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者报道,肌肉制造的干细胞注射于患有假肥大性肌营养障碍等位症的狗内,可显著减慢 疾病进程.人患有该不治之症(缩写为DMD),肌肉内很快退化变质,病人典型地死于青少年后期或成年早期.虽然注射类固醇和其他疗法可以缓解该病的某些症状,但无一疗法可减慢DMD的病程.10多年前,研究者发现了在血管壁上的肌肉制造的干细胞.研究者从健康的小鼠血管壁上收集这种肌肉制造的干细胞,然后将其注射于携带引起肌营养障碍基因突变的小鼠体内数次试验结果说明,该疗法可减慢DMD病程.但由于小鼠不能表现与人DMD相同的症状,科学家需要用不同的动物来试验,以了解干细胞能否有效地抗击人的DMD.在新一轮的研究工作中,研究者研究了很好的实验动物狗,狗拥有DMD引起的突变的天然译本.这些狗患有快速肌肉退化病,与人的同类病相似.6只狗接受取自一只健康供体狗的干细胞注射,每月1次,共5次.治疗开始于症状出现后的1月龄或5月龄狗,所有接受治疗的狗均接受了防止组织排异反应的药物.另有4只狗,去除其干细胞,并以健康狗的基因代替其引起DMD的基因.然后,每只狗自4月龄开始,接受其自身的、已改变的干细胞注射,每月注射1次,共5个月.用此方法这些狗不需用抗排异药物.研究者比较了3只未经治疗的狗与这些接受干细胞治疗的每1只狗.尽管DMD病对每只狗的影响是不同的,但截至8月龄止,未经治疗的狗典型地出现不再能走路的症状,并在出生后1年左右全部死亡.接受健康供体狗干细胞注射的狗,情况则要好得多.3只在出生1个月后接受健康供体狗干细胞的狗,其中有1只狗在13个月时仍行走得很好.另有3只在较年长时接受健康供体狗干细胞,其中有2只狗在10月龄时比它们开始治疗时要活跃得多.接受自身的、带有正确基因的干细胞的狗,其DMD病程比未经治疗的狗要减慢些,但改善情况不如接受健康供体狗干细胞的狗那么显著.研究者说,这种差别很可能与置入干细胞的基因有关.由于DMD相关基因很长而难以置入细胞内,研究者从研究相关健康基因的截短形式发现,截短译本不可能提供健康供体狗基因的全部利好条件.研究者将其研究结果报道于即将出版的Nature上. (李潇摘译自C.Brownlee:Science News,November 18,2006,Vol.170,p.326)  相似文献   

2.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是一种由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编码基因突变引起的进行性肌肉萎缩疾病,机体无法产生正常功能的dystrophin,最后由呼吸肌或心肌衰竭引发成年早期死亡。全身系统性基因治疗是最大程度治疗DMD的最有效方法。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vector, AAV)是当前极具应用前景的基因治疗载体,在多种遗传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然而,针对DMD的AAV载体基因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包括无法容纳dystrophin全长编码序列,载体的肌肉靶向性不足且大量滞留在肝脏,AAV在体内大幅降解严重降低转导效率,机体对AAV衣壳蛋白产生免疫反应,AAV规模化制备的实施难度,以及安全性风险等。AAV载体优化旨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其相关特性以定制适用于DMD基因治疗的最佳载体。本文综述了AAV载体优化的方向及策略,以期跨越DMD基因治疗的障碍。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利用一种新型的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地在年轻小鼠中阻断了杜氏肌营养不良(DMD)的进展。如果该技术可以有效且安全地用于DMD患者中,那么其或将帮助开发首个基于基因编辑的疗法来治疗人类致死性的疾病。DMD是男孩儿中常见的一种严重形式的肌营养不良症,主要特点为肌肉进行性地退化且表现出虚弱,该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X染色体相  相似文献   

4.
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一种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本病在2—3岁发病,表现为行走缓慢,奔跑困难,下蹲后出现严重肌肉乏力,肌腱痉挛萎缩,关节畸形,只能强迫卧床,并于25岁以前死亡。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对寻找治疗及预防措施是很有意义的。大量的材料说明,此症患者  相似文献   

5.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是一种最常见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疾病,呈X-连锁隐性遗传,主要由DMD基因的缺失、重复及点突变所致,极少数病例是由于染色体结构重排破坏了DMD基因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本文报告了1例经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和下一代测序检测后原因未明的、具有典型症状的DMD患者。采用核型分析、FISH分析及三代测序、 Sanger测序综合分析发现,患者存在母源性的X染色体臂间倒位(Chr.X:g.[31939463–31939465del; 31939466–131765063 inv; 131765064–131765067del])半合子变异。由于该变异破坏了DMD基因和HS6ST2基因,因此推测该变异是患者发病的遗传学病因。患者表现肌无力等典型的DMD症状,没有明显的Paganini-Miozzo综合征相关症状。本病例的明确诊断,提示结构重排破坏DMD基因也是导致DMD重要原因之一;常规遗传学...  相似文献   

