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国晚期智人颅牙特征看中国现代人起源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吴新智 《人类学学报》1998,17(4):276-282
本文提供或援引了中国晚期智人头骨的额骨鳞部最突出点位置、颊部骨骼下缘的形状、头骨最宽处位置等特征和铲形门齿等牙齿特征的出现率等的有关数据,并探讨了这些特征系来源于非洲“夏娃”的后裔,还是中国当地更早的人群。所得结论更倾向于后者而不利于前者。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的文化之间缺乏显然的反差,没有中断的迹象,也是不利于中国现代人起源的替代说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2.
2011年在福建漳平奇和洞发现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骸"奇和洞III号",是迄今在福建地区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为探讨华南更新世晚期向全新世过渡阶段人类的体质特征及现代人群的形成与分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本文对这件头骨进行了研究,奇和洞III号为35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牙齿龋病严重,推测当时人类的经济模式主要以农耕为主。通过与更新世晚期柳江、山顶洞101号及14组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的比较,发现奇和洞III号头骨兼有更新世晚期人类及新石器南、北方居民的混合体质特征:奇和洞III号头骨长而脑量大,似更新世晚期人类;其高而狭窄的面部、宽阔而低矮的鼻部,呈现出不同于南、北方人群的特殊体质特征。主成分分析显示,奇和洞III号与对比的新石器时代各组在头骨的测量数据上没有表现为明显的南、北地区间差异,但在头骨的测量指数或形状上存在时代和地区间的不同。本文研究为新旧石器过渡阶段人类体质特征的变异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相似文献   

3.
在跨大陆交流的大背景下,河西走廊史前时期人群的迁徙、扩散、融合及其与古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人骨材料的缺乏使学界对该区新石器时代人群的来源及其与青铜时代人群的关系并不清楚。本文以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五坝墓地(4400~3800 BP)中出土的14例成年个体颅骨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非测量和测量性状的分析。结果显示:五坝人群属东亚类群,与青海省东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群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对河西地区史前时期人群变迁历史的梳理则表明该地区至少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人群迁徙:新石器时代晚期,来自河湟地区的农人成规模地向河西走廊扩散,同时带来了波浪式的文化传播;青铜时代早中期,该区人群的颅面部形态特征变得相对复杂,但人群属性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青铜时代晚期以后,欧亚草原游牧人群的大规模南下使河西人群的颅面部形态发生明显改变,也使该地区迎来了考古学文化和生业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山东济宁潘庙汉代墓葬人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90,9(3):260-264
本文对潘庙遗址汉代墓葬出土的11例成年颅骨(男性7例,女性4例)进行了研究。颅骨的测量性状和非测量性状的分析表明,潘庙汉代居民在若干主要体质特征上具有亚洲蒙古人种的特点,并且与东亚蒙古人种最相近似。在潘庙汉代居民中存在着颅骨枕部人工变形的习俗,这一特点与大汶口文化的新石器时代居民颇为相似。  相似文献   

5.
站马屯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南郊十八里河镇。2009~201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站马屯遗址进行发掘,于西区发现丰富的仰韶晚期秦王寨文化遗存。本文对此次发掘的秦王寨文化遗存中保存较好的45例颅骨(男性25例,女性20例)进行了颅面形态的观察与测量,并与史前不同考古学文化颅骨组做对比。结果表明,在颅面形态上,站马屯组颅骨与郑州地区秦王寨文化的汪沟组、西山组等最接近,与大汶口文化的西夏侯组有很多相似之处,且几组颅骨都存在枕部变形和拔牙习俗;但仰韶文化中心分布区诸颅骨组基本不见以上习俗,在颅面形态上与站马屯组也相差较远。站马屯两性之间有少许差异,男性与江淮地区的龙虬庄组、女性与北方的姜家梁组分别有较多相似性。站马屯组在颅面特征上以共性为主,并有少量差异。整体而言,站马屯遗址人群构成具有多源性和融合性,与秦王寨文化面貌复杂、因素多元的显著特点一致。  相似文献   

6.
