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癫痫发作后脑和脑脊液中17β-雌二醇和孕酮含量的变化.方法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戊四氮(PTZ)致痫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1)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含量的变化;(2)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表达的变化;(3)采用放免法测定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匀浆及脑脊液中17β-雌二醇和孕酮含量的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癫痫发作4h后在海马CA3区、CA1区和皮质内GFAP免疫反应明显增强(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癫痫发作2h后cyclin D1的表达在皮质和海马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放射免疫分析结果显示,癫痫发作后,皮质、海马和脑脊液的17β-雌二醇的浓度有不同程度增高,致痫8h后恢复正常,孕酮的浓度在皮质和脑脊液则呈下降趋势.结论戊四氮致痫时皮质及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增殖,内源性雌激素合成增多,同时孕酮浓度降低,说明雌性激素在癫痫的形成和维持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氯喹对戊四氮致痫大鼠皮质和海马谷氨酸(glutamate,Glu)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NR1)表达的影响,探讨氯喹在癫痫发生发展过程中对神经递质传导的作用。方法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戊四氮致痫组(60mg/kg,i.p.,18只)和氯喹干预组(0.61mg/kg,i.c.v.,18只)。每组分6个时间点:1h、2h、4h、8h、12h和24h。观察大鼠行为表现和脑电图改变,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皮质和海马Glu和NR1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无痫样发作,戊四氮致痫组有重型的痫样发作(Ⅲ-Ⅴ级),氯喹干预组有轻型的痫样发作(Ⅰ-Ⅲ级)(P<0.05);戊四氮致痫组脑电记录呈频发高幅的痫样波,氯喹干预组痫样波幅低且缓;Glu和NR1在戊四氮致痫组表达强,以海马为著,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氯喹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喹通过对戊四氮致痫大鼠皮质和海马神经递质Glu和NR1信号传导通路的抑制作用,影响致痫大鼠痫样发作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β (Interleukin 1beta ,IL 1β)对谷氨酸钠致痫大鼠脑内PKACβ表达的影响 ,为阐明IL 1β在致痫中的作用机制提供资料。方法 随机将健康成年SD大鼠分为对照组、Glu组、IL 1β +Glu组、IL 1ra +IL 1β +Glu组和MCCG (2 methyl 2 carboxycyclopropylglycine +IL 1β+Glu组 (每组 8只 )。采用行为学测试及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结果 MCCG组大鼠痫性发作潜伏期 [平均 (1 1± 0 2min) ]较Glu组 [平均 (2 0± 0 3min) ]及IL 1β +Glu组 [平均 (1 8± 0 2min) ]明显缩短 (P 0 0 5 ) ,痫性发作持续时间 [平均 (4 6 4± 1 6min) ]明显延长(P 0 0 5 ) ,且发作程度加重 ,对照组及IL 1ra +IL 1β +Glu组无痫性发作 ;WesternBlot结果显示PKACβ含量在Glu组和IL 1β +Glu组大鼠大脑皮质及海马内均较对照组和IL 1ra +IL 1β +Glu组明显增多 (P 0 0 5 ) ,而对照组和IL 1ra +IL 1β+Glu组两组间无明显差别 ,MCCG +IL 1β +Glu组PKACβ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 (P 0 0 5 )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PKACβ免疫反应增强主要表现在大脑皮质、海马CA3区及齿状回的颗粒细胞层 ,其各组间的变化与WesternBlot结果一致。结论 IL 1β参与致痫 ,IL 1对Glu致痫的促进作用与PKA介导的  相似文献   

4.
