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L型的体外诱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胃内可能影响NP变成L型的一些因素,如抗生素、胃液、胆汁等为诱导剂,进行HP一L型的体外诱导。梭芋青霉素纸片法和含药平板法可诱导出HP一L型的园球体和丝状体,在L型平板上形成典型的“油煎蛋”佯或丝状菌落。梭千青霉素诱导HP一L型纸片法浓度为10一200ug/片,含药平板法浓度为0.156一0.01ug/ml。融羧苄青霉素诱导的“油煎蛋”样菌落不稳定易回复,丝状菌落则较稳定,在Skirrow平板上也能生长。胃液可诱导HP形成稳定的L型,这种L型为丝状菌落,涂片油镜下呈长丝体。胆汁对4株不同的HP经多次诱导均未成功,形成的HP一L型作了免疫酶(PAP法)染色和染色体DNA酶切图谱分析。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L型培养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细菌L型的一般特点,以布氏肉汤为基础,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和统计分析,研制出适合HP-L型生长的液体培养基,其成份包括:蛋白胨1%,胰蛋白陈1%,葡萄糖0.1%酵母粉0.2%,小牛血清10%,D-蛋氨酸0.02%,NaCl1.5%,MgSO4·7H2O15mM,CaCl210mM。HP-L型固体培养基则在此液体培养基的基础上,除去小牛血清另加0.8%琼脂和15%羊血浆,HP-L型在此培养基上诱导成功,形成典型的“油煎蛋”菌落,在常规Skirrow平板上则不能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D2-40、LYVE-1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L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3)表达与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 L-form,Hp-L型)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和25例对照组的Hp-L型感染,同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织的LVD值和VEGFR-3的表达,分析Hp-L型与LVD以及VEGFR-3表达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革兰染色L型检出阳性率为67.5%;免疫组化Hp-L型抗原表达阳性率为65%,两种方法检测同时阳性的病例50例,占62.5%.胃癌组的Hp-L型阳性率、LVD及VEGFR-3表达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胃癌组中Hp-L阳性组的LVD值和VEGFR-3表达阳性率高于Hp-L阴性组.LVD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关系.结论 Hp-L型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p-L型可能是肿瘤淋巴管生成的重要促进因子,影响胃癌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4.
用亚致死量金黄色葡萄球菌静脉内注入感柒小鼠建立了动物模型,结果感染后1周内大部分(8/10)的小鼠肺脏中可分离出金葡菌 L 型;感染第2周时,肺中 L 型菌消失,肝、肾中出现 L型菌分别为5/10与8/10,在感染第4周金葡菌 L 型从肝脏中也消失,而在肾中从4周持续至12周仍有L 型菌(18/20),普通细菌型占2/10,说明 L 型菌在此处保存时间较长,在第12周时,L 型仍有15/20,从感染后4周时起至第12周组织学检查时,在4/5~1/2的肺、1/5~1/3的肝、3/4~5/5的肾脏器中表现有间质性炎症,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机体内可转变为“L”型,并在肾内的高渗环境中长期存活,它能在小鼠中引起间质性炎症,这一病变,看来与无细胞壁的其它微生物(包括病毒、支原体等在内)具共同的致病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及骨桥蛋白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L(HP-L)型感染以及OPN的表达情况,探讨Hp-L型感染对胃癌侵袭、转移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①应用革兰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0例胃癌组织中的Hp-L型感染情况;②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中的OPN的表达。分析Hp-L型感染与OPN表达的关系以及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①120例胃癌组织中有88例革兰染色检出Hp-L型,其阳性率为73.3%(88/120);免疫组化Hp-L型抗原表达阳性率为70.8%(85/120),革兰染色Hp-L型检出和Hp-L型抗原表达同时阳性的病例有82例(两者同时阳性者为Hp-L型阳性),其阳性率为68.3%(82/120)。②胃癌组织中Hp-L型阳性组的OP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73%(58/82),高于Hp-L型阴性组表达率,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经四格表资料χ2检验,胃癌组中Hp-L型阳性与OPN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27,P<0.001)。③胃癌中Hp-L型阳性与肿瘤的大小、癌细胞的血管侵袭、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01-P<0.05)。结论 Hp-L型感染是引起胃癌...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通过各种致黏膜炎症信号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但宿主免疫应答非但不能有效地清除感染,反而促进炎症反应而导致病情的加剧。本文综述了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宿主免疫应答以及该菌长期定居胃黏膜和致炎症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8.
