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安徽省蜜蜂种群消长及其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4年,对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原及皖西和皖南山区四大类型生态区域的蜜蜂种群数量动态与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复杂的自然环境与蜜蜂种群特性密切相关.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蜜粉源植物分别为46和37种,中华蜜蜂群体数量多,分布密度分别为2.01和1.95群·km-2;江淮地区和淮北平原蜜粉源植物分别为17和12种,花期短而集中,且面积大,适宜于意大利蜜蜂采集与生产,中华蜜蜂群体数量少,分布密度分别为0.06和0.02群·km-2.胡蜂捕食影响蜜蜂种群消长与分布.皖南山区、皖西大别山区、江淮地区和淮北平原,中华蜜蜂分别占本地区蜂群的41.5%、36.8%、3.1%和1.1%,意大利蜜蜂分别占本地区蜂群的58.5%、63.2%、96.9%和98.9%.  相似文献   

2.
中、西蜂间自然交尾干扰问题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西蜂蜂王性引诱信息素对中、西蜂雄蜂具有交互引诱交尾作用 ,且处女王婚飞和雄蜂出游时间一致。在中、西蜂 (主要指意蜂 )混养区 ,空中交尾竞争处于劣势的中蜂 ,受到西蜂严重干扰而繁殖受阻 ,是中蜂在平原等地区日益缩减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蜂种间“自然交尾干扰”论点的提出 ,为保护中蜂资源、发展中蜂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9年5月~2010年5月采用样带法对安徽省的赤链蛇种群资源现状和生态特征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 表明:赤链蛇在安徽全省分布较广,水平分布具有随机性和间断性,垂直分布的海拔下限为15 m,上限1300 m;赤链蛇种群密度为皖南山区>江淮丘陵>沿江平原>淮北平原>大别山区,最高3.00条/hm2,最低1.55条/hm2;全省赤链蛇总体数量估算值在22.46~44.58万条.对小地形和小生境的分布情况分析表明,赤链蛇喜分布在平地和山底,山脊和上坡绝少分布;各类生境均有分布,但以农田和灌丛为主.对皇甫山(江淮丘陵)和鹞落坪(皖西大别山)赤链蛇种群的年龄和性比分析表明,两地赤链蛇年龄结构特点及种群结构比较稳定,种群总体处于增长状态;性别比例基本平衡,种群处于健康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4.
中华蜜蜂群体越冬及数量动态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2003年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群体越冬及数量动态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中蜂越冬蜂团中心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日变化同步,伴随着歪李石群群势下降,越冬蜂团中心温度和相对湿度波动范围增大,蜂群越冬稳定性下降。旧法饲养比新法饲养中蜂蜂群越冬稳定性强.秋季培育适龄越冬蜂的蜂群,工蜂腺体处于发育初期,越冬期蜂群群势下降率低,越冬安静,饲料消耗率低,越冬稳定性强,幽王断于提高了适龄越冬蜂数量和质量,蜂群内年龄组配在不断变化。在新法饲养中蜂季节性管理中,必须采取培育适龄越冬蜂并适时幽王断于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鸟类栖木在森林植被恢复中的生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华 《生态学报》2009,29(8):4448-4454
鸟类传播种子对于植物种群自然更新及群落演替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鸟类栖息的树木具有富集种子雨功能,在山体滑坡区及废弃矿区等干扰生境中人工设置鸟类栖木,可以增加鸟类传播的种子雨输入,丰富土壤种子库,尤其食果鸟类可以传播那些处于群落演替中期至后期的乔、灌木树种,能够促进受干扰地区森林植被的演替进程.5·12汶川大地震对地震灾区造成了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严重的植被破坏,在地震灾区森林植被的生态恢复工作中,一些地区可以采用人工设置鸟类栖木方法,充分利用山体滑坡区周围残余森林的丰富种子源及众多食果鸟类,促进灾区森林植被的自然恢复.  相似文献   

