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松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小孢子发生发育过程中,花粉母细胞、四分孢子及花粉粒均见有粘连现象。花粉气囊的形态、大小变化复杂多样。除一般具两个正常气囊的花粉粒外,还观察到气囊不发育、具一个气囊、二个异形气囊、三个气囊和四个气囊的花粉粒。成熟花粉壁从外至内可分为外壁外层、外壁内层、内壁外层和内壁内层,它们的构成成分及形态均有明显差别。贮存后花粉的内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铁角蕨科(Aspleniaceae)华中铁角蕨(Asplenium sarelii Hook.)孢子及其纹饰的形成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①华中铁角蕨孢子囊发育为薄囊蕨型;②孢子外壁表面光滑,远极面的外壁厚约0.8~1.1μm,近极面的外壁厚约1.4~1.8μm;③孢子周壁厚度约4~5μm,染色较外壁深,分为内层和外层;内层紧帖外壁表面,其上具柱状、瘤状或疣状突起;外层向外隆起形成脊状纹饰的轮廓,脊的下方具空腔,脊的顶端具翅;④铁角蕨型与鳞毛蕨型孢子外壁和周壁纹饰的形成过程具有相似性;⑤孢子的成熟度对于孢子形态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完全成熟的孢子的表面纹饰才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3.
海金沙孢子壁结构和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海金沙科(Lygodiaceae)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孢壁的形成和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金沙孢子壁由内壁、外壁和周壁3部分构成.外壁由2层构成,即薄的内层和厚的外层,其中外层是在四分体分离前通过孢粉素的逐层沉积并浓缩凝聚而形成的均质层,其表面具不明显的疣状突起.周壁由绒毡层残余物在外壁表面逐层沉积形成,可分为周壁内层、周壁中层和周壁外层3部分;周壁中层具辐射状排列的长条形成分,周壁外层形成瘤状纹饰的轮廓.本研究为孢粉学和蕨类植物系统演化分析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采用透射电镜和细胞化学技术对红盖鳞毛蕨(Dryopteris erythrosora(Eaton)O.Ktze.)的孢子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根据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特征可将其孢子发育过程分为3个阶段:(1)孢子母细胞及其减数分裂阶段:孢子母细胞壳在孢原细胞末期开始形成,位于孢子母细胞及其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外侧,PAS反应显示其为多糖性质,与胼胝质壁为同功结构;在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孢子之间产生孢子外壳,从功能、形成位置和时间上看与胼胝质壁相似,但苏丹黑B反应显示其可能含有脂类物质,与孢子母细胞壳和胼胝质壁不同。(2)孢子外壁形成阶段:外壁为乌毛蕨型(Blechnoidal-type),由薄的多糖性质的外壁内层和表面平滑的孢粉素外壁外层构成;小球参与外壁外层的形成,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小球的中央区域和外壁外层内侧部分由红色(多糖)变为黄色,小球的表面区域和外壁外层部分始终被染成黑色(脂类),可知小球与外壁同步发育。(3)孢子周壁形成阶段:周壁为凹陷型(Cavate-type),包括2层,内层薄,紧贴外壁,外层隆起形成孢子脊状褶皱纹饰的轮廓,以少见的向心方向发育;苏丹黑B和PAS反应观察周壁被染成橙色,推测其可能由多糖等成分构成;孢子囊壁细胞参与周壁的形成。本研究为揭示蕨类植物孢子发生的细胞学机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花粉外壁透射电镜资料,与杉科各属花粉特征做了比较,根据透射电镜观察表明,水杉花粉外壁由外壁外层和外壁内层组成,外壁外层由昆密联结的颗粒层和分布稀少的乌氏体组成,后者表面具小刺及不明显的纵向小沟,外壁内层具有十分清楚的片层状结构,由10-15片组成,全部片层均具三层壁结构,最外面(靠近外层)的几片,三层型结构特别清楚,明晰。有的三层型结构层中间的白线松散,形成三根极细的白线。  相似文献   

6.
水杉花粉外壁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花粉外壁透射电镜资料,与杉科各属花粉特征做了比较,根据透射电镜观察表明,水杉花粉外壁由外壁外层和外壁内层组成,外壁外层由昆密联结的颗粒层和分布稀少的乌氏体组成,后者表面具小刺及不明显的纵向小沟,外壁内层具有十分清楚的片层状结构,由10-15片组成,全部片层均具三层壁结构,最外面(靠近外层)的几片,三层型结构特别清楚,明晰。有的三层型结构层中间的白线松散,形成三根极细的白线。  相似文献   

