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有害赤潮在我国沿海养殖区发生越来越频繁,对水产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并且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威胁。引起了我国重视,并开始了研究1、2。有害赤潮所产生的毒素中,麻痹性贝毒毒素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引起人们加倍重视3。由于麻痹性贝毒毒素在国际间的传送受到了严格限制,而我国处于研究起始阶段,缺乏标准毒素,缺乏易于进行培养的赤潮产毒藻株,给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一种能产生麻痹性贝毒毒素的淡水蓝藻水华束丝藻NH-5株受到了注意。    相似文献   

2.
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出大量结构新颖、生物活性独特的海洋毒素。本文对目前分离得到的海洋毒素进行了总结,包括:河豚毒素、麻痹性贝毒素、腹泻性贝毒素、肝脏毒贝毒素、神经性贝毒素、记忆丧失性贝毒素、西加毒素和其它类型的海洋毒素。海洋毒素不仅可以作为寻找新型防治心血管疾病药物和抗肿瘤药物的先导化合物,还是研究生命科学有用的工具。本文列出了67个重要的海洋毒素的结构并提供70篇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3.
近年我国沿海有毒赤潮的发生频次和规模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产生的藻毒素沿食物链传递并在贝类体内累积转化生成更为复杂的贝毒素,威胁贝类水产品食用安全和消费者健康。其中大部分贝毒的极性较低,易溶于脂类化合物,被称为脂溶性贝毒(lipophilic shellfish toxins,LST)。目前我国的养殖贝类正面临多种脂溶性贝毒的污染,主要包括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蛤毒素(pectenotoxin,PTX)、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氮杂螺环酸(azaspiracid,AZA)及环亚胺类毒素(cyclic imine,CI)中的gymnodimine(GYM)等几大类毒素。现就这些脂溶性贝毒的化学结构、来源、毒理学特征、食用安全限量及检/监测方法等内容做了系统总结,同时,对我国脂溶性贝毒的来源与贝类染毒状况做了简要概括,并对今后我国脂溶性贝毒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藻毒素的类型、危害和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卫玮  肖雯 《生物学通报》2004,39(8):21-23
介绍了赤潮藻毒素:麻痹性贝毒、短裸甲藻毒素、溶血性毒素、细胞性毒素和氨毒:水华藻毒素:肝毒素、神经毒素、脂多糖内毒素的化学结构、性质和毒害机理等,以及藻毒素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肉毒毒素是肉毒梭状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有7种血清型(A~G).肉毒毒素属神经强毒,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强的细菌蛋白质.作为重要的生物战剂之一,对肉毒毒素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基本明确了各型肉毒毒素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和三维结构及毒素作用的本质和机理.随着国际恐怖活动的日益猖獗,针对肉毒毒素的检测和预防也备受关注,对其疫苗的探索已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扼要介绍了肉毒毒素的结构、作用机制及其疫苗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2014 年9-11 月对广西北部湾市售双壳经济贝类进行采样,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麻痹性贝毒(PSP)毒素含量及毒素组成, 评价其食用安全性。结果显示采集于北海、东兴、防城港、涠洲岛4 个市场的16 种市售贝类中均检出麻痹性贝毒, 毒素含量为0.24-290.10 μg STXeq·100 g1, 检出率100%。毒素成分包括GTX 类、STX 类和C类。其中, dcGTX2、C2、GTX4 三者检出率最高, 分别为73%、52%、42%。涠洲岛采集的波纹巴非蛤与防城港采集的紫贻贝PSP 含量高于联合国规定的麻痹性毒素警戒标准, 分别是警戒标准的3.6 倍和1.02 倍, 样品总超标率达6.06%。贝类消化腺和贝肉均检出PSP,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建议食用贝类时, 去除腺体以降低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风险。总的来说, 广西北部湾PSP 染毒情况不容乐观, 亟需加强监控。  相似文献   

