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少卿  谢小冬  徐丹 《遗传》2013,35(6):761-770
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 语言上隶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其族源至今尚不明确。文章根据东乡人群和其他参考人群的Y 染色体单倍群数据所绘制的多维尺度分析图、树型聚类图、主成分分析图以及网络结构图分析结果显示, 东乡人在遗传结构上更靠近中亚族群, 而与蒙古人群距离甚远。通过计算汉藏人群、蒙古人群和中亚人群对东乡人群的遗传贡献率, 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差距。据此, 本文认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东乡人群的父系遗传成分主要源于中亚地区操突厥语及波斯语的人群, 而非蒙古族。东乡族的这种父系遗传来源与其语言分类上的不匹配, 可以用精英主导模型来进行解释, 他们的祖先应该是被蒙古族在语言、文化上同化了的中亚人群。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近年来测量的45254例(男19892例,女25362例)中国人的18项头面部测量数据,按地理分区进行统计与主成分分析,发现中国东北、华北人群男性耳较长,两眼外角距离较近、鼻较狭,头、面较宽;华南人群耳较短,眼、鼻较宽,头较狭,面较狭;东北、华北人群女性面较高,面较宽,两眼距离较大,耳较长;华南、西南人群女性面较低,面较狭,两眼距离较近,耳较短。对中国人群和外国人群头面部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中国人群男性、女性头面部特征都相对接近于高加索人种的波斯人、北美白人,与尼格罗人种的非裔美国人差距较大,与南亚人差距也较大;中国男性容貌耳长,眼内角间宽、鼻宽、头宽、形态面高值多小于尼格罗人种的4个人群,形态面高值多小于高加索人种的波斯人;中国女性鼻宽、口宽值小于非裔美国人,容貌面高、眼内角间宽、面宽多大于北美白人、伊朗人。中国地理分区人群头面部特征的共性与人群间长期的融合、具有相似的遗传结构有关,环境因素是其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位于HLA-G基因第8外显子3′UTR的一个14 bp插入/缺失多态位点与复发性流产、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肝癌等疾病相关而引起广泛关注。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表明,不同群体的HLA-G基因14 bp插入/缺失频率具有群体语系分布特点。文章对土族、裕固族、傈僳族和怒族进行HLA-G基因14 bp插入/缺失的基因分型,结合HLA-A基因分型数据,分析土族、裕固族、傈僳族和怒族4个民族群体中14 bp插入/缺失与HLA-A等位基因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尽管HLA-G基因14 bp插入频率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具有各自群体的特点,但遵循着按语系及语族分布的规律,除汉藏语系汉语族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差异外,语族间差异明显;(2)不同群体中,14 bp插入与不同的HLA-A等位基因相关联。  相似文献   

4.
李祎  赵雯婷  李丹  陶现明  熊子义  刘京  张微  刘海渤  季安全  唐鲲  刘凡  李彩霞 《遗传》2018,40(11):1024-1032
外异蛋白受体基因(ectodysplasin A receptor,EDAR)是调控外胚层发育的重要基因。其关键错义突变EDARV370A的衍生等位基因370A在东亚和美洲原住民中具有很高的频率,但在非洲和欧洲罕见,该突变造成这些人群许多外胚层发育衍生表型的差异,包括东亚人特有的较直且厚的头发、较多的外泌汗腺、女性较小的乳房及铲形门齿等。目前,EDARV370A与同为外胚层衍生表型的人类头面部及耳部形态特征的关联尚不十分明确。本研究在715例新疆维吾尔族亚欧混合人群中,进行了EDARV370A与一系列系统的面部形态特征及耳朵形态表型的关联分析,以期更全面系统地理解EDARV370A对面部和耳朵形态的影响。研究表型包括利用本课题组近期发表的对三维面部照片自动化面部地标点标记方法获得的136个面部定量表型、1个下巴类型的定序分类表型以及6个耳朵形态的定序分类表型。研究发现EDARV370A与8个面部形态的定量表型、下巴类型以及3个耳朵形态定序分类表型显著相关(多重检验校正后P<0.05)。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EDARV370A的遗传多效性及其在亚欧混合人群中对面部和耳朵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赫哲族群体遗传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良忠  杜若甫 《遗传》1985,7(2):25-26
赫哲族分布在东北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 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上,是一个历史悠久、善 于渔猎的民族。赫哲族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一 个民族,解放前夕只有300多人,在1982年人 口普查时则已有1,476人。据史料记载w,赫 哲族与我国北方的古代居民“肃慎刀、“黑水株 揭01等以至明代的“野人女真”有着密切的族源 关系。赫哲族在历史上曾有“黑哲”、“黑津刀及 “赫金”等名称,解放后,统一族称为赫哲。赫哲 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一满语族语支。 有关赫哲族的人类学、遗传学资料则十分贫乏。 1983年6月,我们在黑龙江省同江县赫哲 族居住最集中的街津口地区进行了赫哲族人类 群体遗传学的初步调查,  相似文献   

