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胚胎工程"是选修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模块的第3个专题.该专题涉及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胚胎工程的基本技术及原理,胚胎工程的应用与前景,以及胚胎于细胞的研究和应用对生命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作用等内容.笔者将从知识内容、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建议等方面,谈谈对该专题的教学构思.  相似文献   

2.
"酶的特性及影响因素"探究模块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模块设计思路本模块共有 6个小模块即 :1个启动模块 ,2个交流模块 ,3个探究模块 ;也可说是 1个实验教学模块 ,2个研究性学习模块 ,3个课堂讨论模块。理想效果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 ,希望能达到课堂理论、实验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统一 ;理论知识构建与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发展相统一 ;智力发展与非智力发展相统一。参照一般探究教学模式[1] 所共有的一般内容和阶段设计 ,即学生参与围绕科学问题、事件或现象展开探究活动 ,探究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相联系 ,教师要设法造成他们的思维冲突 ,并且刺激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探究启动模块 ) ;学生通…  相似文献   

3.
"稳态与环境"模块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稳态与环境"作为高中生物学课程中3个必修模块之一.本文阐述了本模块的价值和地位,分析了本模块的内容特点,对如何搞好本模块的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方红峰 《生物学通报》2005,40(11):30-32
“生物科学与社会”是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的一个选修模块,模块化的课程增强了选择性,模块化教材的编制则极具挑战性。介绍了“新世纪”版选修模块教材设计中所涉及的教育价值分析、预期学习结果分析以及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设计,以求对模块化教材建设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5.
“生物科学与社会”是高中生物学课程的3个选修模块之一,该模块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适于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专业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6.
“分子与细胞”是高中生物学课程共同必修内容的第1个模块,本模块的内容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5部分。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细胞分裂专题体系的构建,以模块的方式从基础知识、章节联系、知识拓展、实验创新等方面阐述了专题复习的思路。重点进行了基础知识和章节联系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传统医学基础知识教育中存在的学习内容衔接矛盾、重叠、理论脱离实际、基础脱离临床、教师教法单一、学生学法被动等弊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于2009年对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以模块式教学代替传统教学模式。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在取得可喜的优异成果的同时,探讨模块式教学目前存在的弊端,为深化模块式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教学研讨"人类遗传病"的教学构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遗传病”是高中生物学必修课程中“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的一部分,本单元主要涉及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等内容。从内容上看,“人类遗传病”在本模块中内容虽然较少,但与本模块其他单元的内容有着紧密联系。遗传病是人类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所以它与生物变异直接相关,遗传病在遗传时同样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对遗传病的人工干预又与生物进化有着联系。  相似文献   

10.
“遗传与进化”是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共同必修模块之一,内容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生物的进化6部分。  相似文献   

11.
"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假说-演绎法"的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 《生物学通报》2007,42(4):36-38
“假说-演绎法”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遗传与进化”模块对高中学生提出的科学方法的要求,许多教师对假说演绎的内涵感到陌生,对其教学的落实更加困惑,因而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出现忽略“假说-演绎法”的教学或者教学不到位的现象。阐述了“假说-演绎法”的含义,“假说-演绎法”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遗传与进化”模块中适用“假说-演绎法”教学的素材,对可供教学的典型案例做了剖析,并提出了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生物技术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本模块的大部分课题只是给出了基础知识和实验设计以及操作提示的简略框架.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学生完全可以遵循基本的原则和要求,对实验方法或予以改进,或独辟蹊径,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这也是生物学新课程标准实施  相似文献   

13.
张芸 《生物学通报》2007,42(7):32-34
对“分子与细胞”模块的测试反映,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基本概念模糊,实验与探究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均有待捷高。这些学习问题的出现,与目前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课时紧、赶进度、忽视实验开出等教学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教学问题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旧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仍然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新课程的教学。解决模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处理教材和教学过程,安排和设计教学。  相似文献   

14.
吴成军 《生物学通报》2008,43(12):17-19
在“生物技术实践”模块课程标准中。植物组织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尝试植物的组织培养”。尝试是技能性目标中的模仿水平,即学生仿照教师的示范性动作完成对实验对象的操作。  相似文献   

15.
1概述“细胞的代谢”这一主题是“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的重点板块之一,也是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主干知识的集中点,更由于其知识结构、能力立意的自身特点,为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教学、确立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供了诸多链接点。  相似文献   

16.
L-色氨酸作为一种必需氨基酸,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和医药等领域。目前,微生物法生产L-色氨酸存在转化率低等问题。为此,本研究通过敲除L-色氨酸操纵子阻遏蛋白(L-tryptophan operon repressor protein, trpR)、替换l-色氨酸弱化子(trpL)、引入抗反馈调节的aroGfbr等,获得可积累11.80 g/L L-色氨酸的底盘菌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TRP3。在此基础上,将L-色氨酸合成途径分为中心代谢途径模块、莽草酸(shikimic acid, SA)途径至分支酸(chorismic acid, CHA)模块、分支酸至L-色氨酸模块,并借助启动子工程,通过平衡中心代谢途径模块、莽草酸途径至分支酸模块、分支酸至L-色氨酸模块,获得工程菌E.coli TRP9。在5 L发酵罐中,工程菌E.coli TRP9的L-色氨酸产量提升至36.08 g/L,糖酸转化率提升至18.55%,达到理论转化率的81.7%。本研究利用模块工程策略,构建了高产L-色氨酸生产菌株,为l-色氨酸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1 教材分析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必修模块1第2章第2节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生命科学将因系统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系统生物学使生命科学由实验科学转变为定量、预测的系统科学,而合成生物学是在系统生物学基础上进一步把生命科学推向工程科学.把系统生物学研究的天然元件、模块、网络、系统转变为工程化的元件、模块、网络用以构建具备各种功能的生物装置和生物体。  相似文献   

19.
DNA载体是基因工程中一个重要的工具,从1977年组建了第一个载体到现在,裁体的数量已经达到上百种.为了更好、更充分地利用这些载体为科研人员服务,设计了DNA载体的数据分类及查询系统软件.DNA载体的数据分类及查询系统包括3个模块:数据输入模块、数据查询模块和数据计算模块.首先将载体按照功能的不同进行分类和编号,建立一个较完整的载体数据库.然后利用查询和计算功能,令用户快速地查找到其需要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教学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准确解读课程目标,理清教材内容脉络 遵照“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的课程设计思路。“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的课程定位是“以专题形式介绍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为此,“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选择了五大专题,即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和生态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