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答 :胚囊和囊胚是高中生物“生物的发育”一节教学的两个难点 ,学生易把它们相互混淆 ,所以在教学中要对这两个概念严格地加以区分。1)从存在的位置上看 胚囊位于被子植物花的雌蕊中 ,属于子房中胚珠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以是植物的结构之一。囊胚是动物的受精卵在分裂的过程中 ,经过了细胞的多次有丝分裂之后形成的球状胚体。所以是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时期。2 )从发生的过程看 在植物的胚珠中 ,首先产生了胚囊母细胞 (大孢子母细胞 ) ,它经过 1次减数分裂 ,共形成的 4个细胞 ,其中 1个是未成熟的胚囊 (距珠孔远 ) ,另外 3个细胞距珠…  相似文献   

2.
答:炎症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病理过程,也是机体的一种抗病反应,可发生于机体各部位的组织和器官.例如毛囊炎、扁桃体炎、肺炎、肝炎和肾炎等.急性炎症通常具有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等变化,同时往往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等全身反应.致炎因子作用于机体后,一方面引起组织细胞的损害,使局部组织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另一方面,激起机体抗病机能增强,以利于消灭致炎因子,使受损害的组织得以修复.  相似文献   

3.
答:种子是种子植物胚珠内胚囊中的卵(被子植物则包括卵和极核)受精后,整个胚珠发育而成的结构,是有性生殖的产物。孢子则是孢子植物的植物体进行无性生殖时产生的无性生殖细胞。孢子脱离母体后不经结合就可直接萌发形成新个体。如藻类、菌类、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地球表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俊 《化石》1996,(2):5-6
什么是“地球表层”周俊一、“地球表层”并非地表“地球表层”是一个科学概念,并非仅指地表。1883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根据当时地理学研究及其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地球表层”这一名称,并定义为地面以下岩石圈表面厚约几公里(洋壳4km,陆壳5~6km)的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不少杂志刊登了有关人类起源问题的讨论文章,其中,“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是一个突出的题目。这些讨论,对于研究原始社会史,对于弄清人与猿的本质区别和人类起源问题,对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人类的基本理论,不但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在当前深入揭发、批判“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斗争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用马克思主义统帅我们的科学研究。为纯洁和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斗争。吴汝康同志《关于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一文中提出,“从猿到人必然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开始的标志是两足直立行走。完成的标志是开始能制  相似文献   

6.
物种是什么?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到18世纪后期,博物学家普遍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分类法。例如,生物根据是否会运动分成动物和植物两大类,动物根据是否有血分成有血动物(脊椎动物)和无血动物(无脊椎动物)两类,有血动物分成温血和冷血,温血动物根据是有毛发还是羽毛再分成两类(哺乳类和鸟类),等等。这样一步步地二分下去,直到一个特定的物种。这种自上而下的分类法其实是一种鉴定  相似文献   

7.
基因是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5月2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Nature)在NewFeature栏目刊登了题为“什么是基因?”的短文(HelenPearson,Nature,2006,441:399~401).该文结合近年的研究成果,对基因的概念作了新的诠释,值得引起重视.现特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唐捷研究员将此文编译发表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脊索?     
现行高级中学《生物》甲种本,在讲述“三个胚层分化”的时候谈到脊索是由中胚层发育而来,但在“动物的个体发育”一部分中又没再提及到。到底脊索是什么结构呢?它是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位于消化管背侧、脊髓腹侧,是一条纵贯全身的圆柱状构造。整条脊索既有弹性能弯曲,又很结实,相当于身体的中轴骨骼,具有支持作用。脊索的外面围有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脊索鞘。在一些低等脊索动物(如文昌鱼)中终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有关"性"的信息是从哪里得来的?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世界是什么样的,与我们每个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所获得的信息相比,更多的信息其实来自于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由父母、老师、朋友有意无意传递给我们的各种概念、传说(神话、俗语、"老话",甚至包括当下的各种"八卦")与理论。所有的"概念"不过是表示与人类相关的实体或者虚拟存在的一种符号,可是同样的符号在不同的时空中,所代表的内涵常常会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11.
什么是“分子生物学”?张友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200031)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在科学界是众所周知的。作为一种边缘学科,它是从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经过相互杂交、相互渗透而生长出来的。它和生...  相似文献   

12.
正植物工厂是通过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实现农作物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对植物生育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使设施内植物生育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省力型生产方式。植物工厂是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种高投入、高技术、精装备的生产体系,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系统管理于一体,使农业生产从自然生态束缚中脱离出来,按计划周年性进行植物产品生产的工厂化农业系统,是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吸收应  相似文献   