7.
嵊山岛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嵊山岛礁生物资源以及邻近海域的微藻资源调查,共发现121种潮间带生物,其中有28种海洋药用生物,包括红条毛肤石鳖(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马粪海胆(Hem icentiotus pulcherrimus)、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等,其中多数是海洋中药或可制成中成药,嵊山岛丰富的海绵资源具有筛选天然活性物质的潜力。嵊山岛邻近海域的产毒藻类包括产麻痹性贝毒(PSP)的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产腹泻性贝毒(DSP)的倒卵形鳍藻(D inophysis forti)、具尾鳍藻(D inophysis caudata);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多列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eries)和多纹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triata);产神经性贝毒(NSP)的短凯伦藻(Kerina breve)以及红色裸甲藻(Gymnodinium sangium)、米氏凯伦藻(Kerina m ikim oto)、环状异甲藻(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等能产生生理活性物质的藻类,其中嵊山岛邻近海域产石房蛤毒素和神经毒素的有毒藻类可能具有药用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海和南海有害赤潮高发区麻痹性贝毒素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采自浙江舟山和广东深圳海域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舟山海域近岸的贝类毒素检出率为14%,染毒的贝类毒素含量不高,低于小白鼠生物检测法的测定范围;深圳近岸贝类毒素检出率为30%以上,华贵栉孔扇贝是主要的染毒贝类,有1个样品毒素含量达5.1Mu·g-1,超出安全食用标准.从深圳大亚湾华贵栉孔扇贝检测出10种麻痹性贝毒素成分,消化腺的主要毒素成分为GTXl+2和GTX5,Cl+2和GTX2+3,而剔除消化腺后其余贝组织的主要成分为neoSTX和GTX5.贝毒素主要积累在扇贝的消化腺内,消化腺含有的毒素是贝肉组织的8倍.  相似文献   

9.
肉毒毒素(BoNT)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肉毒毒素中毒的抗毒素治疗只对未进入神经细胞的毒素有效,而对中毒时间较长、轻链已进入神经系统者无效。近10年来,随着肉毒毒素晶体结构的测定、中毒机理的深入研究,以及体外高通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对小分子肉毒毒素抑制剂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从肉毒毒素中毒机理、结构特征出发,简要综述了肉毒毒素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肉毒毒素是肉毒梭状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有7种血清型(A~G),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强的细菌蛋白质。人类肉毒中毒主要是由A、B和E型引起。本研究克隆了B型肉毒毒素重链C端片段(Hc),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诱导表达,并用Ni离子亲和柱进行了纯化。Hc蛋白免疫后的BALB/c小鼠可以抵抗6×103LD50B型肉毒毒素攻击。  相似文献   

11.
赤潮藻毒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合成毒素是赤潮藻类的一个常见特征,已知能够产生毒素的微藻有70多种。作为次级代谢产物,藻毒素的产生可能是一种压制或清除其它藻类竞争者的一种反应,在群落演替、种间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人们对藻毒素生物合成机理依然知之甚少,相关基因的研究仍无明显突破。利用环境因子诱导毒素生成变化进而分离差异表达基因或者比较不同产毒藻株间基因表达的差异,从中克隆藻毒素生物合成基因似乎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雷氏大疣蛛是我国新近鉴定的蜘蛛新种,虽然动物学家们已经对其进行过分类地位与生态学特性研究,然而有关抗昆虫活性成分研究的报道较少.通过比较解剖蜘蛛毒囊、乳胶软管诱导与电脉冲刺激3种蜘蛛毒液采集技术,发现雷氏大疣蛛毒液的最佳采集方法是电脉冲刺激采毒法.该蜘蛛粗毒对蜚蠊50%致死剂量LD50值是1.486 mg/g.结合阳离子交换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从该蜘蛛粗毒中分离纯化到一种新型多肽毒素,根据质谱分析确定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 596.38,该毒素被命名为雷氏大疣蜘蛛毒素-4596(raventoxin-4596,RVTX-4596).通过初步毒性实验证实RVTX-4596是一种新型抗昆虫毒素.  相似文献   

