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技术对50例乳腺癌的c-erbB-2癌基因表达与细胞形态定量及DNA含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c-erbB-2阳性乳腺癌细胞平均DNA含量及倍体数明显高于c-erbB-2阴性者,且以非二倍体细胞为主;(2)c-erbB-2阴性乳腺癌细胞平均核面积(NA)、核周长、核直径及核浆比例均大于c-erbB-2阴性者。术后5年内死亡的c-erbB-2阳性乳腺癌细胞NA值最大,c-erbB-2阳性且有淋巴结转移者细胞NA值亦较大,核形状因子偏离“1”更远。表明c-erbB-2表达与乳腺癌细胞的分裂及分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对379例良、恶性肝组织进行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33%的慢性迁延性肝炎(6/18)、76%的慢性活动性肝炎(26/34)、92%的肝硬变(57/62)和97%的肝细胞性肝癌(HCC)(58/60)中有HBxAg表达,阳性率高于HBsAg或HBcAg。癌周肝中的HBxAg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癌周肝。与其它2种HBV抗原不同,HBxAg表达在细胞类型上有较明显的选择性,在肝小多角细胞(SPLC)、小细胞性不典型增生(SCD)及HCC中较强。与IGFⅡ、c-erbB-2、c-myc和EGF-R表达进行的对照研究表明HBxAg与IGFⅡ和c-erbB-2这2种HCC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关系密切。PCNA染色结果显示HBxAg阳性组织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高于HBxAg阴性组织。我们的结果还表明HBxAg表达与肝细胞不典型增生的发生和进展有关、提出HBVX基因可能通过其表达产物(HBxAg)首先激活IGFⅡ、c-erbB-2基因,继而引起显著的SPLC增生和SCD而参与HCC发生的.  相似文献   

3.
应用ELISA和PCR法检测502例乙肝病人血清,401例HBsAg阳性血清中,有114例(28.4%)抗-HCV和HCVRNA双项阳性,25例(6.2%)HCVRNA单项阳性;21例(5.2%)抗-HCV单项阳性。将HBsAg乙肝病人分成HBVDNA,HBeAg阳性组和HBVDNA,HBeAg阴性组。前者抗-HCV阳性率为11.6%~20.5%,HCVRNA阳性率为16.2%~20.5%。后者抗-HCV阳性率为20.2%~55.6%,HCVRNA阳性率为23%~60.3%。结果说明长期携带HBV者和慢性乙肝病人均可重叠HCV感染。HBVDNA阳性组抗-HCV和HCVRNA阳性率明显高于HBVDNA阳性组  相似文献   

4.
作者应用抗HCVNS3区C33c抗原2B6株单克隆抗体和抗HBxAg多克隆抗体,采用ABC法对102例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PHC)组织进行了HCV及HBV抗原定位研究。HCVC3。抗原及HBxAg在PHC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81.4%及74.5%,C33c抗原或HBxAg阳性占所检病例94.1%,相同病例二者同时阳性为61.8%。102例PHC中50例有癌旁肝组织,其C33c抗原和HBxAg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62%和92%。HCVC33c抗原定位于肝癌细胞的胞浆内,胞核未见阳性信号。C33c抗原阳性细胞在PHC中呈散在、局灶分布为主,在癌旁肝组织呈弥漫分布为主。本文结果提示HCV感染在PHC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鼠抗蛋白激酶底物p36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p36在54例肝硬变,79例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分布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HBV、HCV感染情况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p36在肝硬变及肝细胞肝癌中定位于肝细胞或癌细胞胞浆内,在胞浆内弥漫分布,阳性细胞呈灶状或弥漫分布,部分病例癌周肝细胞信号较癌组织为强,p36在肝硬变、肝细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8.8%(48/54)及82.3(65/79),HBxAg在两种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70.4%及76%,HCV核心抗原在两种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80%及78.5%;三者同时阳性分别为55.5%及58.2%;p36、HBxAg同时阳性分别为68.5%及64.5%;p36、核心抗原同时阳性分别为74.1%及70.8%,我们的结果提示,肝硬变、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36存在高表达,其高表达可能与HBV、HCV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细胞凋亡过程中c-erbB-2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据文献报道c-erbB-2可以介导细胞凋亡,为检验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用5-氟尿嘧啶(5-Fu)诱导小鼠成纤维细胞NC3H10,TC3H10及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凋亡.用Northern印迹法检测c-erbB-2的表达状况.结果显示:c-erbB-2基因表达在5-Fu作用6h开始降低,12h降低更为明显.作用24~48h出现细胞存活率下降,DNA梯状断裂及细胞周期凋亡峰等凋亡典型现象.实验结果并不支持c-erbB-2可介导细胞凋亡的观点.该基因在细胞凋亡过程中有何作用尚待探讨.  相似文献   