6.
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是常见的神经肌肉遗传病之一,由于骨胳肌肌膜上的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完全或部分缺失引起。本文介绍了dystrophin的结构和功能,对DMD基因治疗的目的基因。基因治疗方式(包括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基因转染途径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指出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治疗及干细胞移植是有希望的治疗方向。经全身途径使目的基因广泛转染骨胳肌并实现心肌和膈肌的转染,是基因治疗研究的难点。  相似文献   

7.
《生理通讯》2008,27(2):49-50
进行性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MD)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的一种最常见类型,主要影响男性X性连锁隐性遗传性肌肉疾病,以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特征。大多数病例有明确的家族史。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慢性骨骼肌细胞变性、坏死,出现肌细胞萎缩与代偿性增大相嵌分布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经临床表现、血清酶学、肌电图、基因分析、肌肉活检、肌肉核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的1例DMD患者采用自体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的方案进行治疗.术后第3、6、9、12个月定期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疗效指标的变化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随访12个月,该患者肌力提高,动作灵活.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较前明显下降,活动能力评分和徒手肌力较前增加,肌电图运动单位电位波幅减低及时限缩短较前改善,肌肉MRI复查显示肌肉病变程度较前减轻、肌肉轮廓较前清晰.结论自体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是一种治疗DMD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分析中国新疆地区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及基因突变类型和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5例DMD患儿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一般资料、肌酶谱指标水平、核磁及肌电图表现、肌肉活检结果、认知功能差异以及基因变异分布特点。结果:85例DMD患儿中有5例是女性,其中汉族24例(28.24%),少数民族61例(71.76%),10例有家族史,9例有误诊经历。就诊原因以行走困难或运动倒退多见,其次为转氨酶、肌酸激酶异常升高。70例患儿行肌肉核磁检查,其中58例符合DMD,共有60例患儿完善肌电图,其中53例为肌源性损害。38例患儿完善认知功能评价,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Ⅳ版总智商(FSIQ)得分45~110分,平均(79.93±18.31),其中10例患儿存在认知功能障碍(FSIQ<70分),占26.31%。DMD患儿的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FSIQ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儿童水平(P<0.001)。16例患儿进行肌肉活检,15例符合DMD病理变化,1例组织学形态正常。71例患儿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MLPA)检测,其中57例阳性,异常检出率为80.28%,其中基因变异类型分别为:50例是缺失,14例是点突变,7例是重复。缺失突变的高发位置是45~49号外显子,在DMD基因的2~9端多出现重复突变。结论:DMD患儿起病隐匿,首发症状多,需要临床各科医生共同协助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10.
微清蛋白(parvalbumin)为肌肉和脑内一种分子量12000的 Ca~(2+)结合蛋白质,现已从大鼠睾丸中分离获得。利用大鼠微清蛋白 cDNA 探针,在睾丸中显示了微清蛋白 mRNA,表明它在睾丸中合成;睾丸微清蛋白也为编码肌肉微清蛋白的同一基因的产物。用免疫组化法可将微清蛋白定位于 Leydig 细胞和成熟精细胞(1~15期)的顶体区。睾丸甾体生成在大鼠生命过程中有两个活跃阶段:第一阶段高峰出现在出生前3天,  相似文献   

