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县白垩世一新的反鸟化石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了在辽宁朝阳地区,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一种新的小型鸟类。依据所具有的以下几点特征:(1)胫跗骨远端髁间沟窄,运视肉髁前缘较为平缓;(2)第四庶骨相对较为细弱;(3)坐骨逝端向背方伸出一个显著突起;(4)胸骨侧突细长,并在远端扩大。本文将其其归入反鸟亚纲。此外,依据新材料所特有的,头骨及跗庶骨远端的结构,不同于其它反鸟亚类的特点,本文建立了一鸟类的新属新种:郑氏波罗赤鸟Boulu-chia zh  相似文献   

2.
记述产于辽宁省朝阳市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一新反鸟化石。依据它所具有的"Y"形的叉骨;乌喙骨较宽且末端凹陷;胸骨侧突细长,并在远端扩大,将其归入反鸟亚纲。此外,依据新材料所特有的头骨结构,如吻长、粗壮;有具钩状的牙齿;额骨大而低等不同于其它反鸟亚纲鸟类的特点,建立新属新种:杨氏弯齿鸟Camptodontus yangi gen.et sp.nov.。新种隶属于长翼鸟科,与长翼鸟的某些特征相似。它的发现不但给反鸟类群增加了一重要新成员,同时也说明早期鸟类分化辐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记述产于辽宁省朝阳市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一新反鸟化石。依据它所具有的"Y"形的叉骨;乌喙骨较宽且末端凹陷;胸骨侧突细长,并在远端扩大,将其归入反鸟亚纲。此外,依据新材料所特有的头骨结构,如吻长、粗壮;有具钩状的牙齿;额骨大而低等不同于其它反鸟亚纲鸟类的特点,建立新属新种:杨氏弯齿鸟Camptodontus yangi gen.et sp.nov.。新种隶属于长翼鸟科,与长翼鸟的某些特征相似。它的发现不但给反鸟类群增加了一重要新成员,同时也说明早期鸟类分化辐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生代鸟类综述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对发现于辽宁中生代地层中的鸟类化石,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化石的系统分析表明,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在这一地区存在两个亚纲的鸟类分子:蜥鸟亚纲(Sauriurae)和今鸟亚纲(Ornithurae)。其中,蜥鸟亚纲的成员不仅数量居多,而且存在较大的分异。今鸟亚纲的分子则种类和数量都相对较少。辽西中生代鸟类的大量出现,除了鸟类自身的发展原因外,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这一地区适宜的生态环境也为鸟类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辽西地区陆相中生代地层义县组和九佛堂组的时代分别为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5.
记述发现于辽宁省朝阳县原家洼村中生代地层中的反鸟类一新科:真翼鸟科(Alethoalaornithidae fam.nov.)。由于该科鸟类具有肩胛骨直,第1、2指仍有爪,腓骨和胫跗骨不愈合,趾骨不太钩曲等特征,将真翼鸟科归入华夏鸟目(Cathayornithiformes)。真翼鸟科的特有特征包括:吻尖,齿少,牙齿退化的趋势明显,腕掌骨基本形成,乌喙骨远端宽,肱骨近端具明显的气窝,尾综骨长,跗蹠骨末端三趾骨等长且滑车末端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趾骨爪长,不甚钩曲等。