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蓼科Polygonaceae酸模亚科Rumicoideae酸模族Rumiceae大黄属Rheum L.作外类群, 对蓼亚科Polygonideae蓼族Polygoneae 4属19种1变种的trnL-F序列以及16种1变种的matK序列进行了测定(部分序列取自GenBank)和聚类分析, 探讨了虎杖属Reynoutria Houtt.和西伯利亚蓼Polygonum sibiricum Laxm.的系统学位置, 结果表明: (1)虎杖属在两个严格一致树中都聚到了何首乌属Fallopia Adans.的内部, trnL-F序列的支持率为99%, matK序列的支持率为100%, 说明虎杖属应归入何首乌属中, 所以虎杖属的R. japonica Houtt.与R. sachalinense (F. Schmidt ex Maxim.) Nakai应分别命名为Fallopia japonica (Houtt.) Ronse Decraene和F. sachalinense (F. Schmidt ex Maxim.) Ronse Decraene; (2)两个严格一致树都表明, 西伯利亚蓼远离蓼属Polygonum L., 聚到了何首乌属的附近, 两个序列支持率都为99%, 应将该种从蓼属中移出来, 提升为属级, 即西伯利亚蓼属Knorringia Tzvel., 西伯利亚蓼应命名为Knorringia sibirica (Laxm.) Tzvel.。另外, 本文对何首乌属与西伯利亚蓼属作了界定。  相似文献   

2.
以蓼科Polygonaceae酸模亚科Rumicoideae酸模族Rumiceae大黄属Rheum L.作外类群,对蓼亚科Polygonideae蓼族Polygoneae 4属19种1变种的trnL-F序列以及16种1变种的matK序列进行了测定(部分序列取自GenBank)和聚类分析,探讨了虎杖属Reynoutria Houtt.和两伯利亚蓼Polygonum sibiricum Laxm.的系统学位置,结果表明:(1)虎杖属在两个严格一致树中都聚到了何首乌属Fallopia Adans.的内部,trnL-F序列的支持率为99%,marK序列的支持率为100%,说明虎杖属应归入何首乌属中,所以虎杖属的R.japonica Hour.与R.sachalinense(F Schmidt ex Maxim.)Nakai应分别命名为Fallopia japonica(Houtt.)Ronse Decraene和F sachalinense(F Schmidt ex Maxim.)Ronse Decraene;(2)两个严格一致树都表明,西伯利亚蓼远离蓼属Polygonum L.,聚到了何首乌属的附近,两个序列支持率都为99%,应将该种从蓼属中移出来,提升为属级,即西伯利亚蓼属Knorringia Tzvel.,西伯利亚蓼应命名为Knorringiasibirica(Laxm.)Tzvel..另外,本文对何首乌属与西伯利亚蓼属作了界定.  相似文献   

3.
中国蓼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有蓼科植物13属约235种,37变种.通过对已报道的蓼科植物的化学成分综述分析,表明:大黄属、何首乌属、虎杖属与酸模属都含有蒽醌类化合物(如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等);而养麦属与蓼属富含黄酮类化合物,极少有蒽醌类存在.蓼科植物化学成分主要为蒽醌类和黄酮类,鞣质在该科中普遍存在;生物碱很少、有些属还含有芪类.  相似文献   

4.
蓼属头状蓼组rDNA-ITS的序列扩增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贵州境内蓼属头状蓼组6种(含1变种)植物为材料,对其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得到6种植物的ITS序列,分别为:赤胫散2个居群(Polygonum runcinatum var.sinense,GenBank登录号FJ606887、FJ648802),平卧蓼(P.strindbergii,GenBank登录号FJ648803 ),尼泊尔蓼(P.nepalense,GenBank登录号FJ648804),羽叶蓼(P.runcinatum,GenBank登录号FJ648805),火炭母(P.chinense,GenBank登录号FJ648806)和头花蓼(P.capitatum,GenBank登录号FJ648807).其中赤胫散与平卧蓼的ITS序列为首次报道.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蓼属头状蓼组6种植物ITS序列总长度为661~666 bp,ITS1区序列长度为243~246 bp,5.8 S rDNA区序列长度165 bp,ITS2区序列长度253~258 bp,6种植物的差异主要集中在ITS1和ITS2区.聚类分析显示,6种头状蓼组植物具有共同起源,结果支持赤胫散从羽叶蓼变种上升为独立物种.  相似文献   

5.
李海宁  田先华  任毅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2):2580-2582
报道了《秦岭植物志》遗漏的5种、2变种植物,它们分属于6科、7属,分别为:菊科的同花母菊、石竹科的须弥孩儿参和无毛漆姑草、禾本科的蒙古穗三毛(变种)、十字花科的毛葶苈、蓼科的狭叶圆穗蓼(变种)和败酱科的小花缬草。  相似文献   

6.
蓼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蓼属(Polygonum)是蓼科中的一个药用大属,我国约有120种,其中81种供药用,包括许多著名的中药和民间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本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逐渐受到了关注。本文对9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该属药用植物化学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蓼族(蓼科)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珂  侯元同  高召兰  张璞  王小芬  李法曾   《广西植物》2007,27(2):197-202
根据蓼族植物的生境及分布状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多年的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同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中国蓼族植物区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蓼族植物有12属、170余种及变种,包括发现的多个新种(其中3新种已正式发表,1新种已被植物分类学报接受);同时揭示了其区系特点:(1)分布广泛,在全国各省区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的区域内均有分布;(2)区系具温带性质,以北温带成分为主;(3)全国范围内,四川拥有该族在中国分布的全部12属,种及变种数占全国的51.7%,特有种数占全国的44.4%;云南分布11属占全国的91·7%,种及变种数占全国的62.2%,特有种数占全国的55.6%。这表明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是中国蓼族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4)中国有该族植物12属,170余种及变种,分别占世界属种数的85.7%和48.0%~58.2%。可见中国(尤其是四川、云南)是世界蓼族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安徽蓼属Polygonum一新变种——圆基愉悦蓼P.jucundumvar.rotundum Z.Z.Zhou&Q.Y.Sun。新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叶条状披针形,长4.5–9.0cm,宽0.5–0.9cm,基部圆形,近无柄;茎粗1.5–2.0mm。新变种在叶形上还与圆基长鬃蓼P.longisetum var.rotundatum A.J.Li相近,但其植株明显高,可达160cm,茎基部20–26节上生多数不定根,不定根长达10–16cm;花序的花梗长4–5mm,远伸出苞片外,易于区别。对新变种及其近缘种的花粉形态、花被片和瘦果微形态特征进行了扫描电镜比较观察。  相似文献   

9.
描述了产自江西庐山的蓼科(Polygonaceae)蓼属(Polygonum)一新变种--毛叶支柱蓼(Polygonum suffultum Maxim.var.tomentosum B.Li.et S.F.Chen var.nov.).这一新变种与原变种支柱蓼(Polygonum suffultum Ma-xim.)的区别在于叶片背面密被白色绒毛,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浅波状,气孔器类型不等型,气孔长20.15~27.55 μm,宽17.45~22.47 μm,气孔密度128.91个/mm2.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木蓼属的研究兼论木蓼族的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木蓼属有11种,3变种,其中特有种3个。本文通过对它们的形态,花粉等性状的研究,探 讨了属的系统位置,提出了木蓼族的演化系统。在分析了木蓼属的性状后,认为木蓼组Sect Tragopyrum(Bieb.)Meisn.较为原始,应置于刺木蓼组Sect.Atraphaxis之前。本文还研究了该属的地理分布,初步探讨了它的起源及现代分布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