6.
在语言学研究建立的蒙古语族的多种分化谱系树中,达斡尔语均独立构成一个语言分支或语组。此前的研究表明,达斡尔语中保留了一部分13世纪蒙古语的要素。本文以遗传学数据为基础,结合历史学、民族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证据,详细地描述了蒙古语人群始祖群体的演化历史背景,并为蒙古语族语言早期分化、达斡尔语作为独立分支诞生的过程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演化时间框架。父系支系M401是蒙古语人群的奠基者父系之一,达斡尔族的主要父系F5483是M401的最古老分支之一,其他蒙古语人群的M401主要集中在另一个分支F3796,两个分支的分化年代约为2.9千年前。历史学、民族学和语言学的研究也证明了公元9世纪之后迁徙到欧亚草原上的蒙古语人群与继续保留采集渔猎生活方式的亲族之间的分化。我们认为,从多学科研究所揭示的人类群体演化历史的角度看,达斡尔族确实可视为全体蒙古语人群的最古老分支。  相似文献   

7.
云南普米族的体质特征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李明  李跃敏 《人类学学报》1995,14(3):227-232
本文对230例(男120人,女110人)健康成年纯血统普米族的体质特征调查结果作了报道。分析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普米族属蒙古人种,既具有当代中国人体质的共同容貌特征,又具有其民族自身的容貌特点:即在狭头宽和狭面宽的容貌上配合较长的头长、面高和鼻高。其头面部主要均值聚类分析和主要均值比较结果,普米族与纳西族、傈僳族、羌族接近,属同一个体质类型,同系古羌族的持裔。  相似文献   

8.
传统体质人类学研究中的样本采集方法是手工测量以及肉眼观察,采集过程中会存在较大的主观性,易产生误差,同时在采集大样本时费时费力。近年来,三维摄像系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人脸分析,其优势是快速高效和准确,并且涵盖了传统测量方法无法精确获取的表型特征信息,可以更加细化地分析人脸表型特征和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探索性地基于三维人脸模型图像,利用曲率和邻域信息的点筛查方法定位了面部的一些关键测量点,建立一套简单、有效、准确率较高的三维人脸模型图像关键点定位方法,能较准确地定位98%以上的眼内角点和鼻尖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鼻根点、鼻下点、左右鼻翼点和鼻翼外侧最低点等其他面部关键点。并且还提出了在三维人脸模型图像基础上量化部分面部观察类表型特征,如鼻侧深度、鼻根高度、面部扁平度等,尝试性地将这些观察类性状转化为能够测量的性状,建立了一套可以计算的描述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还结合三维人脸模型提取数据和人工测量数据,探讨了现代中国人群(以江淮汉族为例)面部表型特征的性别差异,发现大多数面部表型特征在现代中国人群中都存在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鼻侧深度、鼻根高度、面部扁平度的性别差异最为显著,其...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朝鲜族体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413人朝鲜族(男236人,女177人)268人吉林省汉族(男170人,女98人)的头面部体征的分析,作者认为朝鲜族与吉林省汉族体征之差别主要表现在前者具有比后者更宽而扁平的面形。两者在头面部特征上与蒙古族、满族、以及东北三省的汉族同属一个体质类型。他们体征的形成主要受到来自古代华北居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白裤瑶体质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本文对953名(男605人,女348人)生活在贵州和广西接境地带的白裤瑶民族进行了活体调查(观察28个项目,测量63个项目)。调查对象年龄为22—55岁,三代均系白裤瑶。分析结果表明:白裤瑶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具有典型现代黄种人的容貌特征。多为圆头型,以超狭面型多见,属中鼻型,矮型身材。白裤瑶与南方16个少数民族群体10项头面部体部测量数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白裤瑶人群的体质特征与贵州毛南族、湖南侗族、云南苗族最为接近,与广西苗族、彝族、侗族、瑶族次之,与贵州苗族、水族以及湖南土家族、瑶族等民族较远。  相似文献   