中国直立人形态特征的变异——颅骨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刘武  张银运 《人类学学报》2005,24(2):121-136
近年,亚洲直立人化石特征的变异及其意义引起了学术界较多的关注。不断有学者提出周口店直立人无论在非测量性特征,还是在测量特征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印度尼西亚及非洲直立人的表现特点,有人甚至对将周口店直立人化石特征作为直立人的典型特征的观点提出了置疑。为进一步探讨这些有争议的问题,本文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对33件非洲和欧亚地区直立人颅骨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亚洲大陆的周口店和南京直立人与生活在东南亚群岛的印度尼西亚直立人具有不同的颅骨测量特征。中国标本以较窄的前额部和枕部,以及宽阔的颅骨中部为特点。而印度尼西亚标本的额部和枕部的宽度与颅骨中部的宽度相对较为接近。非洲直立人在这些颅骨测量特征的表现上与印度尼西亚直立人接近,呈现出相对宽阔的额部和枕部。中国的和县直立人在颅骨测量特征的表现上与印度尼西亚和非洲直立人接近,而与周口店和南京直立人明显不同。基于这些发现,本文就直立人头骨测量特征的稳定性、周口店直立人颅骨特征的表现特点、东亚直立人的地区变异与时代变化、头骨形态与测量特征的对应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腊玛古猿被否定以后,人类最早的祖先这个空缺应由哪种古猿来替代呢?这是人们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就中新世晚期古猿化石来说,已发现有头骨化石的古猿有: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的西瓦古猿、匈牙利的鲁道古猿(Rudapithecus)、希腊的乌朗诺古猿(Ouran...  相似文献   

8.
淮河中游地区位于中国中东部地理、气候、文化的过渡地带,同时也是新石器时代北方旱作农业与南方稻作农业分布的交错地带。现有植物考古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淮河中游地区农业结构从单一的稻作农业转变为稻旱兼作农业的关键阶段。然而,新石器时代晚期淮河中游地区,尤其是淮干以南地区先民的植物资源利用情况,以及该地区农业结构何时发生转变等问题至今依然不清楚。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安徽定远侯家寨遗址二期(6.2~5.6 kaBP)出土的22件陶器残片表面残留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淮河中游淮干以南地区先民利用的植物性食物资源具有多样性,包括稻属(Oryza spp.)、小麦族(Triticeae)、薏苡属(Coix spp.)、粟(Setaria italica (L) P. Beauv.)、黍(Panicum miliaceum L.)、栎属(Quercus spp.)、莲属(Nelumbo spp.)以及块根块茎类植物等。稻属淀粉粒的发现证明,自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新石器时代末期,淮河中游地区先民对水稻利用基本上是延续的。粟、黍淀粉粒是淮河中游淮干以南地区迄今为止已报道发现最早的旱生农作物的证据,意味着早在6.2~5.6 kaBP期间,北方旱作农业文化与淮河中游淮干以南地区可能就存在着食物的交流与传播。该结果对于了解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演变历程以及中国中东部稻作、粟作农业传播的时空路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描述了牛科小羚羊(Dorcadorys Teilhard et Trassaert,1938)一新种:D.orientalis sp. nov.。材料发现于陕西蓝田Loc.6,晚中新世灞河组中部。它和属型种Dorcadoryx triquetricor- nis的主要不同在于它的角心长,向上分散度大,角后窝深而狭长,眼眶向头骨两侧突出不明显,下颌骨水平支低而纤细,颊齿窄和前臼齿列相对长等。Dorcadoryx是中国北方和蒙古地区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的特有类型之一。我国山西晚中新世的?Tragoreas(Bohlin,1935)、蒙古新近纪晚期的Tragoreas sp.2和sp.3以及Olonbulukia(?)sp.(Dmitrieva,1977)可能是它的成员。经修订,属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小至中等大小,头骨狭长,角基之间的额面不向上隆起,头骨弯曲发生在额顶骨之间,眶上孔小,眶前窝大,颅顶部狭长,基枕部具中沟,前结节不明显,角心位于眼眶之上、不旋转,内外侧扁,分散度不大,稍向后弯曲,角柄长,角后窝存在, 前臼齿列退化以及p4的下后尖和下前尖相连等。