在睦化,以及在其他各地, Phoebodus 和 Harpagodens Fero 这样的鲨类皆发现于晚泥盆世.而 Acanthodes 属则从 Siphonodelle sulcata 带起才出现,未发现于更老的地层中.因此 Acanthodes 属的最早出现可能也是石炭系底界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重新描述了江苏句容与安徽和县的裂齿鱼类化石 ,将华南下扬子区已记述的 2属 5种裂齿鱼类化石初步修订为 1属 2种———江苏张氏鱼 (Zhanginajiangsuensis)和扬子张氏鱼(Zhanginayangtzensis)。由于目前对裂齿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所知甚少 ,张氏鱼属的系统位置以及相关的动物地理分布问题仍有待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广西扶绥爬行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2年夏,广西区测队第七分队寄给我所扶绥县山圩公社那派大队附近所产的脊椎动物化石,经鉴定,认为是恐龙化石。其后,广西博物馆在1973年初也前往调查,又采得了一些脊椎动物化石。1973年4月,在广西自治区博物馆要求下,我所派人会同博物馆、县、社等单位组成一调查发掘队,在自治区文化局等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先后发现了瓣鳃类、硬鳞鱼鳞片(鳞齿鱼)、弓鲛(?)牙齿、龟类骨板、上龙类牙齿、肉食类恐龙牙齿及蜥脚类恐龙牙齿和部分骨胳。本文就是这批化石的鉴定报导。  相似文献   

10.
大瓣鱼科─新属与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采自云南曲靖龙华山下泥盆统徐家冲组顶部的一件大瓣鱼科化石,定名为龙华全瓣鱼(Hoopetalichthyslonghuaensisgen.etsp.nov.)。对新属种与其它瓣甲鱼类的比较表明全瓣鱼是最原始的大瓣鱼类,它与其余的大瓣鱼类构成姊妹群。通过对大瓣鱼科的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认为,瓣甲鱼目起源于华南,而大瓣鱼科的祖先几乎是广布的。大瓣鱼科隔离分化模式显示,在泥盆纪期间,华南区与东冈瓦纳区有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描述了采自云南曲靖龙华山下泥盆统徐家冲组顶部的一件大瓣鱼科化石,定名为龙华全瓣鱼,对新属种与其它瓣甲鱼类的比较表明全瓣鱼是原始的大瓣鱼类,它与其余的大瓣鱼类构成姊妹群。通过对大瓣鱼科的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认为,瓣甲鱼目起源于华南,而大瓣鱼科的祖先几乎是广布的,大瓣鱼科隔离分化模式显示,在泥盆纪期间,华南区与东冈瓦纳区有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吉林东部罗子沟盆地舌齿鱼科一新属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舌齿鱼科 (Hiodontidae) 以往只包括北美的两个属——现生舌齿鱼 (Hiodon) 和化石始舌齿鱼 (Eohiodon).最近在吉林东部罗子沟盆地早白垩世大拉子组中发现的延边鱼 (Yanbiania gen. nov.) 与上述两属非常接近,从尾骨结构和上下颌口缘、基舌骨齿板及副蝶骨腹侧着生牙齿的情况等方面来看,它大概处在舌齿鱼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探讨北美舌齿鱼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等问题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1964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进行调查时,在同一层中发现了一个属于Paraceratherium型的巨犀头骨、少量肢骨及一段偶蹄类的下牙床。巨犀化石将茌另文报导;偶蹄类化石,经研究,证实应属于一类原始的鼷鹿化石——嵴齿鼷鹿(Lophiomeryx)。原始鼷鹿化石在我国极少发现,过去仅在内蒙乌拉乌苏发现过一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述的这一鱼化石是成都地质学院寄交我所鉴定的。据称标本采自四川泸州市附近,其产出层位无记载。鱼化石保存于深灰色粉砂质泥岩中。经观察应属于半椎鱼科(semionotidae),代表鳞齿鱼属(Lepidotes)的一新种。鳞齿鱼在地史上延续较长,其化石在晚三迭世到晚白垩世的地层中均有发现。地理  相似文献   

15.
记云南禄丰发现的Lophochoerus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981年冬在云南省禄丰古猿化石地点发现的脊齿猪(Lophochoerus)进行了描述和对比。禄丰脊齿猪与仅发现于西瓦立克的同属几种之间在前臼齿和臼齿上有一定的区别,为此,另建立一新种Lophochoerus lufengensis sp,nov., 代表我国晚中新世地层该类化石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6.
<正>1962年在我国广东南雄盆地首次发现了阶齿兽类化石(周明镇等,1973;郑家坚等, 1973),随后在安徽潜山、湖南茶陵、陕西石门、江西大余等地的中古新世地层中相继发现该类动物的化石材料,尤其是在广东南雄、江西大余和湖南茶陵三个地点,有大量的阶齿兽类化石产出。阶齿兽类在中古新世时在亚洲南部是广泛分布的。本文记述的阶齿兽材料是2003年在江西池江盆地发掘到的,此标本与已知的阶齿兽属中各种均有明显差别, 故建立一新种——丁氏阶齿兽(Bemalambda dingae sp.nov.)。  相似文献   

17.
这里记述的丘齿鼷鹿(Dorcabune)的材料是我国广西柳城楞寨山硝岩洞(由于出产大量的巨猿化石又称“巨猿洞”)中采集的偶蹄类化石的一部分。丘齿鼷鹿的材料,(?)在巨猿洞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数量甚少,仅发现了十个牙齿,它的发现对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的研究,特别是对柳城巨猿洞动物群的性质的确定以及地层对比,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73年,在广东南雄盆地早—中古新世上湖组上部采到一些细齿兽科(Miacidae)化石。细齿兽是一种古老的原始肉食类,过去主要发现于北美老第三纪地层。古新世的细齿兽化石我国过去仅在安徽潜山古新统中有少量发现。广东发现的材料虽也不多,但对了解这一科的性质很有价值。本文包括新发现材料的描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的鱼粪化石,过去很少研究,仅尹赞动与(?)义睿两同志于1934年在贵州桐梓县青杠哨守营房之北白垩纪下部地层中,采到鱼粪类化石一枚,曾由尹教授为文详加记述,同时还记述了一枝来源不明的鱼粪,推测可能产自我国南部古生代地层中。此外虽有八先后见到鱼粪化石,但多未加注意。1951年10月李德生和马继祥二同志于陕西鄜县葫芦河黑水寺侏罗纪上部地层中,及邠县水北沟三叠弛延长层地层中,采到若干鱼粪化石。此次所采到的材料,保存较佳,以产出地层时代及标本本身状况来讲,在我国化石史尤其鱼粪化石方面,颇饶意义。作者原加以记述。  相似文献   

20.
宁夏中宁一板齿犀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宁夏野外队与宁夏区测队三分队的部分同志在宁夏中宁干河沟鹰崖采集到一些晚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化石产自一套夹有少量细砾的灰绿、黄色的砂岩层中。采集中有一个相当完整的板齿犀头骨,一枚可能属于三趾马的掌骨及一些碎骨片。板齿犀化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板齿犀头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