11.
新疆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头面部观察特征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新疆伊犁的哈萨克族551人,维吾尔族527人和蒙古族533人的头面部30项指标进行了活体观察和比较。他们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哈萨克族与蒙古族在许多方面较为相似,哈萨克族与维吾尔族,蒙古族与维吾尔族也有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崔娅铭 《人类学学报》2016,35(1):89-100
中面部的形态是个人识别的重要依据,并且长期以来都在各人种的形态对比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中面部骨骼形态复杂,骨骼表面不规则,很难用传统的方法来进行测量和比较。本文采用基于三维表面半标志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研究东亚现代人中面部的形态及其变异范围,并与其他各大地理位置中的现代人群的中面部形态进行对比,为人类演化和对比不同人群的形态研究建立基础数据。本研究结果显示中面部形态能够大致区分各个现代人群,其中东亚现代人与除美洲印第安人以外的所有现代人的中面部形状之间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东亚现代人与澳大利亚和非洲的现代人中面部形状之间的差别最明显,而与欧洲和东南亚现代人的分布范围有部分重叠。东亚现代人群中面部的平均形状却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沿着正中矢状面的结构回缩,而两侧的结构向前方和两侧突出。而其他现代人群的中面部平均形状则呈现出相反的特征,即沿着正中矢状面的结构为突出,而两侧的结构回缩的特征。这些特点在东亚发现的化石人类标本中也有很高的发生率,这表明这些中面部特征在东亚人类进化的序列是连续的,并无受到干扰的迹象。  相似文献   

