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安徽虫瘟霉在侵染潜伏期内对桃蚜无翅成蚜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8个剂量(0.48-61.15个孢子.mm^-2)下测定安徽虫瘟霉F97029菌株对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2-3龄若蚜(57-84头/剂量(的毒力,接种后第3-7d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3.09,.88,1.33,1.28,1.26个孢子/mm2,致死中时LT50为2-6d,随剂量增大而缩短,将该菌株按60个孢子.mm^-2的剂量接种桃蚜的无翅成蚜,在10,15,20,25℃下其侵染潜伏期分别为7.2,5.3,4.9,3.9d,温度与潜伏期呈显著负相关(r^2=0.94),在相同梯度温度下,接种成蚜在病害潜伏期内平均产若蚜7.97头,11.20头,11.86头和11.20头,与同期对照相比依次下降56.45%,41.58%,39.98%,49.02%,根据日观察数据建立接种后潜伏期内45.54%(15℃),43.11%(20℃),和50.84%(25℃),内禀增长率(rm)比对照分别下降24.28%,16.98%,14.12%和20.13%,表明安徽虫瘟霉感染引发的真菌病害对桃蚜种群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安徽虫瘟霉菌株的强毒杀蚜应与侵染速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许谦  冯明光 《菌物系统》2000,19(2):241-247
报道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 anhuiensis)菌株F97028对桃蚜(Myzus persicae)的强毒杀蚜活性。以7个孢子剂量(0.4 ̄10.4个孢子/mm^2)接种2 ̄3龄若蚜(52 ̄86头/剂量),连续观察7d,所获数据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接种后第3 ̄7d的LD50分别为34.8、87、1.5、0.7和0.4个孢子/mm^2;在所有剂量范围内LT50为2.9 ̄6  相似文献   

3.
安徽虫瘟霉菌株的强毒杀蚜效应与侵染速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anhuiensis)菌株F97028对挑蚜(Myzuspersicae)的强毒杀蚜活性。以7个孢子剂量(0.4~10.4个孢子/mm2)接种2~3龄若蚜(52~86头/剂量),连续观察7d所获数据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接种后第3~7d的LD50分别为34.8、8.7、1.5、0.7和0.4个孢子/mm2。在所用剂量范围内LT50为29~6.0d,随剂量增大而缩短。在接种后不同时段用0.1%百菌清水溶液处理被接种蚜体表面,结果显示,在15~20℃下,在0.7~1.8个孢子/mm2的剂量下接种后2h内的有效侵染率为42~58%,4h内为44%~74%,6h时达90%以上;在69~9.0个孢于/mm2的剂量下接种后1h,有效侵染率为57%~67%,2h内为77%~86%,4h内为78%~90%;高剂量(499~54.8个孢子/mm2)下接种后1h即达90%以上。与虫瘟霉属其它菌种或菌株对蚜虫的毒力比较,F97028菌株的毒力高28~117倍,为罕见的强毒杀蚜菌株。  相似文献   

4.
安徽虫瘟霉对桃蚜的生物测定与时间—剂量效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刘彩玲  冯明光 《菌物系统》1998,17(4):361-366
  相似文献   

5.
环境因素对安徽虫瘟霉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徽虫瘟霉是目前仅发现于我国的重要蚜虫病原真菌,对桃蚜具有明显的自然控制作用。本研究了温度和紫外光对安徽虫瘟等固体培养性状及不同温湿度组合对安徽虫瘟霉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安徽虫瘟霉诱发的桃蚜流行病与流行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冯明光  李惠萍 《生态学报》2001,21(10):1607-1612
在15℃与100%RH的组合条件下以接种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 anhuiensis)和未接种的桃蚜(Myzus persicae)成蚜按不同比例混合(0:6,1:5,2:4,3:3,4:2,5:1及6:0)建立蚜群,3次重复,考察流行病的发生与发展,结果表明,在带菌蚜50%以上的蚜群中,活蚜的数量增长因高强度的流行病发生而得到有效控制,活蚜数妈终未超过50头/90cm^2,第22天观察结束时与对照(0:6)jah vtk r 656udi /90cm^2相比控蚜效果高达93.24%-100%,在接菌与未接菌比例1:5和2:4的蚜群中,蚜病的发生虽未能充分控制蚜虫的数量增长,但结束时的蚜虫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分别为356头/90cm^2和207头/90cm^2,控蚜效果亦分别达46%和68%,各处理蚜群中病害流行随时间的变化很好地拟合Gompertz模型(r^2=0.97),由此估计出虫瘟霉不同初始菌量在蚜群中的流行速度(R)及最高流行水平(K),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初始侵染体密度确定了R(r^2=0.89)和K(r^2=0.90)估计值的90%变异,充分显示安徽虫瘟霉流行病的发生及流行强度对初始侵染体和寄主密度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不同温湿度组合对安微虫瘟霉诱发桃蚜病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彩玲  冯明光 《昆虫学报》2000,43(4):380-387
用孢子浴方法,对42批次桃蚜Myzus persicae(30-60头/批)接种大剂量(孢子79-90个/mm^2)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 amhuiensis的分生孢子,在20℃下保湿24h后转入不同温度(10℃、15℃、20℃、25℃、30℃及自然变温下1.5-16.6℃和8.5-20.2℃)和温度(50%、65%、80%、90%95%及100%RH)的组合条件下观察桃蚜的反应。结果表  相似文献   