通过对新材料和其它早期鸟类的对比认为,反鸟类的灭绝不仅有自身构造的原因,还有它们所生活的生态环境多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依据一近完整的相关节的骨骼化石,记述了辽宁建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小齿建昌鸟(Jianchangornis microdonta gen.et sp.nov.)。新鸟个体较大,但从骨化程度分析,正型标本可能属于一亚成年个体。具有一些进步特征,如胸骨及龙骨突加长,乌喙骨具有发育的前乌喙突以及和肩胛骨关联的关节窝,叉骨"U"字型,愈合荐椎包括9-10枚荐椎,尾综骨短小,第二、三掌骨远端愈合,跗跖骨完全愈合等,表明新属无疑属于今鸟类。在以下特征组合上很容易和已知的早白垩世今鸟类化石相区别:齿骨上至少有16枚细小牙齿,从齿骨前端向后沿齿骨大部密集排列;肩胛骨强烈弯曲;第一掌骨粗壮,较其他掌骨宽;第一指长并且远端延伸明显超过第二掌骨;肱骨+尺骨+第二掌骨与股骨+胫跗骨+跗跖骨的长度比例约为1.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新属属于基干的今鸟类。新发现的材料第二、三掌骨远端愈合很好,但近端却未完全愈合,这一特征尚未见于其他已知鸟类,或许表明今鸟类腕掌骨的愈合和现生鸟类的跗跖骨一样是从远端开始的,不同于反鸟类和其他基干鸟类。建昌鸟的下颌还保存了一个前齿骨,这是继早白垩世红山鸟之后的另一例报道,可能进一步表明这一结构在今鸟类中曾普遍出现。新鸟肩带、胸骨和前肢的特征显示了和现代鸟类相近的飞行能力,其后肢、脚趾的比例以及趾爪的形态等显示和燕鸟、义县鸟等相似的地栖特征。保存于标本上的鱼类残骸可能显示了建昌鸟食鱼类的习性。今鸟类新属种的发现进一步表明,早白垩世这一进步鸟类类群的分化已不亚于反鸟类,湖滨环境在今鸟类的早期演化中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契氏鸟(Chiappeavis)是首次发现保存有扇状尾羽的反鸟类,显示出尾羽球茎这一结构在较原始的反鸟类中已经发育。详细描述了巨前颌契氏鸟(C.magnapremaxillo)正型标本的骨骼形态学特征。契氏鸟的腭区形态与始祖鸟(Archaeopteryx)相似,而区别于晚白垩世的反鸟类戈壁鸟(Gobipteryx)。即使具有尾羽球茎,鹏鸟类的尾综骨形态也表明该结构发育较差。估算了在契氏鸟中由扇状尾羽所产生的浮力,并与其他早白垩世鸟类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契氏鸟的扇状尾羽所产生的空气浮力小于同时代生活的今鸟型类,这有可能解释了反鸟类中具有空气动力学功能的尾羽形态普遍缺乏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契氏鸟(Chiappeavis)是首次发现保存有扇状尾羽的反鸟类,显示出尾羽球茎这一结构在较原始的反鸟类中已经发育.详细描述了巨前颌契氏鸟(C.magnapremaxillo)正型标本的骨骼形态学特征.契氏鸟的腭区形态与始祖鸟(Archaeopteryx)相似,而区别于晚白垩世的反鸟类戈壁鸟(Gobipteryx).即使具有尾羽球茎,鹏鸟类的尾综骨形态也表明该结构发育较差.估算了在契氏鸟中由扇状尾羽所产生的浮力,并与其他早白垩世鸟类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契氏鸟的扇状尾羽所产生的空气浮力小于同时代生活的今鸟型类,这有可能解释了反鸟类中具有空气动力学功能的尾羽形态普遍缺乏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李志恒 《化石》2023,(1):77-79+82