6.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22年后群落特征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的方法,以坡面为尺度,以顶极群落为对照,运用干扰理论和多样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4类典型干扰区自然恢复22a之后植被特征及空间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的物种多样性丧失严重,共出现维管束植物91科206属241种,仅有自然保护区的26.6%,6种植被类型的顺向演替系列为石漠化稀疏草丛→草丛→灌丛→藤刺灌丛→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片段。随着坡位的上升,群落的高度、盖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急剧下降。密度则呈少、多、次少的单峰分布状态,各项指标均远低于自然保护区。不同干扰方式对植被自然恢复的影响不同,其中整坡火烧+垦殖的破坏性最大,呈现了石漠化景观,整坡火烧+放牧次之,采樵属选择性干扰,采樵+放牧+坡脚火烧的恢复相对较快,没有放牧干扰的采樵+坡脚火烧恢复更好。此外还针对性地提出了桂西北喀斯特干扰区在不同立地类型上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4条植被恢复途径。对因各种人为干扰导致的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处于极度退化状态下的植被恢复建设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香菇自然群体中个体间的空间分布及其遗传联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代江红  林芳灿 《菌物系统》2001,20(1):100-106
应用体细胞不亲和性反应、交配型因子分析和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研究了一个分布于方圆约1km的6根倒木上的18个香菇野生菌株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该群体大多数菌株间配对(80.4%)体细胞不亲和,而同一倒木菌株间配对的体细胞亲和率达62.5%。不同倒木菌株间未发现体细胞亲和的配对。该群体存在11个特异的A因子和7个特异的B因子。同一倒木的菌株有的交配型因子相同,有的则不同。不同倒木的菌株大多数交配型因子不同,未发现交配型因子完全相同的菌株。RAPD分析显示,体细胞亲和的菌株,交配型因子完全相同的菌株,在基于DNA相似系数的遗传相关聚类中,首先聚为小类。总起来看,在自然群体中,香菇个体间的遗传差异与其空间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菌株间的异质性相应增高。  相似文献   

8.
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对土壤及植被的修复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丽娜  杨文斌  卢琦  姚云峰  蔺瑞岚 《生态学报》2013,33(10):3192-3204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制约,经过漫长的自然演替过程,逐步发育形成了广泛分布的低覆盖度植被,这些低覆盖度植被类型中存在大量的天然乔木疏林或稀疏灌丛,地表处于半流动状态,而配置成行带式后,能够完全固定流沙,并且不同配置模式下行带式固沙林土壤与植被自然恢复程度不同.因此,通过对不同带宽的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对土壤及植被修复的影响研究,揭示了不同带宽行带式固沙林带间土壤因子与植被因子的变化过程,从而阐明行带式固沙林对带间植被自然恢复和土壤发育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行带式杨树固沙林能够明显的促进带间土壤与植被修复;带间距离的宽窄影响植被恢复及土壤发育效果;宽带间距固沙林带间植被多样性指数高,地上生物量大,根系生物量,总长度及表面积均高,土壤水分养分条件好,微生物数量大植物残体分解快,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模糊综合评估结果表明,不同带间距行带式固沙林土壤植被恢复程度不同,宽带间距20m的恢复效果>带间距15m>带间距10m.行带式固沙林通过带间宽度的变化可以调节植被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窄带间距固沙林土壤与植被的相互作用则由于造林密度大而受到抑制.宽带间距可以明显加快土壤及植被修复的速度,进而缩短土壤及植被修复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温带地区分布的灵长类动物在食物匮乏的时候容易受到食物不足的胁迫。