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尔宓 《四川动物》1994,13(1):162-166
巴鲵幼体的犁骨齿为位于内鼻孔间略呈“八”形的两列,其前端超出内鼻孔甚多。变态过程中.随着犁骨的生长.其上的犁骨齿前部向内侧弯成直角或锐角.因此,巴鲵属具有小鲵科中与众皆不相同的犁骨齿列型式.研究比较了巴鲵属模式种施氏巴鲵与北鲵属模式种中亚北鲵的国内外各数十号标本.包括二者的模式标本.将该二属的属征加以订正.费梁等认为巴鲵属为北鲵属的异名.可能与他们观察北鲵的标本较少(3号)以及误以为北鲵非繁殖期成体“以水栖为主,均有唇褶”所致.  相似文献   

2.
首次记述了亚洲北大陆的犁齿鱼化石。标本采自湖北松滋县黑口洋溪组。新的标本在个体较小、最大体高位于臀鳍起点处、背鳍起点靠后、背鳍具有 1 2根鳍条、尾上骨缺失、第一末端尾椎 (U1 + 2 )上只有一根神经棘等方面显著不同于犁齿鱼属的三个已知种 (P .encaustus、P .testis和P .queenslandicus) ,代表了一新种 (松滋犁齿鱼Phareodussongziensissp .nov.)。P .encaustus和P .testis幼体的体形较长 ,为纺锤形 ,但到成体后 ,体形明显加高。P .encaustus的体长可达 5 4cm ,P .testis的可达 30cm ,而松滋犁齿鱼的体长可能只有 1 2cm ,和上述两个种的幼体差不多。但是 ,松滋犁齿鱼的体形较高 ,其轮廓和北美两个种的成体很相似 ,因此 ,虽然松滋犁齿鱼的体形较小 ,但很可能代表了成年个体。松滋犁齿鱼的体形和东南亚的Musperiaradiata(可能为Phareodus的同物异名 )比较相似。Musperia的背鳍较大、背鳍鳍条为 2 3根、背鳍起点和臀鳍起点相对、背鳍第一鳍条支持骨和臀鳍第一鳍条支持骨与同一个脊椎相连、第一末端尾椎上有两个神经棘 ,这些特征说明 ,Musperia和松滋犁齿鱼不同 ,而和北美的Phareodus的关系可能更近。  相似文献   

3.
巴鲵属犁骨齿列形态的研究及其与北鲵属属征的订正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巴鲵幼体的犁骨齿为位于内鼻孔间略呈“八”形的两列,其前端超出内鼻孔甚多;变态过程中,随着犁骨的生长,其上的犁骨齿前部向内侧弯成直角或锐角。因此,巴鲵属具有小鲵科中与众皆不相同的犁骨齿列型式。研究比较了巴鲵属模式种施氏巴鲵与北鲵属模式种中亚北鲵的国内外各数十号标本,包括二者的模式标本,将该二属的属征加以订正。费梁等认为巴鲵属为北鲵属的异名,可能与他们观察北鲵的标本较少(3号)以及误以为北鲵非繁殖期成体“以水栖为主,均有唇褶”所致。  相似文献   

