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多酚类物质的红茶滋味特征分类与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以多酚类为指标对茶叶滋味类型进行鉴别的可靠性,以中国13种红茶为材料,进行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分析。感官审评结果为:13种红茶在滋味上可分为甜醇温润、清甜鲜爽、甜醇浓烈和小种4个类型。化学分析结果为:以茶多酚、茶三素和7种儿茶素的相对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主成分、聚类分析的结果与茶叶感官审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相似度77%;以感官审评分类结果为依据进行判别,判别准确率达92.3%。因此,根据多酚类含量可区分和判别红茶的滋味类型。本试验可为茶叶滋味分类和鉴别提供依据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教材,设定真实情境,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引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从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我院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的教学现状,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提出了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对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考核方法四方面进行改革与实验,并对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方案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化石燃料的逐年减少,以生物质为原料的生物能源研究近年来成为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充分利用可再生生物质为发展经济的生物燃料生产工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与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相比,生物丁醇更具有优越性,以可再生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为原料进行发酵生产丁醇在近年来被广泛的研究。对于利用可再生生物质为原料生产丁醇,需要解决原料的选择、产品收率低、抑制物对生产菌株毒性等问题。本文对以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为原料进行生物丁醇发酵过程中的原料预处理、抑制物对丁醇生产菌的影响,以及水解液的脱毒和耐抑制物菌株的选育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以木质纤维素生产燃料丁醇所面临的机遇与问题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5.
胭脂虫的行为及生殖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胭脂虫Dactylopius coccus Costa在产卵、孵化、固定、泌蜡、蜕皮、结茧、羽化等方面的行为特性进行观察,并就该虫在有性及无性生殖两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性生殖♀虫平均怀卵量为269粒/雌,平均产卵量232粒/雌,平均孵化率96.5%,雌雄成虫性比约为3∶1,♂蛹羽化率可达94.7%,发育起点温度为5.77℃,世代有效积温为1600.60日.度。该胭脂虫不能以无性生殖方式进行繁殖,种群的延续需要以有性生殖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6.
食育是以营养健康知识为载体,进行道德、文化、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引导与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行为和习惯养成的儿童群体,食育行动需以传播食育知识为基础目标、以掌握食育技能为具体目标、以养成正确观念为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7.
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本文主要以生物科技在植物类生态建设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毕业生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寻求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新方案。方法:以我校检验专业2000、2001届毕业生为对照组,以2002、2003届毕业生为实验组,对实验组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毕业前分别进行综合实践技能考核,并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实验组的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毕业生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丹参酮IIA是中药丹参的脂溶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生理活性。本文拟对其进行结构改造以获得活性更好的丹参酮IIA衍生物。方法:首先,以丹参酮IIA为原料,通过Vilsmeier反应在其16-位引入醛基,再与醋酸胺进行还原胺化反应,以较高收率得到16-位胺甲基取代的丹参酮IIA衍生物。接着,对其氨基进行修饰,得到10个不同N-取代的丹参酮IIA衍生物。同时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溶剂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对还原胺化反应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结果:通过1H-NMR、13C-NMR以及LC-MS对所有产物结构进行了确认。还原胺化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以1,2-二氯乙烷为溶剂,温度保持40℃,反应时间为2h。结论:反应步骤简单、条件温和、产率较高,是合成16-位取代的丹参酮IIA衍生物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探究稻曲病菌(Ustiloginoidea virens(Cooke) Takahashi)厚垣孢子壁黑色素的最佳提取方法,采用以HCl为提取剂的酸提法和以NaOH为提取剂的碱提法,对该病菌黑色和黄色2种厚垣孢子壁的黑色素进行提取,用3因素3水平进行正交设计试验,结果表明以NaOH作提取剂为佳,其提取黑色素效果最佳的组合条件为3 mol/L NaOH、2 mol/L HC l、水浴温度80℃、水浴时间120 min。  相似文献   

11.
以荔枝新品种‘贵妃红’和‘草莓荔’与10种砧木为试材,对各砧穗组合的嫁接成活率及嫁接苗田间生长指标进行测定及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砧穗组合间嫁接成活率以及嫁接苗田间生长势存在明显差别,‘贵妃红’以钦州红荔、黑叶、禾荔为砧木的嫁接成活率分别达80.0%、78.0%和74.0%,‘草莓荔’以禾荔为砧木的嫁接成活率最高,达82.0%。综合其成活率及嫁接苗生长状况等指标,‘贵妃红’宜以黑叶、禾荔、钦州红荔、白腊为砧木进行嫁接,而‘草莓荔’宜以黑叶、禾荔、钦州红荔、镇奉为砧木进行嫁接。  相似文献   

