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落叶松(Larix gemelinii)苗挥发物两种收集方法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伟  严善春  廖月枝  冯春富 《生态学报》2009,29(6):2884-2892
采用预浓缩和固相微萃取(SPME)2种方法对2年生兴安落叶松苗挥发物成分进行采集并做GC-MS分析.结果表明,落叶松苗挥发物主要成分为萜烯类化合物,其中α-蒎烯、4(10)-侧柏烯、莰烯、β-蒎烯、D-柠檬烯和β-水芹烯所占比例较高;整株、针叶和树皮挥发物的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针叶中饱和烷烃含量较高,树皮中倍半萜烯、醇、酮和酯类挥发物含量较高,并且这2种组织经SPME采集检测的挥发物中石竹烯和α-蛇麻烯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它们可能在昆虫近距离寄主定位中起作用.对2种气体收集方法的分析比较,认为预浓缩结果接近落叶松挥发物组分和含量的自然特征,SPME受萃取头纤维特性的影响,对倍半萜稀类化合物吸附作用强,对烷烃吸附差,并且不同化合物的同时存在可能影响其吸附效率,导致检测量准确度下降,因此预浓缩法更适合植物挥发物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
魏佳宁 《昆虫知识》2006,43(1):140-140
植物在植食性昆虫危害的压力下会释放出化合物,而寄生蜂却可以利用这些诱导出的植物挥发物定位寄主。植物叶表面受到创伤都会释放出最常见的绿叶挥发物(green leaf volatiles),而植食性昆虫取食引诱的挥发物会因害虫和受害植物的不同而异。植物在受到害虫造成的创伤后会马上挥发出绿叶性化合物,而一些萜稀类化合物(terpenoids)只有在旧的创伤部位才会大量挥放。那么不同的寄生蜂可以识别这些化合物吗?  相似文献   

3.
用TCT-GC/MS分析了马尾松、湿地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表明:马尾松昼夜节律中检测到的挥发物主要是萜烯类化合物,其中单萜种类最多,且α-蒎烯和β-蒎烯含量约占整个挥发物的80%,其次是含氧化合物等。这些挥发物的释放高峰多数在10:30,少数在1:30;整个变化中有两个低峰期,即13:30和22:30。湿地松中检测到的挥发物组分与马尾松相似,多数释放高峰在12:00-15:00之间;另一些在6:00;α-蒎烯的释放高峰在3:00,而此时其它挥发性化合物的释放量最低。挥发物的释放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湿度的减小,其释放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用TCT-GC/MS分析了马尾松、湿地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表明:马尾松昼夜节律中检测到的挥发物主要是萜烯类化合物,其中单萜种类最多,且α-蒎烯和β-蒎烯含量约占整个挥发物的80%,其次是含氧化合物等。这些挥发物的释放高峰多数在10:30,少数在1:30;整个变化中有两个低峰期,即13:30和22:30。湿地松中检测到的挥发物组分与马尾松相似,多数释放高峰在12:00~15:00之间;另一些在6:00;α-蒎烯的释放高峰在3:00,而此时其它挥发性化合物的释放量最低。挥发物的释放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湿度的减小,其释放量增加。  相似文献   

5.
