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染色体F-BSG分带方法与带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植物染色体显示C-带,最习用的分带技术是BSG法(Barium hydroxide-Saline-Giemsa)。在已查见的国外150多篇报道和近3年国内的18篇报道内已有50几种植物染色体分带成功,但对我国的许多重要农作物,特别是染色体较小,数目较多,分带较难的植物,未见分带报道。我们参考Kurata等1978年创用的酶解火焰干  相似文献   

2.
植物染色体SSG分带方法与带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顺 《遗传》1985,7(2):7-8
植物染色体Giemsa C一带技术,目前广泛 使用BSG法(Barium hydroxide-Saline-Giemsa). 但是,此法用Ba(OH),进行变性处理,容易发 生制片污染t5],因此我们改用NaHC03代替 Ba(OH):进行变性处理,首先在蚕豆上分带成 功,并取名为SSG法(Sodium b carbonate-Saline- Giemsa )。此后又应用本方法对大葱、韭葱进行 了分带试验,效果也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植物染色体Giemsa C-带技术,目前广泛使用BSG法(Barium hydroxide-Saline-Giemsa)。但是,此法用Ba(OH)_2进行变性处理,容易发生制片污染,因此我们改用NaHCO_3代替Ba(OH)_2进行变性处理,首先在蚕豆上分带成功,并取名为SSG法(sodium b carbonate-Saiine-  相似文献   

4.
植物染色体C-分带显带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染色体C-分带技术自问世以来,关于其显带的机制研究,人们已提出了许多看法,如早期研究的DNA变性-复性机制、DNA消化机制以及后来的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机制,但仍有很多问题值得商榷。在介绍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们所做试验,对C-分带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显带机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对利用C-分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显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植物学会细胞学专业组于今年三月在天津南开大学举办植物染色体分带技术训练班,历时十二天。参加讲课及学习的有来自全国各地同志数十人。对这次学习班普遍反映良好,有几点值得植物生理学会今后开展学术活动借鉴。  相似文献   

6.
马缘生 《遗传》1985,7(2):6-6
为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挑战,交流经验,传递信息, 研究讨论植物遗传基础学科如何为农业生产服务,由 中国遗传学会主办,北京、天津、江苏、湖南四个分会承 办的“植物染色体分带技术与染色休工程学术交流会” 于1984年11月9日至13日在长沙召开。来自全国 22个省市、自治区、“个单位的代表110人出席了会 议。会上印发的论文摘要集共汇编论文摘要67篇,另 外还收到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49篇,展出墙报37篇。  相似文献   

7.
植物染色体分带及其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染色体分带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植物研究中较重要和常用的技术手段。从它们的产生开始一直不断发展,已应用到植物研究中的很多方面。介绍了这两个技术的发展、原理和在植物研究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东北梅花鹿的染色体组型C分带和G分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hortulorum)是一种药用和观赏动物。其鹿茸是名贵的药材,长期以来被列为“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 为了提高鹿茸产量,人们除在现有的种群内进行选育提高外,还利用东北梅花鹿和东北马鹿(Cervuse canadensis xanthopygus)进行种间杂交,力求从根本上改良现有的种群。 一般认为哺乳动物种间杂交的F_1不育或异型配子不育(吴常信1975)。但目前已知东北梅花鹿与东北马鹿杂交,包括正反交的F_1两性都能育。为弄清其遗传实质,我们开展了对东北梅花鹿、东北马鹿及其F_1的染色体组型、C分带和G分带的分析。现将已完成的东北梅花鹿的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遗传学会主办,北京、天津、江苏、湖南四个分会承办的全国植物染色体分带技术及染色体工程学术交流会于11月9日至13日在长沙召开。代表110名,来自22个省、市、自治区的66个单位。会上印发了汇编有论文摘要67篇的论文摘要集,还有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49篇、展出墙报37篇。大会专题报告13篇,分组宣读论文34篇。胡含传达了国际作物遗传操作学术讨论会的主要内容。施立明、夏家辉分别介绍了动物  相似文献   

