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8年10月,鄂尔多斯石油普查大队在山西保德林(蔗辶)峪“延长統”地层中找到了一小块带有三个牙齿的上顎骨碎块。这块标本和其他材料一起送到了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当时由于标本的破碎和牙齿的磨蝕程度較深,一时辨认不出是何类动物。最近經过对化石的修理,  相似文献   

2.
冀北、内蒙古侏罗—白垩系新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冀北和内蒙古地区侏罗系、白垩系叶肢介化石十分丰富,保存甚好;产出层位多,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对区内叶肢介化石的研究对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对叶肢介系统演化的探讨都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择其部分重要属种作了描述,并对有关地层的时代及划分、对比作了简要论述。在工作中曾得到河北省地质局第二区调队的大力支持,王振刚同志热情指导观察剖面和协助采集化石;河北地质局综合研究队杨仁泉、杨坚、刘乐年同志一同观察、测制剖面和进行化石采集,杨坚同志还提供化石装饰照片;地质部第三石油普查勘探大队、地质部河南石油队王裕民同志赠送标本;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  相似文献   

3.
湘乡位于湖南中部湘潭市的西南面,1961年秋,张玉萍和本文作者等6人到該地进行第三紀地层及脊椎动物化石的調查采集。在湘乡西南7.5公里下湾鋪地点找到了一些魚化石。这些魚化石对鉴定地层时代及了解第三紀魚类及其地理分布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主要对这些魚化石加以記述,并  相似文献   

4.
湖南洞庭盆地西部的恐龙蛋化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九七六年一月,湖南省石油地质普查勘探大队胡济民等同志在测制洞庭盆地西部桃源县宝塔湾—常德县岩码头白垩—第三纪地层剖面时,于岩码头北约二公里的彭穴坡渡口附近采到一窝蛋化石。同年九月又在该地离蛋化石地点不远处,采到另一窝长形的恐龙蛋和一些碎蛋片(图1)。这些标本保存较完好,而且蛋壳结构特殊,对地层划分与  相似文献   

5.
新疆天山、准噶尔地区石炭纪海扇类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疆天山和准噶尔地区石炭纪地层比较发育,双壳类化石也相当丰富。新疆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多年来在野外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双壳类化石材料,经初步鉴定有古栉齿类、裂齿蛤类、小花蛤类、海扇类、古满月蛤类、并齿蚶类和蛏海螂类等,其中不少属种在我国为首次发现,待  相似文献   

6.
广西百色盆地六吜组、洞均组的时代及脊椎动物群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继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队、广西石油普查勘探大队、广西博物馆,对百色盆地下第三系进行的系统调查和研究之后,笔者于1974年对过去发现化石较少的“红色岩组”(六吜组)及“灰岩段”(洞均组)作了进一步观察,在洞均组中补采到一些化石。这些材料有助于上述地层有关问题的讨论。本文是这批化石的研究结果,文中对该盆地始新统划分提出一些补充意见。工作过程中,我们得到广西石油普查勘探大队、广西651地质队的帮助和提供部分化石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7.
青海侏罗-白垩纪的一些叶肢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研究的叶肢介是笔者和李友桂同志,于1974年赴青海柴达木盆地和民和盆地,调查侏罗纪、白垩纪地层时采集的,部分标本是青海石油管理局地质研究所杨藩同志,和地质部第一石油普查大队魏真鑫、何卓生同志赠送的。在野外工作中,得到石油局地研所的大力支持,并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貭学院古生物专业几位同学暑假中曾去貴州兴义頂上进行化石采集和地层調查,采集了大量胡氏貴州龙及一些魚类化石。这次工作的目的之一是綜合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化石和地层剖面资料进一步确定胡氏龙的层位。  相似文献   