印楝素对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植株挥发物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固相微萃取法收集施用印楝素对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进行分离和鉴定.共收集到褐飞虱为害稻株挥发物25种,其中已定性组分14种,以倍半萜类化合物(9种)为主.褐飞虱为害稻株挥发物比健康稻株多柠檬烯、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未知6、未知7、姜烯、橙花叔醇、正十七烷8种组分.印楝素处理未导致新的挥发物组分产生,但使褐飞虱诱导的挥发物组分相对含量发生变化.印楝素的浓度导致柠檬烯、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未知6、姜烯、正十六烷6种组分相对含量发生明显变化;而水杨酸甲酯、未知6、未知7、姜烯、橙花叔醇5种挥发物组分相对含量因施药天数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印楝素与水稻品种、害虫密度等生物因子间的互作使所有虫害诱导挥发物组分相对含量均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叶片挥发物的组成及其相对含量,以长势优植株为研究对象,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 & GC-MS)分析其叶片挥发性物质,通过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虎榛子叶片中共鉴定出39种化学成分,其中5种绿叶气味物质,占75.61%;6种芳香化合物,占1.30%;9种萜烯类化合物,占5.04%;19种脂肪族化合物,占17.76%。该结果可为其寄生昆虫栎黄枯叶蛾的植物源引诱剂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斜纹夜蛾取食对Bt玉米挥发物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吸附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了两个Bt玉米品种(5422Bt1, 5422CBCL)和一个同源常规玉米品种(5422)在健康和经斜纹夜蛾取食危害后两种状态下释放的挥发物组成和含量差异.结果表明:健康状态下,5422释放了(E)-β-罗勒烯、芳樟醇、(3E)-4,8-二甲基-1,3,7-壬三烯(DMNT)和(E)-β-法尼烯4种挥发物;5422Bt1释放了芳樟醇和DMNT 2种挥发物;而5422CBCL只释放芳樟醇1种挥发物.虫害后,在5422和5422Bt1的挥发物中鉴定出了萜类、醇类、 酯类和吲哚等12种化合物;在5422CBCL中鉴定出了10种,缺少(Z)-3-己烯-1-醇乙酸酯和橙花叔醇;3个品种释放的萜烯类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均明显增加,其中,5422和5422Bt1增加了8种,5422CBCL增加了7种;5422Bt1和5422CBCL 的芳樟醇和DMNT释放量高于5422,其余化合物的释放量均低于常规品种,尤其是(E)-β-法尼烯显著低于5422.可见,经斜纹叶蛾取食诱导后,Bt玉米释放的挥发物种类和含量与常规玉米不同,且不同的Bt玉米品种(Bt11与MON810)之间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inannulata)在不同培养方式下,其菌丝中挥发性代谢物组成,分析代谢产物差异与培养方式间的相互联系.[方法]分别用SDAY培养基固体平板与SDY培养基液体摇瓶的培养方式进行培养;培养温度为25℃,培养周期为8天;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提取菌丝的挥发性成分;用气质联用仪进行数据采集及分析.[结果]固体培养菌丝体含有较多种类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41种化合物,其中酯类、醌类和肟类化合物为其特有.液体培养菌丝体含有的挥发性成分相对较少,共鉴定32种化合物,其中羧酸类化合物为其特有,同时酚类含量远高于固体菌丝.固体和液体培养菌丝体的主要挥发性成分都是烃类物质,其中烯烃类物质分别占固体培养菌丝和液体培养菌丝总挥发物的57.6%和7.85%,烷烃类物质分别占固体培养菌丝和液体培养菌丝总挥发物的9.19%和22.4%.[结论]固体或液体培养条件对环链棒束孢菌丝体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闫锋  汪霞  吕静  庞保平  娄永根 《昆虫知识》2010,47(1):96-101
前期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所诱导的水稻挥发物能对二化螟绒茧蜂Apanteles chilonis Munakata、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雌成虫的行为产生影响,并且两者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差异,但至今仍不清楚2种害虫危害后水稻挥发物的变化情况。利用动态吸附法对健康水稻苗、二化螟或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苗的挥发物进行捕集与鉴定。在3种处理水稻苗中,共捕集到28种挥发物组分,包括萜类化合物、烷烃类化合物、酮类、醇类、水杨酸甲酯和一些未知化合物。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为害均能导致水稻挥发物总量和大多挥发物组分释放量的上升;同时,二化螟幼虫危害能诱导水稻新释放2-heptanonol,(E)-linalooloxide和2种未知挥发物组分,稻纵卷叶螟为害则可诱导水稻产生2-heptanonol,(E)-linalooloxide,MeSA和β-caryophyllene4种新化合物。2种虫害稻株间的比较表明,β-caryophyllene和MeSA是稻纵卷叶螟危害水稻后诱导产生的特有挥发物组分,并且linalool,α-copaene,(+)-cedrol,n-heptadecane和n-nonadecane在二化螟为害苗与稻纵卷叶螟为害苗之间差异显著。这一结果也许可以解释2种害虫诱导水稻挥发物对天敌和害虫行为影响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不同番茄品种挥发物对B型烟粉虱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法鉴定了6个番茄品种(浙杂809、浙杂203、合作903、凯特一号、黄椭圆和金妃)植株挥发物的成分,并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烟粉虱对不同番茄品种植株及其挥发物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从6个番茄品种中共鉴定出13种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萜类化合物,品种间挥发物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所占比例存在差异.(+)-3-蒈烯和β-石竹烯对B型烟粉虱的驱避性较其他萜类强.烟粉虱对含萜类挥发物种类多、比例高的品种(如浙杂809和浙杂203)选择性较弱,而对含萜类挥发物种类少、比例低的品种(如黄椭圆和金妃)选择性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