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已佩带固定矫治器6个月的患者采用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提取液制成的含漱液含漱治疗,探讨治疗前后牙周指数和牙周可疑病原菌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采取自身前后对照和组间对照。记录治疗前后牙周指数的变化情况。并采用细菌培养鉴定法检测含漱前后龈下菌群的变化情况,测定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检出量和检出率。结果(1)试验组的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在治疗后均有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2)试验组G^-产黑色素厌氧杆菌(BPAR)、梭杆菌、拟杆菌的检出量以及BPAR的检出率治疗后均有下降,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血链球菌的检出量有所上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对固定矫治患者带环牙牙龈炎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有改善作用,且颊侧优于舌侧;对龈下菌斑中梭杆菌、拟杆菌、BPAR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有益菌中的血链球菌有扶植作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对比固定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牙周病正畸治疗患者龈沟液炎症因子、龈下菌群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0月于河北省眼科医院口腔正畸科接受正畸治疗的112例牙周病患者,根据矫治器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固定矫治器,n=54)和实验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n=58)。对比两组牙周健康指标、龈下菌群、龈沟液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和疼痛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矫治10个月后牙龈指数、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矫治10个月后牙龈卟啉单胞菌(Pg)、具核梭杆菌(Fn)、福塞斯坦氏菌(Tf)和中间型普里沃菌(Pi)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矫治10个月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矫治10个月后丙二醛(MDA)、活性氧(ROS)水平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矫治1 d、7 d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升高后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病正畸治疗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改善牙周健康指标、龈下菌群、龈沟液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等方面的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2种非选择性培养基和12种选择性培养基对17名北京市成年牙周炎病人和9名健康对照者龈下及龈沟菌斑菌群进行了培养、分离和鉴定。结果,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的菌群主要由专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组成(60.8%),优势菌为牙龈拟杆菌等;而对照组的菌群主要由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组成(69.2%),优势菌为链球菌属等。这种菌群构成,两组样本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我们认识牙周炎的病原及有关微生态学问题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牙周龈下刮治结合根面平整术对牙周炎大鼠模型龈下菌群的影响及对骨吸收的抑制作用。

方法

24只SPF级大鼠随机挑选6只作为健康组, 剩余大鼠建立牙周炎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只。模型组大鼠不进行任何治疗, 对照组进行龈下刮治, 观察组龈下刮治结合根面平整术; 30 d后进行牙周检查, 比较各组大鼠牙周袋深度、菌斑指数、附着水平和探诊出血指数, 收集大鼠龈下菌斑, 检测龈下菌群含量, 测定牙槽骨吸收值, HE染色后观察牙周组织形态。

结果

牙周检查观察组大鼠红肿、出血和松动等牙周炎症状均显著轻于对照组和模型组。观察组大鼠牙龈菌斑指数、探诊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附着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模型组(均P < 0.050)。观察组大鼠总细菌数、G+球菌和G-杆菌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模型组(均P < 0.050)。观察组大鼠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福赛斯坦纳菌、中间普雷沃菌、齿垢密螺旋体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模型组(均P < 0.050)。健康组、模型组、对照组、观察组大鼠的牙槽骨吸收值分别为(0.15±0.03)、(1.18±0.21)、(0.70±0.24)、(0.47±0.13)mm, 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421, P < 0.001)。HE染色结果显示观察组大鼠伴有轻度炎症细胞浸润和牙槽嵴顶轻度降低, 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