8.
对7日龄桃蚜 Myzus persicae用高剂量飞虱虫疠霉Pandora delphacis接种后,饲养于不同温(10~30℃)、湿(74%~100%RH)度组合条件下观察其生殖力及内禀增长力(rm) 的变化。结果表明,被接种个体生殖力比对照显著降低,且下降幅度受温度、湿度及温湿互作的影响。在各处理组合中,尤其以20~30℃和95%~100%RH的条件下下降更为明显。各处理rm在不同温度间差异显著,均随温度呈抛物线形变化,25℃下达最高,但不同湿度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被接种蚜的rm>除10℃与各湿度组合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温湿组合下均显著低于对照。上述分析表明,飞虱虫疠霉的侵染能显著影响桃蚜生殖力及rm,尤其是在桃蚜繁殖的最适温度范围内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鲍佳生  冯明光 《昆虫学报》2006,49(3):393-398
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 anhuiensis (Li) Humber是较难人工培养的蚜虫专化性病原真菌。将灭菌并适度熟化的黍米Panicum miliaceum L.作为固体基质与挑碎的安徽虫瘟霉平板菌落混合,在20℃和12L∶12D的温光条件下静止固体培养,获得了产孢潜能大、杀蚜活性强的米粒培养物。培养7天的黍米的产孢量达13.0×104个孢子/粒,产孢持续时间长达6天。用此黍米培养物弹射的孢子对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 若蚜进行7.9~134.9个孢子/mm2共9个剂量的孢子浴接种,所获数据很好拟合时间 剂量 死亡率模型。接种后第5~7天各天的LC50依次为59.8, 39.5和33.5个孢子/mm2,LC90依次为354,234和198个孢子/mm2。在57.7~134.9个孢子/mm2的接种剂量范围内,致死中时LT50从5.1天下降到4.3天。由此表明,安徽虫温霉的黍米培养不仅简单易行,而且菌种的产孢和侵染生物学特性在培养物中被充分体现,每颗米粒如同自然罹病而死的蚜尸,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蚜虫的病原真菌新种——安徽虫疫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4年初冬在安徽长江南北大面积蔬菜的桃蚜种群中发生真菌流行病。病原鉴定为虫霉目新种安徽虫疫霉(Erynia anhuiensis Li sp.nov)。分生孢子梗二歧分枝;初生分生孢子单核,双囊壁,长椭圆形、长卵形或倒拟卵形,前二者大小为17.1—33.3×5.9—12.9μm(平均24.7×8.3),长径比2.0—5.4(平均3.0),后者12.6—30.8×8.1—16.5μm(平均22.7×11.6),长径比1.4—2.5(平均2.0);有囊状体及假根,假根有固着器。外休眠孢子球形,光滑,透明,直径22.1—31.9μm(平均26.6)  相似文献   

11.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磷库及其有效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对樟子松人工林土壤不同层次中的全磷、速效磷 ,各级无机磷、有机磷的含量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樟子松人工林土壤中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都很低 (全磷约为0 0 5~ 0 18mg·g-1,表层土壤速效磷为 1 5 0~ 2 2 4mg·kg-1) ,处于我国土壤磷含量的最低水平 ,且速效磷不到全磷的 0 5 % ,有机磷占全磷的 4 0 %~ 80 % ,非蓄闭态无机磷以Ca P为主 ,在各土层中均为Ca P >Fe P >Al P。表层土壤中各种形态磷含量都显著高于下面三层 ,是各种生物、物理、化学过程最活跃的区域 ,并且存在磷酸盐沿着土壤剖面的淋溶。速效磷含量与有机磷、Fe P、Al P显著相关。不同密度和林龄的磷素状况无显著差异。可见 ,影响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因素很复杂 ,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不同形态无机磷的相互转化及其影响因素对整个系统的磷素循环起主要作用 ,Fe P、Al P可能是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速效磷的主要来源 ,而有机磷则是重要的潜在有效磷源。  相似文献   

12.
针对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然更新的特征,从森林天然更新的必要条件出发,通过种子萌发、幼苗存活与生长所需条件的系列试验,探讨了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然更新的障碍特征。结果表明,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然更新的主要原因有:(1)由于土壤的干旱胁迫使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中天然下种的种子很少有萌发的机会,尤其是在春季;(2)在水分条件相对充足的季节(秋季),樟子松种子能够萌发,但萌发产生的更新幼苗数量极少,即便这些更新幼苗得以存活,但由于沙地表层(0~5cm)与樟子松共生的外生菌根菌几乎不能存活而导致幼苗根系无法形成菌根,从而致使存活的樟子松幼苗抗旱、抗病能力非常弱,不能越冬,即不能更新。  相似文献   

