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应用不同C6细胞数量接种大鼠脑内建立大鼠脑胶质瘤模型,观察其生长特性,比较各种接种量的优劣。方法分别取1·0×105个/10μl,1·0×106个/10μl,1·0×107个/10μl体外培养的大鼠C6胶质瘤细胞单细胞悬液,立体定向接种于Wistar大鼠脑右侧尾状核区,在整体、组织、细胞、蛋白4个水平对各种接种量进行比较。结果各种接种量的实验组成瘤率均为100%,未见颅外转移病灶,在组织病理学上接近人脑胶质瘤,瘤细胞病理性核分裂像多见,C-erbB1和S-100B等神经胶质瘤常见蛋白强阳性表达,瘤组织内有丰富的微血管以及出血和坏死。结论C6细胞接种Wistar大鼠建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成瘤率高,颅内生长稳定,肿瘤组织病理学及形态学特性与人脑胶质瘤相似。可作为临床胶质瘤基础研究的理想模型。实验过程部分时段各种接种剂量肿瘤生长速度差异有显著性,可根据病因学、实验治疗或药效学等不同研究需要选择不同接种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64层MSCT灌注成像(CTP)与免疫组化染色法定量观测大鼠C6脑胶质瘤的血管生成特征.方法:成年Wistar大鼠40只,采用立体定向仪进行C6细胞脑内接种,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每次随机抽取10只接种鼠分别对应于5-10d,10-15d,15-20d三个时间段行CTP及免疫组化微血管定量测定,观测大鼠C6脑胶质瘤血流灌注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免疫组化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大鼠脑内C6细胞接种后5-10d,瘤内即有新生微血管,并随时间而继续增殖,于10-15d达到高峰,并稳定在一较高水平,15-20d肿瘤微血管有所下降.肿瘤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在5-10d内即有明显增高,10d以后继续增高,15d以后增高显著,并在20d内无下降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大鼠C6脑胶质瘤CBV、CBF与MVD呈显著线性正相关(CBF=0.730,rCBV=0.917,P<0.01),而PS、MTT值与MVD不具相关性(rPS=0.067,rMTT=0.002,P>0.05).结论:CTP各种参数中,PS值是反映肿瘤血管性质的较好指标,而CBF,CBV是反映肿瘤微血管数量的敏感性指标,CTP可以准确反映大鼠C6脑胶质瘤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由基和脑胶质瘤瘤周水肿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株,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细胞株接种在右侧尾状核,建立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共60只,术后5天将荷瘤大鼠随机分为3组(EDA高剂量组,EDA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每组10只用来测定荷瘤大鼠瘤周脑组织含水量、SOD活性及MDA含量,剩余10只用来观察荷瘤大鼠生存时间。结果:EDA干预组荷瘤大鼠瘤周脑组织含水量下降,SOD活性增高,MDA含量下降,以EDA高剂量组更为显著。各组荷瘤大鼠瘤周脑组织含水量与SOD活性呈负相关,而与MDA含量呈正相关。且EDA组荷瘤大鼠生存时间延长。结论:由基参与大鼠脑胶质瘤瘤周水肿的形成,自由基清除剂能够减轻大鼠脑胶质瘤瘤周脑组织水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由基和脑胶质瘤瘤周水肿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株,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细胞株接种在右侧尾状核,建立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共60只,术后5天将荷瘤大鼠随机分为3组(EDA高剂量组,EDA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每组10只用来测定荷瘤大鼠瘤周脑组织含水量、SOD活性及MDA含量,剩余10只用来观察荷瘤大鼠生存时间。结果:EDA干预组荷瘤大鼠瘤周脑组织含水量下降,SOD活性增高,MDA含量下降,以EDA高剂量组更为显著。各组荷瘤大鼠瘤周脑组织含水量与SOD活性呈负相关,而与MDA含量呈正相关。且EDA组荷瘤大鼠生存时间延长。结论:由基参与大鼠脑胶质瘤瘤周水肿的形成,自由基清除剂能够减轻大鼠脑胶质瘤瘤周脑组织水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IRM-2小鼠和C57BL/6小鼠接种Lewis肺癌生物学特性的对比研究。方法取肿瘤组织研磨,用生理盐水稀释成2×10^6/mL,取细胞悬液接种于IRM-2小鼠和C57BL/6小鼠腋下,0.2 mL/只。观察两品系肿瘤生长、荷瘤鼠生存时间,外周血细胞及病理指标变化。结果两品系小鼠成瘤率均是100%,荷瘤鼠存活时间无明显差异,IRM-2小鼠荷瘤鼠体重净增长明显高于C57BL/6荷瘤小鼠(P〈0.05)。白细胞分类及病理指标变化无明显差别。结论IRM-2小鼠与C57BL/6小鼠Lewis肺癌模型生物学特性基本一致,IRM-2小鼠可以建立稳定的Lewis肺癌肿瘤模型应用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利用SD大鼠、Wistar大鼠建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不同,为研究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提供操作平台。