7.
瓦韦孢子壁的结构和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瓦韦(Lepisorus thunbergianus (Kaulf.) Ching)孢子壁的结构和发育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瓦韦孢子两侧对称、单裂缝,表面具波纹状纹饰。孢壁从内到外由内壁、外壁和周壁三部分构成。外壁来源于绒毡层物质,由外壁内层和外壁外层构成,外壁外层表面的波纹状纹饰形成孢子表面的纹饰轮廓。周壁薄,紧贴外壁表面,由2层片状结构叠合而成。在外壁外层形成过程中,孢子表面和周围出现较多小球。本文探讨了孢壁各层的结构、来源和发育过程,为蕨类植物系统学和孢粉学研究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8.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凤尾蕨科(Pteridaceae)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孢壁的形成和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蜈蚣草孢子四面体型,极面观钝三角圆形,赤道面观半圆形或超半圆形,近极面具瘤状纹饰和近极脊,远极面具脊并连成网状,具赤道环;孢子具乌毛蕨型外壁,由外壁外层构成纹饰的轮廓;实心型周壁由2层构成,且内层薄、外层具小球体。结合孢子外壁和周壁的发育特征,认为凤尾蕨科与裸子蕨科和水蕨科的亲缘关系较近,支持将裸子蕨科和水蕨科置于凤尾蕨科。  相似文献   

9.
孢子发生是蕨类植物无性生殖的重要环节,有关孢子发生过程中孢母细胞被膜和孢子被膜的形成以及孢子外壁的片层状结构和孢子外壁内层来源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瓶尔小草(Ophioglossum vul-gatum L.)的孢子发生过程.结果显示,孢子母细胞被孢母细胞被膜所包裹,孢子母细胞在孢母细胞被膜内进行减数分裂...  相似文献   

10.
朝鲜介蕨孢子周壁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朝鲜介蕨[Dryoathyrium coreanum(Christ)Tagawa=Lunathyrium coreanum(Christ)Ching]孢子周壁的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朝鲜介蕨孢子两侧对称,单裂缝,表面具粗大的脊状褶皱,褶皱形成网状或拟网状纹饰。孢壁包括内壁、外壁和周壁。孢子外壁表面光滑,在四分孢子时期就已发育成熟。四分孢子分离后,周壁开始形成,周壁来源于孢子囊的绒毡层,是由原质型绒毡层的残余物在外壁上沉积而成。成熟的周壁很厚,可分为外层和内层。周壁内有大的空腔,主要是由周壁外层向外隆起形成的,隆起进而形成了孢子的脊状褶皱和表面纹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红豆杉科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红豆杉科(Taxaceae),花粉近球形,有时稍扁或稍长。直径为20.8-45.8μm。具远极 薄壁区,或不典型的乳头状突起。外壁两层,内外层厚度相等,有时层次不明显。在光学显微 镜下,外壁表面粗糙,或具微弱的颗粒状纹饰。在穗花杉(Amentotaxus argotaenia)这个种里,有些花粉粒具残存气囊。在扫描电镜下,外壁表面具粗瘤和细瘤两种纹饰类型。透射电镜本科各属代表种观察表明,本科花粉外壁内层具片状结构,外层由单层瘤状纹饰分子构成,有 些种细瘤连接形成覆盖层。根据花粉形态资料,可将本科植物分为2个族: 白豆杉族(仅包括白豆杉一个属)和红豆杉族(包括红豆杉属和榧树属)。 鉴于穗花杉属花粉的特殊性,建议独立上升为穗花杉科Amentotaxaceae。  相似文献   

12.
重楼属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重楼属(paris L.)18个种和变种或变型的花粉形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电镜的观察和初步比较研究。就所观察过的种类看,花粉粒为扁球形,极面观椭圆形。左右对称。具一远极沟。外壁两层,外层厚于或等于内层。外壁纹饰有穴状、网状和皱-网状之分。不同的种类,其花粉大小和外壁纹饰均或多或少有所不同,其中有些种类的外壁纹饰比较特殊,可以作为区分种类甚至作为分组的依据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凤丫蕨孢子壁的结构和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裸子蕨科(Hemionitidaceae)凤丫蕨(Coniogramme japonica(Thunb.) Diels)孢壁的结构和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凤丫蕨孢子外壁表面光滑,由2层构成,即薄的内层和厚的外层。周壁分为周壁内层和周壁外层两部分,周壁内层中上部具辐射状排列的小柱状成分,周壁外层由鳞片和小球体疏松交织成平面或立体网状,由两层周壁共同构成孢子表面皱状纹饰的轮廓。探讨了凤丫蕨孢子周壁的来源,为孢粉学和蕨类植物系统演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细胞化学技术,对紫萁孢子囊发育过程中孢壁的超微结构和孢子囊内多糖和脂滴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以探讨紫萁孢子囊发育过程中多糖和脂滴的代谢特征,为蕨类孢子发生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紫萁孢子囊由1层囊壁细胞、2层绒毡层和产孢组织构成。(2)紫萁孢子壁由发达而分2层的外壁(外壁内层和外壁外层)和薄的不连续的周壁构成,由外壁形成棒状纹饰的轮廓;孢子外壁内层由多糖类物质构成,外壁外层和周壁均含有脂类物质。(3)在紫萁孢原细胞中观察到少量脂滴;随着紫萁孢壁的形成,囊壁细胞中淀粉粒的大小逐渐变小、数目先增加后减少,它们转运到内层绒毡层原生质团并转化为孢粉素前体物质,再穿过原生质团内膜表面进入囊腔,成为孢粉素团块或以小球形式填加到孢子表面形成孢壁。(4)紫萁孢子囊将多糖类营养物质转化为脂类,以脂滴的形式储藏在孢子中。  相似文献   