10.
以林麝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实验材料,在培养基中加入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伴刀豆球蛋白ConA,由此建立了适合其增殖的培养体系。培养75h后,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确定林麝核型是2N=58,且全都是端着丝粒染色体。实验结果还表明,通过获得较晚的中期分裂相,可以确定染色体是端着丝粒不是亚端着丝粒类型。同时首次应用染色体G-带技术,研究了林麝染色体的G-带带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植物染色体G带的历史、认识发展、技术探索、现状、问题及前景等进行了全面综述。显带技术建立后的多年,植物染色体一直不显G带,不少研究者提出了不同假说予以解释或进行实验验证。最近几年,该技术有了迅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用多种方法在十几种植物上进行了探索,并初获成功。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但植物染色体G带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大麦、小麦、黑麦、蚕豆、洋葱等染色体的 N 带带型鉴定技术。采用了两种 N 带技术:第一,将染色体标本在5%三氯醋酸(90℃,6分钟)-0.1NHCI(60℃,6分钟)处理,Giemsa染色;第二,染色体标本经 IM NaH_2PO_4(92—94℃,3.5—8.5分钟)处理,Giemsa 染色。试验证明 N 带技术简单、快速,带型清晰。带型分析表明,N 带并非专一地显示核仁组织者。将上述植物的 N 带与 C 带比较,在有些植物中虽然有些 N 带区与 C 带区一致,但也有些区域仅显示出 N 带而无 C 带或仅显示 C 带而无 N 带。为此,N 带技术与 C 带技术的结合使用,将对染色体鉴别十分有价值。N 带同 C 带一样也是细胞遗传学中一个有用的标记。  相似文献   

13.
刘国章  何麟 《遗传》1989,11(2):12-15
本文应用胰酶法对孟氏裂头绦虫染色体作G分带研究,获得比较清晰的G带带纹。并运用显微分 光光度计对G带带纹进行了扫描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4.
貉(Nyctereutes procyanoides)的染色体组型已有报道(M(?)kinen,1974;王宗仁等,1984),但还未见貉的染色体分带研究。本文报告了貉染色体的G带、C带及银染核仁组织者区(Ae—NOR)的数目和定位。  相似文献   

15.
染色体分带技术是一种用染料对染色体进行分化染色的方法。用一般细胞学染色法,染色体着色是均匀的,但若经过某些物理、化学等条件如:温度、酸碱等处理后再以染料染色,或单经某些荧光染料染色就可以染出深浅不同的带纹的纵向结构。由于这些带  相似文献   

16.
王正询  林兆平  潘坤清 《遗传》1985,7(5):36-38
植物染色体分带在植物的核型分析、亲缘 关系及远缘杂种鉴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 值。我国的常规染色体制片,有较好的基础,但 在植物染色体C-带显带方面.,还存在着成功率 低、分辨力不高及方法不统一等间题,故对现有 C-带处理流程加以改进,使之成为一种便于普 遍应用的常规实验技术成为十分必要。 本文在原有的BSG 法基础上,对酸、碱、 盐等处理的时间、温度、浓度及顺序等方面进 行了探索,初步总结出了一套在去壁低渗制片 迭基础上的相对21定的上己劳琉目0丁,BSHta L. - 2-7= (Barium hydroxide/ Saline/Hydrochlorie acid/Giemsa) 新流程。即对不同植物染色体的处理,采用 只变动盐溶液处理时间,而将其它因素全部固 定起来的方法。这一新流程在很大程度上统一 了方法,提高了显带的成功率、分辨力与可靠 性,我们已在玉米、慧茵、玉米X惹该(河南南阳 地区农科所提供)、川谷、蚕豆、洋葱、蒜  相似文献   

17.
植物染色体G—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染色体 G-带技术在动物和人类遗传学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可是在植物方面由于它仅能显示带纹很少的 C-带、N-带或 Q-节,这就大大限制了染色体显带技术在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和植物育种上的进一步应用。近十年来,植物染色体 G-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上,尤其是我国有不少学者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取得了不少进展,本文仅就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植物染色体高分辨 G-带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首次运用改良的尿素法在野生一粒小麦、玉米、蚕豆、吊兰、川百合等多种植物上诱导出 G-带,带纹清晰,数目多,分布在染色体全长上。前期染色体带呈颗粒状,中期染色体呈明显带状,与哺乳动物染色体 G-带很相似。G-带的数目取决于染色体浓缩程度,中期染色体一条深带到晚前期可显示出2.67条亚带。作者同时比较了胰酶法与尿素法的显带效果。认为两种方法显示的带纹基本相同,尿素法比胰酶法作用温和,显带时间长达数分钟,易于掌握,重复性高,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植物染色体G-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首次报道了川百台(Lilium davidii)、华山松(Pinus armardii)和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等植物染色体G-带研究结果。本试验的G-带与以往的C-带不同,C-带每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1-4条带,多分布在着丝点附近,而G-带则多达几十条,分布在整条染色体上,带纹清晰,前期染色体带呈颗粒状,中期染色体呈明显的带状,与哺乳动物染色体G-带很相似。G-带的数目取决于染色体浓缩的程度。前期染色体带纹数目是中期的三倍,接近人类高分辨带水平。对G-带带纹采用了自动光谱分析,波峰数值与带纹相符。作者同时介绍了胰酶法在植物染色体G-带中的应用。认为此方法既适合动物亦适用于植物。但植物G-带显示的关键可能不在胰酶法本身,而在合适的分裂时期及染色体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