<正>中生代记录了鸟类如何从恐龙演化出来,并演化出独有的体型特征的过程,这一演化阶段鸟类谱系的多样性主要以反鸟类和今鸟型类构成的鸟胸类为主,而鸟胸类已经演化出大量与现生鸟类相似的形态特征,与最原始的鸟类(始祖鸟)在形态上差异巨大。演化位置介于二者之间的非鸟胸类鸟类(以下简称基干鸟类)则为填补这一鸿沟提供了重要信息,然而,长期以来受限于化石的发现,科学家对基干鸟类早期分异的研究仍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发现从始祖鸟到反鸟的重要缺失环节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最近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地区中生代义县组地层中又发现了迄今最为原始的反鸟──始反鸟(Eoenantiornis buhleri gen. et sp. nov.)。在系统进化上,这一具有牙齿的反鸟介于始祖鸟和华夏鸟(Cathayornis)之间,后者也产于中国的同一地区的早白垩世九佛常组中。这种过渡或转变突出地表现在其肩带上.新属与其他鸟类的牙齿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也说明该种齿型和其独特的植入和替换方式是所有已知中生代具牙齿鸟类的共同特征。该鸟小于始祖鸟和孔子鸟,但大于早白垩世的反鸟类。这表明在反鸟类的早期演化中,向小个体方向演化趋势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辽宁朝阳原家洼九佛堂组发现的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朝阳副红山鸟(Parahongshanornischaoyangensis gen.et sp.nov.)。尽管缺失头骨,但其头后特征和红山鸟及一件属于红山鸟科的长腿鸟最为接近,具有该科的一些明显鉴定特征,如前肢相对后肢十分短小,"U"字形的叉骨长明显大于宽等,因此可以归入红山鸟科。新鸟在以下特征上可与红山鸟及长腿鸟相区别,如叉骨支近端侧向压扁,联合处有一条深沟;胸骨末端有两对后凹陷,在龙骨突与侧突之间有短的后突;第Ⅱ指第1指节相对更加短粗,第2指节细长;耻骨具有膨大的耻骨脚等。新材料的发现为红山鸟类提供了新的解剖学特征,还为研究早期今鸟类的多样性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2.
《化石》2015,(4)
<正>2015年8月22日,在线出版的《系统古生物学》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敏、胡晗,以及得克萨斯大学的李志恒报道了早白垩世一反鸟类新属种,并讨论了鸟类头骨的早期演化,首次发现有利于鸟类取食活动的头骨特征在鸟类演化初期就已经出现。据王敏介绍,早白垩世的反鸟类标本虽然  相似文献   

13.
鹏鸟(Pengornis)是早白垩世已知体型最大的反鸟类,其骨骼兼有反鸟类和今鸟类的特征。报道了辽西九佛堂组新发现的一件鹏鸟的亚成年个体标本,代表了该属鸟类除侯氏鹏鸟(Pengornis houi)正型标本外的已知第二件标本,暂归入鹏鸟未定种(Pengornis sp.)。该标本头骨与头后骨骼近乎完整保存,并附有羽毛印痕,仅缺失部分右前肢和部分左后肢。新标本首次提供了鹏鸟胸骨与基干反鸟类原羽鸟(Protopteryx)及基干今鸟类古喙鸟(Archaeorhynchus)相似的形态特征,肯定了鹏鸟的基干位置,并讨论了其在鸟类胸骨演化中的意义。新标本对前肢和后肢(特别是脚趾)等的许多特征也有补充,表明其应当属于树栖生活的鸟类。  相似文献   

14.
内蒙晚中生代鸟类及鸟类飞行进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记述了在内蒙鄂托克旗查布苏木地区下白垩统伊金霍洛组中发现的一新的原始鸟类:成吉思汗鄂托克鸟(Otogornisgenshisigen.etsp.nov.)材料包括保存相当好的一对肩带、一对肱骨、前肢骨和少量羽毛印痕。特征与迄今报道的中国其它中生代鸟类不同:长骨骨壁特别原始,不是充气骨骼;肱骨近端没有气窝、远端鹰咀窝很浅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了一发现于河南明港始新世较小型涉禽类的尺骨和胫跗骨远端化石。依据尺骨远端腱凹窄而浅,桡骨凹大,外侧具一纵沟和胫跗骨外关节髁外侧面中央有一窄纵嵴等特征定一新属种:张沟明港鹮Minggangiachanggouensis gen.et sp.nov. 明港鹮的时代为晚始新世,它代表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鹳形目最早的鸟类。  相似文献   

16.