13.
从经典遗传学理论上来讲,脱氧核糖核酸(DNA)是把生物的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的物质。上一代的生活经历一般不会影响下一代,因为DNA的序列不可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产生足以影响下一代性状的改变。然而对人和动物的观察表明,上一代的生活经历可以通过DNA序列以外的途径传给后代。这些途径主要包括组蛋白的乙酰化和DNA的甲基化。它们不改变DNA中核苷酸的序列,却能影响基因的表达。这些不通过DNA序列改变而影响身体性状,有时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化就叫做"表观遗传"修饰。  相似文献   

14.
答:在高中生物课本的“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草中,出现了“极体”和“极核”两个非常相似的名词,容易发生混淆。为此特作辨析,以阐明其区别之处。极体是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产物。为使卵细胞贮存更多的养份,确保初期胚胎发育的营养需要,在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中都表现出细胞质分配的不均性。第一次分裂产生的一个较大的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较小的极体;第二次分裂包括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和极体的分裂。次级卵母细胞分裂的结果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这个极体在基因型上与卵细胞是完全相同的。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核体再经一次分裂产生两个核体,这两个核体的基因型是相同的,但与卵细胞的基因型就不一定相同(只有纯合体才可能相  相似文献   

15.
正审核评估是"五位一体"评估制度中院校评估的一种模式。《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中对审核评估进行了详细阐述,概括地讲,它是依据被评估对象自身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评价被评估对象人才培养目标与效果的实现情况。审核评估不同于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属于认证模式评估,达到标准就通过。水平评估属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可持续性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时代的主题,也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自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近20年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日益频繁地出现在学术文章、政府文件以及公益宣传和商业广告之中.然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的科学——可持续性科学——是在21世纪初才开始形成的.该科学在短短的十几年中迅速开拓、不断发展,正在形成其科学概念框架和研究体系.中国是世界大国,是可持续性科学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故乡,有必要承担起时代之重任,在追求"中国梦"的同时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参与进而引领可持续性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为了帮助实现这一宏伟而远大目标,本文拟对可持续性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论题和发展前景作一概述.可持续性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动态关系——特别是耦合系统的脆弱性、抗扰性、弹性和稳定性——的整合型科学.它穿越自然科学和人文与社会科学,以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核心,将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融为一体.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往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因此,可持续性科学必须注重多尺度研究,同时应特别关注50到100年的时间尺度和景观以及区域的空间尺度.景观和区域不但是最可操作的空间尺度,同时也是上通全球、下达局地的枢纽尺度.可持续性科学需要聚焦于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过程,以及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和其他社会经济驱动过程对这一关系的影响.我们认为,景观和可持续性是可持续性科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也将是可持续性科学在以后几十年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7.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当代最富魅力的新兴边缘科学之一。它的发展阐明了宏生生物包括人类、动物及植物都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群,这些微生物群是其宿主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认识这些微生物与其宿主的关系,对于揭示生命的奥秘,促进宿主  相似文献   

18.
问:眼泪的作用是什么?  答:每只眼睛每天在清醒的时候,会产生0.6g泪液,年轻人较老年人多,女性则比男性多1/4。泪水中含水分达98.2%,在其余的成分中,蛋白质和无机盐各占一半。泪液中还含有溶菌酶和β-溶解素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对侵入眼睛的细菌和病毒有一定抑制或杀灭作用。当异物进入睛睛时,泪液大量分泌,将它们冲洗掉,因此,眼泪是清洁和湿润眼睛不可代替的物质。眼泪的重要功能还在于“液体透镜”的作用。泪液在角膜表面会形成厚度约为7μm的“泪膜”,以填充角膜表面的生理性凹凸不平,使视网膜成像清晰…  相似文献   

19.
糖、糖、“糖”——什么是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类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类生物分子,但是糖类因不同的人群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科学上的糖类,二是生活中的糖类,三是作为甜味剂的"糖"类.因为甜味是一个生理上的感觉,凡能与甜味受体相互作用的均是甜味剂,其中有些是糖的"糖",也有不是糖的"糖".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卵磷脂”》最早发现卵磷脂是在1844年,法国学者葛布利(Gobley)从蛋黄中分离出来,故而得名。现代科学家认为,卵磷脂(Lecithin)是以下四种磷脂的混合体:1.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oline,PC);2.磷脂酰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