13.
自1980年开始,在吴汝康、吴新智、席焕久的持续推动下,中国人体测量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四十年来,中国体质人类学工作者对中国各地民族的体质表型做了大量的活体测量工作。目前取得的成果为中国人体数据库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其中在头面部特征、体部特征、体质类型、体型、肥胖、体成分等研究方向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今后,中国人体测量学工作者须继续开展中国人的活体测量工作,利用体质大数据对活体测量学各个领域开展更加综合的研究,同时初步建成中国人体数据库,使中国人体质数据在医疗卫生、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云南16个少数民族群体的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PCR—RFLP法对傣族、白族、蒙古族、彝族等10个少数民族的16个群体共654人进行了mtDNA编码区多态性分析,共检测到17种单倍群,其中4种为未能确认的单倍群。单倍群频率分布和主成分图共同显示,百越系的3个民族共6个群体有高频的B、F单倍群,聚集在图的下部,表现出鲜明的南方群体特征;蒙古族的2个群体有高频的A、D单倍群,聚在图的上部,具有典型的北方群体特征;氐羌系的5个民族共7个群体全部或绝大多数都兼有南北方高频单倍群,位于图的中间,提示他们同时具有南北方群体的一些母系遗传特征。同一民族不同群体间的单倍群频率分布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很大,一般小于不同族源民族间的差异,但不一定都小于同一族源民族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夏尔巴人的体质特征,2016年在西藏测量了182例(男性98例,女性84例)夏尔巴人成人的头面部及体部指标。运用Excel 2010和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夏尔巴人的分析结果显示,根据头面部指标均数,夏尔巴人男性和女性属于圆头型、高头型、阔头型、中鼻型。根据体部指标均数,夏尔巴人男性和女性属于中躯干型、中肩型、窄骨盆型和亚中等身高,男性为亚长腿型,女性为中腿型。与其他族群对比发现,夏尔巴人体质特征与门巴族最接近,其次是珞巴族,属于藏彝走廊类型。国内目前尚无夏尔巴人的体质特征报道,本研究丰富了民族体质数据资料库,为研究夏尔巴人的族源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汇处,公元前200年以后的人群迁徙、融合历程能够反映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不同族群的形成历史和多元文化的互动模式。拉甫却克墓地是东疆哈密地区首次发掘的历史时期墓葬群。本文基于该墓地10例成年人颅面部测量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及生物距离的方法来评估拉甫却克墓地的人群结构,并对哈密绿洲地带青铜时代晚期到历史时期的人群变迁进行初步探索。结果显示:1)拉甫却克人群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既有与欧亚大陆东部人群颅面部特征相近的个体,也有表现出东西方混合特征的个体;2)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哈密人群在体质特征上存在连续性;而早期铁器时代到历史时期(公元前1000年以后),随着欧亚大陆东部人群遗传贡献的增加,哈密人群体质特征发生明显变化。结合考古证据和历史记录,新的人骨标本让我们对哈密历史时期的人群迁徙和融合有了初步认识,也使后续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更详细的多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达斡尔族体质特征调查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本文所调查对象为黑龙江省的达斡尔族居民。共调查227人(男144人、女83人),年龄20—60岁。调查结果表明,达斡尔族居民具有典型的黄种人特征。例如胡须少、眼裂狭窄、蒙古褶发达,眼裂上斜,鼻梁较直、鼻高中等,鼻宽偏窄,头部短宽且较高,面部较高且偏宽。这些特征与华北地区的汉族和朝鲜族、羌族的体征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8.
新疆伊犁哈萨克族的体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新疆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大、中专学生进行了活体观察和测量,观察30项(551名,男262,女289)测量92项(404人,男226,女178),所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算了头面部和体部的31项指数,并进行了指数分型处理。  相似文献   

19.
石宏  李易  罗虹  吉学平  宿兵 《动物学研究》2006,27(5):449-455
对云南bo人32份男性DNA样本进行Y染色体单倍型以及mitochondrial DNA (mtDNA)单倍型分析,结果发现云南bo人的父系和母系遗传组分都表现出典型的南方人群的遗传特征。由bo人的数据结合已经发表的东亚人群的Y染色体和mtDNA单倍型(haplotype)数据进行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分析,结果表明,在MDS分布图中bo人群体的Y染色体单倍型和mtDNA单倍型都与南方人群聚在一起。这一结果支持bo人的遗传族源为东亚南方人群后裔,与考古学的推论相一致。结合历史和考古学证据来探讨bo人的起源和史前迁移,为揭开“bo人悬棺”这种独特的考古文化的起源和史前传播提供遗传学的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20.
《植物杂志》2010,(4):7-7
为了揭开人类表型多样性的奥妙,科学家系统分析了骨骼发育相关基因群的群体多态性,并与其他基因进行比较,发现骨骼基因中的SNP位点在非洲人群和非非洲人群(东亚和欧洲人群)之间表现出很高的群体分化特征,但东亚和欧洲人群之间并没有此现象。骨骼基因中的高分化SNP在东亚人群和欧洲人群具有很高的衍生等位基因频率,但非洲人群中却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