它可能属于山羊亚科,包含4—5种。新种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早期类型。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新发现化石材料及对已有标本重新观察的基础上,讨论中国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原大羚(?Protoryx)的系统分类位置。依据头骨、角心和牙齿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性状,建议把发现于中国北方曾归入?Protoryx的种类从旧大陆同时代或时代稍早的Protoryx Major, 1891中分出,另立2个新属:以?Protoryx yushensis Teilhard&Trassaert,1938为属型种的华北羚(Huabeitragus gen.nov.)和以?Protoryx shansiensis Bohlin,1935为属型种的粗壮羚(Macro- tragus gen.nov.)。华北羚体型中等大小,头骨窄长,颅轴与面轴夹角近直角,弯曲发生在角前的额部,眶上孔小,分开远,脑颅部短窄,间顶骨长方形,基枕骨方形,没有中纵沟或中嵴,角心长而纤细,基部靠近,向上分散度大,基部横断面近三角形,具前棱。Macrotragus头骨大而粗壮,其弯曲发生在角心基部之间的额面,弯曲度大于直角;角基之间的额中缝隆起呈脊;脸部宽;眶前窝浅;眶下孔后缘位于P3之上。眼眶向头骨两侧突出不明显,其前缘位于M3后缘之后;脑颅部短宽,呈简状,背面稍凸;枕面高、呈半圆形;基枕部为长方形或梯形,具中纵沟和弱的中纵脊;卵圆孔大,面向侧方;角心大而粗壮,内外侧扁,无棱,基部紧靠,向上的分散度小,基部横切面为椭圆形。无角后窝。前臼齿列退化。这两个属之间的主要不同在于前者的个体较小;角心较细弱,向上分散度大(前面观),具前棱,基部横切面呈次三角形;头骨窄,其弯曲位置靠前,弯曲接近90°;脑颅部窄;枕面平,为低矮的长方形;基枕部呈方形,面平,无中纵沟和中纵脊,前、后节结不发育和卵圆孔相对小等。在系统位置上,它们可能属于山羊亚科(Caprinae)。  相似文献   

11.
陕西蓝田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蓝田公王岭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材料,计有完整的额骨,顶骨的大部分,右侧颞骨的大部分,左鼻骨的大部分和右鼻骨的鼻根部,右上颌骨的体部和额突部,以及右上第二、三臼齿和左上第二臼齿。2.头盖骨的骨缝已经愈合,上第二臼齿的磨耗已达二度,估计蓝田猿人的年龄大约是三十多岁。3.由牙齿、上颌骨、颞骨锥体和颅中窝等较为细小来判断,蓝田猿人可能是女性。4.额骨前部的眶上圆枕硕大粗壮,在眼眶上方几形成一直条横行的骨嵴。圆枕的两侧端明显向外侧延展,圆枕之后明显缩窄。眼眶约呈方形,眶顶很平,没有眶上孔和泪腺窝。额骨的鳞部明显后斜,颞线隆起成为明显的骨嵴。眶上圆枕与额鳞之间没有明显的宽沟相隔。没有额窦。额骨内面的正中有宽阔而较高的额嵴。测量数值表明眉间部粗壮,额骨脑部的弧度极小,额骨极为宽阔。5.顶骨约成长方形,在正中矢状面上,顶骨短于额骨。6.颞骨锥体长轴的方向大约介于现代猿与现代人之间,与北京猿人相似。锥体较为细致,其形状和大小与现代人的女性较为接近。锥体的前后面倾斜度较大,上绿较锐,与现代人相近。7.蓝田猿人头骨的明显特点之一是其骨壁极厚,接近甚至超过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头骨相当部分厚度的上限。8.两鼻骨在根部相交约成130°角。鼻额缝与额上颌缝互相连续,约在水平位。鼻骨宽度远大于现代人,鼻骨长度明显比现代人为短。9.上颌骨及其附连的臼齿较为细致。上颌骨呈明显的齿槽凸颌。上颌骨前面与鼻腔底约成直角,两者之间有明确的分界。有小而明显的鼻前棘。右上颌骨外侧面的内侧缘有相当明显隆起的犬齿齿槽轭,在该轭与上颌骨颧突之间有从上向下延伸的沟状低凹。上第二臼齿齿冠呈长方形,前尖较为向前外方突出,有较明显的近侧颊角。上第三臼齿的形态大体与第二臼齿相似,但其齿冠长度较小,其相对宽度更大,齿冠咬合面近乎三角形。10.参考北京猿人和爪哇粗健猿人的复原头骨,进行了蓝田猿人头骨的复原。11.根据复原头骨颅内的长、宽和高计算了蓝田猿人的脑量。又根据复原的顶骨,依照比例,计算了脑量。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极为接近,估计其脑量大约为780c.c.。12.从眶上圆枕的形态和圆枕后的明显缩窄,额鳞的非常低平,头骨壁极厚,头骨高度很小,脑量很小等一系列特征,明显表示蓝田猿人的形态比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为原始,而大致与最早的爪哇粗健猿人相近,两者的地层层位也大致相当。13.为了符合人类学上的新的分类系统,建议蓝田猿人的学名为 Homo[Sinanthropus]erectus lantianensis,即把蓝田猿人和所有其他的猿人都归入直立人种;又为了便于与过去的文献资料相对照,建议把原先的属名放在新的属名之后的方括弧内,在过一定时期之后,再取消方括弧内的旧属名。  相似文献   

12.