4.
对采集于湖南桑植县天平山的角蟾标本(CIB200078)与同域分布的相近种尾突角蟾(Megophrys caudoprocta Shen,1994)标本及其他相近种标本比较后发现,该角蟾标本在形态上明显不同于其他物种。其形态特征与尾突角蟾相比:体形小,体长54.7mm;上眼脸外缘三角形突起小;体腹面后部有斑点;犁骨棱弱,末端不膨大,也无犁骨齿;雄性第一、二指背面黑婚刺相对较大,有声囊。与棘指角蟾相比:肛孔上方有一个向后突出的尾突,腹面观可见;雄性第一、二指背面黑婚刺相对较小而密。故将其订为新种:桑植角蟾Megophrys sangzhi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5.
中国锄足蟾科五个新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整理四川、贵州、湖北的锄足蟾科动物标本,发现有五个新种:四种齿蟾Oreolalax和一种齿突蟾(曾名为“短齿蟾”)Scutiger。其中两个齿蟾新种的蝌蚪(包括将完成变态的幼蟾)曾被描述发表过,为未定种名的“短齿蟾”蝌蚪(刘、胡,1960);现在已发现成体,并在本文内予以定种名。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于成都四川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泥河湾发现的板齿犀肢骨化石(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板齿犀属(Elasmotherium)由Fischer(1808)根据在西伯利亚发现的材料建立,模式种为西伯利亚板齿犀(E.sibiricum)。板齿犀是一种很特别的犀牛,以其巨大的体型和强壮的额角为特征。目前板齿犀有两个有效种,即E.sibiricum和高加索板齿犀(E.caucasicum)。板齿犀的地理分布范围包括俄罗斯、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和中国,时代为更新世。在中国,德日进等曾报道了在泥河湾发现的板齿犀的一块牙齿碎片和几件肢骨,但未进行详细的描述和深入的讨论(TeilharddeChardinandPiveteau,1930)。后来周明镇(1958)又根据山西的零星材料建立了板齿犀的两个新种。不过,中国的这些板齿犀材料最近都被Antoine(2002,2003)归入到E.caucasicum中。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部曾发现过相当丰富的E.sibiricum的化石材料,其中包括不少完整的头骨(Fischer,1808,1809)。另一方面,最早发现于亚速海南岸地区的E.caucasicum材料不多,主要是一些孤立的牙齿和齿列,肢骨特别少(Borissiak,1914)。在天津自然博物馆收藏的泥河湾化石标本中有一些桑志华采集的板齿犀的肢骨材料,以远端肢骨为主。此前在中国的板齿犀类方面只有对通古尔的西班牙犀(Hispanotherium)部分肢骨的研究发表(Cerdeo,1996)。本文描述和讨论了泥河湾的板齿犀肢骨材料,包括1件桡尺骨(THP20355)、3件腕舟骨(THP20325,20326,20336)、2件月骨(THP20328,20337)、1件三角骨(THP20338)、2件小多角骨(THP20330,20341)、4件钩骨(THP20333,20327,20329,20339)、3件第三掌骨(THP20342,20343,20332)、2件第四掌骨(THP20318,20319)、3件距骨(THP20303,20308,20310)、1件跟骨(THP20311)、2件跗舟骨(THP20305,20322)、2件骰骨(THP20304,20306)、2件第二骨(THP20316,20317)。早更新世早期的泥河湾动物群中已知包括云簇犀(Dicerorhinusyunchuensis)、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nihowanensis)和E.caucasicum三种犀牛,但前两种犀牛的体型远小于板齿犀,所以仅从肢骨的尺寸上就可以很好地区别它们。泥河湾的这批材料增加了我们对E.caucasicum的了解,它与E.sibiricum在肢骨方面有很多相似性状,如桡骨上容纳腕伸肌的沟宽深,第三掌骨前视可见对头状骨关节面,第四掌骨的近端关节面呈三角形,第五掌骨退化,掌骨上附着腕伸肌的止端显著,距骨对腓骨的关节面倾斜、距骨颈低到中等、滑车与远端关节面的夹角轻度倾斜、对蜗突关节面具长大的舌状延伸、对载距突关节面与对跟骨的外下关节面分离,跟骨对胫骨关节面存在、跟结节粗大、附着腓长肌的止端平滑,肢骨细长,掌骨和骨的中央直嵴低平、骨干上附着骨间肌的止端长但无远端后侧结节。另一方面,这两种板齿犀也存在一些差别,如E.caucasicum的尺骨远端没有对桡骨的第二关节面,而E.sibiricum有;E.caucasicum的钩骨未显示有第五掌骨与其关节,而E.sibiricum钩骨上对第五掌骨的关节面还与对三角骨的关节面联合;E.caucasicum距骨上对腓骨的关节面凹陷,而E.sibiricum平坦。对比已知的少量E.caucasicum肢骨,泥河湾标本在性状和尺寸上与其完全一致,进一步证明将这些标本归入E.caucasicum是可信的。从泥河湾材料我们还了解到板齿犀属的一些未知性状,如骰骨近端呈三角形、跗舟骨顶视呈矩形、距骨的宽/高比达1.21、厚/高比达0.74、对骰骨关节面具后侧突起等。此前的支序分析表明Elasmotherium是板齿犀类中最进步的一个属,泥河湾标本所显示的大多数性状确实是进步的,但仍然有一些原始性状。在板齿犀的两个种中,E.caucasicum可能比E.sibiricum更进步,不过这两个种实际上相当接近。板齿犀类不是一个丰富的犀科类群,然而特别的是在中国有较多的发现,包括几个大型的属,如Elasmotherium、中华板齿犀(Sinotherium)、副板齿犀(Parelasmotherium)、宁夏犀(Ningxiatherium)和伊朗犀(Iranotherium),但都很少有肢骨化石发现。将泥河湾的材料与已知的少量Parelasmotherium和Iranotherium的肢骨相比,显示后两个属不比Elasmotherium进步,这与对它们系统关系的分析结果吻合。E.caucasicum细长的远端肢骨与其高冠和釉质褶皱丰富的颊齿相一致,指示它是干旷草原的硬草取食者。  相似文献   