结论

牙周龈下刮治结合根面平整术能减少龈下微生物, 降低龈下致病菌群数量, 改善牙周炎症和牙槽骨吸收,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维护种植体周围菌群平衡和种植体远期固持率的角度出发,观察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对种植体周围炎龈下菌群的影响,探索一种适用人群广泛、较少或无副作用、疗效好、复发率低的新型生态治疗药物。方法将16例符合种植体周围炎的病例随意分为试验组(乳杆菌代谢产物含漱组)和对照组(纯净水含漱组),分别于含漱前、含漱后3d、7d、30d进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中间普氏菌(P.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口腔链球菌、变形链球菌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乳杆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有抑制P.g、P.i,扶植口腔链球菌,从而调节种植体周菌群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慢性牙周炎(CP)患者龈下菌群与病情及种植修复临床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种植修复治疗的130例CP患者作为CP组,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100例牙周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对象龈下菌斑中口腔链球菌、口腔乳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福赛坦菌(T.f)、中间普氏菌(P.i)的数量,龈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随访种植修复后1年植体周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CP组患者龈下菌斑中A.a、P.g、T.f、P.i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口腔链球菌、口腔乳杆菌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P组患者病情越重,龈下菌斑中A.a、P.g、T.f、P.i数量及龈沟液中TNF-α、IL-6、MMP9水平越高(均P<0.05)。CP组患者龈下菌斑中A.a、P.g、T.f、P.i数量与龈沟液中TNF-α、IL-6、MMP9水平呈正相关。CP组患者龈下菌斑中A.a、P.g、T.f、P.i数量大于等于中位数者种植修复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螺丝固位修复、粘接固位修复在牙列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龈下菌群分布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牙种植并完成修复体的牙列缺损患者98例,参照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螺丝固位修复组和粘接固位修复组,各49例。对比两组患者修复后3个月、修复后12个月牙周健康指标[种植义齿边缘骨吸收量(MBL)、探诊深度(PD)、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出血指数(mSBI)]、咀嚼功能(咬合力、咀嚼效率)以及龈下菌群分布的差异。 结果 修复后3个月和修复后12个月,两组患者MBL、PD、mPLI、mSBI水平及咬合力、咀嚼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龈下产黑色素菌、伴放线放线杆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螺丝固位修复组患者龈下厌氧菌、具核梭杆菌数量大于粘接固位修复组患者(均P结论 螺丝固位修复、粘接固位修复均是牙列缺损修复的有效方法,螺丝固位修复可能导致术后龈下厌氧菌繁殖增加,需进行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牙周炎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其与口腔龈下菌群分布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牙周病科收治的9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牙周炎组(n=32)和糖尿病组(n=66)。测定和比较2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BG)和HbA1c水平,根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轻度组(HbA1c≤7%)(n=26)、中度组(7%10%)(n=18)。利用牙龈指数评估牙周病变程度。取磨牙探诊深度≥4 mm且存在附着丧失位点处龈下菌斑,鉴定菌种种类并计数。结果糖尿病组患者FBG、2hBG和HbA1c水平显著高于牙周炎组(t=2.878,P=0.005;t=9.119,P<0.001;t=3.371,P=0.001)。不同HbA1c水平牙周病变等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64,P=0.002),HbA1c水平与牙龈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769,P=0.002)。糖尿病组患者龈下伴放线放线杆菌和二氧化碳嗜纤维菌检出率显著高于牙周炎组(t=3.873,P=0.049;t=14.061,P<0.001)。患者龈下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变黑普氏菌数量随HbA1c水平升高而增加(t=13.914,P<0.001;t=6.985,P=0.002;t=5.955,P=0.004;t=6.808,P=0.002);HbA1c水平与龈下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变黑普氏菌数量呈正相关(r=0.861,P<0.001;r=0.758,P<0.001;r=0.776,P<0.001;r=0.754,P<0.001)。结论牙周炎伴糖尿病患者牙周病变程度及龈下菌群分布变化与HbA1c水平有关,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维持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稳态,对糖尿病和牙周病预防与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EXPASYL排龈膏法在不同牙龈指数(gingivalindex,GI)龈下牙体缺损充填修复中的排龈效果及远期疗效。方法:将152例(180颗牙)累及龈下的Ⅱ类洞按照不同GI分级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G1、G2 3组,对每组排龈临床效果及两年内充填体的脱落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不同牙龈指数的排龈效果及远期修复效果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I指数≤2时,排龈效果及远期修复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检测49名健康孕妇唾液雌二醇(E_2)、孕酬(P)含量以及龈下菌斑中产黑色素类杆菌群(BPB)、二氧化碳噬纤维菌(Capno)、梭杆菌(Fuso)等。发现妊娠组唾液P、E_2含量随孕期增高;中间型类杆菌(Bi)和产黑色素类杆菌(Bmel)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唾液E_2和P含量与Bi呈正相关(P<0.05);而两组龈下厌氧茵群中BPB、Capuo、Fuso检出率无差异(P>0.05)。提示妇女在妊娠期因E_2、P分泌水平均增高,改变了龈下微坏境,引起菌群失调,Bi、Bmel比例增高,导致妊娠期龈炎发病增加,表明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龈下菌群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应用16S rDNA检测固定矫治患者牙周可疑病原菌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16S rDNA检测固定矫治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病原,探讨戴用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随机选择36例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的固定矫治患者组成实验组,29例未经正畸治疗者组成对照组。分别检验特定部位牙周临床指数并收集龈下菌斑样本。采用16S rDNA检测9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牙龈指数、牙周袋深度、探诊出血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可疑病原菌中牙龈卟啉菌、齿垢密螺旋体在实验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固定矫治器戴入可引起患者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固定矫治器戴入前后的不同时间进行龈缘菌斑的微生物学检查和牙周状况的临床检查,以探讨固定矫治器戴入前后牙周可疑病原菌和牙周状况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选择18名固定正畸患者,于矫治器戴入前和戴入后1、3、6月分别检查16、41牙位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并在近中颊侧颊轴角处采集龈缘菌斑样本,采用细菌培养鉴定方法测定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检出量(CFU/g)和检出率.