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以化学计量学为基础的矿物质指纹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国内外动物性食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了矿物质指纹技术在动物性食品产地溯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水果成熟期预测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红外光谱技术以快速、准确和多组分同步分析等优势,近年来在水果果实发育、成熟期预测和品质检测等方面应用广泛,并在果实品质无损检测分析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本文综述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分析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果实成熟期预测中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稻米特性检测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检测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工业、医药以及食品等多个行业领域。文章综述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稻米特性检测中的应用概况,包括对大米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的测定,大米糊化特性、粘稠度和食味特性的分析,水稻生长过程中氮、磷、钾和其他营养元素含量的分析,育种研究与品种鉴别,病害、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以及其他方面。同时,指出该技术在当前检测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目前发展趋势展望该技术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烟草行业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烟草常规化学成分分析、烟气分析、卷烟配方设计、不同产地模式识别和真假烟鉴别等方面的应用,认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烟草行业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在人体的应用与研究是近年来在国内外新兴的研究领域,因为其方便无创,成本低等优点,近20年来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近红外光谱在700-900 mm范围内可以穿透一定深度的组织,组织内含氧血红蛋白、去氧血红蛋白对近红外光的吸收系数存在差异,经过传感器和计算机技术分析,得到组织的血氧参数。其测量参数为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中血液的血氧参数之加权平均,反应组织中的血氧参数,其中静脉血占主要地位,不同于普通脉搏式血氧监测仪的指端动脉血的血氧饱和度。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近红外组织血氧无创监测仪、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 NIRS)、近红外光谱荧光技术等在临床医学,运动医学,神经生物学,认知科学,脑力疲劳,人机交互等新兴领域正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运动脑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红外光谱是一种评估生物组织氧合水平的无创性光学技术,这一技术以血液动力学原理为基础,能实时监测局部脑区的动态变化。近红外光谱作为一种客观的测量工具,在人体运动科学领域广泛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用于区别体能水平、监控耐力训练和抗阻训练过程特征以及考察运动中的认知活动变化。本文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原理及其在抗阻运动、运动中枢疲劳和运动认知领域的运用,并对近红外光谱在运动科学领域的未来研究趋向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在产地环境、生产规程、加工、包装,尤其是生产资料的使用等方面都有严格区分,导致检验和认证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方便、精确的检测技术。基于化学计量学,本研究首次利用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快速检测有机胡萝卜、绿色胡萝卜和无公害胡萝卜。选择最佳区间(650-700 nm),三种分类模型包括主成分分析结合 k 均值聚类、主成分分析结合线性判别分析、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鉴别126个胡萝卜样本的准确率分别为93.65%、100%,和98.41%。结果表明,可见-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技术可以有效地验证有机胡萝卜、绿色胡萝卜和无污染胡萝卜。为质量检验机构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检测方法,从而促进包括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安全食品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在产地环境、生产规程、加工、包装,尤其是生产资料的使用等方面都有严格区分,导致检验和认证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方便、精确的检测技术。基于化学计量学,本研究首次利用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快速检测有机胡萝卜、绿色胡萝卜和无公害胡萝卜。选择最佳区间(650-700 nm),三种分类模型包括主成分分析结合k均值聚类、主成分分析结合线性判别分析、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鉴别126个胡萝卜样本的准确率分别为93.65%、100%,和98.41%。结果表明,可见-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技术可以有效地验证有机胡萝卜、绿色胡萝卜和无污染胡萝卜。为质量检验机构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检测方法,从而促进包括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安全食品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光谱技术——生态学领域研究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光谱技术是一种新的地物探测技术,该技术以其敏锐的地物光谱特征探测能力为精准识别地物属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在生态系统过程与属性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以可见光-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为例概述了高光谱技术的原理、特点与优势,以及高光谱技术分析的流程;总结并归纳了其在土壤、植物生理、农产品品质检测、凋落物分解方面的研究应用,指出高光谱技术与遥感成像技术结合在生态监测研究中的优势;归纳了高光谱技术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并希望高光谱技术在生态学领域研究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近红外光谱分析在中国伞形科阿魏亚植物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睿  舒璞 《西北植物学报》2000,20(4):666-670