13.
肉毒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肉毒毒素是肉毒梭菌产生的一种神经毒素,能够通过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释放而引起肌肉麻痹.肉毒毒素在培养液中以复合物形式存在,其中的毒性组分由3个非同源性结构域组成,是一种新型的金属蛋白酶.不同血清型的肉毒毒素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不同底物,这些底物在神经细胞的胞外分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肉毒毒素在胞吞胞吐机制的研究以及临床医学应用方面具有宝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毒素战剂是重要的生物战剂之一,其最大的威胁来自它的高毒性和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在毒素战剂中,肉毒毒素、志贺毒素、蓖麻毒素、相思子毒素等属于致死性生物战剂,葡萄球菌肠毒素B属于失能性生物战剂。生防疫苗作为毒素战剂的一种重要的有效预防手段,一直备受关注,但目前绝大部分毒素战剂的疫苗都还在研制中,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几种重要毒素战剂的重组疫苗研究已获得重要突破。我们重点介绍肉毒毒素、志贺毒素、蓖麻毒素、相思子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B等毒素战剂生防疫苗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毒素战剂是重要的生物战剂之一,其最大的威胁来自它的高毒性和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在毒素战剂中,肉毒毒素、志贺毒素、蓖麻毒素、相思子毒素等属于致死性生物战剂,葡萄球菌肠毒素B属于失能性生物战剂。生防疫苗作为毒素战剂的一种重要的有效预防手段,一直备受关注,但目前绝大部分毒素战剂的疫苗都还在研制中,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几种重要毒素战剂的重组疫苗研究已获得重要突破。我们重点介绍肉毒毒素、志贺毒素、蓖麻毒素、相思子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B等毒素战剂生防疫苗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BTX)是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外毒素,其通过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而引起肌肉松弛型麻痹。在世界范围内,肉毒中毒的案例时有发生,病情严重的患者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肉毒毒素相关产品在临床痉挛性疾病、腺体分泌过度、神经性疼痛的治疗及美容除皱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因而,肉毒毒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在肉毒中毒的治疗以及临床新适应症的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就肉毒毒素跨越小肠上皮细胞屏障的吸收及神经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淡水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在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成功克隆鲢鱼、鳙鱼、草鱼、鲫鱼、鳜鱼、罗非鱼等淡水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cDNA核心片段而首次获得这些淡水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酶氨基酸序列。鲢鱼、鳙鱼、草鱼、鲫鱼、鳜鱼、罗非鱼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与人、小鼠、大鼠、牛、猪、羊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氨基酸同源性为60%左右,表明淡水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在进化上变异性较大,与其承担微囊藻毒素去毒代谢之特殊功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水体富营养化及蓝藻水华的频繁发生,严重破坏水域生态系统,有毒水华蓝藻产生的藻毒素,污染水体且危害水生动物和人类健康。本文综述了水华蓝藻的次级代谢产物藻毒素及藻毒素合成基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了蓝藻毒素的类型、不同毒素毒性机理、产毒基因以及利用产毒基因进行产毒蓝藻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目的是为建立有毒水华蓝藻的预警机制、科学评价产毒蓝藻及其藻毒素的生态、环境危害及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C型肉毒梭菌毒素杀灭高原鼢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型肉毒梭菌毒素是从肉毒梭菌中培养分离出的一种外毒素。国内外学者对毒素在食品卫生和医疗卫生方面已有较多的研究。作为杀鼠剂,《兽类学报》1987年第2期,曾报道过沈世英首次采用杀灭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取得成功。为了扩大毒素杀灭害鼠的范围,作者于1987年5月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皇城乡岗什卡口地区冬春草场上,对青藏高原上的另一种主要害鼠--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进行了杀灭试验。现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20.
尹凡铭  朱晨思  李涛  王慧 《微生物学报》2024,64(7):2172-2193
肉毒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 BoNT)是人类已知毒性最强的蛋白质之一,可以引起肌肉松弛麻痹,严重时可导致死亡。肉毒毒素共分为7种血清型(BoNT/A-BoNT/G),根据氨基酸序列差异可进一步分为40多种亚型。肉毒毒素分子结构由3个基本结构域组成:重链羧基端细胞受体结合域、氨基端的易位域和轻链催化域。在运动神经元表面,受体结合域首先与聚唾液酸神经节苷脂结合,随后与突触囊泡蛋白2或突触囊泡结合蛋白结合形成双受体复合物。每种血清型的受体结合域都必须与其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肉毒毒素的结构功能及其对宿主的作用一直都是研究热点。近年来,因受体结合域可以促进肉毒毒素与运动神经元膜特异性结合,而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本综述将概述不同血清型肉毒毒素与受体结合过程中受体结合域结构变化和结合位点差异。通过分析不同血清型及亚型的序列以及受体结合域结构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细胞受体结合域的序列差异和功能,并为肉毒毒素的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