动物感染模型对于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疫苗的研制和药物的筛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报道的用于建立该菌动物感染模型的动物有小鼠、大鼠、蒙古沙鼠、豚鼠、猫、狗、悉生生物猪和灵长类动物等。此外也有人利用猫胃螺杆菌感染的小鼠、大鼠模型和鼬鼠螺杆菌感染的雪貂模型来研究幽门螺杆菌。本文就各种幽门螺杆菌动物感染模型的优缺点、适应范围及存在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UreB基因工程乳杆菌(UreB-L6032)研制一种预防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的UreB活性酸奶,并对其抗H.pylori感染的能力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方法 采用发酵奶制备技术制成酸奶,并对其pH、活菌含量和质粒稳定性进行检测.小鼠在喂食UreB活性酸奶1个月后再感染H.pylori,并设普通酸奶组,阴性和阳性感染组,2个月后测定IL-10(interleukin-10)、IFN-γ(interferon-γ)、sIgA和特异性IgG的水平,并利用快速脲酶法和细菌培养法对小鼠胃部H.pylori进行检测.结果 成功的研制出了色香味颇佳,含UreB-L6032活菌较高,质粒能稳定存在的UreB活性酸奶.与一般酸奶相比,其能诱导小鼠体内特异性IgG的产生,显著增加IL-10的表达,降低小鼠H.pylori感染率.结论 UreB活性酸奶比一般酸奶能更加有效预防H.pylori感染. 相似文献
10.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能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诱发胃癌等胃肠道的病变,还与许多胃肠外疾病密切相关,如果不经过特殊治疗将终生带菌,严重的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这些问题引起了儿科医生和儿童保健医生的共同关注。儿童期既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特殊时期,也是控制感染的关键时期。本文将从小儿幽门螺杆菌国内外的感染状况、相关疾病、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等几个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陈翠萍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6,24(3):39-41
幽门螺杆菌(HH)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并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相关致病因子主要包括尿素酶、细胞粘附素、过氧化氢酶、脂酶、蛋白酶、细菌毒素和能导致炎症反应的物质。HP的致病机理与HP的致病性和宿主免疫应答有关,尤以细菌的毒性占主导地位。近年来国内外均关注HP的免疫预防和治疗。由于HP减毒活疫苗的研究条件尚不成熟,目前正重点进行全菌体死疫苗、组分疫苗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HP动物模型、疫苗的免疫途径、免疫佐剂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HP疫苗的治疗作用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对HP的致病机理、疫苗的研究进展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L-form,H.pylori-L型)感染,Ras相关区域家族1A基因(RASSF1A)和细胞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胃癌组织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H.pylori-L型感染情况;同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上述组织中癌基因skp2和抑癌基因RASSF1A的表达。结果 50例胃癌组织标本中免疫组化及革兰染色H.pylori-L型同时阳性的病例有30例,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H.pylo-ri-L型阳性率分别为60.0%和20.0%,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Skp2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RASSF1A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H.pylori-L型阳性组的Skp2表达阳性率高于H.pylori-L型阴性组(P<0.05);H.pylori-L型阳性与Skp2的表达阳性呈正相关关系;RASSF1A的表达与H.pylori-L型阳性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H.pylori-L型感染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促进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可能涉及上调Skp2的表达和下调RASSF1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口臭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调查主诉口臭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率和主诉消化不良的口臭发生率。方法 研究对象为125例主诉慢性口臭患者和212例主诉慢性消化不良患者。口臭以口气挥发性硫化物(VSC)检测与闻诊联合诊断,H.pylori感染以^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结果 125例主诉慢性口臭的患者有87例是真性口臭,其余38例为假性口臭,真性口臭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假性口臭(40.2%和13.2%,P〈0.01)。212例主诉慢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发生口臭105例(49.5%)、感染H.pylori 94例(44.3%),H.pylori阳性患者的口臭发生率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患者(57.5%和43.2%,P〈0.05)。无论何种主诉,大部分口臭患者属于VSC阳性(88.5%),但H.pylori阳性患者和H.pylor阴性患者口气VSC水平差异无显著性,VSC阳性口臭和VSC阴性口臭的H.pylori感染率差异也无显著性。结论 H.pylori感染可能与口臭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但口气VSC并非由H.pylori直接产生。 相似文献
15.
黄叶妮刘丽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7):3398-3400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HP)感染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人类感染Hp可导致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胃黏膜相关的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和胃腺癌。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肠疾病的转归和预防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抗茵药物的滥用,使得对幽门螺杆茵的治疗变得棘手。本文就Hp的致病机制、耐药性问题及治疗方法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L型(Hp-L)感染和血管生成素(Ang)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4例胃癌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p-L型感染,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ng-1、Ang-2蛋白表达水平,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Hp-L型感染率、Ang-2阳性表达率、MVD值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胃癌中Hp-L型感染与肿瘤分化程度、侵袭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Ang-2表达、MVD呈正相关。胃癌组织中Ang-2表达与肿瘤大小、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MVD呈正相关。Ang-1在胃癌中表达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Ang-1表达与侵袭深度和MVD呈负相关。结果 胃癌Hp-L型感染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与Ang-2表达上调,Ang-2/Ang-1比例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王学敬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8):915-919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与胃癌共刺激分子OX40、OX40L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进行胃癌手术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Giemsa染色和PCR方法检测胃癌组织H. pylori感染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共刺激分子OX40、OX40L的表达,并分析共刺激分子OX40、OX40L表达与胃癌组织H. pylori感染的相关性。分析OX40、OX40L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组织H. pylori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 胃癌组织中OX40、OX40L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而与胃癌肿块大小相关(P结论 H. pylori感染可能与胃癌组织中OX40、OX40L异常表达相关,可为探究H. pylori致癌机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8例口臭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96例无口臭的健康志愿者为无口臭组,通过13C呼气试验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比较两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根据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为感染组和无感染组,比较两组口臭的发生率,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口臭组和非口臭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79.17%,27.08%,口臭组显著高于无口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16,P0.05)。口臭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显著相关(r=0.4)。幽门螺杆菌感染组患者和未感染组口臭的发生率分别为70.31%和3.75%,感染组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89,P0.05)。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口臭的发生率显著相关(r=0.69)。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是引起口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