7.
将编码丙型肝炎病毒(HCV)E2蛋白417~750位氨基酸的DNA片段 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1(-)中的CMV IE启动子下游,构建成HCV E2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pcE2。ELISA法检测pcE2 DNA免疫兔血清中的E2抗体变化和维持规律,结果显示免疫20d已有 抗体产生,30d后开始进入高峰,40d时达到最高值,至第90d抗体水平保持平稳,抗体滴度 达到1∶1600左右。流式细胞计数仪(FACS)检测pcE2 DNA免疫鼠CD4+、CD8+T淋巴细胞变 化情况,与注射空载体pCDNA3.1(-)的阴性鼠相比,CD4+淋巴细胞水平略有上升,CD8+ 细胞水平有较大升高,增幅达35.46%。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注射pcE2的小鼠组织中有明显 的阳性着色,而注射pcDNA3.1(-)的对照组小鼠免疫组化结果为阴性。以上结果表明:pcE2 在实验动物内表达出的HCV E2蛋白可以引起免疫动物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尤其 是MHC-1限制性杀伤性CD8+T淋巴细胞水平的提高对清除 病毒是十分有利的,因此HCV E2 DNA免疫有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HCV感染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用改良抗酸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S—P)法探讨抗酸菌L型感染、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21、c-erbB-2等癌基因蛋白表达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50例肺癌中抗酸菌L型感染率为420%,伴抗酸菌L型感染者,PCNA指数显著增高;(2)50例肺癌中P21、c-erbB-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0%和340%;且随肺癌分期的增加及淋巴结转移而显著增高。结果表明抗酸菌L型感染可能是肺癌的重要因素之一;P21、c-erbB-2表达预示肺癌预后不良;抗酸菌L型感染和癌基因蛋白可能在肺癌的不同发展阶段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探讨蛋白酶ICH1 与凋亡基因bcl2 的关系及在鼻咽癌发生中的作用。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6例鼻咽癌组织中ICH1 (ICH1L和ICH1S) 和bcl2 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发现11 例良性病变中2 例ICH1L阳性, 1 例ICH1S阳性。46 例鼻咽癌中16 例ICH1L阳性, 22 例ICH1S阳性, 阳性率分别为348% 和478% , 各组织学分型间无明显差异(P> 005)。癌细胞ICH1 表达较良性病变增加, 但ICH1L与良性病变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05)。良性鼻咽上皮bcl2 阴性。46 例鼻咽癌中38 例bcl2 阳性, 阳性率为826% , bcl2 表达与组织分型也无明显关系 (P> 005)。ICH1L与bcl2 呈反向表达关系。提示ICH1 和bcl2 表达异常可能与鼻咽上皮的癌变有关。bcl2 对ICH1L表达可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型HCV EIA诊断试剂盒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永平  曹经缓 《病毒学报》1994,10(2):118-127
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结构区核壳蛋白(C)区抗原、膜蛋白E1和E2区抗原,以及非结构区NS3-NS5区抗原的区段,已经在原核细胞中获得有效的表达。同时,相应区段中的优势抗原表位肽也经化学合成法大规模地制备。HCV基因组上各区段抗原性的分析发现,由C区和NS3区分别编码的C抗原和C33c抗原是HCV基因组上两个优势抗原区段。其相应的抗体出现早(感染后6周可检出抗C33c抗体),阳转率高(约99%阳性检出率),特异性和重复性均优于其它区段抗原。以中国人HCV的C33c重组蛋白和分支状合成肽MAP-C-19为复合抗原,研制了适合我国抗HCV抗体检测的新型丙型肝炎病毒酶免疫测定(HCVELA)诊断试剂盒。它同当代美国Abbott/UBIHCVELA诊断试剂的符合率约98%,同加拿大YES公司HCVEIA诊断试剂的符合率约97.8%,阳性检出率提高了约2%,3次重复性达100%,表明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均达到了当代第二代JCVELA诊断试剂的水平。我国人群中抗HCV抗体的分布情况为:正常人群的检出率1%-2%;外科类住院病人检出率约28.8%;肝炎患者抗HCV阳性率为34.4%,慢活肝、肝硬化和重症肝炎患者  相似文献   

