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及其L型内毒素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鲎试剂对大肠杆菌(ATCC25922)、伤寒杆菌、绿脓杆菌(ATCC7853)及它们的L型内毒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细菌型与细菌L型均具有内毒素,但细菌L型内毒素含量较细菌型低(约为1/3 ̄1/2)。因此,认为细菌L型仍有一定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胆囊细菌L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非高渗透压培养基培养法从常规细菌学检查阴性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组织、胆汁及胆石中分离细菌L型,获得了86.02~100%的检出率。胆囊检出的细菌L型绝大多数是稳定L型,在常规细菌学培养基或L型高渗透压琼脂培养基上不能形成可见的生长现象。沸水浴10分钟可杀死胆囊或胆结石中的细菌L型,多种抗生素能抑制胆囊细菌L型的生长。细菌稳定L型在胆囊中如此广泛存在,可能是慢性胆囊炎与胆囊结石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改良的Fishman法对胆石症、胆系感染者的胆汁标本中分离出的20株大肠杆菌及其L型进行β-葡萄糖酸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20株大肠杆菌及其L型均可产生β-葡萄糖醛酸酶,但大肠杆菌L型产此酶的能力仅为其细菌型的58.69%。胆汁中的细菌主要以L型的形式存在,所以,大肠杆菌L型与胆红素钙结石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唐七义  王和   《微生物学通报》1994,21(1):33-36
用电泳法研究了细菌L型及其亲代细菌型和一些肠道杆菌的电动力学特征。伤寒杆菌L型和葡萄球菌Cowan株L型的等电点与其亲代细菌型不同;普通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的等电点与革兰氏阳性菌相似;白喉杆菌L型和葡萄球菌Wood株L型的等电点与其亲代细菌型无显著差异。电泳可使结晶紫染色的细菌脱去结晶紫,亦可使染色后经乙醇处理的普通大肠杆菌和伤寒杆菌脱色并在电场作用下泳动,但不能使染色后经乙醇处理的葡萄球菌脱色或泳动,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等电点不同于普通大肠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在一定pH范围内,电泳  相似文献   

5.
AngⅡ和PKC对心肌细胞AngⅡ 1型受体的转录调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蛋白激酶C(PKC)在诱导AngⅡ1型受体(AT1)基因表达及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AngⅡ可诱导AT1mRNA水平一过性下调,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10nmol/LAngⅡ刺激细胞6h,引起AT1mRNA水平降低幅度最大,降至对照的51.6%±9.5%,然后逐渐回升,24h恢复至对照水平.30μmol/LH-7(PKC抑制剂)能阻断AngⅡ诱导的AT1mRNA水平的下调.0.3μmol/L的PMA(PKC激活剂)单独应用可诱导AT1mRNA水平下调达对照的43%±8%,加入AT1拮抗剂DMP811及Dup753均可阻断AngⅡ诱导的AT1mRNA水平的下调.10nmol/L的AngⅡ刺激心肌细胞96h可使蛋白含量降低至对照的73.4%±5.6%,而加药持续刺激144h可使蛋白含量较对照增加33.8%±6.3%,H-7不能阻断AngⅡ诱导的蛋白含量降低,但可有效地抑制蛋白含量的增加.以上结果提示:AngⅡ对心肌细胞AT1基因的转录和细胞的蛋白代谢有调节作用,而PKC则参与了AngⅡ的这种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59例肿瘤发热患者做细菌学检查,细菌学培养阳性者76%。其中L型58%,细菌+L型24%、细菌型18%。分离出菌种以葡萄球菌较多见,其次为大肠杆菌及真菌。表明肿瘤患者发热多数与感染有关,且主要致病菌为L型,。  相似文献   

7.
应用组织切片革兰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240例有凹空细胞的标本(鳞状细胞乳头状瘤36例.尖锐湿疣61例,喉癌85例,子宫颈鳞癌58例)进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细菌L型检测,比较两者在组织中的检出阳性率、分布及组织病理学表现。结果发现,凹空细胞中HPV—Ag检出阳性率(72.1%)与金葡菌CowanI株L型-Ag检出阳性率(65.0%)无显著性差异(P>0.05);革兰染色有65.4%的凹空细胞检出L型菌,HPV-Ag与L型-Ag在组织中的分布和组织病理学表现基本一致。表明细菌L型与病毒具有相似的病理致病特征。细菌L型感染是引发上述病变及凹空细胞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乙酰胆碱对培养T细胞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邱一华  彭聿平 《生理学报》1995,47(3):275-280
本文研究不同浓度(10^-10-10^-4mol/L)乙酰胆碱(ACh)对离体培养的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10^-9-10^-4mol/L可显著增强T细胞由刀豆素A(C-A)诱导的增殖反应,以10^-7-10^-6mol/L时最强。淋巴细胞先用ACh刺激1h或者刺激1h后洗弃ACh,再用ConA诱导6h的T细胞的增殖。10^-7-10-6mol/L阿托品可阻  相似文献   