在海岱地区古代居民中,北辛文化居民最早出现拔牙现象,都是拔除双侧上颌侧门齿,单一形式且高出现率的拔牙现象可能与成年仪式相关。结合考古材料和民族学资料来看,凿、敲或打应该是海岱地区史前居民去除牙齿的主要方式,具体操作应该是用细小且坚硬的工具抵在需去除的牙齿上,然后用石块等工具进行敲打。海岱地区古代居民对去除后的牙齿进行了相对随意或特意的处理,且原牙位空间没有进行其他填充。这种拔牙现象的消逝可能始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进入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这种拔牙现象出现了整体性的衰落。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人头骨面部某些特征的投影栅相位法测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投影栅相位法 ,定量测量现代人面颅骨的一些项目 ,分析比较了中国南方、北方面骨的特点及中国与欧洲现代人面骨的差异 ,并探讨该方法在人类学研究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发现 :1 不论云南、欧洲头骨 ,性别差异主要集中在线距项目上 ,男性测量值大于女性。 2 华北头骨的中面宽、上面高及其指数、颧上颌高和内侧两眶宽指数大于云南头骨 ,中面部的扁平度小于云南头骨 ,颧骨额蝶突的前外侧面比云南头骨的要朝向前方。 3 中国云南、华北现代人头骨上面部的宽度小于欧洲现代人头骨 ,上面部扁平程度大于欧洲现代人头骨; 颧骨额蝶突的前外侧面比欧洲头骨更朝向前方。华北头骨上面部高度及其指数大于欧洲头骨; 云南头骨上面高及男性的上面高指数与欧洲头骨无差异 ,云南女性上面高指数大于欧洲头骨。我们认为投影栅相位法可作为传统测量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南京直立人与印尼、周口店直立人的面颅形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银运  刘武 《人类学学报》2005,24(3):171-177
本文对南京直立人1号头骨与印尼Sangiran17头骨和周口店11号头骨作面颅形态上的比较。结果表明,南京1号头骨的面颅与周口店11号头骨的有许多共同的形态:较小的面颅尺寸、眶下区呈扁平状、较扁平的上部颜面、眶上圆枕较纤细、中眶型的眼眶、发育有颧切迹、上颌骨颧突基部位置较高等。南京1号头骨的面颅在另外一些方面显示出与Sangiran17头骨的形态上相近:阔上面型的面型、眶上圆枕内侧部比外侧部稍靠前、眶上圆枕下缘略呈平直状、鼻梁发育有中矢锐嵴、鼻梁横向呈峰状拱起、颧骨下缘外展、颧结节相对位置稍偏外侧、颧骨较高等。南京直立人面颅兼具周口店直立人11号头骨的和印尼直立人Sangiran17头骨的形态。从南京直立人的面颅形态可以推测我国南方的与北方的直立人群之间在体质形态上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地理变异。南京1号头骨面颅上的某些形态特征,如颧骨下缘外展等,可能反映了特征的梯度变异现象。这些特征的梯度变异的成因目前还很难确定。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群形成与分化导致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类形成了具有明显体质特征差别的人群(或种族)。对更新世末期及全新世以来不同地理区域近代和现代人群体质特征差别、相互亲缘关系的分析是现代人群形成与分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21项头骨非测量特征在近代和现代中国人群, 以及现代非洲和欧洲人群共330例标本的出现率和表现特点的观察和数据分析, 发现绝大多数特征的出现率或表现特点在三个人群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有些特征在人群间的差异甚至非常明显。与非洲及欧洲人群相比, 现代中国人头骨总体显得纤细, 眉弓、角圆枕、颧三角、颧结节等反映头骨粗壮程度的特征在现代中国人群的发育明显弱于非洲和欧洲人群。此外, 现代中国人群还具有一些明显不同于非洲和欧洲人群的头骨非测量特征, 包括锐利的眶外下缘、相对平坦的眉间鼻根点、较圆隆的颅侧壁、平坦的顶孔人字区、深弧形的上颌颧突下缘, 梯形和左右不一的鼻额-额颌缝走向等。