川金丝猴就是分布于温带区域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因此在不同的季节,食物对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是川金丝猴分布的最东缘,该地区的研究对川金丝猴的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神农架川金丝猴食源植物和栖息环境 的植被调查,来探讨食物的分布和丰富程度对川金丝猴的影响。在神农架川金丝猴分布的核心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按照海拔梯度设置88个样方,基于优势树种和数据分析,我们把川金丝猴的栖息地划分为12 个类型。阔叶林的食源植物种类要高于针阔混交林;而低海拔的类型中提供食源植物的种类要高于高海拔类型。尽管川金丝猴的食谱范围很广,但是它喜食的食物种类分布极不均匀,而且在其不同类型的栖息地内,食源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季节的变化和食源植物的分布不均衡都会影响川金丝猴的取食行为和时间分配。我们建议借助人为改造森林结构,增加食源植物的数量,进而达到保护和扩大川金丝猴种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香菇自然群体中个体间的空间分布及其遗传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江红  林芳灿 《菌物学报》2001,20(1):100-106
应用体细胞不亲和性反应、交配型因子分析和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研究了一个分布于方圆约1km的6根倒木上的18个香菇野生菌株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该群体大多数菌株间配对(80.4%)体细胞不亲和,而同一倒木菌株间配对的体细胞亲和率达 62.5%。不同倒木菌株间未发现体细胞亲和的配对。该群体存在 11个特异的A因子和7个特异的B因子。同一倒木的菌株有的交配型因子相同,有的则不同。不同倒木的菌株大多数交配型因子不同,未发现交配型因子完全相同的菌株。RAPD分析显示,体细胞亲和的菌株,交配型因子完全相同的菌株,在基于DNA相似系数的遗传相关聚类中,首先聚为小类。总起来看,在自然群体中,香菇个体间的遗传差异与其空间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菌株间的异质性相应增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在皖南山区生态适应性,研究两种蜜蜂的食物生态位、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及其差异,结果是中蜂与意蜂食物(蜜源植物)资源生态位宽度分别是 0.923、0.765,中蜂对蜜源植物采集喜好性差异小,而意蜂差异大,中蜂对意蜂生态位重迭为0.160,中蜂对意蜂生态位相似性为0.755;油菜花期,中蜂与意蜂时间资源生态位宽度分别是0.879、0.801,枇杷花期,分别是0.760、0.677,中蜂与意蜂的空间资源生态位宽度分别是0.797、0.670.中蜂3种生态位宽度均大于意蜂,中蜂三维生态位值是意蜂的1.61倍和1.57倍.表明中蜂在皖南山区生态适应性比意蜂强.  相似文献   

12.
皖南山区不同生态条件下中华蜜蜂形态特征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皖南山区中华蜜蜂的生态适应性,对皖南山区5个不同采样点的15群中华蜜蜂450只工蜂的8个形态特征进行测定,对测定的性状特征数据进行数学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是,5个釆样点间的喙长、右前翅长、第三节背板宽、第三节背板颜色、第四节背板宽和第四节背板颜色差异显著。皖南山区中华蜜蜂的前翅长与宽均较大,第3+4背板长也较大,说明皖南中蜂飞翔能力强,采集能力强;背板长反映蜜囊的大小,蜜囊越大,贮存花蜜越多,蜂群进蜜就越快,从形态上说明皖南中蜂是较理想的蜜蜂种群。皖南中蜂种群内遗传变异丰富,种群形态性状的多态性、多型性及其生态地理变异式样,具有生态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3.
蜜蜂授粉在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与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的增产及品质提升有着密切联系.中蜂(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我国特有的蜜蜂遗传资源,广泛分布于除新疆以外的华南、中南、西南、西北、华北及东北等地区,野生资源丰富、民间饲养基础好,种群数量大,是本土开花植物的重要传...  相似文献   

14.