探讨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中国伞形科阿魏亚族植物分类中的应用。使用样本近红外光谱之间的有正切值作为聚类统计量,用最短距离法对14种阿魏亚族植物样本的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与传统植物学分类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以不同品种的西瓜、甜瓜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见光/近红外成像高光谱技术分析不同糖度的西瓜、甜瓜的光谱差异及西瓜、甜瓜糖度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范围的响应。研究表明应用成像高光谱技术检测西甜瓜糖度具有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水果糖度高精度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利用近红外(NIR)光谱技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原理与优势,概述了这一技术在生物体成分的定量分析、生物生理与病理信息的获取以及分类鉴定等领域中的应用,并讨论了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局限性与前景.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FT-NIRS)检测豌豆蛋白质、淀粉、脂肪和总多酚含量的可行性。用化学方法测定190份豌豆种质的蛋白质、淀粉、脂肪以及总多酚含量,采集其子粒与粉末的近红外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别建立两种光谱与成份含量预测模型。豌豆粉末模型结果优于子粒模型,其中蛋白质和淀粉的粉末模型的预测残差(RPD)为5.88、5.82,相关系数r2达到0.99、0.99,具有很好的预测性能。对其中产地信息详细明确的150份豌豆种质的品质性状与产地进行两步聚类分析,明确得到3种类型,其特点分别为:类群1低蛋白质含量,类群2高总多酚含量,类群3高蛋白质、高淀粉和高脂肪含量。进一步分析了豌豆品质性状随播种期、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对豌豆种质资源的部分品质性状进行快速筛选鉴定,聚类分析结论、地理坐标与播期对豌豆种质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规律,都可为收集高品质性状豌豆种质资源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找中国北方相似地域大豆产地的溯源特性指标,以提高矿物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在大豆产地溯源方面应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方法: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来自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5个主要大豆主产省区的159份大豆样品中12种矿物元素(Mg、Al、P、K、Ca、Mn、Fe、Ni、Cu、Zn、Rb、Sr)的含量。结果: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大豆产地进行初步分类,但除黑龙江外,其他产地并不能进行良好地区分,进一步利用多层感知器建立产地分类模型。训练子集、测试子集和保持子集的正确预测率分别为100.0%、92.3%和94.4%,可有效地对中国北方地区5个产地进行分类。结论:本研究可为我国大豆产地溯源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     
<正>自1960年激光出现后的短短50多年以来,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和红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拉曼光谱等激光光谱技术的全面发展。激光光谱技术具有极高的光谱分辨率和探测灵敏度。近年来,随着各种非标记激光光谱技术以及特异性靶向功能标记技术的出现,激光光谱技术在人体组织的生化成分分析、疾病诊断、器官功能监测、药物疗效评估以及生物学研究等方面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在庆祝《激光生物学报》创刊23周年,暨第12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成功召开之际,我们编  相似文献   

16.
铜绿假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对于患者具有较大的感染风险与危害,因此建立冷链食品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方法并完成其溯源分子进化树构建工作,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以冷链食品中的铜绿假单胞菌为研究对象,应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建立快速检测方法。通过冷链食品抽样调查检测出铜绿假单胞菌后,将样品中检测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进行测序分析并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进化树完成溯源分析。结果利用该方法成功从随机采集的271份冷链食品中检出10株病原菌,病原菌总体检出率为3.69%(10/271),并通过分子进化树的构建成功溯源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来源并完成菌种种属定位。研究成果可以为冷链食品中铜绿假单胞菌等相关病原菌的检测溯源分析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喇曼光谱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喇曼光谱技术是一种非侵入、非弹性散射技术,能够在分子层次上探测物质的临床医学特征和结构特征。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喇曼光谱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最新发展,归纳出了四种目前在生物医学中最为活跃的喇曼光谱技术:近红外喇曼光谱、紫外共振喇曼光谱、表面增强喇曼光谱和多维喇曼成像技术。详细阐述了这四种技术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且列举了丰富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8.
利用近红外光谱对杂种松及其亲本的鉴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林木育种和良种推广过程中对杂种松的真实性进行简单、快速鉴别,本研究以我国南方培育推广的2个杂种松及其3个亲本树种为研究材料,通过近红外光谱仪扫描各树种的针叶来采集数据,最后采用PLS-DA(偏最小回归-判别分析)方法建模对杂种松及其亲本进行鉴别。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中PLS-DA方法对杂种松具有较高的判别能力,可以较好地将研究的2个杂种松及其3个亲本树种区别开来。因此,近红外光谱结合PLS-DA判别分析方法可以用来分析鉴别松树中的杂种和纯种,相对于同工酶和分子标记这些种质鉴别方法,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简便、快捷等优点,值得在林木种质判别分析中进一步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19.
FT-NIRS技术应用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近红外光谱快速分析技术,使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近红外光谱和水稻糙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数学模型,并进行糙米直链淀粉含量预测.结果表明糙米近红外光谱与其直链淀粉含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决定系数r2=0.8429,最大绝对误差4.82%,平均误差2.30%.该方法在不破坏样品的前提下快速分析水稻直链淀粉含量,可用于稻种资源的快速鉴定,对于水稻优质育种及其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快速测定淫羊藿蛋白质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对淫羊藿(Epimedium)的蛋白质含量进行快速且无损检测。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经二阶导数处理、标准多元离散校正及主成分分析聚类处理后, 采用改进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的定标模型预测效果最佳, 定标决定系数、交互验证标准差及交互验证相关系数分别为0.923、0.554和0.717。近红外光谱分析法的测定结果与用凯氏定氮法所得结果无显著差异, 两种方法测定值的相关性较高(R2=0.933 9)。重复性实验表明, 近红外光谱分析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937%。该研究首次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测定了8种淫羊藿的蛋白质含量。该方法简便、精确, 在淫羊藿资源开发利用和药材质量控制方面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