12.
将含有kozak序列及BamH I的上游引物和带有终止密码子及EcoRV酶切位点的下游引物,以猪HEVDQ1 ORF2为模板,进行PCR。将扩增片段和pcDNA3.1质粒以BamH I/EcoRV进行双酶切后进行连接。连接产物转化至大肠杆菌DH5α,经测序证明该序列正确,命名为pcDQ1。进行pcDQ1质粒提取,以Vero细胞为表达细胞进行转染,以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进行验证。以100μg/次/只剂量的pcDQ1对BAL B/C小鼠进行免疫以获取单因子血清。共免疫3次,采集血清,进行ELISA效价测定。结果表明,该核酸疫苗可以免疫使小鼠产生抗体。  相似文献   

13.
丹江口库区果茶场Ⅱ旧石器遗址位于汉水上游左岸第三级阶地, 海拔150-155m, 2009年4-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500m2, 出土石制品132件。石制品类型有石锤、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 其中石器包括刮削器、砍砸器、手镐、手斧。剥片和加工石器的原料主要为磨圆度较高的河卵石, 锤击法为主要的剥片技术, 石核和石片的尺寸以中小型居多; 石器中, 砍砸器、手镐主要以砾石为毛坯直接加工, 刮削器多采用小型石片毛坯进行加工, 而手斧则以大石片为毛坯进行两面加工。遗址上部地层为强烈氧化的红色黏土层, 含钙质结核和锰质薄膜; 下部发育网纹红土。地层沉积物性质和地貌分析表明遗址年代大致为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乌龙茶黄金桂为材料,以氟化钠(NaF)和三氧化二砷(As_2O_3)为诱发剂,以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PCE)为指标,在实验室对不同组别的小白鼠进行遗传毒理实验。结果表明:乌龙茶具抗砷、氟诱发的细胞遗传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番木瓜为材料,通过研究不同溶剂对番木瓜色素的提取效果、不同pH值色素颜色的变化以及色素的最大吸光波长,对番木瓜色素进行初步定性;以色素溶液的吸光度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二次通用旋转试验设计,对番木瓜色素提取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番木瓜黄色素初步定性为类胡萝卜素,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为15∶1、提取温度为50℃、提取时间为60min。  相似文献   

16.
西洋参不同部位皂苷类成分的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为材料,分别取主根、须根、芦头、参皮、参芯、茎、叶、花序、果实和芽孢等不同部位为材料,以高效液相法检测其皂苷类成分。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和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各部位的皂苷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将西洋参的不同部位按照成分组成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以皂荚壳为原料,以皂素提取得率及皂素百分含量为评价指标,对皂素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当原料粒径为40目、乙醇浓度为70%、提取温度为60℃、提取时间为2 h、提取次数3次、料液比为1∶20时,皂荚壳提取皂素的提取得率为49.12%、皂素百分含量为52.86%。  相似文献   

18.
以四川优良的中国樱桃栽培和野生种质及欧洲甜樱桃为试材进行杂交,对自交坐果率、杂交亲和性、杂交坐果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樱桃自交亲和,欧洲甜樱桃自交不亲和;(2)杂交授粉2周后,各杂交组合表现出较高的杂交亲和性,坐果率为57.24~93.03%;5周后,各杂交组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败育性,远缘杂交尤为明显;(3)在中国樱桃种内杂交中,以野生种质为父本的杂交坐果率极显著高于以栽培品种为父本的杂交坐果率;而远缘杂交中,以‘红灯’为母本,以中国樱桃栽培品种为父本的杂交坐果率显著高于以中国樱桃野生种质为父本的杂交坐果率;(4)受亲本影响,不同的杂交组合坐果率不同,受父本的影响极显著高于受母本的影响。基于上述结果,该研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以温带针阔混交林暗棕壤地带内的白浆土、草甸土、泥炭土为原料,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寒温带山地棕色针叶林土为置换对象,完成了仿自然原型的土壤合成,进行了跨地带的土壤置换与植被生长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山地棕色针叶林土的腐殖质层厚度、酸度和速效氮含量为植被生长的限制性因子;②合成土壤理化指标必须以原生土壤限制因子拐点(值)指标为确定依据,作为合成土壤的关键性指标;③在长白山采用泥炭土与草甸土各占1/4,白浆土占1/2进行混合,土层厚度40cm,并使用石灰进行调酸达到中性后,植被恢复效果最好、造价最低。  相似文献   

20.
以L-乳酸发酵液为对象,以正丁醇为萃取剂,在pH为2、温度为25℃、n(乳酸):n(正丁醇)=1:1、乳酸在发酵液中的质量分数为30%时,经3次萃取后,最终的萃取率可达到75.7%。萃取完成后,不需要将乳酸进行反萃,可将所得到的正丁醇-乳酸的混合体系作为底物进行酯化反应,生成乳酸丁酯,从而避开提取纯乳酸的高操作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