9.
粘膜应用自身抗原诱导外周免疫耐受状态,依赖应用抗原剂量,诱导产生两种粘膜耐受机制:高剂量偏向产生T细胞克隆无能/排除,低剂量偏向产生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TGF-β,IL-4,IL-10)的T细胞克隆扩增。大量研究表明鼻内或口服应用抗原诱导粘膜耐受可有效预防的几种实验性自身免疫病(EAE,EAMG,EAU,IDDM和CIA),在同等剂量鼻内应用比口服诱导粘膜耐受更有效。基于动物实验结果,对人类自身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早期细菌易位规律及生长抑素(stilamin)与头孢噻甲羧肟(Ceftazidime)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去氧胆酸钠逆行胰管注射致大鼠AHNP模型。一、将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12及24小时后采样。二、将S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治疗组,Stilamin治疗组,Ceftazidime治疗组,对照组同上。各组经腹腔用药,24小时后采样,观察各组胰肝细菌学指标、小肠粘膜改变、肠组织MDA含量及胰腺光镜病理学评分。结果:一、模型组胰肝细菌检出率及菌落计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检出菌以大肠杆菌和肠球菌为主,肠粘膜病变主要在回肠。二、肝胰菌落计数(CFU/g):生长抑素组和抗生素组明显低于盐水组,(P<005)。抗生素组检出的细菌以肠球菌为主。生长抑素组肠粘膜病变较其它组明显减轻,且肠组织MDA含量明显减少(P<001),除出血外(P<005)胰腺病理评分较其它组未见显著差异。结论:AHNP早期应用抗生素和生长抑素能减轻细菌的肠道透壁易位,但不能阻止耐药菌易位。生长抑素腹腔用药能保护肠粘膜屏障。其机理与减轻氧自由基对肠道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1.
利用合成的寡聚核苷酸片段,从质粒pOS1000中分离出具有适合克隆位点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usthuringiensis)δ内毒素cryIA(c)全长基因。将该基因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KK2233重组,并引入大肠杆菌JM109中,经IPTG诱导,获得了超量表达的CryIA(c)蛋白。将cryIA(c)全长基因插入链霉菌表达载体pHZ1272中,得到重组质粒pHZ1256,将该质粒引入变铅青链霉菌(Streptomyceslividans)JT46中,经硫链丝菌素诱导,通过Westernbloting测定表明,重组变铅青链霉菌JT46(pHZ1256)已表达出相应的CryIA(c)蛋白。杀虫试验表明,大肠杆菌和链霉菌所表达出的δ内毒素CryIA(c)对小菜蛾均有毒杀作用,其致死率分别为93%和57%。  相似文献   

12.
利用合成的寡聚核苷酸片段,从质粒pOS1000中分离出具有适合克隆位点的苏云金芽直菌δ-内毒素cryIA(c)全长基因。将该基因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KK223-3重组,并引入大肠杆菌JM109中,经IPTG诱导,获得了超量表达的CryIA(c)蛋白将cryIA(c)全长基因插入链霉菌表达载体PHZ1272中,得到重组质粒,PHZ1256,将该质粒引入变铅青链霉菌JT46中,经硫链丝菌素诱导,通过W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L型实验动物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2~5×109个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细菌型与L型口饲感染了不同种的小鼠(KM种,C57BL/6N系),于感染后90天处死小鼠。组织学检查表明,口服细菌型与L型小鼠多数出现胃肠粘膜组织的慢性间质性炎症(15/18,24/34),表现为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同时引起肝脏细胞的轻微毒性变化。免疫组化技术(ABC法)证实,这些病变确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HP抗原检出率12/15和19/24)。在形态上,两组细菌均主要以圆球体形式在胃粘膜存在和潜伏。提示HP-L型仍保留一定的毒力因素,是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的潜在因素,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50例行肺切除术中,分别采集病肺、支气管切缘、健侧支气管内分泌物450份,做常规细菌和细菌L型培养及药敏试验。分离出需氧菌和真菌60株,厌氧菌12株、细菌L型42株。菌群主要分布在病肺内约占50%。需氧菌种中G+球菌占61.7%,葡萄球菌多见;其次G ̄+杆菌占23.3%,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厌氧菌占细菌型16.7%。细菌L型特点与细菌型一致。围术期选择作用于细胞壁和细胞质的抗生素,以杀灭细菌型及细菌L型感染。  相似文献   