11.
最近的报道指出,某些病毒有诱导体外细胞凋亡的作用,借以限制病毒的扩散。为探讨HSV-2在体内诱导细胞凋亡的效果及其形态学特点,用 HSV-2 333株感染小鼠阴道,于感染后不同天数处死动物,取其阴道,固定于10%中性福尔马林,TUNEL末端标记染色显示凋亡的细胞,光镜下进行原位观察。结果显示:感染后的第1天粘膜上皮内即出现大量的凋亡细胞,第2天至11天凋亡细胞的数量及在上皮内的分布范围达最高水平。早期的凋亡细胞见于感染后所有标本,其核染色质形态及分布似正常细胞,但它被TUNEL标记染成棕黄色;晚期的凋亡细胞亦见于所有标本,其胞核缩小,染色质浓缩并在核周边集聚,核中心空化。载有凋亡细胞的上皮在阴道粘膜上分布很广,最广的可占全阴道上皮的2/3。同时可见HSV.2引起的上皮细胞坏死及疱疹形成,二者均由凋亡细胞包围。凋亡细胞不断地由上皮表面脱落至阴道,未见凋亡小体及吞噬现象。结果提示,HSV-2 333株阴道感染可同时诱导细胞坏死及凋亡,细胞凋亡可能在限制病毒产生子代及限制感染区域扩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PCR方法对单纯疱疹病毒Ⅱ型糖蛋白D(HSV-2gD)基因进行了修饰,在其5'端删去约500bp的非编码区,仅保留ATG上游7个bp。将修饰后的HSV-2gD基因插入到带有痘苗病毒天坛株TK基因区段的痘苗表达质粒pJSA1175,置于痘苗病毒P7.5k早/晚期启动子控制下。将此重组质粒用脂质体Lipofectin方法转染已受野型TK ̄+痘苗病毒天坛株感染的TK ̄-143细胞,通过同源重组机制和标志基因LacZ产物的蓝斑显色作用,以及BudR试剂对TK表型的选择压力,筛选出整合有HSV-2gD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Southem杂交表明,HSV-2gD基因已正确地插入痘苗病毒TK基因区内;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显示,HSV-2gD蛋白已得到有效表达,且主要分布于细胞膜。重组病毒免疫家兔可产生明显的抗HSV-2gD中和抗体。用重组病毒免疫小鼠,3周后可使94%(17/18)的小鼠对抗HSV-2的致死量攻击,表明重组病毒具有明显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用戊肝病毒(HEV)基因组编码氨基酸序列1-901-914/2-515-530、3-91-123、2-613-654相应的三段合成多肽为抗原、研制出一种检测抗-HEVIgG的ELISA试剂。以该试剂检测中国、缅甸、印度和前苏联肠道传播非乙型肝炎(ET-NANBH)病人血清105份,仅3份中国病人血清阴性,阳性率为97.1%;检查实验感染HEVL赤猩猩血清,感染前阴性,感染后阳性;检查正常人血清99  相似文献   

14.
梁臣 Wook  CV 《病毒学报》1995,11(2):144-150
由含有BHV-1(Bovine Herpes Virus-1)前早期基因的基因组片段亚克隆ICPO(BHV-1Infected Cell Protein O)的DNA序列至表达载体pSVD3,构建质粒pSV2.9。将该质粒与PBLTR-Luc共转染小牛肺细胞,检测转染细胞裂解物的荧光素酶活性,BICPO的表达产物可以显著地激活BIV LTR启动子控制下的荧光素酶基因的表达。根据PSV2.9与含有B  相似文献   