7.
描述了一件来自甘肃庆阳晚中新世地层的犀牛的骰骨标本,尺寸巨大,超过泥河湾高加索板齿犀(Elasmotherium caucasicum)的平均值。庆阳标本的形态与板齿犀族其他标本相同,很可能属于大型板齿犀类的中华板齿犀。与现生犀牛相比,其骨体与结节的组合形式具有功能上的意义,骨体平面和结节主轴之间的夹角暗示着板齿犀类所占据的生态类型。通过骰骨的形态分析推测,中华板齿犀和更进步的板齿犀类生活在以森林为主的环境,这与之前关于板齿犀类生活环境的推断不同。  相似文献   

8.
对分布于四川、重庆市、贵州、湖北、湖南、安徽和福建的花臭蛙[Odorrana(Odorrana)schmackeri(Boettger,1892)]标本进行了形态比较,结果发现四川省南江和万源县的花臭蛙标本与其他产地的花臭蛙标本在形态特征上存在明显区别,主要是:1)成体雄雌体长之比值较小,约为1∶1.34;2)犁骨齿列短,两内侧间距宽,距内鼻孔远;3)背面深色斑点周围无浅色边缘;4)股后部深色斑大而稀疏;5)趾间蹼较弱,第四趾蹼达远端关节下瘤;6)腹内成熟卵的动植物极均为乳白色。故将四川省南江和万源的标本订为新种--南江臭蛙[Odorrana(Odorrana)nanjiangensis,sp.nov.]。  相似文献   

9.
变色树蜥骨骼系统的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明骨骼标本染色法制作变色树蜥的骨骼标本,并对其骨骼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其骨骼可分为中轴骨骼(包括头骨、脊柱、胸骨、肋骨)和附肢骨骼(包括肩带、腰带、前肢骨、后肢骨).其头骨呈梨形,眼眶完整.颈椎8枚,胸椎4枚,腰椎11枚,荐椎2枚,尾椎多于34枚.有颈肋4对,胸肋4对,腰肋11对.表现出了一系列进化特征,如前颌骨愈合成1块,额骨也愈合成1块,颧骨消失,鳞骨变小,犁骨薄弱,下颌夹板骨与齿骨、冠状骨及隅骨之间的骨缝不明显,愈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头骨和下颌建立了海龙一新属新种——短吻贫齿龙(Miodentosaurus brevis gen.et sp.nov.)。其正型标本是采自贵州三叠纪法郎组的一具骨架(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标本编号NMNS-004727/F003960)。虽然头后骨胳还没有修理,但是几近完好的头骨和下颌显示出许多与众不同的特征,足以确定该标本代表了一新的海龙属种。短吻贫齿龙是个体较大的海龙,其全长超过4 m,头骨背部最长约为33 cm。吻直且极短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其他主要特征有:前颌骨沿前背中央有一隆嵴;上颌仅前颌骨有6枚圆锥形齿,无上颌骨齿;上颌骨沿前腹侧缘有一沟槽;下颌齿骨齿都集中在前端且至多不超过6枚。依据上述这些特征很易把短吻贫齿龙与其他已知海龙相区别。短吻贫齿龙头骨顶面松果孔大且很前位,头骨腭面的锄骨和翼骨均无齿,它的颈较长(至少可以辨认出13个颈椎)。这些特征显示短吻贫齿龙可能与包括中国安顺龙属(Anshunsaurus)在内的Askeptosauroidea超科有相近的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采自海陵岛的6种鲷科鱼类(Sparidae)86个个体的线粒体COⅠ基因进行测序,结合Gen Bank上的17条同源序列,共7属11种103个个体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海陵岛11种鲷科鱼类COⅠ基因序列的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9%、27.6%、23.4%和17.1%,有保守位点359个,变异位点165个,简约信息位点162个,序列中转换大于颠换。Kimura 2-parameter种间遗传距离显示,真赤鲷和二长棘犁齿鲷的遗传距离小于前者与蓝点赤鲷的遗传距离。应用邻接法(NJ法)和最大似然法(ML法)对103条序列分别构建了鲷科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鲷科鱼类分为两大类群,一类包括犁齿鲷属、赤鲷属、牙鲷属和四长棘鲷属,另一类包括平鲷属、棘鲷属和拟牛眼鲷属。根据种间遗传距离与系统发育树的结构特征推测,真赤鲷与二长棘犁齿鲷可能属于同一属,这与传统的形态分类学观点不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12.
新疆北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北鲵Ranodon sibiricus Kessler(1866)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亚目、小鲵科、北鲵属。国内以前无标本收藏,未见研究报道。 1989年9月1日,由温泉县88团敬英雄处获一幼体标本,9月6日我们在温泉县境内进行了考察,采到了成体和幼体标本及卵胶囊,并对其生境及生物学作了初步观察与研究。标本均保存在新疆师范大学生物系。现记述如下: 形态体细长。头扁平卵圆形,与体躯界线不很明显,上下颌各有一列细齿,犁骨齿呈两短弧列,间隔较宽,舌圆大,舌周不粘连。体躯背部稍隆起,前正中具纵沟,始于头后终  相似文献   

