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了解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阴道微生态的状况,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复查的患者,取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评价,以同期30例绝经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优势菌以乳酸杆菌为主的,占41%;菌群密集度多在+ + ~+ + +,占52%;菌群多样性多在+ + ~+ + +,44% ;PH^4.5,占35% ;VVC阳性率为4% ;阴道毛滴虫阳性率为7% ;BV阳性率为5% ;微生态失调的发生率占69%。结论(1)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明显增高;(2)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的失调与肿瘤的种类、恶性程度、手术范围、卵巢去留等无关,但术后时间越长,阴道微生态失调率越高;(3)评价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环境的状况,对预防与治疗术后生殖道感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属于神经内分泌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性交感神经系统神经嵴细胞的恶性肿瘤,可分泌各种神经原性衍生物,如儿茶酚胺、神经元特异烯醇酶等。其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肾上腺,但也可以发生在颈部、胸部、腹部以及盆腔的神经组织。神经母细胞瘤是人类肿瘤中已知的少数几种可自发性地从未分化的恶性肿瘤退变为完全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及化疗后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探讨化疗后患者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妇科住院治疗的6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及同期因妇科恶性肿瘤进行化疗的40例患者(化疗组)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40例健康体检女性作为体检组,取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评估。结果 肿瘤组患者阴道菌群密集度正常(++和+++)者占58.3%,与体检组及化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组、化疗组和体检组对象中菌群正常者分别占18.3%、5.0%、5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组、肿瘤组和体检组菌群抑制者分别占42.5%、35.0%、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类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增高,化疗后患者在阴道微生态失调率升高的同时生殖道感染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4.
女性阴道是自然开放的腔道,其内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乳杆菌占优势。正常阴道内的微生物对于维持女性生殖系统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而多种因素能够影响妇女正常的阴道微生态环境,包括妊娠。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同时能够影响子代的健康。正常的肠道菌群参与机体的营养、免疫、代谢、神经内分泌等多种生理功能,而婴儿期是人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期,其中分娩方式对婴儿菌群的定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阴道菌群失衡不但可导致妇女感染性疾病的发生,还与妊娠结局及婴儿菌群的建立密切相关,改善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对提高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健康妇女的阴道中存在黏膜免疫系统及乳杆菌与其它微生物群的动态平衡,对维持其自净及宿主健康起重要作用。乳杆菌在阴道内具有抵抗内源性和外源性病原菌生长繁殖的作用。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乳杆菌减少而其他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阴道炎的发生。对于阴道炎的治疗,临床可以采用微生态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微生态调节剂的应用,从而起到杀菌、修复阴道上皮和恢复阴道微生态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脱垂(Uterine prolapse,UP)患者子宫主韧带和阴道前壁中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 protein,NFP)组织的表达及其与子宫脱垂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0例子宫脱垂患者的子宫主韧带和阴道前壁组织中神经丝蛋白表达进行测定,并与10例对照组组织对比,结合子宫脱垂的临床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子宫脱垂患者阴道壁、主韧带组织中神经丝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28.0%、32.0%,明显低于对照70.0%、80.0%,Ⅱ度子宫脱垂患者阴道壁、主韧带组织中神经丝蛋白表达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Ⅲ+Ⅳ度子宫脱垂组(45.45%vs14.29%、50.0%vs17.86%)。结论子宫脱垂患者子宫主韧带和阴道前壁组织中神经丝蛋白表达下降,并与脱垂程度相关,提示神经丝蛋白可能在子宫脱垂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念珠菌是寄生在人体皮肤表面、消化道、呼吸道及阴道等多处的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在一般情况下,念珠菌并不会引发疾病,但当宿主免疫力减弱时,如患有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使用抗生素、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等,则很可能引发机体感染,而感染引起的炎症可驱动一部分恶性肿瘤[1]。近年研究发现,念珠菌除了参与诱导免疫、促进炎症感染等生理病理活动以外,对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探讨其与消化道肿瘤的关系可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及治疗寻找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肿瘤干细胞对恶性肿瘤辅助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郎  王子卫 《生命科学》2010,(8):801-805
放化疗是目前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是迄今为止,除了手术以外,几乎没有能单独根治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甚至一些恶性肿瘤在手术、化疗或放疗后会出现再生和侵袭能力增强,被称为恶性肿瘤治疗后再增殖,这可能是恶性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主要机制可能是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对放化疗的耐受,以及放化疗导致肿瘤细胞的上皮细胞间质化,继而提高了肿瘤侵袭性。该文将从CSCs的角度重新探讨放化疗等辅助治疗对恶性肿瘤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酸、乙酸及pH值变化对嗜酸乳杆菌和阴道加德纳菌的生长及交互作用影响,为探究细菌性阴道病患者治疗失败的可能原因提供依据。方法 (1)两菌经不同浓度乳酸、乙酸作用后,检测其细菌浓度变化。(2)两菌经不同pH的SBHIG肉汤单独及混合培养,检测其细菌浓度变化并涂片观察生长情况。结果乳酸、乙酸浓度1.0%~5.0%时,均可抑制两菌的生长。0.1%乳酸对阴道加德纳菌生长的抑制能力较弱,但可促进嗜酸乳杆菌的生长。肉汤培养基在pH 3.5时,几乎只有嗜酸乳杆菌能生长;pH 8.5时,生长的细菌中阴道加德纳菌占绝大多数;pH 5.5和7.0时,两菌虽然共同生长,但嗜酸乳杆菌生长明显受抑制。结论嗜酸乳杆菌与阴道加德纳菌存在交互作用,但受细菌浓度、乳酸和乙酸浓度及pH的影响。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需多疗程疗治疗或治疗失败可能与乳杆菌累积浓度未能达到抑制阴道加德纳菌生长的要求有关。  相似文献   

10.