9.
贵州鈩山志留纪泥盆纪一些层孔虫和珊瑚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56年夏,王日伦、张庚赓和其他同志于黔东鈩山至翁项一带检查西南地质局548石油普查队工作时,在具有含油标志的地层中采集了许多珊瑚和腕足类化石。同年,该队亦从该区的同一地层中采集了各类化石。作者受托研究从该区获得的珊瑚化石。由于该区的地质过去未曾有过群细的研究报导,加以这些地层具有含油特征,因此将其中的化石作群细的研究,是有巨大的实际意义的。黔东鈩山一带的地质构造早在1936年为熊永先、王日伦、吴希曾等作过初次调查。解放后于1954、1956年,西南地质局先后派遣两个石油普查队在那里工作。乐森璕详细研究了113队所给的地质资料(包括化石),对前人的地层划分做了修正。1957年在“黔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的踝节类新材料是广西石油勘探普查大队和我所于1973和1974年在广西百色、永乐两盆地进行第三纪古生物地层调查时,相继采自巴(艹卜)、塘烧、花茶和东红等四个地点。这些材料经研究分别属于伪齿兽科和中兽科的四个种,其中包括两个新属。中兽科过去在北美发现的材料较多,欧亚记载甚少;近年来,我国在古新世-渐新世不同层位中有不少新的发现,其分布地区之广(至少有8省区)以及种类之多不亚于北美。所以中兽科是区分早第三纪地层和进行对比的一种相当重要的化石类群。至于与奇蹄类起源上可能密切有关的伪齿兽科,以往较多见于北美和欧洲的古新世一中始新世地层,而我国只在古新统中可能有发现。因此广西始新世伪齿兽科化石的发现不仅扩大了它的地理分布,并有助于了解它在亚洲的发展及其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11.
书刊评介     
“华北的狼鰭魚化石”刘宪亭等著的“华北的狼鰭魚化石”問世了,这是我国地层古生物界一本甚有意义的著作。作者系統地整理、研究了从解放前直至目前所有在我国已发現的,这一丰富而具有特殊东方色彩的狼鰭魚化石材料,写成了一本不可多得的綜合性論著。作者对狼鰭魚化石研究历史作了簡述;将狼鰭魚在华北的产地分为六个地理区,并对  相似文献   

12.
云南曲靖附近胴甲魚(Antiarchi)化石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云南曲靖附近产Antiarchi化石早有报导,然而关于古生物描述方面的文章迄今未見諸发表。1961年作者自曲靖附近廖角山山麓采得魚化石甲片若干,其中有两块属星鱗魚目(Asterolepiformes)的头甲保存完好,初步鉴定系一新属新种(Yunnanolepis chii gen.et sp.nov.)。該項发現对了解該类魚化石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分布和对云南泥盆紀魚化石  相似文献   

13.
关于脊椎动物粪化石的記載与研究,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发現与研究最多的是魚粪化石,另外也有少数的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粪化石的发現。我国最早进行粪化石研究的是尹贊勳对貴州桐梓县青杠哨白堊紀地层內魚粪化石的研究。在周口店第一地点曾发現了大量哺乳动物粪化石,可惜尚未进行研究。在这  相似文献   

14.
БРАХИОПОДЫ ДЕВОНА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ОΓО КИТА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序言孢子花粉分析这门学科,在我国已有好几年的历史,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基础仍不巩固,原因之一就是未能足够重视已知(经动物化石或植物化石鉴定的)地层中的孢粉组合的研究。因此,标准未能很快建立起来,从而使地层对比发生一定的困难。1958年,笔者到山东工作时,曾在华北石油普查大队彭世福同志的帮助下了解了一些中新生代地层。笔者当时特别注意到临朐的山旺层。山旺层的植物化石早由胡先骕和钱耐(W.Chaney)教授研究过,其时代已确切无疑,为我国北部中新世上部的标准地层。  相似文献   

15.
<正> 广西武鸣县太平公社文坛大队社员在该大队板旧村附近的叫山采集磷矿时,于1975年冬发现一些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一件四稜齿象右下颌骨,其上面附有一完整的第三臼齿。这件化石后为县民矿站王福钿同志收集。1977年5月,笔者与张玉荣等同志到该地点观察,采集到化石数件,现将地层及化石一并记述于下。一、洞穴及其堆积物板旧村西距武鸣城约9公里。板旧一带岩溶地貌已发展到孤峰平原阶段,孤峰点缀在第四系红黄色砂质粘土组成的准平原上,峰顶面相对高度70—270米不等,叫山为其中一座,它位于板旧村南南西约900米、长岗村北东东约800米处。山体呈东西走向的长条  相似文献   

