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鼠伤寒沙门氏菌的TT12306(purD∷lac)株出发,对86个对数生长期培养物作了诱变处理,在E+Ado+X-gal平板上得到66个独立的白色或浅蓝色菌落,经测定它们在阻遏和去阻遏条件下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回复突变频率、突变位点的转导分析和显性实验。证明其中11株为嘌呤生物合成途径中的超阻遏突变体。 相似文献
2.
以超阻遏突变体3—18为出发株,采用以乳糖为唯一碳源的NCE平板的方法分离到439 株调节突变体。通过转导引入tRNA抑制基因从中检测到 11株 purR(am)候选株。共转导分 析证明,这些突变株的琥珀浪突变均发生在purR上。用 supD. supE和 supF分别对上述各amber 突变体作了氨基酸取代实验,初步结果表明:同一氨基酸对purR不同位点(am)的氨基酸取 代,对PurR调节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氨基酸(3种)对purR同一位点(am)的氨基酸取 代,对其调节功能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5.
已有研究证明,编码阻遏蛋白的调节基因purR能调节嘌呤从头合成途径中除purB外所有结构基因的表达。但迄今还缺乏阻遏蛋白与这些基因的操纵基因相结合的直接证据。本文报道以嘌呤结构基因purD和purG的MudJ(lacZ,Kan~5)插入物为出发株,在外加过量腺嘌呤核苷(2mmol/L)的MacConkey平板上通过选择红色菌落分离O~c突变体的结果。从上述两株出发株分别获得了8株和9株独立的消阻遏突变体。共转导分析和顺反试验证明,两组突变体中各有1株顺式作用突变体(O~c)。这是在鼠伤寒沙门氏菌中首次获得的嘌呤O~c突变体,为研究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6.
已有研究证明,编码阻遏蛋白的调节基因purR能调节嘌呤从头合成途径中除purB外所有结构基因的表达。但迄今还缺乏阻遏蛋白与这些基因的操作基因相结合的直接证据。本文报道以嘌呤结构基因purD和purG的MudJ插入物为出发株,在外加过量腺嘌呤核苷(2mmol/L)的MacConkey平板上通过选择红色菌落分离O^c突变体的结果,从上述两株出发株分别获得了8株和9株独立的消阻遏突变体。共转导分析和顺反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16bp PUR box中8个完全保守的碱基中的2个碱基在与purR\++阻遏蛋白结合中的功能,对它们分别作了定点突变,使其分别从C,G突变为G,A。凝胶阻滞实验结果表明,含上述保守碱基突变的PUR box均不能与purR\++阻遏蛋白结合。证明这2个保守碱基对维持PUR box的功能是必须的,其中任一改变都导致PUR box功能的丧失。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16bp PURbos中8个完全保守的碱基中的2个碱基与purR^+阻遏蛋白结合中的功能,对它们分别作了定点突变,使其分别从C,G突变为G,A。凝胶阻滞实验结果表明,含上述保守碱基突变的PUR box均不能与purR^+阻遏蛋白结合。证明这2个保守碱基对维持PURbox的功能是必须的,其中任一改变都导致PURbox功能的丧失。 相似文献
9.
10.
早期的遗传分析表明鼠伤寒沙门氏菌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中AICAI Transformylase、IMP Cyclohydrolase和GAR合成酶分别由三个结构基因purJ、purH和purD编码。这三个结构基因构成一个操纵子,定位于遗传图90分钟”,2J。但最近对大肠杆菌这一操纵子的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其编码产物的研究,发现在大肠杆菌中为上述三个酶编码的结构基因只有purH和purD,并不存在purJ结构基因。新近Chopra报道了鼠伤寒沙门氏菌位于purH内的EcoRI切点下游直至purD终止密码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显示鼠伤寒沙门氏菌这部分序列分别与大肠杆菌的purH和purD有85%和88%的同源性。尽管如此,对鼠伤寒沙门氏菌中究竟有无purJ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筛选培养基中补加超高浓度维生素B_2(Riboflavin)的方法(简称B_2),首次成功的诱变分离到21株独立的沙门氏菌'B_2营养缺陷型。B_2基因的转导分析结果表明,21株营养缺陷型可分为彼此不连锁的4个类群,这意味着B_2生物合成至少涉及4个结构基因。初步的遗传定位指出,2个基因位于沙门氏菌染色体遗传图的7'—22'区域,另2个分别位于22'—34'和61.5'—69'区域。 相似文献
12.
13.
以野生型O+purG+和组成型OC purG+为材料,通过体内克隆获得了初级克隆pLBG-1(O+)和pLBG-2(OC),并对它们进行了亚克隆,得到可直接测定其5’调控区序列的亚克隆pLB1933(O+)和pLB1927(OC).测序结果表明,OC突变发生在purG5’端调控区的16bp PUR box上,使第3位的G变成了A.调节蛋白与PURbox的结合分析表明,调节蛋白能上O+purG+的PUR box结合,而不能和O+purG+的PUR box结合.这有力地证明了PUR box是调节蛋白的结合区,而PUR box的第3碱基是相对保守的,它的改变将直接导致PUR box功能的丧失. 相似文献
14.