马桑内酯慢性致痫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慢性癫痛大鼠点时海马星形胶细胞的激活情况。方法:采用马桑内酯慢性癫痫大鼠模型,观察大鼠点燃后海马NF-kBp65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免疫细胞化学反应(immunoreactivity,IR)的变化。结果:点燃后1h,海马CA1区GFAR-IR开始增强,4-8h可观察到GFAP-IR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并明显浓染。这种强GFAP-IR持续至点燃点24h点燃后1h,NF-kBp65即可在海马CA1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内表达,主要位于胞核内,至8h阳性神经元细胞核基本消失而可见大量NF-kBp65-IR阳性的胶质细胞,双重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显示GFAP/NF-kBp65-IR阳性细胞在点燃后1h即可观察到,4h表达最高峰,24h恢复对照组水平。结论:马桑内酯慢性致痫大鼠点燃时星形胶质细胞表现一种早期而持续的激活,提示反复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癫痫的复发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spinophilin与癫痫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侧脑室注射L-谷氨酸钠6μl(50mg/ml)制作大鼠癫痫模型。动物存活2小时,然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海巴内spinophilin表达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大鼠海马CAI及CA3区阳性反应产物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 提示spinophilin可能参与了癫痫的发生。但是其机理尚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IL-1β对L-谷氨酸致痫大鼠大脑皮质、海马PLCβ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对L-谷氨酸致痫大鼠大脑PLCβ1表达的影响,为阐明IL-1β在致痫中的作用机制提供资料.方法随机将健康成年SD大鼠分为5组,每组8只,即对照组、Glu组、IL-1β Glu组、IL-1ra IL-1β Glu组和MPEP IL-1β Glu组,采用行为学及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行为观察显示,对照组、IL-1ra IL-1β Glu组和MPEP组无痫性发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LCβ1含量在Glu组和IL-1β Glu组大鼠鼠脑皮质及海马内均较对照组、IL-1ra IL-1β Glu组和MPEP IL-1β Glu组明显增多(P<0.05),而对照组、IL-1ra IL-1β Glu组和MPEP IL-1β Glu组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PLCβ1免疫反应增强主要表现在海马CA3区和大脑皮质,各组间的变化规律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IL-1β对L-谷氨酸致痫有促进作用,mGluR5介导的PLCβ1激活参与了IL-1的促痫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β促痫作用的机制及IL-1β对谷氨酸致痫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内腺苷酸环化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实验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L-Glutamate致痫组;IL-1β+L-Glutamate组;IL-1ra+ IL-1β+L-Glutamate组;和MCCG(2-methyl-2-(carboxycyclopropyl)glycine) +IL-1β+L-Glutamate组,每组8只.采用行为学观察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Western blot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IL-1β+L-Glutamate组大鼠癫痫发作的行为表现以及大脑皮质、海马内腺苷酸环化酶(AC)表达与单纯用L-谷氨酸钠致痫大鼠组比较没有明显区别(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AC表达增强(P<0.05);如果预先给予IL-ra,再给予IL-1β和阈下剂量的L-谷氨酸钠,癫痫发作不出现,脑内AC表达较对照组未见明显增强(P>0.05);但如果预先给予MCCG,脑内AC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增高,癫痫发作的潜伏期最短,强度最大,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表明IL-1β有促痫作用,这种促痫效应的发挥可能与IL-1R介导的与谷氨酸受体的协同作用有关,并与AC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正加速度( Gz)重复暴露后不同时间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变化.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 Gz重复暴露后1h、6h、12h、24h和48h组,每组10只.采用动物离心机,建立 Gz引发急性脑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 Gz重复暴露后不同时间,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状况.结果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细胞数,在 Gz暴露后1h即显著增加,于12h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48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Gz重复暴露导致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上调,可能对神经元的缺血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谷氨酸( Glutamic acid, Glu)致痫过程中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在大脑皮质及海马内表达的变化,探讨IL-1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IL-1β组),C组(IL-1β Glu,阈下剂量组),在大鼠行侧脑室注射相应试剂后30min、60min观察大鼠行为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脑皮质及海马内CaN的表达.