16.
描述了内蒙古二连盆地脑木根组上部(早始新世伯姆巴期)两种奇蹄类:脊齿貘类的二连明镇貘(新属新种)Minchenoletes erlianensisgen.et sp.nov.和蹄齿犀类的Pataecops parvus。二连明镇貘区别于其他脊齿貘类的特点是:个体小,颊齿齿冠低,齿脊相对不发育,牙齿较横宽(长宽比小),M3相对较长。两种化石分别将脊齿貘科和犀超科的化石记录提前到最早始新世。最新的地层资料表明,明镇貘仅发现于脑木根组上部,相当于伯姆巴期的地层中;施氏貘(Schlosseria)和脊齿貘(Lophialetes)则分别发现于阿山头组和伊尔丁曼哈组。因此,这些化石在生物地层对比和早期奇蹄类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依据二连地区的新资料和中亚考察团的野外记录,我们认为蒙古的Pataecops parvus标本可能来自比Kholobolchi动物群大多数种类更低的层位,可能相当于伯姆巴期。  相似文献   

17.
在本文中描述的魚化石是石油工业部地貭勘探处105队顾信章同志送来的,系采自湖北宜都城南香河岩至洋溪(土幻)剖面下部的蓝灰色頁岩中(属于东湖系),据剖面岩性描述,似属于“东湖羣”上部。香河岩至洋溪(土幻)产魚化石地点剖面:(自上而下)  相似文献   

18.
滇东路南盆地的下第三系,一般统称为“路南群”,包括下渐新统和上始新统两组地层,是我国南方早第三纪地层对比的一个重要剖面。路南盆地过去发现的哺乳类化石,奇蹄类的种类最多。由于化石材料大都比较零散,或产地不肯定,因而引起对于该区早第三纪地层划分及动物群性质认识上的意见分歧。“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我们这里记述的化石,包括一些新的资料,多数有确实的地点记录,对过去的材料作了一些补充和修订。虽然材料还不十分丰富,但对了解地层时代,和某些奇蹄类性质,仍有一定帮助。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路南雷兽”的性质和时代的讨论;(2)摸类和原始犀类三个新种的记述;(3)几种獏和犀类形态方面的补充,包括原跑犀和特氏獏的下颊齿列,方齿始爪兽的前臼齿的性质,都是过去不知道的;(4)我国始新世几种奇蹄类的属、种的性质和分类位置的讨论。本文中记述的标本,全部是北京地质陈列馆胡承志同志在1957年采集的。标本照片是王哲夫同志摄制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泥盆纪地层研究最早始自贵州,丁文江等对该区泥盆系的分层,在华南泥盆系分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贵州泥盆纪生物群却研究得很差,许多重要的门类如腕足类、珊瑚尚缺乏系统描述。在地层方面,对于海相中泥盆世早期沉积的特征、分布一直不清楚,至于贵州西部泥盆系的发育情况更无正式报导。1959年以来,地质部第四普查大队对贵州境内的泥盆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很多新动物羣,并确立了一些新地层单元。本文所描述的这批重要化石,即由第四普查大队金晓华、刘朝安等最早发现,继由北京地质学院实习队和笔者等,分别于1960—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于今夏在天山北麓烏魯木齐地区及阜康至吉木薩尔一带二、三迭紀地层內进行了脊椎动物化石的調查与系統发掘。經过五个月的野外工作,共采集到七十箱魚类和爬行类化石,其中以仓房沟統的韮菜园子組中的水龙兽类化石最为丰富,据初步統計,在将近一百号的标本中較完整的个体有二十余个。同时在韮菜园子組以下的泉子街組和梧桐沟組中都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