方法利用立体定向仪建立SD大鼠、Wistar大鼠大脑皮层接种C6细胞(2.5×105个细胞/只),建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利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以及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比较两种动物模型在成瘤率、肿瘤生长状况、死亡率以及动物一般情况等方面的异同。结果SD大鼠组、Wistar大鼠组的成瘤率均为100%,两组均未见转移;但SD大鼠组肿瘤成瘤时间较长,且部分肿瘤有自愈倾向,而Wistar大鼠组则未出现类似情况。结论Wistar大鼠大脑皮层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肿瘤性状更接近于人的脑胶质瘤,因此更适合探索和研究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而SD大鼠的肿瘤由于性状类似转移瘤,且有自愈倾向,不适合作为上述相关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自杀基因——胞嘧啶脱氨酶基因(cytosine deaminase gene,CD基因)对大鼠脑胶质瘤的体内治疗效果,采用基因转导系统将慢病毒包装的CD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并使其长时间、高效表达,然后移植到使用颅内立体定向接种法制作的40只SD大鼠胶质瘤模型中.按接种细胞类型将实验SD大鼠分为5组, 每组8只:① C6胶质瘤; ②C6+MSCs细胞(1∶1);③ C6+MSCs细胞(1∶2);④ C6+MSC-codA/eGFP细胞(1∶1);⑤ C6+MSC-codA/eGFP细胞(1∶2).瘤龄7天后腹腔注射500 mg/(kg·d) 5-氟胞嘧啶(5-flucytosine,5-FC),共14天.用磁共振成像(MRI)动态监测肿瘤的体积并进行了大鼠存活期观察、常规病理分析、RT-PCR检测、HE 染色.结果显示,第①组瘤龄14天时病灶呈圆形,中心见坏死区,肿瘤平均246 mm3,均存活期15.3天,第②组平均生存期16.0天,第③组平均生存期16.6天,第④⑤组自然存活期均大于30天,14天时病灶平均体积分别为55 mm3、40 mm3,28天时肿瘤抑制率分别为77.24%、83.28%.MRI扫描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与病理结果高度相关;MRI动态观察可证实携带CD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5-FC治疗系统治疗C6颅内胶质瘤有效;RT-PCR检测结果证实肿瘤组织内有胞嘧啶脱氨酶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如何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胶质瘤基因治疗中最好的药物载体?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大鼠C6胶质瘤模型脑内,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内的迁徙与定位。方法:贴壁法培养大鼠骨髓细胞获取纯化的BMSCs。慢病毒介导EGFP转染BMSCs,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的表达,并行流式细胞仪检测EGFP阳性转染率。利用立体定向仪将培养好的C6细胞注入大鼠脑内,建立大鼠脑内胶质瘤模型。将标记EGFP的BMSCs利用微量注射器注入模型鼠脑内;移植后第1,7天处死大鼠,用荧光显微镜观察BMSCs在肿瘤内的迁移分布。结果:实验成功建立了大鼠脑内胶质瘤模型。以EGFP标记的BMSCs在模型鼠脑内主动迁移分布于肿瘤内部及肿瘤与正常脑组织交界侧。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作为肿瘤基因治疗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大鼠脑感染隐球菌模型并探讨MRI评估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运用立体定位技术给30只SD大鼠尾状核注射浓度为1×106 CFU/mL的新生隐球菌菌悬液10μL,分别于大鼠建模后第14、21、28天进行T1WI、T2WI序列扫描,MRI动态监测大鼠脑内感染情况,病理解剖鼠脑并观察组织形态。结果 1×106 CFU/mL浓度的新生隐球菌菌悬液建立大鼠隐球菌感染模型成功率为73.33%,隐球菌肉芽肿60%,隐球菌性脑膜脑炎13.33%;无明显异常改变20%。大鼠脑隐球菌肉芽肿MRI表现为尾状核类圆形或结节样异常信号影,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脑膜脑炎MRI表现为脑膜、室管膜明显线样异常信号。结论 1×106 CFU/mL浓度的新生隐球菌菌悬液建立大鼠脑感染隐球菌模型,耗时短且接种成功率较高。MRI表现与病理结果高度契合,可为人脑隐球菌感染诊断及效果评估提供良好的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布美他尼对PDT诱导加剧的大鼠C6胶质瘤瘤周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培养C6胶质瘤细胞,建立C6大鼠胶质瘤模型,分成:A:空白对照组,B:光动力治疗组,C:布美他尼治疗组,D:光动力和布美他尼联合治疗组。荷瘤21天后取材测量瘤重,瘤周水含量,微血管密度,NKCC-1和ZO-1的表达。另外MRI监测肿瘤生长,记录大鼠生存时间。结果:PDT能够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增殖,杀伤肿瘤细胞,促使肿瘤细胞凋亡,下调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来打开紧密连接,从而延长生存期,同时诱使NKCC-1过表达引起瘤周水肿加剧。结论:应用布美他尼联合治疗能抑制PDT单独应用引起的NKCC-1过表达,减轻PDT加重的瘤周水肿,增强PDT的杀肿瘤作用,而不减少ZO-1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