逃逸是鸟类常用的反捕食手段。自然选择会优化鸟类的逃逸距离,以便在躲避被捕食风险和保持能量之间做出权衡。理论模型预测动物个体可依据期望寿命来调整自身的行为:期望寿命短的个体倾向于风险偏好,即逃逸距离短;而期望寿命长的个体倾向于风险回避,即逃逸距离长。同时,逃逸距离还受到外部因素(如人为干扰强度、鸟类群体大小)的影响。本研究在北京城区收集了麻雀(Passer montanus)145只成鸟和75只幼鸟的逃逸距离数据,发现麻雀成鸟比幼鸟有着更长的逃逸距离,且成鸟更可能是群体中首先逃逸的个体。此外,研究发现麻雀的逃逸距离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群体大小增加而增加。本研究结果符合理论预期:存活率高的类群(成鸟)有着更长的逃逸距离。  相似文献   

17.
鸟类跗跖骨远端形态的两种模式及其栖息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玉光 《四川动物》2006,25(1):21-27
通过对大量现生鸟类的跗跖骨进行对比研究,得出鸟类的跗跖骨远端特征可以被用来作为判断鸟类栖息习性的依据。地栖性鸟类的跗跖骨远端由第Ⅱ、第Ⅲ、第Ⅳ跖骨滑车组成典型的“三角”模式,而树栖性鸟类的跗跖骨远端则是由位于同一平面位置的第Ⅱ、第Ⅲ、第Ⅳ跖骨滑车组成典型的“滚轴”模式。由此还尝试对中生代鸟类的栖息习性和功能作了检验和判定,依此鉴定与借助其他依据识别的结果比较一致。鸟类跗跖骨远端形态结构的观察与研究,对评判古鸟的栖息习性以及鸟类的栖息演化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河南淅川这一新原鸟类化石,根据如下特征:胫跗骨外关节髁的外边缘超过胫跗骨的外边缘、内外两髁间成一“V”字形沟、内关节髁的内面具一近似“T”字形隆凸,骨质腱桥上边缘外斜、下边缘内斜,腱桥靠近胫跗骨内缘等,订一新属种:淅川中原鸟。中原鸟的时代为早始新世,它代表到目前为止我国时代最早和巨型鸟类——不飞鸟目的唯一材料。  相似文献   

19.
换羽——将一种羽毛替换成另一种的过程——对鸟类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作用。这一过程能够每年将受损的羽毛替换掉,产生与个体发育相关的羽毛类型,或产生处在繁殖活跃期成年个体所具有的覆羽类型。处于萌发阶段的未成熟羽毛被角质鞘包裹,外形呈狭窄管状,没有明显特征。角质鞘完全脱落标志着羽毛的成熟。虽然热河生物群发现了大量与皮肤衍生物相关的化石,但是确切无疑的未成熟羽毛还未有报道,尽管九佛堂组(120 Ma)发现的一件窃蛋龙类——似尾羽龙,保存了疑似未成熟的羽毛。一件缅甸琥珀(9 Ma)中的反鸟幼崽保存了处于萌发阶段的羽毛,由于是三维保存,对外皮结构的解读更为直观。描述了发现于九佛堂组的4件反鸟类幼年个体上保存的疑似未成熟羽毛。与现生鸟类相似,上述疑似未成熟羽毛的近端窄,外形没有明显结构,仅在末端显示出分叉的羽支。认为此前报道的反鸟类多齿胫羽鸟(Cruralispennia multidonta)掌部和胫跗骨上的相似类型的羽毛可能也是未成熟羽毛。未成熟羽毛和与性双型相关的装饰性羽毛在反鸟类幼年个体上的同时出现,可能说明新鸟类具有的复杂的换羽模式——与性双型相关的装饰性羽毛在个体达到性成熟若干年后(经历了若干次换羽后)才会出现,并且只在更接近鸟类冠群的一些类群中出现。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介绍我国最近在辽宁晚侏罗纪陆相地层中发现的古鸟亚纲-新成员-圣贤孔子鸟。它是世界最早有喙的原始鸟类,与始祖鸟的形态特征很相似。本文还讨论了我国已知早期鸟类的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