水稻小穗分化调控基因fzp(t)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V20B/花1B杂交后代中发现了水稻小穗分化受阻的突变体fzp. fzp株叶形态正常, 但植株分蘖数明显减少, 最显著的变异是fzp植株的小穗分化完全被阻断, 在正常植株枝梗分化为小穗的部位, fzp植株却形成一团枝梗. 遗传分析表明,fzp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其相应基因拟名为fzp(t). 显然fzp(t)是控制小穗分化的关键基因. 在一些F2群体中, 因遗传背景发生改变, 部分突变型植株表现为“中间类型”, 推测可能是冗余基因或其他修饰基因、互作基因的作用. 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和BSA分析方法, 将突变基因fzp(t)定位于第7染色体上的长臂末端, 其中RM172和RM248位于fzp(t)一侧, 它们与fzp(t)的遗传图距分别为3.3和6.4 cM; RM18和RM234位于fzp(t)的另一侧, 与fzp(t)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3.1和25.3 cM. 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对该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掘氏疫霉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生长速率、菌落形态、菌体形态、产孢能力、耐35℃高温生长、致病力等生物学性状在自交S1代的遗传与变异。2个掘氏疫霉野生型菌株(A1、A2各1株)经聚碳膜间隔配对诱导自交产生的卵孢子(保存110天左右)在S+L培养基上萌发,分别获得30和35个单卵孢株(萌发率10%左右)。测定结果表明,上述生物学性状在2个亲本自交后代均发生变异,部分单卵孢株生长速度减慢、菌落形态明显改变、孢子囊和菌丝畸形、产孢能力增强、在35℃中弱生长或不生长,或致病力减弱直至无致病力。在亲本的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后代未观察到上述变异,说明上述生物学性状变异主要因亲本遗传因子的杂合性所致。从遗传学角度探讨了在自然条件下掘氏疫霉生物学性状的变异性以及某些分类依据不稳定的原因,指出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能是引起掘氏疫霉生物学性状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5.按本发现方法而遗传饰变的微生物的应用: 1.实变体衍生菌的分离: 大家都知道,经受最低培养中缺DAP死亡而存活下来的dap细胞,相对于不能在该培养基生长而不能经受缺DAP死亡的突变体来说,是富集的。大家还知道,能经受最低培养基中缺胸腺嘧啶死亡而存活下来的thyA细胞,相对于不能生长在该培养基因而不能经受缺胸腺嘧啶死亡的突变体来说,也是富集的。 相似文献
17.
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利用30对SSR引物对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3个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居群遗传分化研究.结果表明,30对引物中只有20对表现出多态,多态位点比率P为66.7%;在20个多态位点中共检测出81个等位变异,平均等位变异数(Ap)为4.05 个;3个群体总的遗传多样性(Ht)为0.61,其中,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为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的3倍多,说明总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来自居群内;虽然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 ST)较低,仅为0.2427,但当遗传相似系数临界值增加时,3个群体在聚类图上相对独立 ,说明3个群体既存在着高度的遗传相似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可以作为3个居群进行原生境保护. 相似文献
18.
乃晨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1983,3(1):69-75
E.温度对存活力和质体消除的影响: 当X1776在L-液体培养基+DAP+Tha中生长到对数期,再把它悬浮在BSG或L-液体培养基+DAP+Thd之中,然后放在43℃下温育培养时,在培养的头6-9小时内,可观察到菌落形成能力的指数丧失率。在L-液体培养基中,存活力降低55%/每小 相似文献
19.
稻瘟病新隐性抗病基因pi55(t)的遗传及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晶丝苗2 号是广东省优质稻主栽品种和省区试对照品种, 具有高度的稻瘟病抗性.用中国不同地区297 个稻瘟病菌株进行抗谱分析, 粤晶丝苗2 号对广东、四川、辽宁和黑龙江稻瘟病菌群体的抗性频率均达到100%, 其抗谱较主要抗源品种三黄占和28 占更广. 利用不同的菌株, 对粤晶丝苗2 号/露明的F2 群体和F4 株系进行抗性分离分析, 结果表明, 该品种的稻瘟病抗性由显、隐性的多基因控制. 通过基于F4 单基因分离株系的BSA 分析, 分别在染色体2, 6, 8 和12 上筛选到了与其抗病基因连锁的候选标记. 通过基于基因组位置已知的分子标记的连锁分析, 将其中的隐性基因定位于染色体8 约1.9 cM/152 kb 的区域内. 由于该区域内尚未有主效抗病基因的存在, 因此, 该基因是新的隐性抗病基因, 被命名为pi55(t). 通过对该区域内候选基因的注释, 发现其中编码LRR 蛋白的Os08g40090 和编码重金属结合域蛋白的Os08g40130 可能是其最佳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0.
四、微生物的基因型和表型特征的实验方法和结果,特别举出X1776为例来说明 (一) 材料和方法: 上文已经叙述了培养基、噬菌体和菌株(参见表1)以及转导、诱变突变体富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