15.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人胚鼻咽的c-erbB-2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胚鼻咽上皮的c-erbB-2表达没有发育阶段性与鼻咽部位置的差异,而与鼻咽上皮的种类密切相关.在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中,以纤毛层的c-erbB-2表达阳性信号最强;在典型的过渡型上皮中,c-erbB-2阳性反应细胞主要分布于上皮的下五分之四左右的区域,表层细胞无阳性信号出现;而在复层鳞状上皮中,c-erbB-2阳性细胞的位置进一步下移,主要分布于上皮的下三分之二左右的区域.这些结果提示,c-erbB-2在人胚鼻咽上皮中的表达随细胞分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直至完全没有表达.  相似文献   

16.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及免疫组分方法,使用地高辛标记HCV5’非编码区探针及抗HCV NS3区C33c单克隆抗体,对35例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PIC)和癌旁肝组织的HCV RNA及其NS3抗原进行检测结果发现HCV RNA在PIC中的阳性率为83%,HCV RNA定位于癌细胞浆中,个别病例并在淋巴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和枯否氏细胞中发现阳性信号。HCV NS3区C33c抗原在PIC的阳性率为89%,阳性  相似文献   

17.
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67例胃标本中p53和c-myc的表达与多药耐药性(MDR)的关系。结果显示本组胃癌中p53阳性32例,阳性率47.8%;c-myc阳性37例,阳性率55.2%;P-gp阳性39例,阳性率58.2%。p53的异常表达与mdr-1基因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3,P<0.05),而c-myc和mdr-1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提示p53异常表达可增加mdr-1基因的表达,从而使胃癌细胞获得MDR表型  相似文献   

18.
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nm23-H1基因在乳腺癌的表达情况。在143例乳腺癌中,76.2%呈阳性表达。nm23-H1基因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类、分级,雌、孕激素受体状态以及p16基因表达无明显相关(P>0.05);但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64.1%(41/64)显著低于无转移组83.9%(52/62)(P<0.05),nm23-H1阳性表达组的死亡率35.7%(10/28),也明显低于阴性组55.6%(5/9),提示检测nm23-H1蛋白可能成为乳腺癌患者的一种新的预后指标。nm23-H1和p16基因表达无明显相关性,提示二者可能通过两种不同的机制和途径影响癌转移和预后,联合检测此二种蛋白对判断乳腺癌患者的癌转移和预后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含前S蛋白乙肝疫苗免疫人群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考核含前S蛋白乙肝血源疫苗的人群免疫效果,对968名HBV标志阴性的少年人群以10μg×3的免疫剂量及0、1、2月免疫程序进行接种。全程免疫后一月采血检测其抗-HBs免疫应答。结果表明抗-HBs阳性率达96.6%。并对另291名抗-HBc及HCV阳性的少年人群以同样的剂量、同样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免疫后抗-HBs阳性率为94.16%,且有23.98%的人接种后抗-HBc由接种前的阳性转为阴性,全部观察对象无一例检出HBsAg和其它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20.
高产稳产聚羟基烷酸的重组大肠杆菌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重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HMS174(pTZ18UPHB) 含有携带聚羟基烷酸(PHA) 合成基因( phaCAB)** 的质粒pTZ18UPHB,是很有潜力的PHA 生产菌,但存在着质粒不稳定和不能合成3羟基丁酸(3HB) 与3羟基戊酸(3HV) 共聚物[P(3HBco3HV)] 的缺陷。将RK2 质粒上的par DE 基因引入pTZ18UPHB 构成质粒pJMC2 ,该质粒可以在宿主E.ColiHMS174 中稳定遗传。将培养基中的磷酸盐浓度降至18 m mol/L,发现E.Coli HMS174(pJMC2) 能够以丙酸为前体合成P(3HBco3HV) ,其中3HV 在共聚物中的含量为5 % ~8 % 。在5L自动发酵罐中分批补料培养E.Coli HMS174(pJMC2) ,培养基初始磷酸盐浓度为15 m mol/L,30 h 后每升培养液中干菌体可达42-5 g,P(3HBco3HV) 占干重的70 % ,其中3HV 在共聚物中的含量为4-9 %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