11.
Duchenne/Becker型肌营养不良(DMD/BMD)是一类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多见于男性患者,女性携带者一般不发病,因为女性体内会发生随机的X染色体失活,而使体内呈现镶嵌型。目前,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DMD/BMD女性携带者发病的病例,其症状有轻有重,但发病机制尚不明了,大多数研究认为与X染色体的偏斜失活有关,即携带DMD突变的X染色体异常活化,使正常DMD基因弱或无表达,从而无法生成正常功能的dystrophin蛋白,表现为DMD/BMD。本文主要综述了X偏斜失活与DMD女性携带者发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窖蛋白-3(caveolin-3,Cav-3)是整合在窖上的肌细胞特异性蛋白质。人cav-3基因定位于3p25,其主要突变包括跨膜区的错义突变及支架区的染色体微缺失,所导致的表现型包括肢带型肌营养不良(1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1C,LGMD-1C)、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自发性和家族性高CK血症(hyper CKemia,HCK)、末端肌病(distal myopathy,DM)和波形肌肉疾病(rippling muscle disease.RMD)等。Cav-3不仅与肌肉营养不良症相关,也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从人类X柒色体Xp~(21)区不同部位分离得到的9种DNA探针,分析了100名正常中国人,38名DMD患者及其母亲X柒色体Xp~(21)区的14个限制性位点多态性(RSP;又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发现正常的X染色体与携带DMD基因的X染色体Xp~(21)区的RFLP频率没有明显差别;在38例DMD患者中有7例的X染色体有DNA片段缺失;在本文分析的24例患者母杀中有17例是DMD基因携带者,她们在Xp~(21)区的RFLP均存在杂合的多态性,因此可以应用RFLP连锁分析对这些家系进行DMD的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4.
张志平  黄鹰 《遗传》1991,13(2):12-14
用DXS164探针在一例BMD家系中发现有缺失突变。这一缺失跨越了pERT87-1至pERT87-15区域,缺失片段至少在50kb以上。用DMD基因内部的J-Bit和DMD基因两侧的C7和754探针确定缺失片段位于DXS164。本文还对这一家系中一正常男性可能存在754片段的重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Li SY  Sun XF  Li Q  Zhang HM  Wang XM 《遗传》2011,33(3):251-254
假性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s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源于横纹肌的一种X-连锁隐性致死性遗传病,由编码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基因突变所致。为了探讨中国人群中DMD患者的dystrophin基因突变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文章采用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方法对720例DMD患者及其母亲和20例正常成年男性进行dystrophin基因分析。结果显示,检出率为64.9%(467/720),54.3%(391/720)的患者为基因缺失;10.6%(76/720)的患者为基因重复。累及Exon45-54缺失突变型占全部缺失型患者的71.9%(281/391);重复突变型累及Exon1-40占全部重复型患者82.9%(63/76);检出的患者中,DMD型和中间型营养不良症(Intermediate muscular dystrophy,IMD)型占90.6%(423/467),Becker型营养不良症(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型占9.4%(44/467)。表明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以dystrophin基因缺失突变为主,突变发生在整个基因中非均匀分布,存在突变热区,在缺失和重复的位置和片段长度与肌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运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肌细胞生成素基因Myf4和生肌调节因子Myf6在出生后的第30天、第210天、第360天(出生到体成熟)的五指山猪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以及Myf4、Myf6在体成熟五指山猪肌肉、心、肝、脾、肺、肾、胃、小肠组织中mRNA相对表达情况。结果表明:Myf4及Myf6基因在五指山猪出生后在肌肉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随着五指山猪的生长年龄生长而显著增长(p<0.05);Myf4及Myf6基因在成年五指山猪以上8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肌肉组织中相对表达量最高。本研究结果将为五指山猪肌肉生长发育及矮小性状形成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构建含有人microdystrophi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来感染dystrophin基因敲除小鼠mdx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进行基因修饰,为同种异体基因修饰的干细胞移植治疗DMD疾病奠定基础。用NotⅠ酶切含microdystrophin基因的pBSK-MICRO质粒,获得microdystrophin基因。片段回收后定向插入腺病毒穿梭质粒pShuttle-CMV,获得重组质粒pShuttle-CMV-MICRO。PmeⅠ线性化重组质粒pShuttle-CMV-MICRO,去磷酸化后回收后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共电转化BJ5183感受态细胞。同源重组后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用脂质体介导转染293细胞,通过观察293细胞病变及PCR扩增目的基因等方法鉴定重组的腺病毒。然后将病毒上清转染DMD模型鼠mdx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RT-PCR以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microdystrophin的转录及蛋白表达。成功构建了含有microdystrophi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病毒滴度为5·58×1012vp/mL。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可见microdystrophin蛋白在mdx小鼠MSCs中高效表达。该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成功转染到mdxMSCs内表达为下一步用microdystrophin基因修饰的mdxMSCs进行同种异体移植治疗DMD疾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用DXS164探针在一例BMD家系中发现有缺失突变。这一缺失跨越了pERT87-1至pERT87-15区域,缺失片段至少在50kb以上。用DMD基因内部的J-Bir和DMD基因两侧的C7和754探针确定缺失片段位于DXS164。本文还对这一家系中一正常男性可能存在754片段的重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DMD/BMD)是一种由于DMD基因突变导致的X连锁隐性致死性遗传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建立一种既可以对携带者进行检测又可以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的方法, 文章联合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和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 , STR)为遗传标记连锁分析的方法对26例有高风险再生育患儿的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家系的孕妇通过羊水穿刺进行产前基因诊断。26例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的羊水标本中有7例诊断为男性患儿, 4例诊断为女性携带者。MLPA可以作为筛查DMD基因缺失和重复突变的首选方法。联合应用MLPA和STR连锁分析, 可以提高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的产前基因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对3个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家系中的患者进行dystrophin基因内9个外显子缺失检测,在2个家系中检测到外显子45、48、51缺失,同时运用PCR技术扩增位于dystrophin基因内内含子短串联重复序列,对非缺失型DMD家系进行了产前诊断,胎儿为正常女性.dystrophin基因外显子缺失检测方法快速、敏感、准确,可在临床推广中应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多态性分析方法可用于DMD家系的产前基因诊断和携带者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