15.
花粉壁的构造提供了若干在系统发育上有用的特征,其中外壁的层次、结构以及纹饰是基本的。为此,本文以花粉壁的外部纹饰和内部结构为重点,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的薄切片技术,对蓼属一新的花粉类型--长花蓼型的花粉外壁构造的特点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外壁结构分化成两个明显的层次,即外面的外壁外层以及内面的外壁内层,其外壁外层无覆盖层,仅由柱状层和底层组成的。  相似文献   

16.
团扇蕨孢子发生和发育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膜蕨科(Hymenophyllaceae)团扇蕨(Gonocormus minutus(Blume) Bosch)孢子的发生和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团扇蕨孢子为多边圆形,三裂缝不明显,外壁表面光滑,周壁薄,紧贴外壁表面,由周壁形成乳头状或颗粒状纹饰。在外壁形成后期,孢子表面和囊腔中出现大量小球;在周壁形成时期,孢子表面和周围出现较多小球体;小球和小球体参与孢子壁的形成。团扇蕨绒毡层为混合型,内层为周原质团绒毡层;外层为腺质型绒毡层。本文为膜蕨科系统演化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含笑花药发育中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显示:(1)花粉发育中有三次液泡变化过程——第一次是小孢子母细胞在形成时内部出现了液泡,这可能与胼胝质壁的形成有关;第二次是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之前,细胞内壁纤维素降解区域形成液泡,它的功能可能是消化原有的纤维素细胞壁;第三次是在小孢子液泡化时期,形成的大液泡将细胞核挤到边缘,产生极性。(2)含笑花粉在小孢子早期形成花粉外壁外层,花粉外壁内层在小孢子晚期形成,而花粉内壁是在二胞花粉早期形成;花粉成熟时,表面上沉积了绒毡层细胞的降解物而形成了花粉覆盖物。研究认为,含笑花粉原外壁的形成可能与母细胞胼胝质壁有关,而由绒毡层细胞提供的孢粉素物质按一定结构建成了花粉覆盖物。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国产爵床科Acanthaceae山牵牛属Thunbergia(山牵牛亚科Thunbergioideae)6种、叉柱花属Staurogyne(瘤子草亚科Nelsonioideae)和老鼠簕属Acanthus(老鼠簕亚科Acanthoideae)各1种植物在扫描电镜下的花粉形态。山牵牛属植物的花粉粒为圆球形,均具螺旋状萌发孔,外壁纹饰以光滑或颗粒状为主,偶具棒状突起。具螺旋状萌发孔被认为是该科独特而较原始的花粉特征。叉柱花属的花粉粒为圆球形,具3孔沟,外壁平滑。老鼠簕属的花粉粒为长球形,具3沟,外壁具细网状纹饰或具小穿孔。花粉形态特征支持传统上将上述3属置于3个不同亚科的处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对贵州松桃寒武系清虚洞组灰岩中酸泡获得的管状化石Mongolitubulus squamifer壳体显微及亚显微结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M. squamifer不仅内层广泛发育纵向纤维结构,具鳞片的外层外壁也发育有微弱的纵向纤维结构,可能解释了管体外壁广泛发育的纵向开裂现象。在一枚保存有圆卵形鳞片以下部位的标本中发现,鳞片排列形式是由基部密集的小瘤点状颗粒然后过渡为不规则的圆卵形鳞片,到管体中上部逐渐形成规则排列的三角形鳞片。通过测量部分已报道的M.squamifer管体宽度与鳞片宽度发现正常发育的棘刺,鳞片大小与管体宽度有一定相关性。贵州松桃的M.squamifer壳层原始结构为2层,包括致密的具鳞片的外层和具明显纵向纤维结构的内层,管体内外层之间发育空隙导致管体容易破损。一些标本近基部断口处的层间空隙容易被次生矿物充填,导致内层增厚致密纤维结构消失或产生中间填充层。该研究揭示了M.squamifer的鳞片排列特征和壳体微观结构,为解释其亲缘关系提供新的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对高领黄角苔(Phaeoceros carolinianus (Michx.) Prosk.)孢子发育过程进行超微结构研究。结果显示:(1)高领黄角苔成熟孢子壁由6层构成,由内到外依次是薄的内壁内层、厚而疏松的内壁外层、均质的外壁、薄的周壁1层、疏松层状的周壁2层、不连续的周壁3层;孢子表面的刺状和乳头状纹饰由外壁形成;孢壁的发育顺序为不完全向心型;从孢壁结构和发育顺序上看其与藓类植物相似。(2)在高领黄角苔孢子发育过程中出现初生外壁,它参与外壁的形成,这与苔类植物属同一类型,且其外壁的物质来源是外源的;孢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其内壁的形成。(3)高领黄角苔孢子的周壁3层为不对称加厚的"三分层"状,与部分蕨类植物孢子周壁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结合其周壁的复杂分层(3层),推测高领黄角苔周壁在苔藓植物中属于较进化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