13.
针对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然更新的特征,从森林天然更新的必要条件出发,通过种子萌发、幼苗存活与生长所需条件的系列试验,探讨了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然更新的障碍特征。结果表明,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然更新的主要原因有:(1)由于土壤的干旱胁迫使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中天然下种的种子很少有萌发的机会,尤其是在春季;(2)在水分条件相对充足的季节(秋季),樟子松种子能够萌发,但萌发产生的更新幼苗数量极少,即便这些更新幼苗得以存活,但由于沙地表层(0~5cm)与樟子松共生的外生菌根菌几乎不能存活而导致幼苗根系无法形成菌根,从而致使存活的樟子松幼苗抗旱、抗病能力非常弱,不能越冬,即不能更新。  相似文献   

14.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营林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工林能否实现可持续经营与其营林技术息息相关。中国造林与世界各地一样,纯林多.树种单调.发生的问题也相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现象.但目前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风沙地区樟子松人工造林仍在大面积推广.因此,为实现樟子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总结并探讨樟子松人工林营林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樟子松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近20年来有关樟子松在造林和经营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造成樟子松沙地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的原因、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方法、种子的生产、密度管理、栽培模式以及问伐与更新等,提出了在沙地樟子松造林与经营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和建议.对今后樟子松沙地人工林衰退研究及经营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天然更新特征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5  
采用比较分析与野外调查的方法。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特征进行了研究,能够进行天然更新的引种地区天然更新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与特定年份的某些降水因子密切相关;在空间上主要有3种更新方式;林隙更新,林缘更新,阔叶林下更新;天然更新幼树生长情况与人工林的生长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6.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自然稀疏规律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林分在自然稀疏过程中,与密度相关的死亡是由林木大小的增加引起的。因此,很自然地要选择反映林木大小的指标,来表示林木株数与林木大小的关系。选取林分总断面积作为林大小的指标,建立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自然稀疏过程中林分密度与断面积的相关关系,旨在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依据。对自然稀疏-3/2法则进行的评述,认为尽管没有充分证据表明斜率-3/2存在的精确性,但它可以作为一个理想的常数,并且考虑到各  相似文献   

17.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针对辽宁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出现的衰退枯死现象,系统地研究了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衰退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外貌景观呈灰绿色,针叶纤细,开花结实率低,平均单株球果数量为10.4~16.5个,成熟种子千粒重为6.96~7.39g,种子空粒、涩粒较多.生长季内2年生针叶营养元素季节变化规律相似,但N、P含量下降,K含量明显增高,表明养分循环失调;衰退林分2年生针叶叶绿素含量较高,健康林分1年生较高且增幅较大.松枯梢病的侵害是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最明显标志.林分衰退后,树高和胸径生长量下降明显,林分胸径分布结构“左移”(径级小的株数增多),衰弱(亡)木数量增加了15.9%~27.2%;根量分别减少了22.9%~28.9%。其中吸收根减少量最大。  相似文献   

18.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规律和原因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系统地研究了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规律和起因.结果表明,天然分布区以外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是一种生命周期缩短、成熟期提前的早衰现象.松枯梢病侵害是樟子松枯死的直接原因,樟子松衰退是由多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综合引起的,属于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之外的第三类病害,即“森林衰退病”,气候差异过大、经营管理不当、土壤水分利用失衡、大气氮沉降超标准是诱导因素,其中气候差异、土壤水分利用失衡起主导作用,松沫蝉、松毛虫危害是促进因素,松枯梢病侵染是激化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以樟子松纯林为对象,研究了6种密度(490、750、1110、1550、1930、2560株.hm-2)下不同器官(当年生叶、一年生叶、当年生枝、一年生枝和细根)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叶片N、P重吸收效率.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增加,当年生和一年生叶C含量及当年生和一年生枝P含量呈降低趋势(1550株.hm-2除外...  相似文献   

20.
为弄清科尔沁沙地东南部樟子松人工林是否受土壤磷素供应的限制,找出反映土壤磷素供应状况的最佳叶片养分指标,分析了樟子松人工林不同年龄针叶中全磷、无机磷、有机磷和全氮浓度以及土壤有效磷浓度.结果表明:研究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效磷浓度较低,为0.12~0.63 mg·kg-1;土壤有效磷浓度与当年生针叶无机磷和全磷浓度显著相关,而与针叶全磷的相关性来源于针叶中无机磷与全磷的相关.与当年生针叶全磷浓度相比,针叶无机磷浓度能更为准确、直接地反映土壤的供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