结果行为观察结果,参照Schultz-Krohn的评估标准A组无明显癫痫发作, B组发作程度达Ⅱ~Ⅲ级,C组达Ⅲ~Ⅳ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注射后30min,B、C组CaN的表达无明显变化,60min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IL-1β在促痫和致痫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缓慢激活CaN,后者可能抑制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C57/BL6癫痫小鼠海马神经元DCX和GFAP表达的时程变化,为神经元发生,发育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应用海人藻酸建立小鼠癫痫模型,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齿状回不同时间点双皮质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癫痫发生后3天7、天,海马齿状回DCX阳性神经元的免疫荧光强度明显增强;GFAP阳性神经元的免疫荧光强度在癫痫发生后持续的一周内较对照组均见明显持续表达增强。结论:小鼠癫痫后会引起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同时发病早期神经元已经出现再生标记物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Cyclin D1在人皮肤血管瘤不同时期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yclinD1蛋白在血管瘤发生、发展及退化过程中的表达状况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 P法 )检测人皮肤血管瘤增生期、退化期及正常皮肤组织中cyclinD1的表达水平 ,并结合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表达cyclinD1的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不同时期血管瘤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cyclinD1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和平均阳性面积率。结果 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cyclinD1表达水平高于退化期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退化期血管瘤内皮细胞cyclinD1表达水平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cyclinD1通过促进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而在血管瘤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褪黑素对谷氨酸钠致痫大鼠脑内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褪黑素(Melatonin,MT)对谷氨酸钠致痫大鼠脑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影响,研究其抑制癫痫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谷氨酸钠致痫组(Glu组);褪黑素+谷氨酸钠组(MT+Glu组);Luzidole+褪黑素+谷氨酸组(Luz+MT+Glu组)。观察大鼠行为变化,记录脑电图,用NADPH组织化学反应检测大鼠海马内NO含量变化。结果行为学观察和EEG显示,NS组无痫样发作和痫样放电,Glu组和Luz+MT+Glu组痫样发作重(Ⅲ-Ⅴ级),脑电图显示频发高幅的痫样波,MT+Glu组有轻微发作(0-Ⅱ级),脑电图上偶见散在单个微小痫样波;NADPH组织化学反应结果显示,Glu组和Luz+MT+Glu组大鼠大脑皮质及海马内NOS阳性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增多,差异性明显(P<0.05),MT+Glu组较Glu组和Luz+MT+Glu组内NOS阳性细胞减少,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MT对谷氨酸钠致痫大鼠痫样发作程度、痫样放电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之一是经其特异性受体,减弱NO作用,进而发挥抑痫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Rho A蛋白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Rho A蛋白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细胞周期抑制蛋白 P21 WAF1/CIP1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乳腺癌组织及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Rho A蛋白、Cyclin D1和P21 WAF1/CI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Rho A、 Cyclin D1和P21 WAF1/CIP1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00%、25.00%、15.00%,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3.44%、59.38%、48.44%,三者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2)Rho A蛋白表达与病理组织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P< 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临床分期无关.(3)RhoA蛋白与P21 WAF1/CIP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χ2=4.548,P<0.05),与Cyclin D1蛋白表达无关.结论乳腺癌患者RhoA蛋白过表达与预后不良有关.RhoA蛋白通过下调P21 WAF1/CIP1蛋白参与细胞周期调节,进而与乳腺癌发展及侵袭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4.