结果:与基线相比,观察期内龈缘菌斑的G ̄产黑色素厌氧杆菌检出量和检出率在两个牙位均升高(P<0.05),41的优杆菌、弯曲杆菌、拟杆菌、普氏菌亦有升高(P<0.05).临床指标中16的牙龈指数(颊侧)和探诊深度(颊、舌侧)升高;41的菌斑指数(舌侧)降低(P<0.05).结论:固定矫治器戴入后虽然可通过严格的口腔卫生指导有效控制牙面菌斑,但仍可引起牙周可疑病原菌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egg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调阅2010-2013年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患者病历资料,选择病历资料完整且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正畸病人病历44例进行分析,实验组22例为Begg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治疗组,对照组22例为单纯直丝弓治疗组。对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片进行扫描分析,对治疗时间及辅助支抗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完成时,Begg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治疗组和单纯直丝弓治疗组的前牙覆合覆盖均减少,上切牙切缘均向远中移动,上下磨牙均伸长,前下面高度均增加,两组治疗结束后硬组织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Begg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治疗组与单纯直丝弓治疗组相比,治疗时间短,使用辅助支抗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egg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是临床上一种速度快,费用低,效果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讨和比较云南白药牙周塞治剂与丁香油牙周塞治剂辅助牙周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进而为复杂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我院临床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成了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4例,分别给予云南白药牙周塞治剂与丁香油牙周塞治剂辅助术后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出血指数和松动度等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止血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愈合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出血指数和松动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针对手术牙周炎患者实施治疗的实践过程中,采用云南白药牙周塞治剂的临床比较优势明显,可以显著提升患者术后疗效,很好的包含牙龈,有效的控制牙龈出血,是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矫治方法对青少年正畸患者唾液趋化因子、龈沟液炎症因子表达及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正畸治疗的青少年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患者采取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将其分为Twin-Block组,30例患者采取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将其分为直丝弓组,40例患者采取无托槽隐性矫治器治疗,将其分为无托槽组。对比三组患者的矫正满意度,治疗前后唾液趋化因子、龈沟液炎症因子及牙周健康指标水平变化。结果:无托槽组咀嚼功能、美观程度、舒适性、方便程度满意度评分高于Twin-Block组和直丝弓组(P<0.05);矫治半年后,无托槽组CXCL13、CXCL11、CXCL10、CXCL8相关唾液趋化因子水平低于直丝弓组和Twin-Block组,Twin-Block组低于直丝弓组(P<0.05);三组患者矫治半年后,无托槽组IL-1β、TNF-α表达水平低于直丝弓组和Twin-Block组,Twin-Block组低于直丝弓组(P<0.05);矫治半年后,无托槽组CAL、PD、BI、PLI水平低于直丝弓组和Twin-Block组,Twin-Block组低于直丝弓组(P<0.05)。结论:无托槽隐性矫治器在青少年正畸治疗患者满意度优于Twin-Block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但无托槽隐性矫治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唾液趋化因子、牙龈雅正反应及牙周健康水平影响较小,临床可依照患者经济情况及对美观程度的要求综合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朱晓怡  桑金华  张晓燕  张世旭  刘诚成 《生物磁学》2011,(15):2896-2897,2857
目的:观察EXPASYL排龈膏法在不同牙龈指数(gingivalindex,GI)龈下牙体缺损充填修复中的排龈效果及远期疗效。方法:将152例(180颗牙)累及龈下的Ⅱ类洞按照不同G1分级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G1、G23组,对每组排龈临床效果及两年内充填体的脱落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不同牙龈指数的排龈效果及远期修复效果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I指数≤2时,排龈效果及远期修复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7.
doi: 10.1111/j.1741‐2358.2011.00605.x
Effects of systemic sitafloxacin on periodontal infection control in elderly patients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icrobiological and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systemic administration of sitafloxacin (STFX) on periodontal pockets in elderly patients receiving supportive periodontal therapy (SPT). Background: Periodontitis is a risk factor for atherosclerosis. Better periodontal health contributes to reduce atherosclerosis‐related diseases in elderly popula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Forty‐four patients undergoing SPT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wo groups: a test group took 100 mg/day of STFX for five consecutive days, or a control group received scaling and root planing (SRP) under local anaesthesia. Microbiological and clinical parameters were examined at baseline and at 1 and 3 months after therapy. Results: The presence of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Treponema denticola and Tannerella forsythia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t 1 month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The median reductions of the bacteria between the baseline and 1 month were 3.08 and 2.54% in the STFX‐ and SRP‐treated groups, respectively. Both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probing depth at 1 and 3 months compared to the baseline. Conclusion: The systemic administration of STFX is effective at improving periodontal health during SPT and could be an alternative to SRP for elderly patients who cannot undergo anaesthesia or are at risk of tissue inju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