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常阴道内有需氧菌和厌氧菌寄居形成阴道正常菌群.阴道与这些菌群之间形成生态平衡.因此并不致病。一旦生态平衡被打破或外源性病原体侵入,即可导致炎症的发生。长期应用抗生素抑制乳酸杆菌的生长或机体免疫力低下亦可使其他致病菌成为优势菌,引起炎症。大量研究表明。细菌性阴道病(曾被命名为嗜血杆菌性阴道炎)已成为生育期妇女发病率最高的阴道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组织学方法和透射电镜技术对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卵子发生过程中细胞器的变化与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刚分化的卵原细胞至成熟卵母细胞时期(Ⅰ~Ⅴ时相)胞质内均能观察到线粒体,其形态最初为圆形,随着其大量增殖,形态变为棒状、弯曲状或长形(Ⅱ时相),并导致线粒体簇形成,其嵴也由单个变为多个,电子密度呈由低到高的规律变化;但到Ⅲ时相末期线粒体又退化为圆形,个别线粒体还通过对分或牙分进行裂变,线粒体嵴被不断释放,形成空泡,其基质电子密度呈降低的规律变化;在此过程中线粒体主要参与各种囊泡的形成,为后期卵黄前体物质进入、积累创造条件.在Ⅱ时相卵母细胞早期的细胞核附近开始出现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但数量少,结构简单,随着它们的大量增殖(Ⅲ~Ⅳ时相),这两种细胞器将对卵黄物质的合成与加工起到关键作用.内质网主要呈弓形,少数呈圆形或杯形,早期与高尔基体相伴出现,但随着内质网大量增殖,其合成功能也随之增强.早期高尔基体也呈弓形,但随着其高度发育,几个分散的高尔基体聚集形成高度发育的高尔基体复合体,其加工与修饰功能也不断增强,同时其周围伴有大量潴泡或电子密度不同的囊泡体(多层结构)出现,且这些多泡体常常与环形片层(annulate lamellae,AL)一同出现.AL与核膜结构相似,早期呈弧形排列,本研究推测环形片层起源于核膜,其主要作用可能是膜的储藏地.  相似文献   

12.
蛇毒神经毒素影响神经信号传递过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超华  廖共山 《蛇志》2007,19(1):45-47
早在二十世纪初,人们就开始应用蛇毒来缓解恶性肿瘤疼痛、神经痛和关节痛,随后出现一系列关于蛇毒有类似吗啡样镇痛作用的报道。蛇毒是由蛇的毒腺分泌的多种组分构成的复杂混合物。蛇毒的千物质中90%以上是蛋白质.是其毒性和其它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根据蛇毒的不同组分及产生的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可将蛇毒分为几类,其中神经毒索有镇痛、影响神经肌肉接头等作用,主要是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改变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正常的兴奋传递,从而影响正常的神经活动。在此,  相似文献   

13.
本工作记录家免肾神经冲动和动脉血压,观察电刺激腓深神经的效应。在用减少通气量、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切断双侧缓冲神经等方法使交感中枢活动水平升高时,刺激腓深神经(3V、10Hz、0.3ms 持续15min)对血压无明显影响,但可以抑制肾神经的发放。相反,用过度通气或刺激一侧降压神经的方法使交感中枢活动水平降低时,同样的参数刺激腓深神经,则使肾神经发放增加。刺激腓深神经对肾神经发放的抑制效应,可为静脉注射纳洛酮阻断,而兴奋效应则被静脉注射东莨菪碱阻断。上述结果表明:低频低强度刺激腓深神经可引起肾神经发放的抑制或增强,其效应取决于交感中枢的活动状态。躯体传入对肾神经发放的抑制效应有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参与,而躯体传入对肾神经发放的兴奋效应则和中枢胆碱能系统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4.