p27kip1、Cyclin D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27kip1、Cyclin D1在卵巢癌发生方面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半定量分析方法,检测50例卵巢癌、19例卵巢良性上皮肿瘤、 13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p27kip1和Cyclin D1表达,并分析它们与良恶性肿瘤、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结果正常卵巢和卵巢良性肿瘤间,p27和Cyclin D1的各自表达无明显差异;p27在正常卵巢组织和卵巢良性上皮肿瘤中高表达,在卵巢癌中表达降低(P<0.05),且随着肿瘤分级、分期增高(恶性程度增高),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而Cyclin D1的表达则相反;两者在肿瘤中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p27kip表达下降、Cyclin D1过表达可能在卵巢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检测p27kip1、Cyclin D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可预测肿瘤生物学行为特征,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Pin1和Cyclin D1在人类5种常见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人类的肽基脯氨酰异构酶(Pin1)在人类几种重要的肿瘤(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宫颈癌和胃癌)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的关系,并探讨它们在肿瘤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随机收集33例正常组织和171例癌组织(包括37例肺癌、35例前列腺癌、31例乳腺癌、36例宫颈癌和32例胃癌)。采取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显示Pin1和CyclinD1的表达。结果Pin1和CyclinD1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者低表达,而在各种癌组织中有普遍性的高表达,在肺癌组织、前列腺癌组织、乳腺癌组织、胃癌组织和宫颈癌组织中,Pin1的表达率分别为48·7%、65·7%、48·4%、15·6%和69·4%,CyclinD1的表达率分别为56·8%、60·0%、54·8%、40·6%和58·3%。Pin1和CyclinD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0·05)。Pin1和CyclinD1蛋白在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和宫颈癌中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Pin1和CyclinD1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Pin1和CyclinD1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宫颈癌和胃癌,Pin1与细胞周期代谢或调控有关。Pin1在某些肿瘤(如肺癌、前列腺癌等)中可作为肿瘤标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海仁酸致痫大鼠海马组织AMPA受体GluR2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为了研究AMPA受体在癫痫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海仁酸致痫大鼠海马组织AMPA GluR2受体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侧脑室注射海仁酸后 1h ,4h ,12h ,2 4h及 7d ,大鼠海马CA3区及齿状回GluR2的表达明显减弱 ,显微图像分析 :与对照组相比 ,KA 4h ,KA 12h ,KA 2 4h ,KA 7d组大鼠海马组织GluR2阳性神经元平均光密度值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在癫痫发作过程中AMPA受体 GluR2亚单位表达改变可能与癫痫发作导致的神经元损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胃粘膜肠化生CD44、CD44V6及cyclin D、Cyclin E表达的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39例伴有肠化生的慢性胃炎和5例正常人胃窦粘膜的活检组织进行检查。结果正常人胃窦粘膜上皮,腺上皮对CD44、CD44V6、Cyclin D1和Cyclin E均为阴性,但在有神经内分泌样细胞的粘膜,CD44V6和cyclin D1为阳性。慢性胃炎肠化生区和不典型增生区除CD44为阴性外,CD44V6 mcyclin D1和cyclin E均呈现不同的阳性反应,但未见有阳性的神经内分泌样细胞。问质细胞大都呈阳性反应。结论CD44V6、cyclin D1和cyclin E可能是胃癌前状态的早期事件,而CD44可能为胃癌晚期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褪黑素对谷氨酸钠致痫大鼠海马5-羟色胺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褪黑素(Melatonin,MT)对谷氨酸钠(Glutamate,Glu)致痫大鼠海马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水平的影响,研究其抑制癫痫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谷氨酸钠致痫组(Glu组);褪黑素 谷氨酸钠组(MT Glu组);Luzidole 褪黑素 谷氨酸钠组(Luz MT Glu组)。观察并记录大鼠行为学及脑电图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海马内5-HT含量变化。结果行为学观察和EEG显示,NS组无痫样发作和痫样放电,Glu组和Luz MT Glu组痫样发作重(Ⅲ-Ⅴ级),脑电图显示频发高幅的痫样波,TM Glu组无或仅有轻微发作(0-Ⅱ级),脑电图上无或偶见散在单个微小痫样波;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显示,Glu组和Luz MT Glu组大鼠海马内5-H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减少,差异性明显(P<0.05),MT Glu组较Glu组和Luz MT Glu组5-HT含量升高,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MT对谷氨酸钠致痫大鼠痫样发作程度、痫样放电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之一是经由其特异性的膜受体,通过某种机制增强5-HT作用,进而发挥抑痫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