15.
中缝大核在刺激视上核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核团灌流液的放免测定和高压液相色谱法以及核团内注射拮抗剂,观察了化学刺激下丘脑视上核(SON)对中缝大核(NRM)灌流液内催产素(OT)、精氨酸加压素(AVP)和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以及NRM内注射AVP、5-HT或OT受体拮抗剂对痛阈(PT)的影响。结果表明:SON内注射L-谷氨酸(L-Glu)10μg后动物痛阈明显升高,NRM灌流液中OT和5-HT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AVP的含量仅有一过性增加。NRM内注射oT或5-HT拮抗剂可逆转化学刺激SON引起的镇痛作用;而AVP的V_(1/2)受体拮抗剂也轻度抑制这种镇痛作用,但V_1拮抗剂对此作用无影响。以上结果提示:在刺激SON镇痛中,OT起着重要作用,L-Glu刺激SON的OT细胞释放OT,作用于NRM细胞的OT受体和V_2受体而产生镇痛作用,5-HT在此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胶原存在条件下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反应性的改变一直未见报道,通过在体外分离大鼠I型胶原并制成胶原凝胶,发现铜离子(Cu^2+)介导的LDL氧化反应的潜伏期明显延长,所生成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最大值远低于对照组,胶原组氧化LDL(ox-LDL)的相对电泳迁移率(REM)也较对照组为低;在偶氮类化合物2,2'-盐酸脒基丙烷(AAPH)诱导的LDL氧化过程中,胶原组与对照组的LD  相似文献   

17.
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DNA的克隆,测序及表达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人胎肝组织总RNA为模板,扩增了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hCu,ZnSOD)的cDNA,并进行序列分析,将该hCu,ZnSODcDNA重组到T7启动子控制下的分泌型表达载体pET22b(+)中,构建表达质粒pETSOD,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SDSPAGE及蛋白质印迹分析表明,经1mmol/L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后,可高效表达一分子量为19kD的蛋白质,与抗人SOD多抗有特异的免疫反应,表达量约为菌体总蛋白质的30%,具有特异性SOD酶活性,酶活力可达1797u/ml培基。  相似文献   

18.
杏仁核内注射CCK—8抑制胃运动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明  苏海灵 《生理学报》1997,49(5):569-574
应用脑核团内微量注射和核团电刺激方法,观察杏仁基底内侧(BMA)对胃运动的影响,分析BMA与下丘脑腹内侧核(VMH)的机能联系。结果如下:(1)双侧BMA内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50ng/lμl),出现胃内压(IGP)和胃运动频率(GMF)显著下降(P〈0.01)。(2)BMA内注射CCK-A受体阻断剂[L364,718](100ng/lμl)或CCK-B受体阻断剂[L365,260]  相似文献   

19.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DNA体外重组方法,克隆出579bp的丙型肝炎病毒(HCV)NS4b基因片段,插入到原核高效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质粒pET/NS4b,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经IPTG诱导培养后,获得了目的蛋白的高效表达。SDS-PAGE分析显示在30kD处有一条表达的目的蛋白区带。通过固定化金属配体亲和层析(IMAC)纯化目的的蛋白,ELESA检测结果表  相似文献   

20.
细菌L型败血症312例15年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随访15年中细菌L型败血症312例,首次治愈287例(9198%),复发24例(770%),死亡1例(032%)。复发1、2及3次者,分别为15、7及2例。复发原因依次为:(1)未适时做细菌L型检测,迁延不愈后就医;(2)未按细菌L型特点治疗或疗程不足;(3)存在慢性炎症病灶或迁延病灶未清除;(4)有使机体免疫力降低的基础病存在。文中提出增进对细菌L型及其诊治方法的了解、减少医源性失误、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少细菌L型败血症迁延和复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