实验在33例清醒、肌肉麻痹和切断双侧迷走神经的家兔上进行,观察了刺激丘脑不同核团(VIL,VL,VPM 和 MI)和胼胝体纤维以激活皮层时膈神经的放电效应。当在吸气相(膈神经放电时)给予上述核团及胼胝体纤维电脉冲刺激,可使膈神经放电短暂抑制,随后的呼气相缩短、吸气相提前出现。如果在呼气相刺激上述核团,也能使该呼气时相缩短,随后的吸气时相提前出现。当在皮层接受 VL 投射的局部区域给予回苏灵后,再刺激 VL,皮层诱发电位增大,除使原先的膈神经放电效应更为明显外,还可在呼气相刺激时引起膈神经即刻的短暂放电。以上实验结果提示,当用回苏灵使皮层活动加强后,刺激丘脑 VL 引起的膈神经放电效应明显增强。损毁红核或切断皮层下行传导束但保留皮层脊髓束后,刺激丘脑引起的膈神经放电效应均不受影响,表明传入冲动激活皮层后引起的膈神经放电效应可能主要经皮层脊髓束下传,而皮层红核脊髓束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用地乳生态制剂治疗加德纳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阴道是一个闭合的体腔,其深部几乎没有空气,所以寄生菌是以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菌株为主,正常阴道内厌氧菌与需氧菌之比为2∶1至5∶1[1]。当阴道内菌群失调时乳酸杆菌的优势地位则被大量的加德纳菌或混合性厌氧菌群所代替,尤其是厌氧菌可增加上千倍,病原体数量在每克阴道分泌物中可高达109,厌氧菌与需氧菌之比可达100∶1至1000∶1[2]。这种严重的厌、需氧菌失调是引起加德纳菌性阴道炎及其它阴道炎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采用地乳生态制剂来纠正这种厌、需氧菌失调症。通过用两种方法对46例加德纳菌性阴道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不规则阴道出血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对1164例40~55岁阴道不规则出血的妇女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绝经期阴道不规则出血者正常子宫内膜占32.22%,粘液和萎缩性内膜占2.06%,慢性子宫内膜炎占3.18%,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占61.42%,恶性肿瘤占1.12%。慢性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与年龄有关(P〈0.05),而粘液及萎缩性子宫内膜、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和恶性肿瘤与年龄无关(P〉0.05)。结论:围绝经期阴道不规则出血主要是由卵巢功能低下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以正常子宫内膜和良性病变为主,及时诊断和治疗可明显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兔心迷走神经传出放电有三种类型:1.与后膈神经传出发放同步的节律性放电。这种节律性发放包含两个时相,第一时相大致与膈神经传出放电同时起止,第二时相在膈神经传出发放后期或发放终止时出现。2.持续性放电,出现在上述节律性放电的间歇期。3.偶然出现的高幅高频暴发放电。这种放电出现时,膈神经传出放电即受到明显的压抑。开放预先夹闭的颈总动脉使心迷走神经传出放电增强。窒息、静脉注射肾上腺素使心迷走神经传出放电增强,心率减慢;扩张肺、过度通气、吸入亚硝酸异戊酯使心迷走神经传出放电减少,心率增快。  相似文献   

18.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观察荞麦黄酮复合物对阴道毛滴虫体外抑制或杀伤作用,并以甲硝唑和洁尔阴为对照,测定受试药物对滴虫的最低致死浓度(MLC)和抑制率。结果显示:荞麦黄酮复合物较高浓度时对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其MLC为:33.75mg/ml生药(稀释度1:8)。其对阴道滴虫的杀伤作用与洁尔阴相似,但弱于甲硝唑。表明荞麦黄酮复合物高浓度(1:8)对阴道滴虫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薇  赵文芳 《昆虫知识》1994,31(3):181-182
有机磷杀虫剂引起动物迟发性神经毒性问题正日益受到重视。在生产上必须对所使用的农药评价它对人及非靶标生物可能发生的危险及应用后的潜在影响。迟发性神经毒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Johnson[1~3]用母鸡鸡脑作材料,研究有机磷化合物的迟发性神经毒性问题,发现只有当鸡脑中水解苯基乙酸苯酯或戊酸苯酯的神经毒性酯酶被抑制时,才出现迟发性神经毒性的综合症状。而在急性或慢性中感时,该酶不受抑制。因此可通过测定神经毒性酯酶是否受抑制来作为有机磷化合物近发性神经毒性的部分测定指标。我们基本上按Johnson的方法[2]并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20.
侯彩英  宫荣杰  姚元庆 《生物磁学》2011,(21):4182-4186
宫颈癌是全世界妇女中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在非洲、亚洲以及南美洲,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乳腺癌。宫颈癌的传统治疗是根治性手术(包括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和放疗,化疗主要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患者。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手术方式及放化疗方式都有了新的进展,同时,还出现了靶向治疗、基因治疗及疫苗预防等综合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