13.
王淑芳 《昆虫学报》1983,(3):342-343
本文记述长白山地区犁姬蜂亚科4种姬蜂,其中包括一个新种,两个新纪录。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无瘤中闭姬蜂Mesoclistus atuberculatus新种(图1)雌蜂 前翅长9毫米。  相似文献   

14.
贵州三叠纪海龙类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记述了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法郎组瓦窑段新的海龙标本一个基本完整的侧向挤压头骨及下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编号V11860).根据图版,它与尹恭正等(2000)建立并归入鱼龙目Cymbospondylidae科的孙氏“新铺鱼龙”(Xinpusaurussuni)极为相似.但是由于从文章中得不到头部关键性状的描述,并且本文第一作者到贵阳也不被允许观察标本,目前只有依据与正模图版的对比将V11860标本暂定为孙氏新铺龙相似种(XinpusauruscfXsuni).由于系统分类位置的改变,建议将该属的中文名称由“新铺鱼龙”改为新铺龙.迄今为止,在所有海龙类头骨中此标本提供了最多可以观察到的性状,包括脑颅侧面的特征.这是一类小型的海龙,吻部中等长度,微微向腹面倾斜;上颌骨前端背向弯曲,此处牙齿扩大且向前平伏;头骨前部的牙齿(前颌骨、上颌骨前部、齿骨)圆锥形,较突出,而靠后部的牙齿可能较圆钝(保存不完整);前颌骨与上颌骨牙齿间无明显间隙;犁骨和翼骨具齿;下颌细长,齿骨联合部窄.长的齿骨大约占下颌长度的2/3.基于18个性状进行了初步的支序分析,结果表明新铺龙与北美的Nectosaurus关系最近.但受海龙类化石保存所限,提供性状较少,支序分析对此结果的支持较弱.目前只能说海龙类是一个化石发现尚少的广布类群.关岭动物群目前包括海龙类、鱼龙类及楯齿龙类.其中中国豆齿龙(Sinocyamodus)(李淳,2000)是中国第一个楯齿龙类,安顺龙(Anshunsaurus)(刘俊,1999)是海龙类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第一个完整的锯齿龙头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有  伊剑  刘俊 《古生物学报》2019,58(2):216-221
中国已经命名了7种锯齿龙,但是没有一个有完整的头骨。本文描述一个产自鄂尔多斯盆地孙家沟组的新材料,包括一个近于完整头骨及关连的下颌。根据下列特征将其归入埃尔金龙科(Elginiidae):头骨的膜质骨突起形成长而尖的角,面颊上装饰有显著的锥型角,上颞骨角从头骨一角向侧后方伸出,副基蝶骨细长且腹面中间有凹沟,案骨加大并在中间相互接触,使后顶骨不参与形成头骨边缘。该标本与矮小三川龙(Sanchuansaurus pygmaeus)有下列共同特征:鼻孔后的上颌骨前背支有小的突起,上颌齿齿冠扇形,9—11个齿尖;但是有以下特征区别于后者:眶下神经两个外开口距离更近且更接近上颌骨腹缘,齿冠不重叠,只有14个牙槽。与柳林黄河龙(Huanghesaurus)共有以下特征:下颌腹缘直、光滑,隅骨突位于后缘,下颌齿有中脊,17个齿尖;不过其下颌前部厚度比后部大。新标本表明三川龙和黄河龙关系接近,两者都应可能属于埃尔金龙科。根据新标本建立一个新种并暂时归入石千峰龙属,即完整石千峰龙(Shitienfenia completus);但是目前不能排除这个标本属于二叠石千峰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张雷  梁琍  冉辉  沈正雄 《动物学杂志》2012,47(4):135-138
报道了角蟾科一新亚种,该亚种具角蟾属特征,与峨眉角蟾种组中的炳灵角蟾(Megophrysbinlingensis)形态特征最为相近,但与该组成员又有明显区别,被命名为炳灵角蟾梵净山亚种(M.b.fanjingmontis subsp.nov.)。本亚种主要鉴别特征为犁骨棱较弱,后端无犁骨齿,上颌有细齿;第一、二指上婚刺细密,趾侧缘膜窄;体腹面斑少,两侧黑褐色长形斑明显;体型较大,雄性头体长大于60.00 mm;趾间具1/3蹼。  相似文献   