安徽两种蜜蜂种群的春季繁殖及数量动态特征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1997~ 1999年在皖中和皖西、皖南山区对意大利蜜蜂 (ApismelliferaLigusticaSpi.)和中华蜜蜂(ApisceranaceranaFeb .)种群数量动态进行系统观察研究 .结果表明 ,蜜蜂种群数量明显受气候和蜜粉源植物的影响 ,周年呈现“两高”(春、秋 )和两低 (夏、冬 )的变化模式曲线 ;意大利蜜蜂春繁及秋季更新速度明显快于中华蜜蜂 ,但越夏效果不及中华蜜蜂 .意大利蜜蜂的性比值为 (314.4± 2 89.9)∶1~ (32 9.4± 30 5 .8)∶1,中华蜜蜂为 (334.2± 2 35 .5 )∶1~ (413 .1± 377.2 )∶1,雄蜂呈季节性出现 .蜜蜂种群内年龄组配在不断变化 .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澜沧江流域北部人食用蜂蜜中毒的原因,于2013年6—9月份,对该区域蜜蜂和蜜源植物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观察蜜蜂采集有毒蜜源植物的行为,并进一步调查了蜜蜂巢内蜂蜜、蜂花粉的储存情况,采集了中华蜜蜂蜂蜜样品,进行蜂蜜孢粉学与营养生态位分析。该区域有大量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人工饲养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及少量野生中华蜜蜂、黑色小蜜蜂(Apis audreniformis)、黑色大蜜蜂(Apis laboriosa smith)群体分布;人工饲养的中华蜜蜂蜂巢内部结构与野生中华蜜蜂蜂巢相似,为自然蜂巢,内有充足的蜜粉储存,部分蜂群蜂巢内虫害严重。该区域内主要蜜源植物为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其他零星辅助蜜源较多,部分地点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Levl.)Hutch)连片集中分布。对中华蜜蜂蜂蜜进行孢粉学和营养生态位分析,结果表明:中华蜜蜂蜂蜜标本中含有有毒蜜源植物南烛、昆明山海棠花粉,部分样品中南烛、昆明山海棠的花粉含所占比例较高;中华蜜蜂的营养生态位宽度为0.22,比其他地区中华蜜蜂生态位指数小,推测澜沧江水电枢纽的修建等人为原因已对蜜蜂种类、蜜源植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造成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福建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种群分布和种群形态特征, 探索中华蜜蜂种群分化规律, 本文对福建不同生态区的11个样点780头中华蜜蜂工蜂, 采用Ruttner (1988)提出的30个形态标记, 运用差异显著性分析、 逐步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 进行形态特征分析。结果显示: 福建中华蜜蜂存在较大的形态差异和种群分化, 至少存在3个中华蜜蜂种群: 福建北部种群、 福建中部种群和福建南部种群。福建北部中华蜜蜂种群具有较大的蜜蜂个体和器官, 包括吻长、 前翅、 蜡镜、 后足等以及独特的前翅翅脉角: 武夷中华蜜蜂具有最大的翅脉角G18, J10和L13, 最小翅脉角E9 (P<0.01); 光泽和政和中华蜜蜂表现较小翅脉角K19, O26和L13, 较大的翅脉角B4和N23 (P<0.01)。福建中部福州、 尤溪、 将乐、 宁德中华蜜蜂种群具有相对较大的蜜蜂个体和器官, 较大的翅脉角G18和K19 (P<0.01), 以及中等大小的翅脉角N23。福建南部龙岩、 永定、 武平、 漳州中华蜜蜂种群具有较小的个体 (P<0.01)。前翅翅脉角分析有可能成为一种更有效、 准确的种群形态分析方法。本研究结果对福建中华蜜蜂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兆英  奚耕思 《动物学报》2008,54(3):546-554
通过形态解剖、免疫组织化学、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技术,对中华蜜蜂工蜂嗅叶的胚后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中华蜜蜂工蜂的嗅叶由神经纤维网区和外围的中脑神经细胞体层组成,在幼虫早期,神经纤维网的腹外侧和背外侧区内有几个大型的成神经细胞,呈现出典型的不对称分裂模式;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神经纤维网的体积逐渐增加,神经细胞逐渐分散,细胞层变薄;分裂细胞主要集中在背外侧细胞区;在3龄幼虫期 ,触角嗅觉神经元的传入纤维开始进入嗅叶;在蛹发育的第3天,神经纤维网内的神经纤维球开始出现;(2)嗅叶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发生较少,增殖细胞和凋亡细胞数量的相对比率基本恒定;细胞凋亡的高峰期出现在幼虫末期;蛹发育的第4天左右,凋亡细胞完全消失 ;(3)中华蜜蜂的嗅叶存在雌雄异形现象[动物学报 54(3):546-554,2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