采用判别分析可以将67.0%—79.5%的标本正确地判别归入其原来所属的组群。其中对中国人群的正确判别率分别达到70.4%和82.9%。个体标本分布显示非洲人群表现较大的分散性, 而中国和欧洲人群样本的分布明显密集集中, 提示中国和欧洲人群似乎具有更多的衍生性特征。本研究还发现多数在人群间差别显著的头骨非测量特征与头骨粗壮程度有关, 作者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2008年3月21日,好莱坞巨作《史前一万年》(10000BC)在中国上映,我们有幸亲临影院观看首映式。因为这部电影反映的时代背景正值末次冰期即将结束,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关键时期,与我们的专业密切相关,当然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而且早就期盼着能去影院先睹为快了。  相似文献   

17.
谁是最早吃螺蛳的人?有的作者依据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出土的成层田螺壳体的事实,认为“到目前为止,所掌握的有关人类最早吃螺蛳的记录,可能就是全新世早期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的广西桂林甑皮岩人了”。笔者却认为不然。因为根据我国现有的考古资料,最早吃螺蛳的并不是甑皮岩人,而是比甑皮岩人至少早一、二千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地质年代应属上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8.
谈虎     
最早的虎在哪里?虎是从什么地方起源的?关于这个问题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虎的起源中心是亚洲南部,具体地说是东洋界的中部,后来逐渐北移,最后到达东北和西伯利亚。另一种看法正相反,是说虎最早起源于西伯利亚的东北部(最早的虎化石据说发现于新西伯利亚群岛上),以后通过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向南方和西南  相似文献   

19.
黄龙人头盖骨是1975年在陕西省黄龙县徐家坟山的南坡挖到的。它出土于黄土层与红色土的交界处,从地层上看,可能属于更新世晚期。 该头盖骨保留了额骨和顶骨部分。从颅穹隆起程度、眶上区和颞区发育程度以及额鳞倾斜程度来判断,它属于晚期智人阶段。与晚期智人一般特征相比,它的矢状脊较突出,头骨骨壁较厚,额结节较不发育,前囟点位置较靠后。黄龙人头盖骨上现代特征和较原始特征的混合表明它代表了晚期智人中的一种过渡性的类型。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探讨柳江人化石形态特征的表现特点、进化程度及其与其年代数据的吻合性,本文对柳江、山顶洞、资阳、丽江等主要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头骨化石及1 114例全新世以来不同地区现代中国人头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柳江人头骨绝大多数特征的出现情况位于现代中国人的变异范围,只有极个别特征与现代人不同;柳江人头骨具有的低眶等特征也可见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说明柳江人化石上保留有少量常见于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原始特征,但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尤其是山顶洞人头骨相比,柳江人显得要现代的多;柳江人与山顶洞人之间头骨形态特征的差异以体现头骨原始性及粗硕强壮程度上的差别居多,而个别特征差异或许与气候环境适应有关。我们认为:柳江人在形态进化上与现代中国人已经非常接近,他们之间的差别非常小;柳江人与山顶洞人头骨特征表现上的差异主要反映了他们之间在演化程度上的差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自的生存环境;现有的形态学证据不大可能为柳江人较早的时代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