17.
观察太行山猕猴跗骨形态结构,并初步探讨其两性分化的模式。根据猕猴齿式及骨垢愈合程度选择成年太行山猕猴跗骨标本52例(雄性15例,雌性37例)。选择4块跗骨(舟骨、骰骨和2块楔骨)的5个形态变量进行观察。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组间差异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猕猴跗骨5个变量的两侧差异性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跗骨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雄性大于雌性;第3楔骨的前关节间宽性差最大(F=85.719,P<0.001);其次是舟骨的前关节宽(F=54.213,P<0.001)和第1楔骨的前关节间长(F=51.865,P<0.001)。猕猴足骨与其他灵长类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猕猴跗骨与人类跗骨形状和数量不同,存在着物种、生活习性和运动类型等差异,研究猕猴跗骨的形态结构和性差对生物进化和种间比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邓春英  李泰辉 《菌物学报》2008,27(5):768-770
<正>最近作者在检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馆(HKAS)小皮伞属Marasmius Fr.的标本时,发现了二份具大型子实体的标本,经鉴定它们与采自美国的黑顶小皮伞M.nigrodiscus(Peck)Halling等模式标本(HKAS 39834)在宏观和微观特征上一致,为中国的新记录种。颜色对照采用Kornerup & Wanscher(1978)的颜色手册描述。现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报道生于卵叶樟Cinnamomum rigidissimum枯叶上的齿裂菌属Coccomyces一新种,即海南齿裂菌Coccomyces hainanensis。对该种进行了描述、图解和讨论。模式标本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菌物标本室(AAUF)。  相似文献   

20.
描述了产于老挝北部和越南北部的豚蝎属2新种:老挝豚蝎Chaerilus laoticus sp.nov.和越南豚蝎Chaerilus vietnamicus sp.nov.。为比较,根据保存在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系列标本,重新描述和图示了产于越南南部的佩氏豚蝎Chaerilus petrzelkai Kovaík,2000。老挝豚蝎,新种Chaerilus laoticus sp.nov.(图20 ~38,54 ~57,62,63 , 66 , 67)正模♂,副模:4 ♂♂, 4♀♀,老挝库安县(Xiang Kuang, 1 500m) ,1939年1月,C.Dawydoff采。模式标本保存在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1 ♂和1♀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体长19 ~21mm。身体基色为浅黄至浅红黄色。背甲前缘平直,雄蝎几乎无脊和具弱的颗粒,雌蝎具稀疏而强的颗粒;雄蝎背沟浅,雌蝎背沟适度深。后体脊较显著;节Ⅰ腹脊退化,节Ⅱ腹脊较显著。触肢螯的可动指和固定指齿缘具7 ~8排斜齿。雄蝎栉板具5个栉齿,雌蝎栉板具4 ~5个栉齿。生殖板亚卵圆形。听毛模式B型。词源:新种的种名以模式标本的采集地而拟定。越南豚蝎,新种Chaerilus vietnamicus sp.nov.(图39 ~49 ,58 , 59 , 68)正模♀,越南老街红河(接近中国河口边界) , 1960年,采集者不详。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体长26.5mm。身体基色为浅黄至浅红黄色。背甲前缘稍凹入,几乎无脊和具弱的颗粒;背沟深。后体脊适度到较显著,腹脊退化或缺。触肢螯的可动指和固定指齿缘具14 ~15排斜齿。栉板具4 ~5个栉齿。生殖板亚三角形。听毛模式B型。词源:新种的种名以模式标本的采集地而拟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